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秋雨文化苦旅讀後感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10日

  文化苦旅這本書的介紹了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與歷史古蹟,但是,在那一處處古蹟的的背後卻隱藏著人們不為人知的一面,而作者運其妙筆,,給我們的心靈寫下了“震撼”兩個大字……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夏季暴雨傾盆的夜晚,世俗的喧囂被一時澆滅,在黯淡的燈光下,見到這般滋潤蘊籍的文字,只得死心塌地地在小楷的包圍中默默端坐。夜雨的詩意中,心裡泛起一陣陣漣漪。輕輕地觸控這泛黃的紙張,我踏上別樣的旅程,有著文字這般安靜的旅伴。

  第一篇便是直白的開頭,簡單有序的描寫,卻沒有任何蒼白無力的表現。一步一步走近,滿載敦煌文化的車隊留下深深的車轍,道士塔旁悽豔的晚霞印入我的眼簾。剎那間,原本乏力癱軟的身軀隨著靈魂起舞,在芳香四溢的舞臺上找到了我專屬的味道。這是我耳熟能詳的交響樂,每一串音符都能引起我的共鳴。這無盡的旅程的第一站就俘獲了我那顆即將熱血沸騰的心。

  隨心所欲地慢慢翻閱,與耳邊的喧囂隔絕,留下一片心靈淨土,啜飲著文化的甘泉,印刻著行旅的記憶。只要順從他的牽引,腦中便是紊然不亂的條理;只需跟隨他的腳印,一路上都是幻美絕倫的風景---枝幹虯曲蒼勁的臘梅、飄渺冷豔的西湖、狂暴雄大的廬山瀑布……餘秋雨鄙棄陳詞濫調,細膩又不失大氣的筆觸下描畫著一幅蒼健渾厚的山水畫,書寫著一首抑揚頓挫的詩歌,哼唱著一支輕柔婉轉的小夜曲。那使人感同身受的旅行心情,直鍥人心的歷史感懷,用悠長的歌謠譜寫出心中的悸動。這如同一塊天然的璞玉,把瑕疵與光澤一併展現,一切都未經雕琢,一切都回歸它本來的面目。我領略了大智大愚的李冰創造的神話般的都江堰,三峽那翻滾咆哮的長江水;見識了中國華麗的文化瑰寶之地莫高窟與天一閣;拜訪了清新婉約的江南小鎮,精緻幽深的蘇州園林。

  山重水複,無言的大地上,總有無端的感動,無端的喟嘆。

  走走止止,在山水歷史間跋涉的時候,回憶滲入了筆墨之中。

  聽著花鳥蟲魚的歌聲小憩一會,心中卻泛起一陣不可名狀的惆悵。或許我也感受到了歷史氣壓的沉重,禁不住一些誘人沉思的片段和作者自身感慨。每每讀到發人深省的句子,思緒就不經意間地遊離開去,整個人便癱軟下來,腦中一片空白,無力再讀。總要反反覆覆地從開頭連到結尾,然後繼續讓某句話引發的聯想散漫地在我的神經中游蕩。慢慢地迷戀上這種感覺,這是歷史文化悠久的魅力薰陶著我,感染著我。彷彿是旅程中的“苦”,實則是最甜最美的享受。

  多年前,父親也曾踏上過這段旅程,不知他又是如何定義的呢?

  而今天,我要拋棄所有的憂傷和疑慮,踏著文化的腳印,去追逐無盡的潮水,漂泊在思想的雲端。

  既然是漂泊旅程,那麼,每一次留駐都將是新的出發。

  一字一字,是旅行的腳印,深淺不一;一句一句,是幾百年踉蹌的路程,彎曲綿長;一頁一頁,如一舀甘甜的泉水,似一碗濃厚的熱茶,而我便是極乾渴的旅人。慢慢品嚐,總有那麼幾句話值得去反覆回味,讓我心中的情感為之翻騰,有一種直至肺腑的莫名的喜愛。

  那些隱於山川河流的前人的蹤跡,流傳於千家萬戶的盛世傳奇,有著我們不曾瞭解的模樣。在他所描述的秀麗絕美風光之後,對民族,對歷史,對生命的探討,對不羈的中國文化孜孜不倦的求索,都撼動著人心。

  無需華麗的辭藻來凸顯出文章的深度,聽他娓娓道來,感受到那深邃蒼涼的歷史命運和對中華大地深深的依戀。總是有無盡的柔情,總是有磅礴的氣勢,總有那份使人身臨其境的魅力。四壁的文字間,可以讓我感知到怎樣咆哮的狂風在我指間遊走,怎樣綿長的細雨帶給旅人無盡的鄉愁,怎樣迴旋的流水唱著抑揚有致的曲調。的確,餘秋雨筆下的文字能有一種苦澀後的回味,焦灼後的會心,冥思後的放鬆,蒼老後的年輕。

  山、河、湖、海、森林、峽谷……每一個地方都隱匿著無數似真似幻的傳說。會有多少蘊藏呢?簡直連想也不敢想了。然而,正是這樣的世界,這樣的多元,這樣的無限,才值得來活一活。***本段摘自餘秋雨---洞庭一角***

  走,不為那終點,只為這已劃下的曲線。走,不管能抵達哪兒,只為已耗下的生命。我願一直走下去,為了在文化的旅程中實現自我的價值,為了尋找那一切美的本源。

  篇二

  這個暑假,我讀了《文化苦旅》這一本書,這本書的介紹了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與歷史古蹟,但是,在那一處處古蹟的的背後卻隱藏著人們不為人知的一面,而作者運其妙筆,,給我們的心靈寫下了“震撼”兩個大字……

  還記得新浪上這樣評價過餘秋雨:餘秋雨以歷史文化散文而名世。他憑藉自己豐厚的文史知識功底,優美的文辭,引領讀者泛舟於千年文明長河之中。餘秋雨的藝術理論著作,也備受學術界重視和尊崇。例如他在1983年出版的《戲劇理論史稿》,是中國大陸首部完整闡釋世界各國自遠古到現代的戲劇思想發展的史論著作。有評論家譽之為:左手寫散文,不流之於淺薄;右手撰述藝術理論,也不失其豐贍高深。

  是的,他的有一本著作《文化苦旅》也深深印在我們的腦海裡。有人說,中國散文的天空星光燦爛,而《文化苦旅》是一條河系,其中每一顆星星都散發著一種魅力非凡的深不可測的光暈①。有人稱他是本世紀最後一位大師級的散文作家,是開一代散文新風的第一位詩人②。但也有人說他的作品是 "文化散文衰敗的標本" ③。我想我認為是1和2我最贊同了吧,因為在《文化苦旅》中,餘秋雨展現給我們的是那一處處古蹟中的給我們的教誨,讓我們銘記在心……

  《文化苦旅》這本書在告訴我們中國古代歷史的同時,告訴了我們更深一層的道理,就拿道士塔的第二節來說吧,文章是這樣寫的:真不知道一個堂堂佛教聖地,怎麼會讓一個道士來看管。中國的文官都到哪裡去了,他們滔滔的奏摺怎麼從不提一句敦煌的事由?其時已是20世紀初年,歐美的藝術家正在醞釀著新世紀的突破。羅丹正在他的工作室裡雕塑,雷諾阿、德加、塞尚已處於創作晚期,馬奈早就展出過他的《草地上的午餐》。他們中有人已向東方藝術家投來羨慕的眼光,而敦煌藝術,正在王道士手上。王道士每天起得很早,喜歡到洞窟裡轉轉,就像一個老農,看看他的宅院。他對洞窟裡的壁畫有點不滿,暗乎乎的,看著有點眼花。亮堂一點多好呢,他找了兩個幫手,拎來一桶石灰。草扎的刷子裝上一個長把,在石灰桶裡蘸一蘸,開始他的粉刷。第一遍石灰刷得太薄,五顏六色還隱隱顯現,農民做事就講個認真,他再細細刷上第二遍。這兒空氣乾燥,一會兒石灰已經乾透。什麼也沒有了,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洞中成了一片淨白。道士擦了一把汗憨厚地一笑,順便打聽了一下石灰的市價。他算來算去,覺得暫時沒有必要把更多的洞窟刷白,就刷這幾個吧,他達觀地放下了刷把。當幾面洞壁全都刷白,中座的雕塑就顯得過分惹眼。在一個乾乾淨淨的農舍裡,她們婀娜的體態過於招搖,她們柔柔的淺笑有點尷尬。道士想起了自己的身份,一個道士,何不在這裡搞上幾個天師、靈官菩薩?他吩咐幫手去借幾個鐵錘,讓原先幾座雕塑委曲一下。事情幹得不賴,才幾下,婀娜的體態變成碎片,柔美的淺笑變成了泥巴。聽說鄰村有幾個泥匠,請了來,拌點泥,開始堆塑他的天師和靈官。泥匠說從沒幹過這種活計,道士安慰道,不妨,有那點意思就成。於是,像頑童堆造雪人,這裡是鼻子,這裡是手腳,總算也能穩穩坐住。行了,再拿石灰,把他們刷白。畫一雙眼,還有鬍子,像模象樣。道士吐了一口氣,謝過幾個泥匠,再作下一步籌劃。今天我走進這幾個洞窟,對著慘白的牆壁、慘白的怪像,腦中也是一片慘白。我幾乎不會言動,眼前直晃動著那些刷把和鐵錘。“住手!”我在心底痛苦地呼喊,只見王道士轉過臉來,滿眼迷惑不解。是啊,他在整理他的宅院,閒人何必喧譁?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聲求他:“請等一等,等一等......”但是等什麼呢?我腦中依然一片慘白。

  是的,在這篇文章中寫了作者對於那位道士做法的不滿,在文章中,他喊了“住手!”有寫道:“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聲求他:‘請等一等,等一等……’”是阿,為什麼作者會這樣?他不忍心,不忍心那位道士毀掉那一個個婀娜多姿的雕像,那是歷史,歷史!歷史為什麼會被一個道士的手中毀掉?就那樣,一下子得毀掉了,不忍心,不忍心那般美麗的雕像不見了,在道士的手下,一下子變得灰飛煙滅,不給我們現在的世人觀看的餘地,一個道士,在金錢和權力的促使之下,變得如此的殘忍,做得如此得發狂,我相信,不只我和餘秋雨先生感到無比的惋惜,相信,在讀《文化苦旅》的每一位讀者也會感到深深的嘆息和心痛吧……野趣,這就是為什麼《文化苦旅》這本書的“苦”字意義的所在了吧!

  《文化苦旅》讓我領悟到了“苦”字的意義所在,更讓我學會了惋惜,更學會了如何不讓惋惜存在。

  "報紙上說我寫書寫得輕鬆瀟灑,其實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種很給自己過不去的勞累活,一提筆就感到年歲徒增,不管是春溫秋肅,還是大喜悅大悲憤,最後總得要閉一閉眼睛,平一平心跳,迴歸於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這是餘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這,野趣也就是我想說的了吧!

  篇三

  對寧波天一閣,我的印象一直停留在一間藏書樓上,但對於其藏書的艱辛,我直到讀了《風雨天一閣》之後才解一、二,而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情節便是天一閣的建立人範欽在彌留之際做的有些荒唐的遺產分配。

  範欽將遺產分成兩份:一份是萬兩白銀,一份是一樓藏書。讓兩房在其中挑選。這是一個在很多人看來極其不公平的決定。萬兩白銀在當時可以說是一筆鉅額財富,它可以讓選擇白銀的一房一夜暴富,但一樓藏書從收益上來看便彷彿一個代代相傳的負擔,甚至可以說是隻賠不賺,入不敷出的,範欽的這個分配可以說是將範氏沉重的義務——一種對文化的傳承這種精神上的遺產和範氏巨大的權利——一種對財富的繼承這種物質上的遺產分割得十分徹底。

  面對這兩個一看便知道應該選擇後者——這個在不履行義務的情況下便可以取得權力***不賠的選項,範欽的大兒子範大沖立即開了口,就在我剛想著他搶得了先機佔得了便宜並且嘲笑二房的猶豫時,下面的一段文字卻立刻讓我對之前心中所想的一切感到羞愧不已,令人吃驚的是範大沖不但義無反顧地選擇了藏書樓,而且決定撥出自己的部分良田以田租來充當保養費,甚至開始了一場沒完沒了的接力賽!

  他這個毫無猶豫的選擇令我佩服不已,有誰會真正為了一樓藏書而放棄萬貫家財?有誰會真正做到輕常人之所重,重常人之所輕?甚至在深深體會到父親藏書之艱難後給自己的後代都戴上一份沉重的枷鎖並且讓其代代相傳?這不僅讓我想到了守陵人,他們一代復一代地賠上整個家族、所有子孫去看守、堅守一座冰冷的帝王陵墓,與其說是工作、義務還不如說是一種信念一種堅持,範氏家族也是如此,不過是從守陵人變成守書人罷了。那是一種不顧旁人的不解與嘲笑,不顧財富上的巨大開支,不顧歲月的流逝,不顧王朝的興替,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超越意氣、超越嗜好、超越才情因此也超越時間的意志力。在他們的眼中藏書樓這時不是一個單純的收藏著珍本、孤本的知識儲蓄所,而是一個古典文化事業的象徵。他們藏書不是為了自己,也不是為了範氏家族,更不是為了某一個王朝,而是為了整個中華民族,他們是為了用一本本書籍使我們長期處於散亂狀態和自發狀態的精神天地變得整齊連貫充滿凝聚力。可以說他們的行為是中國文化儲存與流傳艱辛歷程的一個縮影。也正是由千千萬萬個如範氏一樣的家族、機構組成了我們燦爛的中華文化。

  其實,我們也能在心中擁有一個天一閣,也能象範氏家族一般做一番儲存流傳中國文化的事業。

  也許我們沒有天一閣中那種稱得上是文物的書籍,但是唐詩、宋詞、元曲這些流傳至今、記載著各個王朝的興衰歷程的作品,它們的文化價值也決不輸於藏書樓中的孤本、珍本;也許我們無法象範大沖一樣義無反顧地放棄萬兩白銀而選擇藏書樓,但是背誦那些名篇名段並深入瞭解他們背後的故事也是對文化的一種尊重和繼承;也許我們無法象範氏一樣世世代代忍耐著痛苦、寂寞執著地傳承著繁華的文化遺產,但是我們將自己喜愛的古文古詩等與他人分享、交流,那麼也是在傳承併發揚我們的中華文化!

  讀完餘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感觸很多。想抓住什麼,伸手卻握了滿手空氣,只有淡淡的哀愁與絲絲的寂寞彌散在周圍,一如餘秋雨先生行走時孤寂的背影。

  一路行行止止,一路的思索。從黃沙漫天的大漠邊塞到溫婉細膩的江南水鄉,從炎黃子孫的發源地—中國再到遠離國土的異鄉—新加坡。一路走來,一路的見聞,都記錄在這一本小冊子中,它凝聚的是思想的昇華,而不僅僅是單純的風景。

  文化,在我看來是一個沉重而又艱澀的字眼。上下五千年的積累,使文化的沉積愈加深厚。一個民族的文化往往代表著這個民族最為珍重的事物。如果一個民族連文化都不存在了,那麼便不足以被稱為一個民族。評味文化,餘秋雨在文化中行走,又在行走中思索。

  站在莫高窟的石洞前,看石洞依然壯觀,觀壁畫依舊不言。他靜默地站在石壁前,如同它們曾經靜默地看著敦煌千年之間的變遷。當千年前的無心第一刀劃下,便已預示了當千年後,莫高窟的開啟會是怎樣的一種壯麗。即使它曾經遭遇巨大的劫難:王道士手中一串鑰匙守住了千年的敦煌,流落到了不安好心的外人的手裡。但是,令人痛心的是,本應該守護它的正統的炎黃子孫卻將這美麗而珍貴的藝術瑰寶棄而不顧。那佇立千年的石窟默默地看著那一馬車、又一馬車的藝術珍寶源源不斷地輸往外國,流失在為人的手中,不知該有多麼地悲傷啊!直到多年後的今天,那神祕又充滿意義的洞窟,才終於得到了它本應得到的重視和地位。它的價值,並不在於它那炫麗的外表,而是在於它所代表的意義。它是一種儀式,一種宗教,一種信仰,一種人性。它的隱藏在深處的底蘊,我們看得到,卻又看不到。它的美,既是宗教的體現,也是人性中對美的嚮往的體現。它是承載著中國千年歷史的標本,是炎黃子孫千年的藝術的結晶。縱使它曾經殘缺,被人無情的,任意的交換,他依舊是無價之寶。

  愈是思索這路途,思索這文化,愈是覺得文化的艱澀。蔓延在空氣中的苦澀,無處不在,壓在心口,漫上胸膛。遙想餘先生當年,是否亦是如此感覺?

  文人的魔力,竟能把一個偌大世界的僻靜角落,變成人人心中的故鄉。就像那句話一樣“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當我看到沙原隱泉中“水面之下,飛舞著叢叢水草,使水色綠得更濃。竟有三隻玄身水鴨,輕浮其上,帶出兩翼長長的波紋,”的時候,我似乎聽到了水鴨帶動湖水時清脆的聲音,自己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要想真正的瞭解歷史,瞭解我們撒發著五千年曆史的文化古國,那就去讀《文化苦旅》吧。它會讓你感受到一個不一樣的中國,一種不一樣的文化氣息。相信古代的天一閣是由一個範氏家族所支撐的,但現代的天一閣可以由我們共同支撐。
 

于丹心靈之道讀後感
屈原離騷讀後感範文
相關知識
餘秋雨文化苦旅讀後感
餘秋雨文化苦旅讀書筆記
餘秋雨文化苦旅讀書筆記範文
關於文化苦旅讀後感
文化苦旅讀後感精選
文化苦旅讀書心得_文化苦旅讀後感優秀範文
文化苦旅讀後感800字
文化苦旅讀後感1500字
文化苦旅讀書感悟
餘秋雨君子之道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