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學反思日誌
小學的教學反思日誌該怎麼寫呢?下面就隨小編看看ZZZ,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篇1
201X年X月X日 X天
歷史學是一門科學。史學家夏曾佑先生說:“智莫大於知來。來何以能知。據往事以為推而已矣!”蔡元培說:“歷史者,記載以往社會之現象,以垂示將來。吾人讀歷史而得古人之知識,據以為基本,而益加研究,此人類知識之所以進步也。吾人讀歷史而知古人之行為,辨其是非,究其成敗,法是與成者,而戒其非與敗者,此人類道德與事業所以進步也,是歷史之益也。”可見前輩們對歷史的重視。歷史,它連線著過去,揭示著未來。歷史的作用很大,怎樣教好歷史,需要教師長期的鑽研和思索。教學多年,下面筆者談一談實踐中的體會。
一、講課避免抽象講解教授八年級第一課《鴉片戰爭》中“半殖民地”“半封建”這兩個概念時,學生覺得比較抽象,和頭腦中的意識對不上號。對此,教師可以針對鴉片戰爭做一個周詳的講解,那時候中國政治經濟正在起著變化。鴉片戰爭前,中國在政治上獨立自主,沒用外權干預,清政府大權在握;鴉片戰爭後,不平等條約的屢屢簽訂讓中國的領土主權、司法主權、關稅主權遭受侵犯,一些主權喪失,這就是“半殖民地”。至於“半封建”,就必須從經濟上解釋,鴉片戰爭前,中國自給自足,統治中國的是封建經濟,鴉片戰爭後,國外的商品源源不斷湧入中國,同時資本主義應運而生,蓬勃發展,所以說,既存在封建經濟,又有資本主義經濟滲入,這就是“半封建”。這樣,學生理解起來就清楚了,有了明確的認識。
二、借鑑歷史教訓熟悉歷史演變明清以後,隨著封建專制的發展,科舉制日臻完善和周密,科舉制在甄拔人才方面曾經起過很大的作用,但是,從明清以後走向了有害的一面,也就是考試的內容和形式過於拘泥,專門取四書五經命題,對經義做出闡述,只能以朱熹的觀點為標準答案,扼殺了思想,形式八股,格式單一,寫作步驟單調。
我國封建社會早期和中期,科技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但從明朝中後期逐漸落後,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閉關鎖國政策,使中西文化交流中斷;中央集權統治對科技束縛越來越嚴重,但封建王朝重文輕理和迷信落後思想的阻礙,尤其是科舉考試只考四書五經的文科不考自然科學的理科,不能與時俱進是一個重要原因。作為四書五經的考試內容和八股文的形式本身都沒有錯,問題在於統治者給它做出了限制,專注於利用它維護自身的統治權益,想方設法壓抑人們的思想,打擊學子們的個性發展。四書五經是優秀的儒家經典,是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的巨擘,八股文也無可厚非,然而從內容上說,人的精神營養需要從多處吸取,只有四書五經難免偏頗單一,另外幾百年只寫一種文體,何談發展?科舉制最終被晚清政府廢除。
此外,歷史教學也需要讓學生參加了一些活動,親眼所見歷史古蹟會加深學習的印象。歷史活動的組織形式也可以多種多樣,如對歷史劇的編演、歷史知識有獎競賽、歷史謎語趣味競猜、開展歷史人物辯論會等,方法多多,不一而足。
篇2
201X年X月X日 X天
自從參加了遠端培訓後,作為一位語文教師,我對語文教學有了更深的想法,如下:
一、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語文是一門充滿思想、充滿人文精神、充滿智慧的學科。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力求做到讓學生變得鮮活,讓學生學得興致盎然,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享受學習的樂趣,從而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注意新課匯入新穎。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中,我十分注重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我用多媒體展示課文的畫面讓學生進入情景;也可用講述故事的方式匯入,採用激發興趣、設計懸念……引發設計,比起簡單的講述更能激發學生的靈性,開啟學生學習之門。
***二***、培養積極探究習慣,發展求異思維能力。
在語文教學中,閱讀者對語言意義、語言情感、語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與學生的生活經歷、知識積累、認識能力、理解水平有關。
我因勢利導,讓學生對問題充分思考後,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知識的積累等發表不同的見解,對有分歧的問題進行辯論。這樣的課,課堂氣氛很活躍,其間,開放的課堂教學給了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空間,教師也毫不吝惜地讓學生去思考,爭辯,真正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到了自我價值。這一環節的設計,充分讓學生表述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學生理解和表達,輸入和輸出相輔相成,真正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廣闊的舞臺。
二、重視朗讀品評感悟,讓課堂教學“活”起來。
小學語文課本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佳作,其語境描述的美妙,語言運用的精妙,思想表達的深邃,見解闡述的獨到,都是引導學生感悟的重要內容。同時,讓學生在感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居高臨下地對課文進行品評,在品評中深化理解,昇華認識,填補空白。如在《將軍》的閱讀教學中,我是這樣引導學生這樣品評:“學習了這篇課文,你認為文中什麼地方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請你選擇其中的一點說一說。”此時的學生充分表述他們的真實感受,學生們覺的有這樣一位將軍深感驕傲。”這樣引導學生選擇自己閱讀感悟的精華,進行具體表述,讓他們在各自品評中進一步昇華認識。
三、注重課內外結合。
在課程改革實踐中,我們已把語文教學的觸角伸向了廣闊的天地。讓學生閱讀許多課外書;通過這些收集與閱讀,為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奠定了基礎。
篇3
201X年X月X日 X天
經過這段時間的教師遠端培訓學習,同時也觀專家和老師們的視訊講座,他們生動的教學課例,精闢獨到的分析,作為一位連續十年從事語文教學的教師,我對語文教學有了更深的想法,在這就談談我對語文新課改的一些體會: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中,我注重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語文是一門充滿思想、充滿人文精神、充滿智慧的學科。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中,學生的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已成為教師關注的熱點,討論、交流、探究等學習方式已成為課堂的主流。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力求做到讓學生變得鮮活,讓學生學得興致盎然,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享受學習的樂趣,從而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如,在匯入新課,讓學生一上課就能置身於一種輕鬆和諧的環境氛圍中,在不知不覺地學習語文知識。我根據不同的課型,設計不同的匯入方式。用多媒體展示課文的畫面讓學生進入情景;也可用講述故事的方式匯入;或者猜謎語匯入;設計懸念……引發設計,比起簡單的講述更能激發學生的靈性,開啟學生學習之門,學生學習起來興趣盎然。
二、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
新課程下的課堂教學,培養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通過學方法,讓學生勇於探索,對新事物產生興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膽,各抒己見。改變傳統教學中的過於強調接受性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鼓勵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但常常不好操作,流於形式,缺乏在個體獨立思考基礎上的真正合作,在課堂中只有少部分同學能參與,其他同學仍是被動,沒有表現的機會。在思考辯論中,教師穿針引線,巧妙點撥,因勢利導,讓學生對問題充分思考後,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知識的積累等發表不同的見解,對有分歧的問題進行辯論。教師要對合作學習進行指導,不能袖手旁觀,要真正關注學生,深入到合作學習中去,瞭解他們合作的效果、討論的焦點、思考的疑難點。通過辯論,讓學生進一步認識了自然,懂得了知識無窮的,再博學的人也會有所不知,體會學習是無止境的道理。這樣的課,課堂氣氛很活躍,學生不僅參與進去,而且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到了自我價值的成功感。
小學生四年級觀察植物盆栽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