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通譯讀後感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4日

  《論語通譯》是把《論語》一書用現代漢語翻譯出來,方便我們中學生閱讀的書。通過它,我對《論語》的瞭解又加深了一層。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的相關資料,希望對你有幫助!

  篇一

  《論語通譯》是把《論語》一書用現代漢語翻譯出來,方便我們中學生閱讀的書。通過它,我對《論語》的瞭解又加深了一層。

  《論語》是四書之一,更是儒家學說中的經典。直到現在我還記得,我在初中時學的第一篇文言文就是《論語十則》。.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乎!”這是《論語十則》裡的第一則,也是《論語通譯》裡的第一則。也許這不是《論語》中最最有名的句.,但這卻是讓我最難以忘懷的一句,因為是它把我領進了《論語》這個世界。

  讀《論語通譯》,不僅讓我回味了以前讀《論語》時的心情,也讓我對《論語》有了新的認識。我讀《論語通譯》,最喜歡“君.坦蕩蕩,小人長慼慼”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兩句。前一句的意思是君.心胸平坦寬廣,小人侷促經常憂愁;後一句的意思是自己不願意承受的,不要加給別人。這兩句話的意思不難理解,但要體會其中的深意,就得自己去慢慢體會了。《論語》中還有很多像這樣很有道理的句.,但我偏偏喜歡這兩句,其實自己也不知道是為什麼,可能是自己心靈深處的某些東西被這兩句話給打動了吧!尤其是後一句,雖然只是一段話中的一小句,但卻稱得上是道理中的道理了。

  《論語》是記錄孔.及其弟.言行的書。孔.被稱為“聖人”,可見他的思想和學說的影響是多麼的廣泛,而這又反映出了孔.所作出的貢獻是多麼的偉大!《論語》中有這麼一句:“.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說的是孔.杜絕了四種缺點:不憑空猜測意料,不絕對肯定,不固執拘泥,不自以為是。我覺得能做到這點的人是很了不起的,而孔.就做到了,所以稱孔.為“聖人”也不為過。

  但《論語》也經歷過不少風雨。秦始皇的焚書坑儒,五四運動時的“打-倒孔家店”,這些事在我們歷史課上都講得很詳細。通過這點,我們知道了要一分為二的去看《論語》,汲取其精華,剔除其糟粕,用它來淨化我們的心靈。

  感謝《論語通譯》,讓我能很好的去理解《論語》的內容。《論語》是我們的中華瑰寶,而《論語通譯》是我們中學生的寶貝!

  篇二

  《論語通譯》是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定書目,這本書讓我們在最短的時間內瞭解了孔子的文化精髓所在。《論語》的內容,以倫理教育為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濟、藝術、宗教等方面,從中可以看出許多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情況,看出孔子對政治的見解、對社會的思想、對教育的主張,也可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治學態度和處世方法。言簡意賅,哲理深蘊,發人深剩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看出他的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捨的治學態度和治學的方法。《論語》中關於學習的思想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關於學習的態度。 孔子認為,追求學問首先在於愛學、樂學,這是關鍵。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即真正愛好它的人,為它而快樂的人才能真正學好它。孔子讚揚的顏淵就有這種發憤好學的樂觀精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要“默而識之,學而不厭”。即學習要有踏踏實實的精神,默默地記住學到的知識,努力學習而不滿足。孔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讀書的人要立志於追求道義、真理,要專心致志,不要為 世俗所累。同時,他還認為追求學問是一個艱難的過程,要敢於知難而進,“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針對冉求在學習問題上認為自己能力不夠的思想,孔子認為所謂能力不夠的人,是走在中途就停止下來,你現在以能力不夠劃地自限,實際上是沒有堅持到底的緣故。在這裡孔子勉勵冉求要知難而進,只有這樣才能得道。事實上孔子自己就是“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的人。

  二、關於學習的方法。 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談中多處提及學習方法問題,最著名的莫過於“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與此同時,孔子還特別強調學思結合,勇於實踐。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讀書而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精神疲殆。要求人們把學習積累和鑽研思考相結合,不能偏廢。另外,孔子還非常重視精益求精,“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對一知半解,淺嘗輒止。

  三、關於學習的內容。孔子主張學習要博,要廣,不能偏頗、單一。他提出要用四種東西作為自己的學習綱要,這就是“文,行,忠,信”。即文化知識,品德修養,忠誠篤厚,堅守信約。這四項內容對於自己和別人都具有重要意義。孔子在重視博學的同時,也強調學習要抓根本的東西,孔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又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這裡孔子在回答子貢的問題時,說明自己的“多學”是相對的,在多學的基礎上,我是用一個道理來貫穿自己的學說的,這個道理就是學習的根本,學習重在抓住根本。這裡孔子間接地說明了博與精的關係,值得借鑑。

  篇三

  《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孔子被稱為“聖人”,可見他的思想和學說的影響是多麼的廣泛,而這又反映出了孔子所作出的貢獻是多麼的偉大!《論語》中有這麼一句:“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說的是孔子杜絕了四種缺點:不憑空猜測意料,不絕對肯定,不固執拘泥,不自以為是。我覺得能做到這點的人是很了不起的,而孔子就做到了,所以稱孔子為“聖人”也不為過。《論語通譯》是把《論語》一書用現代漢語翻譯出來,方便我們中學生閱讀的書。通過它,我對《論語》的瞭解又加深了一層。

  這本言行錄,篇幅有二十篇,有一萬一千餘字,在中國歷史上產生了極為重大的影響。它的思想內容,思維方式,價值取向都早已融入了我們民族的血液,沉潛在我們的生命中,熔鑄成我們民族的個性。《論語》一書集中闡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內涵——仁。

  說 到為人處世,孔子提倡的是自愛和愛人。孔子對天命持謹慎的態度,他更相信人自己的力量。他認為人“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一切要看個人後天的努力。他鼓勵年青人要奮發向上,“後生可畏”。在人際交往中,孔子強調的是忠和恕。“忠”就是以忠實誠信的態度對人,以恪盡職守的態度待事,“恕”就是“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從忠恕的原則出發,孔子最討厭人“巧言令色”,討厭人刻意去掩飾自己的錯誤或真實的想法。人不怕犯錯誤,只要勇於改正就好。孔子就常坦言自己在這方面或那方面不如自己的弟子,言行不當的時候,一經別人指出他會立即道歉並改正。

  《論語》是四書之一,更是儒家學說中的經典。直到現在我還記得,我在初中時學的第一篇文言文就是《論語十則》。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是《論語十則》裡的第一則,也是《論語通譯》裡的第一則。也許這不是《論語》中最最有名的句子,但這卻是讓我最難以忘懷的一句,因為是它把我領進了《論語》這個世界。

  讀《論語通譯》,不僅讓我回味了以前讀《論語》時的心情,也讓我對《論語》有了新的認識。我讀《論語通譯》,最喜歡“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兩句。前一句的意思是君子心胸平坦寬廣,小人侷促經常憂愁;後一句的意思是自己不願意承受的,不要加給別人。這兩句話的意思不難理解,但要體會其中的深意,就得自己去慢慢體會了。《論語》中還有很多像這樣很有道理的句子,但我偏偏喜歡這兩句,其實自己也不知道是為什麼,可能是自己心靈深處的某些東西被這兩句話給打動了吧!尤其是後一句,雖然只是一段話中的一小句,但卻稱得上是道理中的道理了。

  感謝《論語通譯》,讓我能很好的去理解《論語》的內容。《論語》是我們的中華瑰寶,而《論語通譯》是我們中學生的寶貝!

  《論語》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惟其已經走向世界,我們中國人才更應該珍視它,用現代人的眼光好好審視它,自覺地去吸取其精華,剔除其糟粕,讓祖國文化的優秀傳統更加發揚光大!

  

論語詮解讀後感優秀作文示例
論語君子篇讀後感
相關知識
論語通譯讀後感
論語六則讀後感初一作文
論語經典讀後感
論語詮解讀後感學習心得體會範文
論語學而讀後感
于丹論語心得讀後感高中作文
論語六則讀後感範文三篇
于丹論語心得讀後感精選
論語八則讀後感作文
論語別裁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