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清明節掃墓的作文
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又到來了,行人們開始為自己已逝去的親人燒紙錢,掃墓,以表示自己的懷念之情。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給大家作為參考,歡迎閱讀!
篇1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每當清明節我都會想起唐代有名的詩人杜牧。杜牧是在今陝西西安人。每到清明我們都要去掃墓。
今年我家全部人都從外地趕回來掃墓。在清明的前一天媽媽和嬸嬸們準備好過節的食品,好在清掃墓的時候用來做祭品
清明節到了,外面下著毛毛雨。奶奶叫小孩子不要去了,可我們都鬧著要去,奶奶也無話可說。我們買好了掃墓要用的東西就出發了。我們先坐車到山下,遠遠望去,山上熱鬧極了。我們開始上山,在途中有很多大人們拿祭品、鋤頭、鏟子,小孩子們就跟在大人的後面。我們找了好久終於找到了長滿雜草的祖墳,我們開始忙活起來,有的鋤草,有的剷土,有的在一旁站著幫不上忙。弄好了就要燒香燭,用12張粗紙和12支香在墳墓周圍插好,因為今年是12個月所以要插12支香,12張粗紙。然後在墳頭用石頭放上幾張粗紙蓋住,開始燒紙錢、紙房子、紙衣服等的日常生活用品。等燒完以後,放鞭炮。最後拜三拜,我們就下山去了。
吃飯的時候,要多添一碗飯、一雙筷子、一個座位、要夾滿菜,這個座位是祖先的。小的時候我不懂事,就在祖先的座位上坐下了,後來爺爺把我叫下來了。
這就是我家鄉清明的規矩。
篇2
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又到來了,十字路口出現了行人們開始為自己已逝去的親人燒紙錢。但是,我認為我們應該換一種方式去祭奠我們逝去的親人——用鮮花代替紙錢;用燒香代替炮竹。之所以我這麼說是因為燃燒東西時會產生二氧化碳,這在無形之中對環境又造成一次傷害。我家今年的祭祀活動就進行了一次“改革”。
清早一起床我們帶著媽媽準備的鮮花去祭奠我敬愛的爺爺。一路上,我看到許多像我爸爸一樣身處異鄉工作的叔叔、阿姨們,都會來祭奠自己的親人。經過一段時間的跋涉,我們終於來到了爺爺的墳前。看著爺爺的墳頭,我想起了與爺爺相處的一幅幅畫面,我的眼睛慢慢的溼潤了,眼淚在眼眶裡打轉,我強忍著不讓它流下來。
我想爺爺也不希望我流眼淚吧,大家也不希望我掉眼淚吧。吃過午飯後,我們從老家往回走。一路上我看到許多行人都愁眉苦臉的,好像一個個被霜打了的茄子一樣,哀思綿綿。我想這就是唐代詩人杜牧那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所要表達的意思吧。
在這個悲傷的節日裡,整個城市都顯示出一個悲傷的情形……
篇3
中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節重要,因為清明及寒食節的日期接近,民間漸漸將兩者的習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間***581至907年***,清明節和寒食節便漸漸融合為同一個節日,成為掃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節。從此,清明節踏青掃墓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清明節,又稱掃墳節、鬼節、冥節,與七月十五中元節及十月初一寒衣節合稱三冥節,都與祭祀鬼神有關。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清明節古時也叫三月節,已有2500多年曆史。
公曆四月五日前後為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和冬至。它的原意是大自然已經到了轉暖的時候,萬物開始復甦,可以春耕播種了。中國古代將清明分為三候:“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鵪;三候虹始見。”意即在這個時節先是白桐花開放,接著喜陰的田鼠不見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後是雨後的天空可以見到彩虹了。
清明掃墓作文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