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寫魯迅故居導遊詞
紹興魯迅故里是偉大的思想家、文學家、革命家魯迅先生早年成長、生活的故土,下面是魯迅故里導遊詞的內容,歡迎閱讀!
魯迅故居導遊詞一:
各位遊客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導遊肖錦川,這天我將帶領大家去紹興魯迅故里遊玩。
紹興是個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有橋鄉、水鄉、酒鄉和魚米之鄉的美稱,還被稱為“東方威尼斯”呢!紹興人才輩出,如陸游、周恩來等。這天,我們就去觀賞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的故鄉。
我們先來到了百草園,百草園是魯迅先生小時候嬉戲玩耍的地方,他以前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著名的散文中寫到:“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牆根一帶,就有無限的趣味”百草園的名字雖然幽雅,但事實上是一塊荒蕪的菜地,是新臺門幾戶人家共同擁有的一塊菜地。魯迅先生小時候經常和他的小夥伴一齊玩。他們玩捉蛐蛐、看螞蟻背蒼蠅的遊戲等。大家游完了百草園,接下來我們去參觀魯迅筆下的三味書屋吧!
三味書屋是魯迅讀書的學校,叫私塾,學生要到老師家裡去讀書,這私塾便是老師的家,魯迅的老師叫壽鏡吾,壽老先生知識淵博,受魯迅和同學們喜愛,大家往這兒看,那裡的桌椅高高低低,因為去壽老先生家需要學生自我帶桌椅,所以才高低不平,魯迅的桌椅在教室右下角,遠遠望去上方還刻著一個“早”字,關於這個“早”,還有一個故事呢!一天,魯迅的爸爸生病了,媽媽讓他去藥店買藥,所以上學遲到了,被壽老先生狠狠地批評了,於是他便在自我的桌子上刻了一個“早”,勉勵自我不要遲到。再走進去,你會看到一幅抱對:至樂無聲唯孝弟,大囊有味是詩書。那裡樑同書寫的。三味書屋裡還有一塊匾額掛在牆上,十分醒目。三味書屋是個十分重要的景點!
此次旅遊結束!如果還想玩,請去一個以魯迅筆下的一位人物命名的土特產店,叫孔乙己土特產店品嚐黃酒等特產,還能夠品嚐孔乙己最喜歡吃的茴香豆和臭豆腐。
魯迅故居導遊詞二:
魯迅故里導遊詞
大家好,這天我們要去魯迅故里參觀遊玩,我是你們的導遊,將帶領你們度過愉快快樂的一天,大家能夠叫我小黃或黃導。
我們的目的地就快要到了----首先和各位談談魯迅先生。魯迅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學家,為我國的革命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魯迅故里就是魯迅小時候生活過的地方。
好,我們的目的地已經到了。首先來到大門口,我們能夠醒目地看到一塊大石像,上方雕刻著“魯迅故里”四個大字和魯迅的頭像,石像前還有幾個小孩正圍成一個圈的銅像,他們的神態各不相同,活靈活現。遠遠望去,好像在談論對魯迅先生的無限讚揚。
此刻,在我們的左手邊有一塊巨大的石碑,上方印著“民族脊樑”四個燙金大字。這塊石碑是人們為了紀念魯迅先生的豐功偉績專門建造的。
繼續向前走,就來到了三味書屋,這兒是魯迅從12歲開始來壽老先生這兒學習的地方。其中,在學堂中間擺放的是壽老先生的講桌,桌上放著書和一把戒尺,周圍圍著的是學生們的課桌,魯迅的課桌緊挨著牆,在課桌的右下方還端端正正地刻著一個“早”字。關於這個“早”字,還有一個個性的故事呢!
在魯迅小的時候,他們家境日益貧弱,他的父親身患重病。每一天,小魯迅都有要在藥鋪和學校之間來回奔波。一次,魯迅為了給父親抓藥,結果上學遲到了,教書的壽老先生不由分說,一把抓起戒尺在魯迅的手心連打三下。但是,魯迅並沒有因此而痛恨老師,只是默默地在自我的課桌上刻了一個“早”字,以此來告誡自我要珍惜時光。
接下來就來到了百草園。走進百草園,能夠發現那裡到處是一片生氣勃勃的景象。雖然那裡只種著幾種簡單的綠色植物,但那裡卻時魯迅童年時最喜歡玩耍的地方。小時候的魯迅常常在那裡捉蛐蛐,爬樹,採野果吃,幾乎每一天都玩得開開心心,不亦樂乎。
我們的參觀這天到此為止,感謝大家的這次參觀,歡迎各位下次再來遊玩。
魯迅故居導遊詞三:
魯迅故里導遊詞
各位遊客,歡迎你們參觀紹興魯迅紀念館。紹興是座歷史文化名城,自古人傑地靈,群星燦爛,我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就是其中一個傑出的代表。魯迅原名周樹人,1881年9月25日誕生於紹興都昌坊口一個破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他7歲啟蒙,12歲就讀於三味書屋。13歲時,祖父因科場賄賂案下獄,父親周伯宜因此一病不起,從此家道中落,飽受世態炎涼。魯迅18歲那年,毅然“走異路,逃異地,去尋求別樣的人們”,先後去南京、日本學習。1909年夏回國後,先後在杭州、紹興、北京、廈門、廣州和上海等地從事教學工作和文學創作。1936年10月19日病逝於上海大陸新村寓所,享年56歲。
魯迅一生有1/3以上的時光是在紹興度過,他不僅僅在故鄉度過了童年和青少年時代,而且還進行了他初期的教學實踐、文學創作和社會革命活動。故鄉的生活經歷不僅僅對他的思想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同時也是他文學創作的重要源泉。這天我們要踏著這位偉人的足跡,尋訪他的故園。
此刻我們來到魯迅先生的出生地——魯迅故居。魯迅故居位於都昌坊口周家新臺門西首。周家新臺門是周家多年聚族而居的地方。它建於清嘉慶年間,坐北朝南,青瓦粉牆,磚木結構,是一座典型的江南特有的那種深宅大院。1918年經族人共議將這座屋宇連同後面的百草園賣給了東鄰朱姓。房屋易主後,原屋大部分已拆除重建,但魯迅故居的主要部分幸得儲存,所以這天我們能有幸看到這原汁原味的魯迅故居。
這兩扇黑油油的石庫臺門,原系周家新臺門的邊門,是魯迅家人出入的地方。
這間普通的泥地平屋是魯迅家當年用來安放交通工具的地方。大家都明白,紹興有“東方威尼斯”之稱,因此在一般家庭中都備有水上的交通工具,那兩支高大的櫓是大船上所用,而那兩支小的是烏篷船上用的槳。轎子是陸上交通工具,其中轎槓系魯迅家原物。
從右側門進去,穿過長廊,就到了“桂花明堂”。明堂在紹興俗稱天井,那裡原先種著兩株茂盛的金桂,桂花明堂由此得名。魯迅小時候夏天經常躺在桂樹下的小板桌上乘涼,他的繼祖母蔣氏則搖著芭蕉扇一邊打扇,一邊給小魯迅猜謎,講“貓是老虎的師父”、“水漫金山”等故事,使魯迅從小就受到民間文學的薰陶,為他以後的文學創作帶給了豐富的素材。之後,他在《狗·貓·鼠》、《論雷峰塔的倒掉》等文章中均有生動的回憶。
穿過桂花明堂,便來到魯迅的臥室。1909年夏,魯迅從日本留學回國後,從杭州回到故鄉,先後在紹興府中學堂和山會初級師範學堂擔任教職。這間臥室是當時他在紹任教期間的臥室兼書房。魯迅常常在那裡備課、寫作到深夜。他的第一篇文言文小說《懷舊》就在那裡寫成。臥室裡陳列著的鐵梨木床是當年的原物。
穿過石板天井,迎面就是儲存完好的魯迅故居兩樓兩底。拾階而上,東首前半間是當年魯迅家吃飯、會客的主要活動場所,紹興俗稱“小堂前”。魯迅在紹任教時期,經常在那裡接待來訪的朋友和學生。客廳的右上角那張皮躺椅是魯迅父親用過的。當年魯迅祖父周福清科場舞弊案發後,魯迅的父親被革去秀才身份,此後就一蹶不振,鬱鬱寡歡,借酒消愁,以至病魔纏身後被庸醫所誤,年僅36歲就去世。從此魯迅家也就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經歷了這一系列的家庭變故,少年魯迅飽受世態炎涼和人情冷暖,看到了上層社會的墮落和醜惡,對他的思想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從而走上了尋求真理的道路。4
與客廳一板之隔是魯迅母親的房間。南邊那張八腳大床是魯迅的母親——魯瑞睡過的原物。東邊這張小床是當年魯迅的弟弟周建人睡過的床。
靠窗桌子上陳列著的是魯迅母親做針線活用的物品。魯迅的母親魯瑞是紹興鄉下安橋頭人,性格和善而堅毅,以自修到達能夠看書的文化水平。魯迅對他的母親很佩服,以前說過:“我的母親如果年輕二三十歲,也許要成為女英雄呢。”魯瑞確實是一個很不平凡的母親,她培養的三個兒子被現代文壇稱為“周氏三傑”。
小堂前的西邊是魯迅繼祖母蔣氏的臥室。這位繼祖母性情開朗,講話幽默風趣,經常給侄孫輩講故事、猜謎語,魯迅對這位繼祖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與魯瑞臥室相隔一天井,就是魯迅家燒菜做飯的灶間,也就是廚房。在廚房正前方的這座紹興舊時大戶人家所用的“三眼大灶”,是根據當事人回憶復原的,灶壁上繪有祈福避邪的圖畫和文字。北面牆上的菜罩是當年魯迅家的“忙月”章福慶親手製作的原物。章福慶有時將兒子運水帶來幫忙,並與魯迅結為形影不離的好朋友。魯迅和運水第一次見面就在這廚房裡。“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就是這個運水讓魯迅認識了一個在書本上見不到的陌生世界。1921年,魯迅在創作小說《故鄉》時,把運水作為模特兒,塑造了“閏土”這個活生生的藝術形象。
後面這三間是魯迅家存放稻穀、農具的地方,右邊這間是章福慶的住所,中間是通向百草園的過道。
各位遊客,此刻我們看到這個園子就是著名的“百草園”,百草園的名稱雖雅,但其實是一個普通的菜園,是當時新臺門內十幾戶人家共有的一個荒蕪的菜園,平時種一些瓜菜,秋後用來晒稻穀。童年魯迅經常和小夥伴們在百草園內嬉戲玩耍,夏天在樹蔭下乘涼,秋天在泥牆根一帶捉蟋蟀。冬天就在雪地上捕鳥。對於百草園,魯迅曾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著名的散文中作了十分形象生動的描述。文中他無限深情地寫道:“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牆根一帶,就有無限的趣味。”此刻我們所看到的百草園就是魯迅當年筆下的景緻。魯迅12歲時被家人送到三味書屋讀書,不得不與他的蟋蟀們、覆盆子和木蓮們告別,去全城最嚴厲的私塾讀書。下方讓我們告別那裡的一切,跟隨魯迅的文章《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從魯迅故居出來,東行數百步,往南走過一座石板橋,從一扇黑漆竹絲門進去,就到了魯迅少年時代讀書的地方——三味書屋。三味書屋是清末紹興城裡很有名的私塾,它坐東朝西,原是壽家書房,魯迅12歲開始到這兒讀書,五年多的學習生涯,使他受益匪淺,積累了豐富的文化知識,為日後從事文學創作打下了十分堅實的基礎。
書屋正中懸掛著“三味書屋”的匾額,兩邊柱子上有一副抱對:“至樂無聲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詩書。”都是清朝著名書法家樑同書所寫。何為“三味”,根據壽鏡吾先生的兒子回憶:“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餚饌,諸子百家,味如醯醢。”其中醯醢是調味品。匾額下掛著一幅《鬆鹿圖》,學生每一天上學要先對著匾和圖行禮,然後才開始讀書。
當時私塾的教學,老師是坐在中間的這張方桌邊上的高背椅子上,兩旁的椅子則是供來賓歇坐。學生的課桌是自備的,所以看上去參差不一。魯迅的座位在書屋的東北角,這張硬木書桌和椅子是當年魯迅使用過的原物。我們此刻還能夠看到當年魯迅在桌子右下角親手刻下的“早”字。關於這個“早”字,那裡面還有一個小故事。有一次魯迅因家中有事,上學遲到了,受到先生的嚴厲批評,他為了提醒自我,就在書桌上刻下一個“早”字,勉勵和告誡自我今後不可再遲到。
三味書屋的老師名叫壽鏡吾,這是他的畫像。魯迅評價他是“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壽老先生品行端正,性格耿直,終身以坐館授徒為業,他的為人和治學態度給魯迅留下很深的印象,對魯迅產生很大的影響。
三味書屋後面有一個小園子,園內種有兩株桂花和一株臘梅,當年魯迅和小夥伴常在這一方小天地裡玩抓蟋蟀、找脫殼的蟬蛻,看螞蟻背蒼蠅等遊戲。
請遊客們隨我穿過馬路。此刻大家看到的這組頗具規模的清代建築群就是我們這天要參觀的魯迅祖居——周家老臺門。魯迅祖居是目前儲存最為完好的典型臺門建築群,是魯迅祖輩世居之地。乾隆十九年1754年,周氏第八代世祖周紹鵬因家業發展的需要,舉家遷址於覆盆橋,營造這座臺門大院,成為頗具規模的封建士大夫住宅。魯迅祖居坐北朝南,青瓦粉牆,磚木結構。臺門主體建築有臺門斗、大廳、香火堂、後樓共四進。東首有坐東朝西的廂樓九間,西首有坐西朝東的廂樓七間,堂屋之間均有明堂和廊屋貫通。現由“魯迅祖居復原陳列”和“紹興民俗陳列”兩部分組成。此刻請各位先隨我參觀“魯迅祖居復原陳列”。
這沿街第一進俗稱“臺門斗”,建有頭門、儀門。頭門就是這六扇黑漆竹絲大門,俗稱“竹絲臺門”。之後便是儀門,左右各有耳房,儀門上方懸掛著一塊藍底金字的“翰林”匾,自右而左書著“翰林”兩個字,左右還有泥金小楷的上下款,上款:“巡撫浙江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節制水陸各鎮兼管兩浙鹽政楊昌浚為”,下款:“欽點翰林院庶吉士周福清立”。這位欽點翰林的周福清便是魯迅的祖父。這對周氏來說是前所未有的榮耀,因而在周氏聚族的三個臺門斗裡都掛起完全相同的“翰林”匾。第二進為廳堂,紹興俗稱“大堂前”,是周氏族人舉行重大喜慶活動和祭祖的公共活動場所。大廳是三開間的一個通間,正中上方掛著一塊長方形白底黑字的“德壽堂”大匾,這是周氏老臺門的堂名。大廳兩旁的左右柱子上有一抱對:品節詳明,德性堅定;事理通達,心氣和平。大廳北面隔一天井是第三進,俗稱“香火堂前”。是祭祀祖宗和處理喪事之用,原堂前正中上方有神龕,存放周氏歷代祖先牌位。香火堂左右各有一間,左邊為客廳、餐室,右邊為佛堂、客房。香火堂北面再隔一個方形的石板天井是第四進。俗稱“座樓”,是周家的主要生活住宅區。座樓中間一問小堂前一般作為平時會客、祭祖用。
各位遊客,我們已參觀完整個中軸線部分,此刻請大家參觀西側廂。西側廂自南而北依次是廚房和傭人房間。接下來請大家隨我一齊參觀東側廂。東廂花廳是大書房,是臺門子弟啟蒙讀書的地方。其陳列與三味書屋不一樣。書房正上方懸掛著一塊“志伊學顏”匾額,“伊”指以才著稱的商湯宰相伊尹,“顏”指以德著稱的孔子弟子顏回。這是教育臺門弟子要立志高遠,學習認真。牆上掛有一盞燈籠,燈籠上有“文星高照”四個字,燈籠外倒掛著一株蔥,燈籠裡點一支狀元蠟燭,以示弟子聰明之意。
周家老臺門是周氏的祖宅,所以當時周氏有重大喜慶活動和祭祖都在老臺門的大廳舉行,魯迅在紹興時期,遇到節慶或祖先忌日,必去老臺門行禮。魯迅最後一次到老臺門是1919年舉家北遷之時。“魯迅祖居復原陳列”的參觀到此結束。
下方去參觀魯迅生平事蹟陳列廳。陳列廳是一座中西結合的建築,門楣上方“紹興魯迅紀念館”七個鎏金大字為郭沫若所題。進入大門迎面是一座漢白玉魯迅胸像。序廳左右牆上各掛有魯迅手跡。我們的參觀是從左邊開始。整個陳列以魯迅的思想發展為主線,分五個部分:第一部分介紹魯迅少年時期的社會環境與生活狀況;第二部分是魯迅青少年時代在南京、日本、杭州、紹興尋找救國救民的真理與用心投身反清革命鬥爭的事蹟;第三部分是辛亥革命後,魯迅在北京、廈門、廣州繼續探索革命的新路,最後舉起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大旗,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將;第四部分是魯迅在上海輝煌的十年;第五部分介紹了魯迅逝世後,人們用各種不一樣的方式紀念他、學習他。各位來賓,紹興還有許多與魯迅有關的人文景觀,離魯迅故居不遠有一家因魯迅的名篇《孔乙己》而名揚四海的百年老店——咸亨酒店,各位如有興趣不妨去“拜訪”一下孔乙己,品一品紹興酒,嚼一嚼茴香豆,領略魯迅筆下的紹興風情。
這天的參觀到此結束,多謝大家。
魯迅故居導遊詞四:
魯迅故居導遊詞
導遊資料:魯迅故居一百草園一三味書屋一魯迅祖居一魯迅生平事蹟陳列廳一咸亨酒店
各位團友,歡迎你們參觀紹興魯迅紀念館。紹興是座歷史文化名城,自古人傑地靈,群星燦爛,我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就是其中一個傑出的代表。魯迅原名周樹人,1881年9月25日誕生於紹興都昌坊口一個破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他7歲啟蒙,12歲就讀於三味書屋。13歲時,祖父因科場賄賂案下獄,父親周伯宜因此一病不起,從此家道中落,飽受世態炎涼。魯迅18歲那年,毅然“走異路,逃異地,去尋求別樣的人們”,先後去南京、日本學習。1909年夏回國後,先後在杭州、紹興、北京、廈門、廣州和上海等地從事教學工作和文學創作。1936年10月19日病逝於上海大陸新村寓所,享年56歲。
魯迅一生有1/3以上的時光是在紹興度過,他不僅僅在故鄉度過了童年和青少年時代,而且還進行了他初期的教學實踐、文學創作和社會革命活動。故鄉的生活經歷不僅僅對他的思想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同時也是他文學創作的重要源泉。這天我們要踏著這位偉人的足跡,尋訪他的故園。
此刻我們來到魯迅先生的出生地——魯迅故居。魯迅故居位於都昌坊口周家新臺門西首。周家新臺門是周家多年聚族而居的地方。它建於清嘉慶年間,坐北朝南,青瓦粉牆,磚木結構,是一座典型的江南特有的那種深宅大院。1918年經族人共議將這座屋宇連同後面的百草園賣給了東鄰朱姓。房屋易主後,原屋大部分已拆除重建,但魯迅故居的主要部分幸得儲存,所以這天我們能有幸看到這原汁原味的魯迅故居。
這兩扇黑油油的石庫臺門,原系周家新臺門的邊門,是魯迅家人出入的地方。
這間普通的泥地平屋是魯迅家當年用來安放交通工具的地方。大家都明白,紹興有“東方威尼斯”之稱,因此在一般家庭中都備有水上的交通工具,那兩支高大的櫓是大船上所用,而那兩支小的是烏篷船上用的槳。轎子是陸上交通工具,其中轎槓系魯迅家原物。
從右側門進去,穿過長廊,就到了“桂花明堂”。明堂在紹興俗稱天井,那裡原先種著兩株茂盛的金桂,桂花明堂由此得名。魯迅小時候夏天經常躺在桂樹下的小板桌上乘涼,他的繼祖母蔣氏則搖著芭蕉扇一邊打扇,一邊給小魯迅猜謎,講“貓是老虎的師父”、“水漫金山”等故事,使魯迅從小就受到民間文學的薰陶,為他以後的文學創作帶給了豐富的素材。之後,他在《狗·貓·鼠》、《論雷峰塔的倒掉》等文章中均有生動的回憶。
穿過桂花明堂,便來到魯迅的臥室。1909年夏,魯迅從日本留學回國後,從杭州回到故鄉,先後在紹興府中學堂和山會初級師範學堂擔任教職。這間臥室是當時他在紹任教期間的臥室兼書房。魯迅常常在那裡備課、寫作到深夜。他的第一篇文言文小說《懷舊》就在那裡寫成。臥室裡陳列著的鐵梨木床是當年的原物。
穿過石板天井,迎面就是儲存完好的魯迅故居兩樓兩底。拾階而上,東首前半間是當年魯迅家吃飯、會客的主要活動場所,紹興俗稱“小堂前”。魯迅在紹任教時期,經常在那裡接待來訪的朋友和學生。客廳的右上角那張皮躺椅是魯迅父親用過的。當年魯迅祖父周福清科場舞弊案發後,魯迅的父親被革去秀才身份,此後就一蹶不振,鬱鬱寡歡,借酒消愁,以至病魔纏身後被庸醫所誤,年僅36歲就去世。從此魯迅家也就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經歷了這一系列的家庭變故,少年魯迅飽受世態炎涼和人情冷暖,看到了上層社會的墮落和醜惡,對他的思想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從而走上了尋求真理的道路。
與客廳一板之隔是魯迅母親的房間。南邊那張八腳大床是魯迅的母親——魯瑞睡過的原物。東邊這張小床是當年魯迅的弟弟周建人睡過的床。靠窗桌子上陳列著的是魯迅母親做針線活用的物品。魯迅的母親魯瑞是紹興鄉下安橋頭人,性格和善而堅毅,以自修到達能夠看書的文化水平。魯迅對他的母親很佩服,以前說過:“我的母親如果年輕二三十歲,也許要成為女英雄呢。”魯瑞確實是一個很不平凡的母親,她培養的三個兒子被現代文壇稱為“周氏三傑”。
小堂前的西邊是魯迅繼祖母蔣氏的臥室。這位繼祖母性情開朗,講話幽默風趣,經常給侄孫輩講故事、猜謎語,魯迅對這位繼祖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與魯瑞臥室相隔一天井,就是魯迅家燒菜做飯的灶間,也就是廚房。在廚房正前方的這座紹興舊時大戶人家所用的“三眼大灶”,是根據當事人回憶復原的,灶壁上繪有祈福避邪的圖畫和文字。北面牆上的菜罩是當年魯迅家的“忙月”章福慶親手製作的原物。章福慶有時將兒子運水帶來幫忙,並與魯迅結為形影不離的好朋友。魯迅和運水第一次見面就在這廚房裡。“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就是這個運水讓魯迅認識了一個在書本上見不到的陌生世界。1921年,魯迅在創作小說《故鄉》時,把運水作為模特兒,塑造了“閏土”這個活生生的藝術形象。
後面這三間是魯迅家存放稻穀、農具的地方,右邊這間是章福慶的住所,中間是通向百草園的過道。
各位來賓,此刻我們看到這個園子就是著名的“百草園”,百草園的名稱雖雅,但其實是一個普通的菜園,是當時新臺門內十幾戶人家共有的一個荒蕪的菜園,平時種一些瓜菜,秋後用來晒稻穀。童年魯迅經常和小夥伴們在百草園內嬉戲玩耍,夏天在樹蔭下乘涼,秋天在泥牆根一帶捉蟋蟀。冬天就在雪地上捕鳥。對於百草園,魯迅曾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著名的散文中作了十分形象生動的描述。文中他無限深情地寫道:“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牆根一帶,就有無限的趣味。”此刻我們所看到的百草園就是魯迅當年筆下的景緻。魯迅12歲時被家人送到三味書屋讀書,不得不與他的蟋蟀們、覆盆子和木蓮們告別,去全城最嚴厲的私塾讀書。下方讓我們告別那裡的一切,跟隨魯迅的文章《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從魯迅故居出來,東行數百步,往南走過一座石板橋,從一扇黑漆竹絲門進去,就到了魯迅少年時代讀書的地方——三味書屋。三味書屋是清末紹興城裡很有名的私塾,它坐東朝西,原是壽家書房,魯迅12歲開始到這兒讀書,五年多的學習生涯,使他受益匪淺,積累了豐富的文化知識,為日後從事文學創作打下了十分堅實的基礎。
書屋正中懸掛著“三味書屋”的匾額,兩邊柱子上有一副抱對:“至樂無聲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詩書。”都是清朝著名書法家樑同書所寫。何為“三味”,根據壽鏡吾先生的兒子回憶:“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餚饌,諸子百家,味如醯醢。”其中醯醢是調味品。匾額下掛著一幅《鬆鹿圖》,學生每一天上學要先對著匾和圖行禮,然後才開始讀書。
當時私塾的教學,老師是坐在中間的這張方桌邊上的高背椅子上,兩旁的椅子則是供來賓歇坐。學生的課桌是自備的,所以看上去參差不一。魯迅的座位在書屋的東北角,這張硬木書桌和椅子是當年魯迅使用過的原物。我們此刻還能夠看到當年魯迅在桌子右下角親手刻下的“早”字。關於這個“早”字,那裡面還有一個小故事。有一次魯迅因家中有事,上學遲到了,受到先生的嚴厲批評,他為了提醒自我,就在書桌上刻下一個“早”字,勉勵和告誡自我今後不可再遲到。
三味書屋的老師名叫壽鏡吾,這是他的畫像。魯迅評價他是“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壽老先生品行端正,性格耿直,終身以坐館授徒為業,他的為人和治學態度給魯迅留下很深的印象,對魯迅產生很大的影響。
三味書屋後面有一個小園子,園內種有兩株桂花和一株臘梅,當年魯迅和小夥伴常在這一方小天地裡玩抓蟋蟀、找脫殼的蟬蛻,看螞蟻背蒼蠅等遊戲。
請來賓們隨我穿過馬路。此刻大家看到的這組頗具規模的清代建築群就是我們這天要參觀的魯迅祖居——周家老臺門。魯迅祖居是目前儲存最為完好的典型臺門建築群,是魯迅祖輩世居之地。乾隆十九年1754年,周氏第八代世祖周紹鵬因家業發展的需要,舉家遷址於覆盆橋,營造這座臺門大院,成為頗具規模的封建士大夫住宅。魯迅祖居坐北朝南,青瓦粉牆,磚木結構。臺門主體建築有臺門斗、大廳、香火堂、後樓共四進。東首有坐東朝西的廂樓九間,西首有坐西朝東的廂樓七間,堂屋之間均有明堂和廊屋貫通。現由“魯迅祖居復原陳列”和“紹興民俗陳列”兩部分組成。此刻請各位先隨我參觀“魯迅祖居復原陳列”。
這沿街第一進俗稱“臺門斗”,建有頭門、儀門。頭門就是這六扇黑漆竹絲大門,俗稱“竹絲臺門”。之後便是儀門,左右各有耳房,儀門上方懸掛著一塊藍底金字的“翰林”匾,自右而左書著“翰林”兩個字,左右還有泥金小楷的上下款,上款:“巡撫浙江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節制水陸各鎮兼管兩浙鹽政楊昌浚為”,下款:“欽點翰林院庶吉士周福清立”。這位欽點翰林的周福清便是魯迅的祖父。這對周氏來說是前所未有的榮耀,因而在周氏聚族的三個臺門斗裡都掛起完全相同的“翰林”匾。第二進為廳堂,紹興俗稱“大堂前”,是周氏族人舉行重大喜慶活動和祭祖的公共活動場所。大廳是三開間的一個通間,正中上方掛著一塊長方形白底黑字的“德壽堂”大匾,這是周氏老臺門的堂名。大廳兩旁的左右柱子上有一抱對:品節詳明,德性堅定;事理通達,心氣和平。大廳北面隔一天井是第三進,俗稱“香火堂前”。是祭祀祖宗和處理喪事之用,原堂前正中上方有神龕,存放周氏歷代祖先牌位。香火堂左右各有一間,左邊為客廳、餐室,右邊為佛堂、客房。香火堂北面再隔一個方形的石板天井是第四進。俗稱“座樓”,是周家的主要生活住宅區。座樓中間一問小堂前一般作為平時會客、祭祖用。
各位來賓,我們已參觀完整個中軸線部分,此刻請大家參觀西側廂。西側廂自南而北依次是廚房和傭人房間。接下來請大家隨我一齊參觀東側廂。東廂花廳是大書房,是臺門子弟啟蒙讀書的地方。其陳列與三味書屋不一樣。書房正上方懸掛著一塊“志伊學顏”匾額,“伊”指以才著稱的商湯宰相伊尹,“顏”指以德著稱的孔子弟子顏回。這是教育臺門弟子要立志高遠,學習認真。牆上掛有一盞燈籠,燈籠上有“文星高照”四個字,燈籠外倒掛著一株蔥,燈籠裡點一支狀元蠟燭,以示弟子聰明之意。
周家老臺門是周氏的祖宅,所以當時周氏有重大喜慶活動和祭祖都在老臺門的大廳舉行,魯迅在紹興時期,遇到節慶或祖先忌日,必去老臺門行禮。魯迅最後一次到老臺門是1919年舉家北遷之時。“魯迅祖居復原陳列”的參觀到此結束。
下方去參觀魯迅生平事蹟陳列廳。陳列廳是一座中西結合的建築,門楣上方“紹興魯迅紀念館”七個鎏金大字為郭沫若所題。進入大門迎面是一座漢白玉魯迅胸像。序廳左右牆上各掛有魯迅手跡。我們的參觀是從左邊開始。整個陳列以魯迅的思想發展為主線,分五個部分:第一部分介紹魯迅少年時期的社會環境與生活狀況;第二部分是魯迅青少年時代在南京、日本、杭州、紹興尋找救國救民的真理與用心投身反清革命鬥爭的事蹟;第三部分是辛亥革命後,魯迅在北京、廈門、廣州繼續探索革命的新路,最後舉起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大旗,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將;第四部分是魯迅在上海輝煌的十年;第五部分介紹了魯迅逝世後,人們用各種不一樣的方式紀念他、學習他。
各位來賓,紹興還有許多與魯迅有關的人文景觀,離魯迅故居不遠有一家因魯迅的名篇《孔乙己》而名揚四海的百年老店——咸亨酒店,各位如有興趣不妨去“拜訪”一下孔乙己,品一品紹興酒,嚼一嚼茴香豆,領略魯迅筆下的紹興風情。
魯迅故居導遊詞五:
親愛的遊客們,大家好!歡迎來到歷史文化名城,優秀旅遊城市,魯迅的故鄉——紹興。我是那裡的導遊,叫壽佳涵,是一個活潑可愛的女生,大家能夠叫我小壽壽。十分高興能為大家服務。這天,我將帶大家去遊魯迅故里。
魯迅先生,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是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
此刻我們進入魯迅故里的東廣場,首先映入眼簾的一堵巨大的花崗岩景牆,上方刻著魯迅的胸像。景牆中的魯迅,神態自若,和藹可親。目前,這堵景牆已成為魯迅故里的標誌。
來,遊客們,我們一齊進入街區。大家腳踩著石板路,手摸著青瓦粉牆,會不會有一種時空交替的錯覺呢?這老房子呀,是周家的臺門,是儲存較為完好的清代建築之一。西邊部分的住宅就是魯迅家的。1881年9月25日魯迅在那裡呱呱落地,一向生活到18歲。
大家能夠看到,魯迅家住的是一幢中式兩層樓房。在樓房前有個天井,叫“桂花明堂”。夏天,小魯迅就躺在桂花樹下的小飯桌上,聽太奶奶講“水漫金山”的故事。兩樓兩底前半間是客廳,是會客、吃飯的場所。後半間是魯迅母親的房間,他的母親瑞安十分堅強,魯迅很佩服他的母親。樓上是魯迅和原配夫人朱安的新房。遊客們,大家隨我來到長弄,在右側,我們能夠看見魯迅家的廚房,魯迅和他筆下的少年閏土的原型---運水第一次見面就是在那裡。
穿過長弄,我們眼前變得豁然開朗了,大家看到的大院子,便是百草園。不知大家有沒有讀過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互動書中說道:“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牆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此刻,魯迅筆下的菜畦、石井欄、皂莢樹、桑葚都在我們的眼前。有著無限趣味的泥牆根,仍然是當年的原物。童年的魯迅經常在那裡翻斷磚,捉蟋蟀,採桑椹,摘覆盆子,拔何首烏。夏天裡納涼聽美女蛇的故事,冬天裡在雪地上捕捉鳥雀,是那樣生機勃勃,情趣盎然。這百草園真成了魯迅小時候的樂園。
遊客們,此刻,小壽壽要帶大家從百草園走到三味書屋去了,魯迅先生這個文學巨匠就是從這條路上走出來的,您也去走一走這條蘊意深長的路吧,說不定呀,也能成為文學巨匠呢!好了,我們此刻看到的是三味書屋。大家能夠看到,房內正中牆上掛著"三味書屋"的匾額。“三味”的意思是“讀經味如稻樑,讀史味如餚饌,諸子百家,味如醯醢。”中間的方正木桌和高背椅,是魯迅的老師壽鏡吾先生的講臺,學生的書桌椅放在兩旁的牆角根。大家要留意看的是,在書房的東北角上有一張桌子,桌面上刻有一個“早”字,這個“早”字裡背後就是著名的“魯迅刻早”的故事,小壽壽就給大家講一講這個搞笑的故事吧!有一次,魯迅父親病重,魯迅一大早就去藥店給父親買藥,回來時老師已經開始上課了。壽鏡吾老師看到他遲到了,就嚴厲地批評道:“十幾歲的學生,就學會偷懶,上課遲到。下次再遲到就別來了。”魯迅聽了老師的批評後,點點頭,沒有為自我作任何辯解,低著頭默默回到自我的坐位上。第二天,他早早來到學校,在書桌右上角用刀刻了一個“早”字,心裡暗暗地許下諾言:以後必須要早起,不能再遲到了。從此,魯迅再也沒有遲到過。
三味書屋後面有一個小園子,裡面有桂花樹、臘梅樹。課間休息時,魯迅和同學們常來那裡捉蟋蟀,找蟬蛻,看螞蟻背蒼蠅。這些童年趣事,在魯迅的心裡留下深刻而又完美的印象,一向到晚年還引起他親切的懷念。
遊客們,這就是魯迅故里大致的景觀,它的古樸、典雅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想必肯定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為您日後完美的回憶。其實,紹興還有更美的景點,比如書法聖地——蘭亭,山水盆景——東湖,古代治水英雄歸葬地千年王陵——大禹陵。小壽壽歡迎您再遊!bye-bye!
怎麼寫魯迅故里導遊詞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