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語文精選教學反思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03日

  人不能沒有批評和自我批評,那樣一個人就不能進步,關於初一語文的精選教學反思喲哪些呢?

  ***一***

  本學期是學生由小學進入初中的第一個學期,是小學階段和初中階段的一個銜接點,也是學生學習的一個轉折點,更是一個關鍵的學期。學生由小學的語文學習到適應初中語文學習的要求,要經歷大的跨度。初一年級識字不是教學的重點,但生字學習對一部分學生有困難;閱讀應該是學習的重點,但學生對問題的理解不夠深入,閱讀學習的"度"很難把握。因此,本學期我在注重加強語文課堂教學效果基礎上,把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倡導學生多讀書勤練筆作為教學的重點。現就這一學期的教學工作進行如下反思:

  一、培養濃厚的閱讀興趣和良好的閱讀習慣。

  從第一堂語文課開始讓學生感受"語文的魅力",讓學生樹立"

  生活處處有語文"的思想,要勤於閱讀,善於讀書、讀生活,注意開拓學生的視野,使學生的語文學習由課內向課外延伸,使語文學習能有源源不斷的活水。

  我要求學生堅持閱讀《讀者》等,文章內容容易引起學生共鳴,同時堅持寫讀書筆記,每篇讀書筆記包括三部分內容"故事概括",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美文佳句",讓學生自主摘抄,擴大學生的詞彙語句積累量;"點亮心燈",談自己的閱讀感悟。又教給學生圈點批註閱讀,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這樣日積月累,學生的語文素養會有所提高。

  "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學生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他們很近很近。這樣,學生便會更加自信、更加主動地去學習。

  二、培養學生勤練筆的習慣。

  我變週記為練筆,變自定題目自主去寫為規定選題系列寫作。要求學生仔細觀察並記錄身邊一個細節或場景,捕捉生活中的點滴,可長可短,然後試著寫成繪聲繪色的文章。每週的練筆都組織學生進行交流賞析,由於是寫身邊所熟悉的,激發了學生的寫作興趣,很多孩子逐漸能寫出生活的情趣。

  三、加強文言文基礎知識的落實,培養良好的語感。

  文言文知識量大,需要大量記誦,初一學生剛接觸文言文,想學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所以本學期在文言文、詩歌的教學上,著重注意了文言基礎知識的落實和朗讀背誦培養語感兩個方面。文言文的翻譯必須放到課堂完成,課下進行鞏固。

  誦讀的能力是語文素養的體現,課堂上經常在指定的時間內進行背誦競賽以激發學生的興趣。

  教學的過程不僅是促進學生學習的過程,也是教師指導自己認識自我的過程。我決心用智慧經營教學,用感情去灌溉學生,為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而作出應有的努力。

  ***二***

  半個學期過去,期中考試成績已公佈,我就做了深入的分析。通過思考,我感到首要改革的是教學思想和教學理念。

  首先,說說閱讀。

  教師應有獨特的個人閱讀體驗和獨立的思維習慣。語文課本中的課文有導讀,有教參評點,有各種輔助參考資料。但作為教師要勇於打破這些先入為主的框框,第一個身份應是一個普通的閱讀者。要獨立自主地閱讀文章,注意從三個維度尤其是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體味文章的獨特內涵,把握作品的意義和價值。通過對作者人生經歷與寫作經歷,以及作者寫作的人文背景的研究,獨立思維,在自己的心目中得出獨特的閱讀體驗。

  例如:《行道樹》一文作者張曉風,臺灣十大散文家之一,作品迷人的地方,一則在總是微笑輕柔的姿態,永遠善意的呈現事與人之間的關係,甜美中不失條理。二則擅於將身旁切近實際的經驗,由小見大,亦由雜亂中理出天地自然造物者的靈機與訓誡。行道樹是在與環境的和睦相處中求得共生,求得精神的娛樂和心靈的滿足,那麼,我們為什麼單單隻將它看成一個奉獻者呢?它也可以是一個理想的追求者,或者說生命意義和價值的追求者。

  “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語文教學中,同一篇課文,同一個人物形象,學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樣的。而學生是閱讀的主體,課文的意義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為基礎生成的。那麼也就是說,只有教師真正讀懂了課文,放開了思維,學生才可能真正發揮自主性、合作性,新課標積極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才會真正落到實處。 其次,是正確對待教學參考資料的問題。

  無可否認,教學參考資料給我們的教學帶來了極大的方便,大大節省了我們查閱資料的時間,幫助我們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以及相關資料的補充。但我們應當高度注意的是,既是參考就不能是標準,不能是唯一,不能是實際教學的指揮棒,更不能將之奉為神明,受到它已成定論的文字的擺弄,而疏於對文章本身的獨立思維。

  正確運用教學參考資料,應是在教師深入而全面地把握了文章情感和價值,體味出作品甚至於是作家的人文觀念和人文精神後,有選擇地使用,見解不同或是考慮不周的地方,進一步的思考,觸發新思維,得到新教訓,也可以對教學參考資料的使用內容提出預設,再考慮教學,引導、組織學生自主、合作地進行探究也就水到渠成。

  這就是說,如果我們把看教學參考資料當作是與教學參考資料的編者、作者合作探究,互補互啟,那麼教師才會真正理解新的教學方式的深刻意義,及優秀教材和學生人文體驗過程中教師的關鍵與樞紐作用。

  第三,準確把握學生的興趣啟用點,才會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第四,注重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挖掘

  情感,態度、價值觀是依附於課文載體實現的。它的實現需要老師給予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通過學生自己去體驗、去領悟。在教學中,我充分關注教學物件的情感體驗,並抓住了課文與學生的情感契合點。我深深地體會到語文教改中提到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並不是停留在中心思想、主題的歸納上,而應面向生活,走進社會,讓學生在語文教學中充分地展現自己的喜怒哀樂。

  第五,有效互動,積極評價,營造民主氛圍

  我十分注重傾聽,然後給予學生積極的反饋。

  如:在品味詞句的環節,有些同學在分析時暴露出對部分修辭手法還沒掌握,認為“有彷彿就是比喻”之類的情況,我即時給予糾正。每堂課的前五分鐘演講,我總是讓學生對演講者積極評價,幫助學生建立信心;在概括主要內容時,前一個學生介紹羅嗦,但我更關注於她的優點———用了很多課本中的詞語,並給予充分的肯定;回顧生字詞時,學生們完成得十分出色,我笑說:大家是否已經知道我的正確答案了?怎麼那麼正確的!當然,在某些題目的處理上,我認為還有欠完善的地方,值得推敲;在講課時,感情的投入與感染能力還有待加強。

  我認為只要堅持“享受語文,感受生活”的教學觀念不動搖,終有一天,語文也會成為大多數學生都喜歡的科目。我將為此而繼續努力!

  ***三***

  學習方式的轉變是課程改革的基本目標和理念,是課程實施的重點,也是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徵。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在當前推進素質教育的形勢下具有特別重要的現實意義。作為一名一線教師,更應該在教學實際中不斷探索,尋求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的良方和實踐操作經驗。經過最近一段時間的摸索,我發現,引導學生採用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能夠讓學生更深入地走進文字。新教材第一冊展示了一片神奇的天地:上下幾千年,縱橫幾萬裡,人生、社會、自然……生動優美的語言展現的是豐富多彩的大千世界。一篇篇短小精美的課文如同一道道精神的美味,散發著芳香,等待著我們的學生去盡情享受。那麼,在教學中如何才能讓學生走進文字,體驗文字的美味呢?這就需要轉變學習方式,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激發他們的情感,引導他們展開豐富的想象,使他們能夠將自己的情感融於文字之中。我主要著眼於倡導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走進文字。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獲得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自主學習是現代學習方式的首要特徵,具體表現在學生具有一定的學習興趣及學習責任。學生有了學習興趣,學習活動對他來說就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一種愉快的體驗,學生會越學越想學,越學越愛學,有興趣的學習事半功倍。同時,如果學生自己能把學習跟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長、發展有機聯絡起來,自覺地擔負起學習的責任,這種學習才是一種自己主動的真正的有意義的學習。

  合作學習方式,是指學生在學習群體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現在的社會越來越需要加強合作,人與人的合作、人與自然的合作、群體與群體的合作,對於今天的學生,從小就應該開始培養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應該讓學生在學習中學會合作,開展合作學習,要給學生群體一個共同的任務,讓每一個學生在這任務中積極地承擔個人的責任,學生在活動中相互支援,相互配合,遇到問題能協商解決,能通過有效的溝通解決群體內的衝突,對各人分擔的任務進行群體加工,對活動的成效共同評估,通過合作,提高學習效率、增強合作精神。

  我在教學七年級上冊《行道樹》這篇課文時,就採用了這種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我首先讓學生自讀文字,用不同的方式讀文字,以前後四人小組為單位研究讀法。結果學生髮現,以前後或左右一排四個同學組成一個小組,分工合作朗讀課文的效果最佳。只見他們一字站立,正符合了一列行道樹的形象,首尾兩段四人齊讀,突出了“我們是一列樹,立在城市的飛塵裡”的情感力度,第2、3、4、5段分別由四位同學輪讀,既抒發了行道樹不同的心聲,又展示了學生不同的閱讀的情感體驗。當然也有就以前後兩排為單位進行朗讀表演的,也有兩人一組的、三人一組的。學生的這種自主組合選擇朗讀模式,合作進行表演,極大地調動了他們的閱讀興趣和朗讀激情。最後,有四個學生主動要求站在講臺上,聲情並茂地朗誦出全文,那神態、那氣勢彷彿就是一列行道樹站在那裡,向大家訴說心聲,這組學生的表演贏得了全班同學的熱烈掌聲。此時,學生已經將自己與行道樹融為了一體,如果學生沒有走進文字、沒有對文字的深入準確的研究和理解,是不可能讀出那意境的。

  在此基礎上,學生仍然以四人小組為單位,對文字進行質疑、討論、研究,教師予以少許點撥,學生就可以迅速地完成學習任務了。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第六單元能力檢測試題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第五單元能力檢測試題
相關知識
初一語文精選教學反思
初一語文精選教學計劃
初一語文期末教學反思
初一語文老師教學反思總結範文
初一語文師說教學反思
初三語文複習教學反思
初三語文期末教學反思
高一語文詩經教學反思3篇
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反思範文
初中語文老師教學反思案例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