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三戶亡的秦成語故事
三戶亡秦比喻正義而暫時弱小的力量,對暴力的必勝信心。那麼你們瞭解過關於這個成語的故事嗎?下面是小編和你們分享的三戶亡秦的成語故事,一起來看看吧。
三戶亡秦成語故事
秦末,陳勝在大澤鄉起義反秦,各地紛紛響應,聲勢浩大。項梁和他的侄子項羽也在江東集合了八千人,準備西進。
陳勝和秦軍苦戰,不幸敗走。陳勝的部下召平假託陳勝的命令,封項梁為楚國上卿,讓他領兵攻打秦軍。
項梁率軍前進,巧遇以陳嬰為首的起義軍二萬人,兩支部隊合併;過淮河後,又有黔布、蒲將軍等率眾歸附。這樣,項梁的部隊一下子擴充到了六七萬人,軍威大震。
一位住在居鄲的老人范增,前來找項梁,對項梁說:“秦滅六國,楚國最冤。楚懷王出訪秦國,竟被無故扣留,死在秦國,楚人至今還思念他,時刻想著報仇雪恨。楚民謠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話的意思是,楚國即使只剩下三戶人家,也還是要報仇雪恥的,將來消滅秦國的一定是楚國人。現在你起兵江東,楚地各起義將領都來歸附你,仰慕你項家世代為楚將,盼望你能重立楚王,復興楚國。陳勝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他自立為王,沒有迎合民心,這個教訓可要吸取呀!”
項梁聽從范增的建議,立即找到楚懷王的孫子“心”,立"心”為楚王,號令楚地,果然獲得了各路將領和廣大群眾的支援。
故事載於《史記·項羽本紀》。“三戶亡秦”這一成語,用以比喻愛國的人民是消滅不了的,即使暫時處於劣勢。只要人心不死,奮鬥到底,必能戰勝強敵。
小題大做成語故事
春秋的時候,燕國和趙國因為領土問題發生戰爭。燕國統帥高陽軍率領十萬大軍去攻打趙國。趙孝成王聽到這一訊息嚇破了膽,他覺得趙國無力抵抗燕國,只得到齊國去請大將田單當趙國統帥去作戰。
但齊王要趙國割讓五十七座城池給齊國,才同意讓田單幫助趙國。因為趙孝成王擔心趙國會被燕國消滅,就答應了齊國的要求。
這個決定一傳出,立即使文武大臣們十分不滿。馬服君立刻找到相國平原君說:“我們趙國也不是沒有一個能與燕國對抗的大將,大王為了聘請田單一個人,竟一下子給了齊國五十七座城池,這不是小題大作嗎?”
對趙孝成王這種決定,平原君也不知說什麼好。
于謙清風兩袖成語故事
明代有一位頗有名望的官吏叫于謙,他還是一個很有文才的詩人。他在明宣宗、英宗、景宗各朝,都做過不小的官。封建時代,官員們大都在任職期間拼命積攢財物,設法中飽私囊,更不缺營私舞弊、貪贓枉法之人。那些在外地任職或奉差外出的官員,更要乘機在民間敲詐勒索。任滿或辦完事回京時,必得設法徵集大量的貢品、禮物,用來獻給皇帝和送給權貴,好博取升官之機和賞賜。然而,于謙卻不是這樣的人。他為官清廉,不做搜刮民脂民膏的缺德事,深受百姓愛戴。
據說,于謙任兵部侍郎時,有一次奉旨任河南巡撫。這可是極好的美差。但于謙辦完公事回京之日,卻什麼東西也不帶,空著兩手入朝回見皇帝。人們傳說他還作了一首詩:
絹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lǘyán話短長。
意思是說,絹帕、蘑菇與線香,都是民間的土特產,本是供人民享用的。但由於貪官的大肆搜刮,它們反使人們遭殃了。所以他什麼也不帶,只帶兩袖清風去朝見皇帝,免得老百姓們說長道短。
含義及用法:後人用“兩袖清風”或“清風兩袖”的典故形容官吏清廉,不貪汙肥私;也用來形容文人清貧,什麼也沒有。
注:閭閻,古代平民居住的地區,泛指平民。
關於干將莫邪的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