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講練複習題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07日

  七年級語文上冊的第三單元即將考試,同學們要準備哪些相關的講練複習題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於,希望會給大家帶來幫助。

  ***一***

  第一課時

  目標提示

  1.欣賞作品展現的美好畫面,體會作者的美好情思。

  2.學習確定小說的線索。

  3.理解人物描寫和景物描寫在小說中的作用。

  各個擊破

  1.重點詞語注音、釋義

  歸省:回家探望父母。

  攛掇***cuānduo***:從旁鼓動人***做某事***,慫恿。

  怠***dài***慢:招待不週到的意思。

  鳧***fú***水:游水。

  潺潺***chánchán***:擬聲詞,形容水流動的聲音。

  籲***xū***氣:嘆氣。

  老旦:戲曲中扮演老年婦女的角色。

  向***xiàng***午:臨近中午。向,臨近。

  棹***zhào***:划船。

  伶俐:靈活。

  硃紅:比較鮮豔的紅色。朱,大紅色。

  泅***qiú***水:游水,游泳。

  2.容易讀錯、寫錯的字

  “省”有兩個讀音:xǐng,如歸省,省親;shěng,如江蘇省。“漂渺”現在通常寫作“縹緲”。“喝采”通常寫作“喝彩”。“撮”讀平舌音“cuō”。“漁父”的“父”讀作第三聲“fǔ”。

  “峒”讀“dòng”不讀“tóng”。“擂”作動詞讀第二聲“léi”,如“擂鼓”;作名詞讀第四聲“lèi”如“擂臺”。“戍”讀“shù”,書寫時容易與“戊***wù***”“戌***xū***”混淆。

  3.文學常識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他第一次用“魯迅”的筆名,發表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影響深遠。他一生著作很多,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詩集《野草》,雜文集《且介亭文集》等。

  沈從文***1902-1988***,湖南鳳凰人,現代著名作家。小說《邊城》是他最負盛名的代表作。長篇小說《長河》,散文集《湘行散記》也是他的代表作品。

  4.課文內容的背誦、默寫

  《社戲》一文中的景物描寫細緻逼真,尤其是去看戲途中描寫,勾畫了一幅江南水鄉的美麗圖畫,其中不僅採用了生動傳神的比喻,寫出了景物的動態美,同時作者還從不同角度***視覺、嗅覺、觸覺、聽覺***來著力表現水鄉夜景的美麗動人。背誦默寫應抓住這些關鍵的地方,在理解的基礎上感情背誦,準確默寫。

  5.閱讀理解要點

  ***1***《社戲》

  ①課文的標題是“社戲”,這就點明瞭它的中心事件是“看社戲”,作者就是圍繞“社戲”來構思全文的,“盼看社戲-去看社戲-懷念社戲”,思路清晰,因此“社戲”就成了貫穿全文的線索。

  如何確定一篇文章的線索。首先要搞清楚線索的分類。常見的線索分類有:以時間為線索的;以空間變化***或人物的行蹤、活動***為線索的;以具體的某一事物為線索的;以人物的情感***或情感變化***為線索的;以中心事件***或事件的發展過程***為線索的。其次我們要把握好一個原則,即就是線索它是串起文章各部分材料的,因此我們要抓住文章中的一些關鍵詞句加以揣摩體會,這樣才能提高我們辨別確定文章線索的正確率。

  ②.本文景物描寫精彩。出航途中,作者用白描的手法細緻逼真地勾描出江南農村的美麗畫卷;歸途中又用比喻傳神地寫出了行船的情景。成功的景物描寫往往能營造氣氛,烘托人物心情,做到情與景的交融,課文中幾處景物描寫都很好地做到了這一點。比如,第11節的景物描寫就烘托了人物想看社戲的急切心情。

  ③.課文中的人物形象較多,然而最突出的是雙喜和六一公公。課文主要通過語言、神態、動作描寫來刻畫人物性格的。雙喜的言行表現了他的聰明、能幹、辦事果斷而且富有同情心,是孩子們的領袖。對六一公公的描寫筆墨不多,但卻準確勾勒出他寬厚淳樸、熱情好客的性格品質。

  ***2***《端午日》

  課文是按時間順序來寫的。先寫11點左右出城看賽船,再寫賽船過後看追趕鴨子,最後交代競賽結束的時間,這樣安排,漸次展開,文路清晰 。

  本文主要採用的是場面描寫,場面描寫的一般模式是“地點、環境+人物+事情”課文第1段寫了河邊看划船,河上賽龍船,勝利者領賞三個場面。渲染了節日喜慶的氣氛,突出民樂。

  強化訓練

  1.根據拼音寫漢字或給加點字注音

  xùdāo cuānduo juàn jiù nà

  歸省*** *** *** *** *** *** 家*** *** *** ***樹 *** ***喊

  qiú

  *** ***水 蘸酒*** ***

  2.根據課文內容填空

  ***1***那聲音大概是橫笛,宛轉,悠揚, ,然而又自失起來, 。

  ***2***《社戲》 在去看社戲的途中,從嗅覺和觸覺角度描繪江南農村迷人夜景的句子 , ;

  採用比喻的手法,生動地表現船行之快以及“我”急切心情的句子是 , , , 。

  3.閱讀《社戲》一文,回答問題

  ***1***在去看社戲途中和歸航途中,課文都對江南水鄉美麗的夜景作了細緻逼真的描寫,但這兩處景物描寫在烘托人物心情上卻又有著細微的差別,請結合課文的相關語句說說有何差異?

  ***2***雙喜是文中最突出的人物,請結合課文說說作者採用了哪些人物描寫方法對其進行刻畫的,表現了他怎樣的性格品質?

  ***3***從前文看,戲看得“我”昏昏欲睡,豆也很普通,可課文結尾卻寫“我”對社戲的懷念,“我”為什麼懷念呢?這樣寫有何作用?

  4.閱讀《端午日》第1段,回答問題

  ***1***用一句話概括這一段文字的主要內容

  ***2***開頭連用三個“莫不……”有何作用?

  ***3***這段文字中運用了倒敘、插敘,你能找出來嗎?這樣安排有什麼好處?

  ***4***你能說說“龍船競賽”這一民俗背後的文化內涵嗎?

  5.閱讀下面的文章,回答問題

  八月的陽光

  一進八月,小夏和小秋天天去村前的土路邊盼信。土路上的塵土很厚,八月的陽光煮熟了那層泡沫,赤腳踏上去便會燎起幾個水泡。

  終於有一天,盼來了信,兩封。小夏一封,小秋一封。兩人急著信的封面後,又互對方的。小夏說:“京城的,比我的好。”小秋道:“上海的,也不差。”兄弟倆將半個月來的焦躁一起用歡笑發洩出來。

  小夏拆信,小秋也拆信,忘了頭頂上的烈日。小夏一驚,小秋也一愣。

  後來兄弟倆半喜半憂地回家,將通知書念給父母聽。父親說:“上大學要這麼多錢?”母親只嘆了口氣。

  八月,棉花還沒有到上市的季節。

  父子仨兵分三路,到晚回家,所籌借的錢還不夠費用的十分之一,兄弟倆上學掏空了家底,家裡沒什麼值錢的東西。母親只好把一頭正在長膘的豬賣了。

  八月的日子越來越少,小夏和小秋的上學費用仍差一大截,那天,他們去了學校。校長和班主任都非常同情,但也無能為力,只好以學校的名義寫了封信給鄉政府,請他們想辦法。在烈日下奔波了三天後,父親捧著由鄉政府出面借的2000元貸款回到家裡,一下子躺在地上,昏了過去。十天來的勞碌和心焦,使這個在太陽地裡勞作了半個世紀的硬漢子也趴下了。上學的費用還不夠一個人用的,八月的日子所剩無幾。

  沒想到這天郵遞員竟送來了一張匯款單,1000元,學校來的。附言欄裡只有幾個小字:“祝賀!全體教師捐贈。”父親從床上爬起,母親趕緊將匯款單遞過去,父親的嘴脣嚅動著,發不出聲音。

  費用還只夠一個人的,日子不會停留,小屋裡的人立刻意識到事情的嚴峻。三個人的目光一起盯著床上的父親。父親忽然一骨碌坐起來,說:“現在只有一條路,你們都懂事了,自己決定吧。要不,抓鬮也行。”

  小夏和小秋頓時像兩尊雕塑。

  像是經歷了一個世紀,小夏抬起頭說:“小秋,你去吧,你的學校好。”小秋也抬起頭:“不,我比你年輕一歲,哥,你去吧。”

  當時誰也沒注意小夏一個微小的動作。他把手伸進衣袋,摸出那張錄取通知書,撕了個粉碎。小秋醒悟過來後,一下子抱住小夏:“哥!”淚水奪眶而出。

  八月的最後一天,小夏帶著200元路費出了門,他去南方打工。父母欠下了許多債,小秋在學校還要許多開支。

  八月的陽光下,小秋站在村頭的土路旁,出神地看著泡沫似的塵土上那一行深深的腳印……

  ***1***小說開頭一段的景物描寫主要有哪些作用?

  ***2***讀了這篇文章後,你認為它是以什麼為線索來串起故事情節的?

  ***3***“小夏一驚,小秋也一愣”,他們驚什麼?愣什麼?聯絡全文看,這句話在文中有何作用?

  ***4***文章的題目是“八月的陽光”,但從內容看卻並非寫景,你對文章的題目是如何理解的?

  ***5***生活中,如果你也有類似的境遇,你是願意做“小夏”還是願意做“小秋”?亦或你有第三種選擇?寫出你的理由。

  ***二***

  第二課時

  目標提示

  1.感受傳統節日,瞭解民俗文化的豐富內涵。

  2.體會生動傳神,富有表現力的鄉土語言。

  3.在比較中學會賞析詩詞的一些方法。

  各個擊破

  1.重點詞語注音、釋義

  紅火:形容旺盛、熱鬧。

  賞心悅目:看到美好的情景而心情愉快。

  鬏***jiū***:頭髮盤成的結。

  闔***hé***家:全家。

  中庭:庭院中。

  秋思:秋天的情思,這裡指懷人的思緒。

  把酒:端起酒杯。把,持、握。

  綺***qǐ***戶:雕花的窗戶。

  嬋娟:這裡指月亮。

  2.容易讀錯、寫錯的字

  “糝”讀作翹舌音“shēn”。“中彩”的“中”是多音字,這裡讀“zhòng”。“疙瘩”後一個字應讀輕聲“gēda”。“秫秸”這個詞的讀音比較特殊應讀作“shújiē”。“鬼祟”的“祟”容易與“崇”混淆,書寫要注意。闕”這個字讀第四聲“què”。

  3.文學常識

  劉紹棠,作家,40多年的文學生涯,致力於“中國氣派,民族風格,鄉土題材,地方特色”。著有《劉紹棠文集》。

  王建,唐代詩人,著有《王司馬集》他一生創作頗豐,其中後期的作品,文學價值較高。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

  艾青,原名蔣海澄,現代詩人,他的作品收在《艾青全集》裡。

  4、詩詞的背誦、默寫

  《十五夜望月》與《水調歌頭》這兩首古詩詞要求在弄清意思,理解意境,體會作者情感的基礎上背誦、默寫。除此以外,還要收集三五首自己喜歡的“詠月”題材的詩詞,加以背誦、積累。

  5、閱讀理解要點

  ***1***《本命年的回想》

  ①課文線索清晰,如數家珍,逐一敘說。這特別表現在第4節中,作者按照時間順序,從臘月初一到除夕之夜,從炒年貨寫到拜新年,思路清晰,結構緊湊,井井有條。

  ②本文語言很有表現力,作者勾勒生活情景生動傳神,可以說文章對大年的每一點回憶,都是一幅體現民風民俗的圖畫,鄉土氣息濃而不膩。***可結合課文中的具體的句子加以體會***

  ***2***《中秋詠月詩詞三首》

  ①《十五夜望月》

  這首詩的意境很美,“樹棲鴉”烘托了月夜的寧靜,“冷露無聲溼桂花”是暗寫詩人望月,是全篇的點睛之筆,更顯悠遠,耐人尋思。前兩句寫景卻不帶一個“月”字,第三句才點明“望月”。然而詩人悵然於家人的離散,由月宮的清冷引出了入骨的相思。故而結尾的詠歎就將別離思聚的情意,表現得尤為委婉動人。

  ②《水調歌頭》

  這是一首中秋詠月兼懷親人的抒情之作,作者雖因仕途失意,產生過消極“遁世”的念頭:“欲乘風歸去”,但積極的生活態度終於佔了上風。“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表現了他對人間生活的讚美和熱愛。全詞的感情基調是樂觀的。結尾的良好祝願更是表現了詩人曠達的胸懷和樂觀的情致。

  ③《我的思念是圓的》

  這是艾青晚期的作品,由於經歷了太多的飄零磨難,親情在他心中變得濃郁起來。詩人由眼前之物“中秋的月亮”“西瓜”“蘋果”產生了豐富的聯想,想到了遠方的朋友,骨肉親人,心頭滲入更沉重的孤獨和悽慘之情,然而由於詩人心境、性情從容達觀,寫了這首詩來表達對團聚、親情、友情的珍視和懷想。

  這三首詩詞都是中秋詠月題材的作品,作者都藉助“月亮”這一形象,來表達對親人或是朋友的思念。但由於各自的背景、心境、生活態度的差異,他們所抒發的情懷又不盡相同,閱讀賞析時要注意體會。***一般來說,可以從內容和形式兩方面來比較賞析***

  強化訓練

  1.根據拼音寫漢字或給加點字注音

  bòji gēda suì què

  *** *** *** *** 鬼*** *** 打更*** *** 宮*** ***

  2.下列詩句朗讀節奏劃分錯誤的一組是*** ***

  A.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

  B.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C.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D.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3.填空

  ***1***《十五夜望月》一詩中寫景的句子是 , 。

  ***2***《水調歌頭》的作者是 ***朝代***的 ,詞中流露作者對人間生活的讚美與熱愛的句子是 , 。

  4.學習了《中秋詠月詩詞三首》後,你認為這三首詩詞的共同點是什麼?

  5.《本命年的回想》一文中寫了過春節的哪些習俗?你能說說其背後的文化內涵嗎?

  6.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問題

  臘月初一晚上,家家炒花生、炒瓜子、炒玉米花兒;炒完一鍋又一鍋,一捆捆柴禾捅進灶膛裡,土炕燙得能烙餅。玉米粒兒在拌著熱沙子的鐵鍋裡畢剝畢剝響;我奶奶手拿著鍋鏟,口中唸唸有詞:“臘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花生、瓜子、玉米花兒炒熟了,裝在簸箕裡,到院裡晾脆,然後端進屋來,一家人團團圍坐,大吃大嚼。吃得我食火上升,口舌生瘡,只得喝燒糊了的鍋巴泡出的化食湯。化食湯清淨了胃口,爛嘴角的食火消退,又該吃臘八粥了。小米、玉米糝兒、紅豆、紅薯、紅棗、栗子熬成的臘八粥,佔全了色、味、香,盛在碗裡令人賞心悅目,捨不得吃。可是吃起來卻又沒有個夠,不願放下筷子。喝過臘八粥,年味兒更濃重。賣糖葫蘆的小販穿梭往來,竹筒裡抽籤子,中了彩贏得的糖葫蘆吃著最甜。賣掛落棗兒的涿州小販,把剔核晒乾的老虎眼棗兒串成一圈,套在脖子上轉著吃。賣糖瓜和關東糖的小販,吆喝叫賣,此起彼伏,自賣自誇。

  ***1***這段文字是按什麼順序來寫的?

  ***2***文中劃線句子矛盾嗎?說說你的看法。

  ***3***作者把過年的場面寫得熱鬧非凡,聯絡全文,你能說說作者這樣寫的用意嗎?

  ***4***你認為選文中哪一件事寫得最精彩?說說理由。

  7.閱讀下面的這首詩,回答問題

  過故人莊

  孟浩然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1***解釋下列詞語

  具: 把: 就:

  ***2***這首詩寫的是什麼傳統節日?你知道它的哪些習俗?***可從文中找***

  ***3***你能用現代漢語把“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這兩句詩的意境描述出來嗎?

  ***4***這首詩的主要內容是什麼?並說說你對這首詩的主旨的理解。

  8.閱讀下面的文章,回答問題

  元宵雜談

  農曆新年過後,接著來的就是“元宵”佳節了。元宵在古代是一個很熱鬧的節日***尤其在宋代最為盛行,甚至比新年還要熱鬧***,到了近代,則漸漸冷淡了。可見風俗也是隨著時代變的。元宵既是中國一個傳統節日,因此有不少“佳話”或者並非佳話的故事流傳,不妨拉雜談談。

  由近及遠,先從“洪憲皇帝”的一則笑話談起。

  元宵的應節食物是湯圓,湯圓的別名也叫“元宵”。袁世凱因“元宵”諧音“袁消”,認為大不吉利,於是在他“登基”做“洪憲皇帝”那年,就明令公佈,不準百姓叫“湯圓”為“元宵”,又下令要把“元宵”節正名為“上元節”。

  時人因袁世凱取消“元宵”,作了一首兒歌諷刺他道:“袁總統,立洪憲,正月十五稱上元;大總統,真聖賢,大頭抵銅角,元宵改湯圓。”袁世凱所鑄的銀幣有他的肖像,一般人都叫做“袁大頭”。

  封建統治者諸多忌諱,又最害怕百姓的諷刺,古今一例。明代就曾發生過一宗“元宵慘案”,這是明太祖朱元璋乾的好事。

  元宵習俗是喜歡打燈謎的,那一年元宵,朱元璋微服出遊,在南京城裡某家人家看見許多人圍著打燈謎,他也擠進去看。這燈謎是一幅“謎畫”,畫的是個大腳婦人抱著個西瓜。朱元璋猜不著,回去和他的馬皇后談起,馬皇后大怒道:“這刁民在諷刺我,那謎底不就是‘淮***懷***西婦人好大腳’嗎?原來這位馬皇后是臨淮縣人,屬於淮西,她又恰恰是一雙大腳。在那個時代,富貴人家的婦女以纏足為美,有一雙“三寸金蓮”的女子就可以誇耀鄰里。馬皇后認為這是諷刺她的出身貧賤,故而勃然大怒。

  朱元璋為了替他的皇后出氣,竟下令將那家人家所在的水西門一帶的百姓斬盡殺絕,從水西門到新橋,殺了數百家人家,只漏網七家。據說南京現在還存在的“七家灣”這個地方,就是因此得名的。

  …………

  有關元宵的詩詞很多,我最欣賞的是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宵》。詞雲:“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最後三句,是歷代詞家讚賞的名句。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這三句詞可以代表人生三個境界中最後的一個境界——畢生執著以求的事情***為學或者追求某一理想***,在不知不覺之間,得到了最後成功的境界。

  ***1***文章裡一共寫了幾個故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

  ***2***結合你自己的人生體驗,說說你對“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句話的理解。

  ***3***你讀了“元宵慘案”後,你有何感想?

蘇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第四單元講練複習題
蘇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單元講練複習題
相關知識
蘇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講練複習題
蘇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第六單元講練複習題
蘇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五單元講練複習題
蘇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第四單元講練複習題
蘇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單元講練複習題
蘇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講練複習題
蘇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知識複習指導
蘇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第四單元知識複習指導
蘇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提高卷
蘇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測試卷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