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語文下冊第八課將心比心句子賞析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6日

  《將心比心》是四年級語文下冊第八課,課文通過事例揭示了做人的道理,同學們在做這篇課文的句子賞析時該怎麼處理呢?小編在此整理了四年級語文下冊第八課《將心比心》句子賞析,供大家參閱,希望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穫!

  四年級語文下冊第八課《將心比心》句子賞析

  其一:“我的媽媽和您的年齡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這種時候,也有人為她開門。”

  這位“阿姨”首先想到的是別人,沉重的大門一旦鬆手,就會撞到後來的尾隨者,於是她一直等後來者跟上才鬆手,然後想到自己,希望自己的媽媽遇到這樣的情況時,也有人會這樣做。這就說明,人人都希望能獲得更多人的關心和幫助。然而想獲得別人的幫助,首先要自己先去關心、幫助別人。體現了“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思想境界。

  其二:“這是我的女兒,和你差不多大小,正在醫科大學讀書,她也將面對自己的第一個患者。我真希望她第一次扎針的時候,也能得到患者的寬容和鼓勵。”

  同樣,要想得到別人的寬容和鼓勵,就要自己先去寬容、鼓勵別人。文中的那位母親正是這樣想的,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以自己對他人的寬容和鼓勵,換取他人對自己的寬容和鼓勵。

  整篇文章語言精練,沒有曲折的故事情節,卻給讀者帶來了很大的震撼力。臺灣作家羅蘭曾經這樣說:“如果每一個人在與別人相處的時候,都能先想到別人,後想到自己,多想到別人,少想到自己,那麼世界上不但可以增加很多歡樂與和氣,而且可以減少很多悲劇和恨事。”

  四年級語文下冊第八課《將心比心》課文探究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術思想的一條重要的人際交往原則,其含義大致是:對於自己不喜歡的東西,不要要求別人接受;對於自己不想幹的事情,也不要要求別人去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孔子仁愛思想的一個具體體現,孔子對此也有過專門的論述。他說:“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這個觀點雖歷數千年而不衰,直到現在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作為一種人際交往原則被我們所採信接納並廣泛應用於自己的交往活動和實踐之中。

  從人際交往的角度講,“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價值在於,它通過對自己所認為的不合理的慾望和要求加以約束的形式,使別人樂於接受自己,形成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係,避免衝突。具體地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當自己要對他人做什麼事時,先想想自己是否願意遇到這事,如果自己不願意,就不能對他人做這件事。我們不願意被偷、被搶、被殺,所以,我也不能對他人做這種事,衡量的標準當然是自己、是自己的“不欲”。孔子提倡人們通過換位思考的形式,瞭解別人的慾望和需要,從而不會因為自己的私慾而損害侵犯他人的利益。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最終的目的是達到社會的和諧,人與人能夠和睦相處。任何個體都是社會中的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建立一個和諧的社會,其實也就是在保護自己,最大的受益者也是自己。

  誠然,我們在人際交往中要多換位思考,多考慮、理解別人的感受,但也正是換位思考這個角度上講,“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種觀念本身有一定的缺陷。對此可以做以下的理解。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本身隱含著一個價值的設定就是:自己不喜歡的,別人也一定不喜歡,所以我們不要求別人接受自己不喜歡的東西。但這個價值前提很明顯是靠不住的。我們根據經驗就可以得到這樣的結論:“己所不欲”的東西,就是說自己不喜歡的,別人未必就“不欲”,就一定不喜歡。這樣一來,“己所不欲”命題實際上包含了以下三種可能,其一是:自己不喜歡,別人也不喜歡;其二,自己不喜歡,但別人喜歡;其三,自己不喜歡,但別人無所謂。如果我們在人際交往中遇上的是後二種情況,那麼,再繼續教條地固守“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原則顯然是不合適的,有可能會人為地造成人際間的衝突。

  事實上,人的需要是多種多樣的,這種需要是植根於人類本性的,既有共性的一面,如馬斯洛提出的人的七個層次的基本需要,孔子提出的“食色,性也”,也有個性的一面,具體到馬斯洛所言的每個層次中情況更是如此,存在很明顯的個體差異。每個人的價值觀念不同,居住地域、生活經歷不同,個性傾向性如興趣、愛好、動機、理想、抱負、信念、世界觀不同,於是對滿足自己需要的事物也必然會千差萬別,呈現出很大的個性差異。世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也不會存在需要完全相同的兩個人。“蘿蔔白菜,各有所愛”,“逐臭之夫”,說得就是這種情況。

  所以說,對人的需要的滿足如果只注重共性的一面而忽視個性的一面,斷言“己所不欲”的東西別人一定“不欲”,這在邏輯上很明顯是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事實上,從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找到很多“己所不欲”而別人“欲之”甚至是“欲之”甚切這方面的事例來。

  從心理學上講,“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可以理解為心理防禦機制中的歸屬投射心理,即“個人意識到自己有某種不稱心的特性或情感,而且把這些特性或情感強加於他人身上,認為他人也具有同樣的特性或情感。”這種防禦機制常見於正常人,它本身不是病理的,相反對維護正常心理健康具有重要作用。但是,“這種防禦機制本身就似有自欺欺人的性質,它是藉助於歪曲知覺、記憶、動作、動機、思維而防禦自我免於焦慮。”因此,如果運用不當或走向極端,就可能形成神經症或精神病症狀。

  所以,對於傳統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們不要不予分析、不加甄別地全盤接受。只有批判地進行揚棄,吸取其中合理的成分並有選擇地應用於我們自身的交往和實踐活動之中,這才是我們應該做出的選擇。

  四年級語文下冊第八課《將心比心》課文原文

  奶奶給我講過這樣一件事:有一次她去商店,走在她前面的一位阿姨推開沉重的大門,一直等到她跟上來才鬆開手。當奶奶向她道謝的時候,那位阿姨輕輕地說:“我的媽媽和您的年齡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這種時候,也有人為她開門。”聽了這件事,我的心溫暖了許久。

  一天,我陪患病的母親去醫院輸液,年輕的護士為母親紮了兩針也沒有扎進血管裡,眼見針眼鼓起青包。我正要抱怨幾句,一抬頭看見了母親平靜的眼神——她正在注視著護士額頭上密密的汗珠,我不禁收住了湧到嘴邊的話。只見母親輕輕地對護士說:“不要緊,再來一次!”第三針果然成功了。那位護士終於長出了一口氣,她連聲說:“阿姨,真對不起。我是來實習的,這是我第一次給病人扎針,太緊張了。要不是您的鼓勵,我真不敢給您紮了。”母親用另一隻手拉著我,平靜地對護士說:“這是我女兒,和你差不多大小,正在醫科大學讀書,她也將面對自己的第一個患者。我真希望她第一次扎針的時候,也能得到患者的寬容和鼓勵。聽了母親的話,我的心裡充滿了溫暖與幸福。

  是啊,如果我們在生活中能將心比心,就會對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對孩子增加一份關愛,就會使人與人之間多一些寬容和理解。
 

語文高考模擬試卷試題
四年級語文下冊第七課尊嚴句子賞析
相關知識
四年級語文下冊第九課自然之道句子賞析
四年級語文下冊第五課中彩那天句子賞析
四年級語文下冊第八課將心比心句子賞析
四年級語文下冊第八課將心比心
四年級語文下冊第八課將心比心同步練習
四年級語文下冊第八課將心比心同步練習
蘇教版四年級語文下冊第八課三顧茅廬
一年級語文下冊第八課月亮的心願
一年級語文下冊第八課月亮的心願教學建議
一年級語文下冊第八課月亮的心願詞語盤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