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導遊詞
美麗、富饒的雲南,是祖國西南邊疆的一塊寶地,它土地遼闊、山川壯麗、資源豐富。它是人類重要的發祥地之一,具有悠久的歷史、古老的文明。
雲南是人類的起源地之一,大約170萬年前,原始時期的人類就生活在中國大地上。雲南元謀人是我國曆史上迄今為止所發現的最早的猿人。元謀有“人類童年搖籃”的美稱。到新石器時代,居住在滇池、洱海附近的人們,已能使用石斧之類簡單的生產工具,從事原始的農業生產,有些地方的人還會建造簡易木結構房,並逐漸形成較大的村落。
公元前三世紀,莊足喬通過黔中郡向西南進攻,“以其眾王滇,變服從其俗以長之”,建立了滇國。莊足喬等將較先進的文化和生產技術,帶進了雲南,促進了雲南的發展,標誌著雲南從政治上與內地聯絡的開始。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在雲南設定郡縣,開鑿了從四川宜賓至雲南曲靖附近的道路,因路寬僅五尺被稱“五尺道”。五尺道的開闢溝通了首都咸陽經四川與雲南東部的聯絡,並委派官吏入滇治理,使其成為秦帝國的組成部分。
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漢武帝派將軍郭昌率巴蜀之兵臨滇,設益州郡,下屬24縣,郡府設在滇池縣(今晉寧縣);雲南是其中一個縣,縣城設在今祥雲縣的雲南驛。漢王朝調整了郡縣,改變部落相立,不相統屬的狀況,帶進了一些封建生產關係。這一時期青銅工具的使用,牛耕的出現進一步提高了農業耕作水平。高超的冶煉技術創造了燦爛的青銅文化,各種青銅器物品的出土,顯示了民間藝術家們的精湛技藝。大群被放牧的牛、馬、綿羊和山羊與家畜豬、犬一道,標誌了滇國發達的畜牧業。漢武帝還派唐蒙擴建“五尺道”,改名“西南夷道”。漢王朝還組織人力開鑿博南古道,日趨頻繁的商賈往來,促進了西南與東南亞各國,尤其是與緬甸、印度的國際貿易與文化交流。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漢武開滇。三國時期,現在的雲南及黔西,川西南的部分地區統稱為“南中”。公元225年,蜀漢丞相諸葛亮統三路大軍親征雲南,他採取“不以力制,而取其心服”的政策,當進入洱海(大理一帶)時,迅速平定了雲南奴隸主貴族發動的叛亂,“七擒七縱”降服了當地大姓孟獲,使孟獲發誓永不造反。雲南成為蜀漢的一部分。
東晉初年,由內地遷至雲南的爨(音竄cuan)勢力逐漸強大,爨琛自主為王,統治滇池地區,爨氏歷統治400多年,把滇池地區稱作昆川(或昆卅),並與隋、唐王朝保持經濟文化聯絡。
公元738年貞觀時期,唐王朝扶持蒙舍詔統一“六詔”,建立以洱海為基地的“南詔國”,詔首領皮羅閣被封為“雲南王”,南詔歷傳13王,統治200餘年。南詔國時期佛教傳入並逐漸興起其重要特點是以密宗阿吒力教的形式傳播,觀音崇拜現象十分突出,修寺建塔之風盛行。這種情況深深地影響著南詔文化。
公元937年,段思平滅南詔建大理國,公元1117年,宋朝封大理首領為“雲南節度使”,政治中心在洱海區域,以大理為都城,相傳22世,共統治316年。在大理國統治期間,鄯闡城(今昆明)逐漸成了滇中最繁盛的一座城池。其間留下了著名的“孔雀膽”的故事。
公元1115年金國興起東北,不斷南下侵宋,北宋面臨更大的危險。北宋1117年冊封大理國王后,有人要求在大渡河以外設定城邑,以便和大理國更好的開展互市,朝廷命黎州刺史宇文常調查並提出意見。宇文常復奏朝廷:後蜀滅亡時,太祖曾劃大渡河為界,說此外非吾所有,所以150年來西南無邊患。現在如果要在大渡河外建立城邑,非中國之福也。這就是“宋揮玉斧”典故的出處。
公元1253年忽必烈率軍徵雲南,破大理國,1267年封第五子忽哥赤為雲南王,公元1274年忽必烈派賽典赤·贍思丁到雲南。公元1276年,元朝已正式建雲南行中書省為全國11個行省之一,從此“雲南”正式作為省級行政區的名稱,政治中心由大理遷至昆明。在經濟上制定賦稅,發展生產,興修水利;在政治上,一改過去殘酷屠殺的做法,代之以改善民族關係,興辦教育、安定政治形勢的政策。突出的如五百里滇池,原常氾濫成災,賽典赤徵召民工,鑿開海口,疏通螳螂川,使滇池水由海口經螳螂川流入金沙江通過長江匯入大海,海口使滇池水位保持平衡,既不會乾枯,又免除了水患,使滇池周圍皆為良田。賽典赤1280年病故於昆明後, “百姓巷哭”、“號泣震野”。今昆明市五里多小學內有賽典赤墓,歷代常有人悼念。1290年首封皇長孫甘麻刺為雲南樑王,是全省最高統治者,他的避暑行宮就在西山三清閣。
雲南路南石林風景區導遊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