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國學人物孫武介紹
孫武出身於一個封建領主貴族的家庭,他的曾祖父、祖父都是善於帶兵作戰的將領,並有本宗族的私屬軍隊。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人物生平(一)
孫武,即孫子,生卒為約公元前545年—公元前470年。孫武祖上有確切的世系從舜的後代虞閼父開始。周武王伐紂時,虞閼父當週國陶正之官,執掌陶器的製作,管理從事製陶的百工。由於其管理有方,器用齊備,周武王將長女大姬嫁給閥父之子滿,把他封到今河南淮陽縣一帶,建立陳國,周王並對滿賜以妨姓。滿稱為胡公,當了陳國的第一代君主。
從胡公滿開始,經過十代十二個國君的世襲傳授,到桓公時,陳國發生了內亂。陳厲公之子完,因內亂不得立,而奔往齊國,他是孫武的直系祖先。陳完在齊國積極活動,至四世孫無字已官為“上大夫”。陳無字是孫武的曾祖父,其次子書封得“樂安”的采邑,這樣就另立孫氏宗族。孫書生憑,憑生孫武。
孫武出身於一個封建領主貴族的家庭,他的曾祖父、祖父都是善於帶兵作戰的將領,並有本宗族的私屬軍隊。春秋末年,晉、魯、齊等黃河流域的中原國家,都出現了卿大夫之間武裝兼併,又進而謀圖奪取諸侯君位的戰亂,齊國的卿大夫之間也有幾乎無休無止的傾軋鬥爭。孫武不願在其中糾纏,而萌發了投奔他國,另謀出路的想法。
著作簡介(二)
孫武一生的著作,主要是兵法十三篇,號為《孫子兵法》,共計五千餘字。除此之外,孫武還有一些論兵法的著作。不過由於它們遊離於十三篇之外,所以後來大多失傳了。
《孫子兵法》每篇均以“孫子曰”開頭,按專題論說,有中心,有層次,邏輯嚴謹,闡述了戰爭中制勝敵人的規律,軍隊應該怎樣組織和建設,作戰時必須遵循的戰略原則,臨陣擊敵的戰術技巧,一些特殊的戰鬥方法,以及軍隊的後勤工作等,這些構成了孫武極其豐富的軍事思想。
兵法語言簡練,文風質樸,善用排比鋪陳敘說,比喻生動具體,如寫軍隊的行動:“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軍爭篇》,既貼切又形象,且音韻鏗鏘,氣勢不凡,故劉勰稱“孫武兵經,辭如珠玉”《文心雕龍·程器》。
迄今最早的傳世本為銀雀山竹書《孫子兵法》,經漢簡專家整理小組整理,於1975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現存最早的刻本為南宋孝宗、光宗年間的《十一家注孫子》本。《孫子兵法》的注本以曹操注最早,此後注家頗多,如清孫星衍校《孫子十家注》、清朱墉《武經七書·匯解》、清夏振翼《武經體注大全會解·孫子》。近人校注本有郭化若《孫子譯註》、楊炳安《孫子會箋》。今人新出的有吳九龍主編的《孫子校釋》、吳如嵩的《孫子兵法新論》等。
《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漢族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漢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是古代漢族軍事思想精華的集中體現。在中國被奉為兵家經典,歷來備受推崇,研習者輩出。該書被翻譯成英、俄、德、日等20種語言文字,全世界有數千種關於《孫子兵法》的刊印本。不少國家的軍校把它列為教材。
作品選讀(三)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
——《孫子兵法·始計》
其用戰也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
——《孫子兵法·作戰》
孫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櫓轒轀,具器械,三月而後成,距堙,又三月而後已。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
——《孫子兵法·謀攻》
孫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輕地,有爭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圍地,有死地。諸侯自戰其地,為散地。入人之地不深者,為輕地。我得則利,彼得亦利者,為爭地。我可以往,彼可以來者,為交地。諸侯之地三屬,先至而得天下之眾者,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為重地。行山林、險阻、沮澤,凡難行之道者,為圮地。所由入者隘,所從歸者迂,彼寡可以擊吾之眾者,為圍地。疾戰則存,不疾戰則亡者,為死地。是故散地則無戰,輕地則無止,爭地則無攻,交地則無絕,衢地則合交,重地則掠,圮地則行,圍地則謀,死地則戰。
——《孫子兵法·九地》
故用間有五:有因間,有內間,有反間,有死間,有生間。五間俱起,莫知其道,是謂神紀,人君之寶也。因間者,因其鄉人而用之。內間者,因其官人而用之。反間者,因其敵間而用之。死間者,為誑事於外,令吾間知之,而傳於敵間也。生間者,反報也。
——《孫子兵法·用間》
關於國學人物阮籍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