最新的湖北歸元寺導遊詞範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5日

  歸元禪寺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漢陽區歸元寺路,由白光法師於清順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興建。佔地153畝,有殿舍200餘間,各類佛教經典7000餘卷。 歸元禪寺屬於佛教禪宗五家七宗之一的曹洞宗,故稱歸元禪寺。歸元禪寺又被稱為“漢西一境”,是因其古樹參天,花木繁茂的人文境致而得。同時還是武漢市佛教協會的所在地。它與寶通寺、溪蓮寺、正覺寺合稱為武漢的四大叢林。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歡迎借鑑參考。

  一

  各位旅客朋友們:

  大家好!

  歸元寺的佛像早在東漢即從印度傳入中國,十六國時期,南北朝、隋朝、唐朝、北宋南宋、遼金、元明清各時期表現的風格,既有繼承,又有創新。雕刻工藝,也受到不同時代和不同民族的影響,表現出差異和時代特點。主要看它的藝術風格和藝術價值,體現於它的工藝和銘文上。一般來說,佛像尺寸越大的價值越高;宮廷鑄造的高於民間的;要從造型、質地、款式等方面辨別如系真品,大多古樸純真,細膩逼真;而贗品往往顯露粗糙做作、形制混亂,甚至露出作假年代和近現代風格的破綻。

  說法印,就是象徵佛在說法;智拳印,象徵著佛的智慧無邊;施無畏印,象徵著佛能使眾生心安,無所畏懼;定印,表示禪思。據說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禪思入定,並修習成道時,就是採用這個姿勢。密宗中使用的則是法界定印;與願印,是以手下垂,指端下垂,手掌向外,象徵佛或菩薩能給予眾生願望滿足,使祈求的願望都能實現之意;降魔印,其造型是以右手覆於右膝,指頭觸地,表示降妖除魔。又因其觸地,也叫觸地印。

  以上五印,合稱為釋迦五印,是最常見的五種手勢。

  佛像前的供桌,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木刻珍品。供桌高4.8米,橫闊一丈二尺,深寬二尺五寸,前嵌垂欄,寬—尺五寸,高六寸,其間分為五格,刻畫樓空。圖案描繪的是唐玄奘取經回長安時,君民夾道歡迎的場面:有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等《西遊記》人物;有李世民以及文武百官、侍衛、庶民百姓;在亭院殿牆、車馬山水、幢幡寶蓋、香爐蠟臺等一應儀仗。綜觀全圖,繁複活潑,盛況空前。垂欄下沿為五龍雲彩,周匝圍繞,以四虎腿支地,生動有力。相傳這一樟木雕刻由十人歷時一年才竣工,技藝精巧,令人讚歎不已。

  “數羅漢”是人們遊羅漢堂的趣事。傳說人們任意從一尊羅漢開始,順序往下數完自己的有的年齡,這最後一尊羅漢的身份、表情和動作,便可昭示數者的命運。這一活動為人們參觀羅漢堂增添了不少樂趣。

  到歸元寺羅漢堂數羅漢,是武漢民間早已形成的一種有趣習俗。數羅漢,無非是一種圖吉祥的表現形式,根據自己的年齡,隨心所欲地從任何一尊羅漢順序數,有多大年紀就數多少尊,數到為止時再看這尊羅漢的尊號、動作、面部表情等,自己可以從中去品味思考,看能否悟出一些人生哲理來。如遊客數到第416尊羅漢,其對應的卡片上即有如下字樣:“第四百十六 蠲楞意尊者”法相所現為正面安然而坐,雙手籠於袖中向右作抱拳拱禮狀,頭部略向前傾,蓄鬚,頭頂隆起,威嚴貌。附詩云:“鳥在林中自由飛,鳥在籠中唯悲啼,聽其自然由其性,生而為囚最可悲。”至於對這首詩如何去理解,因各人年齡、性格、脾氣、工作、家庭、事業、經歷都不盡相同,各人都會有不同的理解,需自己去領悟。

  歸元寺30萬香客夜拜財神

  除了春節期間到羅漢堂數羅漢預測自己新一年的吉凶,歸元寺還有其他的一些民俗活動,歸元寺與當地民眾的生活息息相關。每年臘月三十晚上至初一燒頭香,人數能達到20餘萬人,人們都來祈求來年平安吉祥;農曆正月初五要在歸元寺的財神廟、拜財神。在這些日子裡,都會有鑼鼓隊、舞獅隊前來助興,歸元寺附近熱鬧非凡,不論是否佛教信徒都會來參與,這些佛教與民俗結合的節日成為大眾的節日,民眾在這種節日中宣洩不好的情緒,祈盼來年的好運。

  歸元寺裡有個蓮池,裡面有很多大家放生的烏龜。有人來到池邊,它們會從水裡探出頭來看看,或者爭吃扔給他們的食物。它們一點都不會怕生,可能也知道來這兒的人都會有慈悲心,只會憐愛它們,不會傷害它們吧。

  歸元寺雲集齋素菜館坐落於漢陽歸元寺內,為專營寺廟特色素菜糕點的特色餐館。無論從文化內涵和菜餚名稱,都能為遊客信眾提供名副其實的特色寺廟素食菜餚。

  齋內的素菜具有“清淡”、“鹹鮮”的特點,講究“色、香、味、形”俱佳 ,講究食齋悟道。歸元寺素菜無論菜名與實物、形式與內容,都達到了和諧一致亦有“咬得菜根香,方知道中味”之妙境,讓食齋人確實領悟到“行善人生、淡泊自若,明心見性、安詳幸福。”

  雲集齋素菜館還提供特色的素食筵席,如平安生日宴、健康長壽宴、吉祥如意宴、金榜題名宴、開光法喜宴等。齋內廳堂設雅座和“甘露”、“法喜”、“如意”等包房,裝修古樸、環境淡雅,融佛教清靜於一體。在進餐的同時,齋內還有專門的音響為食客詠唸經文,給食客一個祥和、平安的進餐氛圍,護佑人們吉祥如意、出入平安、事業有成、興旺發達。正因為如此,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日本前首相曾根等國內外知名人士、藝術家都曾領略過雲集齋的素食風味,並大為讚賞。

  二

  “上有寶光,下有西園,北有碧雲,中有歸元。”歸元禪寺位於武漢漢陽翠微峰下的翠微路西側,與古琴臺相鄰。言“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歸元寺寺名即來源於此。歸元寺原址為明代的私人花園,到一六五八年,由園主佈施給化緣和尚在此修造了三座小塔,塔中掩埋無主的屍骨。後來蛻薪鄧財物修建寺廟,又經歷代陸續重建,遂成為今日的格局。現歸元寺建築面積二萬多平方米?

  主體建築分內外兩院。外院主要由門樓、庭院、池塘組成;內院由北院藏經閣、中院大雄寶殿及南院羅漢堂三個主體建築,以及天王殿、地藏王殿等組成。歸元寺給人的一個突出印象是它的建築風格與其他寺院不大一致。它不具有整齊對稱的巨集大格局,卻略顯雜亂。原來,初建寺院時,化緣的和尚無法在短期內湊聚足夠的錢財做整體安排。有錢時就趕快買地搶修,否則等到錢籌集足夠時,周圍構想中的地方則已被別人搶先買了。和尚們不得已,只能夠有一筆錢就修一處。山門朝東,建築物卻由南向北逐次側進。與一般大叢林相比,歸元寺“百尺茂林,千杆修竹,紅分日剎,綠繞雲房”,多彩多姿,秀麗宜人。

  經過荷葉滴綠、蓮花盛開的蓮池,就是大雄寶殿,殿內釋迦像兩旁是海島觀音,以及二十四諸天等像,放置在一個傾斜的面上,工藝水平極高。尤為值得注意的是,釋迦像前供桌的垂簾,它不是一般的紡織物,而是木刻而成的木質垂簾。垂簾古樸典雅造型獨特,有較高的欣賞價值,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向北而行可到藏經閣,其建築壯麗,裝飾典雅,是歸元寺收藏文物的寶庫。閣內藏有清一套和貝葉真經、牙雕或銅鑄佛像,俱為珍品,此外尚有國外贈送的佛事文物若干。正廳陳列了一座緬甸玉雕釋迦佛像,十分精美。

  藏經閣向西,繞過大士閣,南行至南院的羅漢堂,進入內室,可以看見呈”田”字形排列的五百羅漢。它們起伏坐臥,喜怒哀樂,各具姿色,各富特色,或盤腿端坐、或抱石問天、或研讀佛經、或驅除邪魔,動作各不相同,有的勇武、有的溫和、有的天真憨坦、有的飽經滄桑,表情個個有異,有的在怡然自得地掏耳朵,有的在百無聊賴地打著呵欠,使人忍俊不禁。羅漢製作的工藝水平很高,為十九世紀末清光緒年間黃陂縣王氏父子費時九年製成。工藝上採用了漆布脫胎漆型的特殊方法:先用泥胎塑制模型,再用厚布、生漆逐層貼上套塑,並使每座羅漢的頭部、兩肩、肋骨、腿骨等各自形成一個傾向,從而用藝術的線條形象勾勒出一個大的面,使動作、表情各異。這種工藝方法既利於固形,經久不變,又能夠防腐,經久不壞,此法為中國獨有。一九五四年武漢發大水,五百羅漢滿堂飄浮,水退之後卻完好無損,因此武漢民間又有了“五百羅漢洗過澡”的說法。

  歸元寺也是近代佛學復興的發源地之一。一九二二年間春,太虛法師在歸元寺講經弘法,時聽者甚眾,激發太虛弘法志願,與兩湖聽講的名流商議,為更好地弘法利生,必須設立佛學院,廣泛培養佛學人才,此是武昌佛學院得以興辦的緣起之一。

  三

  今天我們遊覽的是武漢市一處著名的4A級風景區——歸元禪寺。在此我就先向各位簡略的介紹一下這座不平凡的佛教寺院吧!歸元禪寺,又名歸元寺,是一座具有三百多年曆史的古剎寺院始建於清代順治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685年,整座寺院分為東、西、南、北、中五個部分,面積由46900多平方米,整個平面佈局呈袈裟形狀。歸元禪寺是禪宗白光、主峰法師在明朝漢陽詩人王章甫的葵園舊址上建造而成的。

  好了,各位遊客,說話間我們已經到了歸元禪寺,現在請大家隨我下車,更精彩的內容和更有意思的事情等著我們大家呢!

  現在在大家面前的就是歸元寺的三門了,也就是歸元寺的大門了,佛教寺廟的三門又稱山門,左右分別為無相門和無作門,細心的各位遊客,您能看出歸元寺的三門呈什麼形狀嗎?不知道也沒關係。那就我來告訴大家了,此寺的三門呈八字形,意為廣結善緣,普渡眾生,寓意著吉祥。大門上方歸元禪寺四字,相傳是當年歸元禪寺的開山祖師白光法師在寺院建成要離去時,主峰禪師率眾僧挽留未果,但請白光禪師題寫寺名,永志紀念,在眾僧人真誠邀請之下,白光禪師便起筆寫下了這歸元禪寺四字。

  好了,各位遊客,在遊覽完北院的翠微妙境和唸佛堂之後,我們現在所在的位置,就是歸元寺的主體建築之一的藏經閣了。說到藏經閣,大家可能在各類的武俠小說和電視劇中見到過,不過呢,歸元禪寺裡可沒有什麼武功祕籍,這裡主要是一座用於收藏、陳列佛教經典藝術珍品及各種法器、法物的殿堂。

  好了各位朋友,我們現在所在的位置就是大雄寶殿了。大雄寶殿是寺院的中心殿堂,這是僧人們早晚做功課,大小法會的地方。大家看到的這尊身材高達5米多,慈眉善目,珈趺與蓮花之上的便是釋迦牟尼了,左右兩邊分別立著阿難和迦葉兩大弟子。相傳在釋迦牟尼死後,阿難和迦葉帶領廣大佛教弟子繼續研究和推廣佛學,為佛教的傳播和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在佛像前面這條長3.96米,高1.6米,寬0.83米的供案,也是一件不可多得樟木雕刻珍品。在釋迦牟尼的背後,則是以海島觀音象為中心的雕塑群。海島觀音又稱“倒坐觀音”或“南海觀音”。在觀音的身後則是一組佛像,有興趣的遊客,大家可以數一數。有的遊客已經數出來了,確實是24座,他們代表著24諸天,這些雕象採用了大型夾麻藝術工藝。大家可以發現這些雕象都呈立體傾斜式與牆面基座連線,經過測定,雕像的傾斜度有30度,從清順治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661年至今已有300多年曆史,它不墜不毀,實屬一大奇蹟。

  看完了大雄寶殿,我們再到前面的韋馱殿去看看!我們所看到的這尊右手持杵在地的雕像便是韋馱了,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沒有,為什麼各個寺院韋馱持杵的姿勢會不同呢?大家可以盡情的發揮一下自己的想象力。其實,韋馱持杵的不同姿勢,與寺廟的規模大小由著密切的關係。韋馱左手持杵在肩,則表明該寺廟太小,既不供吃也不供住;兩手持杵的,則表明寺廟為中等規模;供吃但不供住。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這尊韋馱像吃杵在地,則表明歸元寺的規模很大,既能供吃又能供住。

  游完了韋馱殿後了,我將帶大家去一處不得不去的地方,可能大家已經猜到了,我們下一站將是歸元寺久負盛名的羅漢堂了。羅漢堂最早建於清道光年間,在咸豐年間毀於兵亂之中,於光緒年間再建。歸元禪寺的羅漢堂布局呈田字形,內有四個天井式的內院,院中栽種了奇花異草,四季長青。這羅漢堂除了可供參觀外,人們還喜歡用它來預測一年內的禍福,也就是武漢人說的“數羅漢”,方法是隨意選中一尊羅漢,然後順著數下去,數到和自己年齡相等時看看那尊羅漢是什麼樣子就可以推測這一年的運勢了。

  我國有句俗話說的: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而在歸元寺的羅漢堂就不能這麼說了,因為這裡的羅漢堂既不是木雕也不是泥塑,而是採用一種盛行於唐代的獨特工藝製成的夾“佇”像。這裡的羅漢每尊不超過25公斤,體輕質堅,不透水,不怕浸。很適合武漢地勢低窪,溼度大的氣候環境。1954年武漢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很多地方都變成了汪洋,這些羅漢也浸泡在水裡,洪水退後,羅漢卻安然無恙。所以如此看來,別說是過江,就算是讓它們去漂洋過海恐怕也不成問題。

  美好的時光總是讓人感到如此的短暫,我們今天的黃鶴樓之行到這裡就結束了。在這裡我感謝大家對我工作的支援和配合,我有什麼做的不好的地方和講解不夠詳細的地方請大家多多批評指正,希望有緣還能夠和大家再次相逢,最後祝大家愛身體健康,萬事如意!謝謝大家,再見!

  四

  各位遊客大家好!我叫胡茜茜,是歸元寺的講解員。今天由我帶領大家遊覽歸元寺,歡迎大家遊覽歸元寺。歸元寺又叫歸元禪寺,是武漢市一處4A級景區。

  歸元寺是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武漢佛教四大叢林之一。始建於清代順治十五年,已具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歸元寺整體建築風格帶著南方廟宇的風格特徵,與我國北方

  一些地方見到的寺廟屋宇有些許不同,白牆烏瓦,屋閣很高.

  現在在大家面前的就是歸元寺的三門也就是大門。左右兩邊分別是無相門和無作門。各位遊客你們知道歸元寺的大門時什麼形狀嗎?我告訴大家,門呈八字形,意為廣結善緣、

  普渡眾生。大門上掛著的提有“歸元禪寺”的匾額相傳是歸元寺的開山祖師白光祖師在寺院建成要走,主僧率眾僧挽留不住,請求題寫寺名,永志紀念。歸元寺之名取佛經“歸元

  性不二,方便有多門”之語意。

  步入三門映入眼簾的就是晚清文人張日煜的手跡“南無阿彌陀佛”,意思是皈依阿彌陀佛。歸元寺由北院、中院和南院三個各具特色的庭院組成。我們馬上去北院著名的藏金

  閣看一看。這座建築比大雄寶殿還要高,高25米。殿如其名,寺裡的寶貝大都藏於此處。這裡藏有許多佛教文物,除藏經外,還有佛像、法物、石雕、書畫碑帖及外文典籍,是國

  內收藏佛像較多的一個佛寺。藏經閣正廳陳列的一座玉石雕成的釋迦牟尼佛像,重一噸多,雕工細膩,技藝精湛,是1935年太虛法師訪問緬甸時,仰光的佛教徒贈送給中國的。象

  這樣精美的玉雕佛像,國內僅有三尊,另兩尊分別在北京和上海。藏經閣裡收藏的佛經有:清代《龍藏》一部,宋代影印本《磧砂藏》一部,清末民初上海印《頻伽藏》一部。另

  外還有兩件珍品:一是清光緒元年1875,湖南衡山69歲老人李舜千書寫的“佛”字。“佛”字是在長寬不超過6寸的紙上,由《金剛經》和《心經》原文共5424個字組成。每個字

  只有芝麻大,肉眼分辨不清。用30倍放大鏡看,筆力挺秀,是書法珍品。

  藏金閣旁邊的是大士閣,主要供奉觀世音菩薩。過去俗稱“送子堂”和“娘娘廟”,這裡香火頗盛,是求子、祈求心願達成的地方。大士閣前面是放生池,裡面有遊客放生的金魚

  和烏龜。

  好了,各位遊客,現在所在的地方是歸元寺的主殿大雄寶殿,這裡是寺院的中心殿堂,是僧人們早晚做功課,大小法會的地方。大家可以看到全寺中最為高大的一尊佛像,5

  米多高,慈眉善目,打坐於蓮花之上的便是釋迦牟尼了。左右兩邊立著阿難迦葉兩大弟子。相傳在釋迦牟尼死後,阿難迦葉帶領廣大佛學弟子繼續推廣和研究佛學,為佛教的傳播

  做出巨大。據說釋迦牟尼涅槃後遺體火化,有七佛在火中顯現。因此人們在拜佛前常先化紙錢或黃表紙,並點香焚燭,所以這裡的樹葉也做成火焰型,樹葉間顯現七佛。

  大家看,辛亥革命將領黎元洪給歸元寺提的字。世人皆知少林寺“十三棍僧救唐王”,殊不知武漢歸元寺也曾有功於辛亥革命。寺內資料與法師的敘述,印證了一位民主黨派

  人士新近的重要發現。歸元寺不僅是當年黃興的戰時總指揮部及糧臺,寺中雲巖長老還曾組建“和尚隊”共抗清軍;起義軍失利時,為了不讓糧草落入敵手,雲巖長老寧願與寺廟

  俱焚……

  查閱《歸元禪寺志》,其中有兩個章節提到了那段歷史:在辛亥革命著名的陽夏武漢保衛戰中,總司令黃興率民軍在漢陽與清軍激戰,將戰時總指揮部及後勤基地設在歸

  元寺與其南側的昭宗祠內。當時,黎元洪親信、糧臺總辦王安瀾就住在歸元寺藏經閣,而負責軍械庫的共進會成員胡祖舜則住在隔壁的觀音堂;歸元寺方丈雲巖長老則主動率眾僧

  騰空殿堂,用來儲存糧草、軍械、彈藥等物資。

  五

  各位朋友大家好!

  歡迎大家來到歸元禪寺旅遊,我是這裡的講解員,在接下去的時間裡將由我為各位提供導遊服務,希望大家的這次歸元之旅能夠開心愉快。

  歸元禪寺建於清順治十五年,也就是1685年,整個寺廟分為東、西、南、北、中五個院落,佔地46900平方米,整個平面佈局呈袈裟形狀,為什麼佈局成袈裟形狀呢?在這裡我先賣個小關子,請大家聽我的講解,待會兒自然就明白了。歸元寺現存殿堂樓閣二十九棟。據說是禪宗的白光法師在明朝漢陽詩人王章蒲的葵園舊址上興建的,關於當時修建歸元禪寺的說法有幾種,有說是白光、主峰兩位法師明末戰亂時募化於漢陽府城鳳山門外,見屍骨遍野,一片淒涼,欲行善事,建“普同塔”和“歸元禪寺”,掩埋白骨,超度亡魂,王章甫問何為歸元禪寺,法師答:“‘元’,數之始、道之極、物之總也。‘歸元’即歸真、歸化、歸本,出生滅界,還歸真寂本元,義同‘圓寂’。‘圓’是一切功德圓滿,‘寂’是一切煩惱寂滅。歸元便是得道成佛之義也”。如此一說,王章甫心悅誠服,深知法師道行無量,便將葵園獻出,作為建寺之地。還有一說,明宗禎末年,一富豪無名指斷,幕翠微草菴長老醫道非凡,隧穿草鞋來進香,祈求再接斷指。長老見其心誠,果然為他接活斷指,口訟“歸本歸元”。富豪感恩戴德,願為長老新建寺廟,即就其規模請問長老,長老法事完畢,隨手將破袈裟拋向天空:“就此一袈裟之地”,頓時,袈裟越變越大,徐徐降落,竟覆地五十餘畝,富豪見長老有如此法力,欣然買得這一袈裟之地,聘全國能工巧匠,選各地上等材石,經數年營造方告成功,並由法師以“歸元”為寺命名。相信我講到這兒大家應該已經知道我前面提到的“平面佈局呈袈裟形狀”是怎麼一回事了吧?

  現在在大家面前的就是歸元寺的三門,也就是歸元寺的大門,佛寺的大門稱三門,即佛經裡的三解脫門,中間的是空門,左右分別是無相和無作門。這門的建築形式也是有說法的,歸元寺的三門呈八字朝陽外開,就是象徵著廣結善緣,普度眾生,喻意吉祥。大家再看門上方的藍底鑲金邊的長方形豎匾,相傳當年白光法師要離去,主峰及眾僧挽留不住,只好請他題寫寺名,永志紀念,白光盛意難卻,便在臨行時親筆寫下了這歸元禪寺四個字。

  步入三門,映入我們眼簾的就是這晚清文人張日煜的手跡“南無阿彌陀佛”,意思呢就是皈依阿彌陀佛。現在在大家右邊的是北院,裡面主要有唸佛堂、藏經閣等幾座建築,下面我們就從北院開始遊覽。

  大家看這圓形門上的“翠微妙境”,“翠微”二字還是源於王氏葵園,據記載,當年王章甫購得太湖石,在葵園中壘砌了一座高大假山,雅稱翠微峰,供高朋玩賞,當年的翠微峰比現在的藏經閣還要高,可惜的是在明朝末年毀於戰亂。建造歸元寺的時候又搬掉了頹廢的殘石,翠微峰便名存實亡,白光法師感到很惋惜,就將此石移到了寺右後方的小石山上至今。現在歸元寺附近的“翠微街”等皆是由此而得名。這裡的“妙境”兩個字則是蘊藏著佛教的色彩。

  這裡就是念佛堂了,唸佛堂供奉著西方三聖,即阿彌陀佛和他的兩個協侍觀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另外還有文殊和普賢菩薩。唸佛堂內神龕高6米,寬5米,頂飾紅日高照,二龍出海,雙鳳朝陽,寓意“龍鳳呈祥”。大家可能已經注意到這個供桌了吧?它長達4.5米,是於1935年製成的,上面刻了五組浮雕圖案,各位能看得出來刻的是什麼嗎?其實它從左到右再現了我國古典小說《西遊記》中的幾個情節,分別為:唐太宗為唐僧師徒送行、如來向伽藍等菩薩說法、四大天王及“七佛”、如來說法於樹下、佛祖給唐僧師徒封位。很有意思吧!

  好,下面請大家和我一起去藏經閣,現在我們看到的藏經閣是1920年重建的,為兩層五間,高約25米,首先我們看到的是閣中潔白無暇,光彩照人的玉雕釋迦牟尼座像。這座佛像是1935年緬甸仰光三寶弟子贈送的,玉佛重約兩噸,屬國內寺廟中儲存最好的佛像了。藏經閣的珍藏十分豐富,有南宋蘇州砂廷聖院所刊孤本《嘖砂藏》以及清代刊印的《龍藏》。《龍藏》有7250卷,至今完好無損,是國內研究佛教的珍貴資料之一。藏經閣中還有我國的佛教文物和外國的佛教禮品,如北魏的石雕觀音,明代的冰裂紋淨瓶,清代的鏤空浮雕如意,印度的貝葉經,緬甸的檀香木雕香盒,馬來西亞的玉塔等。大家可以慢慢的參觀。

  在藏經閣旁邊的就是大士閣了,主要是供奉觀音菩薩的殿堂。大家可以看到神龕左側的牆壁上鑲著的楊柳觀音像,畫像為唐代閆立本所繪。畫像中的觀音,文靜安詳,前胸豐滿,體態輕盈多姿,顯示了唐代以豐滿為美的審美觀念。

  各位朋友,現在我們所在的地方就是歸元寺的主殿大雄寶殿,這裡供奉的是佛教的最高神釋迦牟尼,它是全寺中最為高大的一尊佛像,你看他丈六金身,頭上寶幢華蓋,摩頂而結枷跌坐於蓮臺上。背後裝飾一火焰圈,中是一面魔尼鏡,象徵光明,佛前一尊獅子,是佛前世為獅子王的形象。大家看佛前的這兩棵樹,代表的是釋迦牟尼涅磐時的雙婆羅樹,據說釋迦牟尼涅磐後遺體火化,有七佛在火中顯現,因此人們拜佛前常先化紙錢或黃表紙,並焚香點燭,所以這裡的樹葉也做成火焰形,樹葉間各有七佛。還書寫有“佛日增輝,法輪常轉”的八個相輪。佛左邊弟子是迦葉,右邊的名叫“阿難”。

  我們再來看看彌勒佛吧!他被稱為三世佛中的“未來佛”,你看他憨態可掬,滑稽可笑,給人們一種洪福不淺,快樂無憂,寬巨集大度的象徵。成為人們心目中的“笑佛”或“快樂佛”。神龕上有一副對聯:“大肚能容容世間難容之事,慈顏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此聯傳說是明太祖朱元璋所撰呢!

  下面再請大家和我一起去遊覽羅漢堂。我國五百羅漢的形象是自唐以後,由五代開始興盛,人們將散見於各經之中的名號錄出,不足的就加以杜撰,湊足了五百個。北宋以後各地的寺院就多建有羅漢堂,而到了今天,在全國寺廟中儲存比較完好的羅漢堂已為數不多,主要有北京碧雲寺、武漢歸元寺、昆明筇竹寺、成都寶光寺、重慶羅漢寺和蘇州的西園寺。相比較而言,又屬歸元寺的羅漢堂最有特色,名氣最大。

  羅漢堂的平面佈局呈田字形,內有四院,是為了使殿內的羅漢有充足的光線。另外田字恰好又是佛教中正反兩個“萬”字相疊加,這種佈局暗示著一種善神降世的吉祥和神祕感。

  這羅漢堂除了可供參觀外,人們還喜歡用它來預測一年內的禍福,也就是武漢人說的“數羅漢”,方法是隨意選中一尊羅漢,然後順著數下去,數到和自己年齡數相等時看看那尊羅漢是什麼樣子就可以推測這一年的運勢了。

  我國有句俗語說: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而在歸元寺的羅漢堂就不能這麼說了,因為這裡的羅漢既不是木雕也不是泥塑,而是採用的一種盛行於唐代的獨特工藝製成的夾佇像,又稱脫紗像或乾漆像,歸元寺的羅漢塑像屬活脫乾漆,其製作過程較為複雜,首先要用粘土做成人形胎模,幹後用生漆將絲綢或夏布層層粘附於其上,再用生漆將混合的膏灰、木粉調勻塗刮,塑造細部,陰乾後再打磨拋光,然後在塑像的背後開一個小孔,注水化泥成漿脫出胎模並沖洗乾淨,晾乾後再木塊封口,再刷上生漆、貼上金箔,最後塗上桐油或亮漆以保持光澤。

  這裡的羅漢造價雖然很高,但採用的工藝不僅省料,而且每尊不超過25公斤,體輕質堅,不透水,不怕水浸。很適應武漢地勢低窪,溼度大的氣候環境。1954年武漢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很多地方都變成了汪洋,這些羅漢也浸泡在水裡,洪水退後,羅漢卻安然無恙。所以如此看來,別說是過江,就算是讓它們去漂洋過海恐怕也不成問題。

  好了各位朋友,關於歸元寺呢我就給大家介紹到這裡,希望我的講解能令大家滿意,不詳盡的地方也請大家多多海涵。歡迎各位再次光臨武漢,再來看看歸元寺。

蓮花山導遊詞
最新的湖北晴川閣導遊詞範文
相關知識
最新的湖北歸元寺導遊詞範文
最新的湖北晴川閣導遊詞範文
最新的湖北神農頂導遊詞範文
最新的湖北黃鶴樓導遊詞範文
最新的湖北燕子埡導遊詞範文
最新的湖北神農溪導遊詞範文
最新的湖北天堂寨導遊詞範文
最新的湖北龜峰山導遊詞範文
最新的湖北香溪源導遊詞範文
最新的湖北古琴臺導遊詞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