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學習方法
世界上許多名人之所以成功,與他們善於讀書有關。讀書有無成效,不僅取決於讀什麼,而且取決於怎麼讀。今天小編就與大家分享:,希望對大家的學習有幫助!
一
孔子談學習方法
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在學習方法上他主張“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他要求學生學習時,要學,思結合提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就是說,光學習而不積極思維,就會迷而不知所向;如果思維不以學習為基礎,就會流於空想,會帶來知識上的危機.因為學習是人類獨特的活動,是人類知識的繼承活動.這種繼承不能是簡單的兆焯和模仿,要通過獨立思考,學思結合,才能在接受前人知識的基礎上,有所創造,有所發展.
祖沖之的學習方法
我國南北朝時的數學家祖沖之***公元429-500年***的學習方法是:“搜煉古今”.搜指搜尋,博採眾長,廣泛地學習研究;煉是提煉,把各種主張拿來研究,經過自己的消化,提煉.它就是用這樣的方法進行學習和研究,最後創立了自己的學說.因為他的幾代祖先都在中國的南方做官,而且一家有幾代人研究曆法,祖父又掌管士木建築,也懂得一些科學技術,故祖沖之從小就有機會接觸家傳的科學知識.由於他思想敏捷,勤奮好學,又有好的學習方法,使他博覽群書,廣採各家精華;同時又不因古法,墨守成規,並主張在實踐中去檢驗真理.遂使他在天文曆法、機械和數學三個方面取得了傑出的成就.
***密率:PI=355/113約率:PI=22/73.1415956〈PI〈3.1415927〈FONT〉***
愛因斯坦的學習方法
愛因斯坦***1879-1955年***,東年是智力發展遲緩,上小學、中學時,老師認為他是“笨頭笨腦的孩子”。也許是他12歲時第一次讀到歐氏幾何的書,那嚴密的邏輯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激發了他數學學習的興趣。1896年17歲的愛因斯坦進入瑞士聯邦理工大學學習理論物理,1902年在伯爾尼專利局工作。這段時期他的思想十分活躍,經常和伯爾尼大學哲學系的學生索洛文等五人常在一起閱讀各種書籍,無拘無束地自由討論各種問題,他們閱讀了休漠、馬赫、龐加勒、黎曼、狄更斯等許多人的作品。有時只念了半頁,甚至只念了一句就爭論起來。他們親切地稱這種聚會為“奧林匹亞科學院”。這種“瘋子式”集會是他的恩維十分活躍。1902年他就發表了第一篇論文,1905年僅26歲的愛因斯坦竟發表了五篇極為重要的論文,提出了光量子假說和狹義相對論,並通過對布朗運動的研究證明了原子的存在。1916年又完成了廣義相對論,取得了巨集偉的成就,被科學界譽為“人類歷史上一顆明亮的巨星”。
愛因斯坦的學習方法,大致可概括成:依靠自學,獨立思考,窮根究底,大膽想象,強調理解,重視實驗,弄通數學,研究哲學等八個方面。
朱熹提倡的學習方法
我國宋朝著名的教育家朱熹***1130-1200年***,讚賞先泰時期教育家總結的學習方法,提出為學之序是: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學、問、思、辨一窮理,篤行以體事,他主張“讀書有三到:問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看不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浪漫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三到之法,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他認為: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要舉一而反三,問一而知十,及學者用功之深,窮理之熟,然後能融會貫通,以至於此。
他的弟子將朱子讀書法歸納為以下六條:循序漸進;熟讀精思;慮心涵詠;切已體察;著緊用力;居敬***收心集中注意***持志。
二
1.***的讀書法
***畢生珍惜時間,博覽群書。其中“三複四溫”式閱讀和“不動筆墨不讀書”是他主要的讀書方法。他在青年時期就熟讀了《史記》、《漢書》等古籍,並且不斷地重溫;就是到了晚年,對他喜愛的同一本史書,也是反覆研讀,並有讀過一遍書在封面劃上一個圈作記號的習慣,所以,在他讀過的許多書籍中,均留下了他讀過二遍、三遍的圈記。***在青年時代讀書時即有“讀得多,想得多,寫得多,問得多”的習慣。他的寫作多表現在作內容摘錄,在重要的地方劃上圈、槓、點等符號,作批註以及寫讀書日記、在原書上改錯糾謬。
2.魯迅的讀書法
魯迅在博覽群籍的基礎上,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讀書方法。一是泛覽,他提倡博採眾家,取其所長,主張在消閒的時候,要“隨便翻翻”。二是硬看。對較難懂的必讀書,硬著頭皮讀下去,直到讀懂鑽透為止。三是專精。他提倡以“泛覽”為基礎,然後選擇自己喜愛的一門或幾門,深入地研究下去。否則,讀書雖多,終究還是一事無成。四是活讀。魯迅主張讀書要獨立思考,注意觀察並重視實踐。他說:“專讀書也有弊病,所以必須和社會接觸,使所讀的書活起來。”他還主張用“自己的眼睛去讀世間這一部活書”。五是參讀。魯迅讀書不但讀選本,還參讀作者傳記、專集,以便了解其所處的時代和地位,由此深化對作品的理解。
3.蘇步青的讀書法
著名數學家蘇步青主張讀書要多讀、精讀、他讀書時,第一遍一般先讀個大概,第二遍、第三遍逐步加深理解。他就是這樣來讀《紅樓夢》、《西遊記》、《三國演義》的。他最喜歡《聊齋》,不知反覆讀了多少遍。起初,有些地方不懂,又無處查,他就讀下去再說,以後再讀就逐步加深理解。蘇步青讀數學書也是這樣的,他總是邊讀邊想,邊做習題,到讀最後一遍,題目全部做完。他認為,讀書不必太多,要讀的精,要讀到你知道這本書的優點、缺點和錯誤了,這才算讀好、讀精了。
4.華羅庚的讀書法
華羅庚是靠刻苦自學成長的數學家,他的讀書方法有獨到之處。
用慢功夫打基礎。華羅庚初中畢業後自學高中內容,先用慢功夫打好基礎,再逐步加快進度,他用五六年的時間才自學完高中內容。由於學得紮實,到清華大學沒多久,他就聽起了研究主課程。“厚薄”法。華羅庚把讀書過程歸結為“由厚到薄”、“由薄到厚”兩個階段。當你對書的內容真正有了透徹的瞭解,抓住了全書的要點,掌握了全書的精神實質後,讀書就由厚變薄了,愈是懂得透徹,就愈有薄的感覺。如果在讀書過程中,你對各章節又作深入的探討,在每頁上加添註解,補充參考資料,那麼,書又會愈讀愈厚。因此,讀書就是由厚到薄,又由薄到厚的雙向過程。 推想法。一本書拿到手後,華羅庚先對著書名思考片刻,然後開始閉目推想:這個題目如果自己來做,該怎麼做。待一切全部想好後,再開始閱讀。凡是已經知曉的內容,很快瀏覽而過,專門去讀書中那些新的獨到的觀點,這樣,華羅庚博採眾長,得益很多。
5.王梓坤的讀書法
數學家王梓坤的讀書方法也很有風格。一是抄讀法。王梓坤上中學時,做完功課一有時間,便光顧圖書館。好書借了實在捨不得還,但買不到也買不起,他便下決心動手抄書。抄,他認為總還是抄得起的。他先後抄過林語堂寫的《高階英文法》,抄過英文的《英文大全》,還抄過《孫子兵法》,這本書愛不釋手,則一口氣抄兩份。王梓坤認為,人們只知抄書之苦,未知抄書之益,抄完毫未俱見,一覽無餘,勝讀十遍。二是慢中求快法。他認為,一本書的前一兩章通常是全書的關鍵,因為每門學科都有特定的研究物件,有專門的術語和符號,如平面幾何研究三角形、圓及其他圖形的性質,初等代數則主要研究代數運算。因此,耐心地學好前一兩章,初步掌握這門學科的思想方法,這樣讀下去才會有興趣。他拿到一本書後,開始總是讀得很慢,邊讀邊做筆記,做習題,想一想,算一算,細細閱讀,認真理會,先慢後快,慢中求快。
6.愛因斯坦的“總、分、合”三步讀書法
所謂總,就是先對全書形成總體印象。在瀏覽前言、後記、編後等總述性東西的基礎上,認真地閱讀目錄,概括瞭解全書的結構、體系、線索內容和要點等。
所謂分,就是在“總”體瞭解基礎上,逐頁卻不是逐字地掠讀全文。在掠讀中,要特別注意書中的重點、要點以及與自己需要密切相關的內容。
所謂合,就是在掠讀全書後,把已經獲得的印象條理化、系統化,使觀點與材料有機結合。經過認真思考、綜合,弄清全書的內在聯絡,以達到總結、深化、提高的目的。
7.楊振寧的“滲透”讀書法
楊振寧教授認為:既然知識是互相滲透和擴充套件的,掌握知識的方法也應該與此相適應。當我們專心學習一門課程或潛心鑽研一個課題時,如果有意識地把智慧的觸角伸向鄰近的知識領域,必然別有一番意境。在那些熟悉的知識鏈條中的一環,則很有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新發現。對於那些相關專業的書籍,如果時間和精力允許,不妨拿來讀一讀,暫弄不懂也沒關係,一些有價值的啟示,也許正產生於半通之中。採用滲透性學習方法,會使我們的視野開闊,思路活躍,大力提高學習的效率。
8.餘秋雨的“畏友”讀書法
散文家餘秋雨提出:“應該著力尋找高於自己的‘畏友’,使閱讀成為一種既親切又需花費不少腦力的進取性活動。儘量減少與自己巳有水平基本相同的閱讀層面,樂於接受好書對自己的塑造。我們的書架裡可能有各種不同等級的書,適於選作精讀物件的,不應是那些我們可以俯視、平視的書,而應該是我們需要仰視的書。”
三
一、***讀書筆記“六式”
***從青年時代起就讀書嗜學,博覽群書,孜孜不倦。他常說讀書要注重“四多”,即多讀、多寫、多想,多問。這裡說的“多寫”是指多做讀書筆記。他做讀書筆記,堅持不短,內容廣泛而精要,形式活潑而多樣,確實是人們特別是中學生學習做讀書筆記的楷模。
1.摘錄式
***在青年時代聽老師講課就認真地寫課堂筆記,稱為“講堂錄”;自修時也寫讀書筆記,稱為“讀書錄”,包括抄錄全篇文章和摘錄精彩內容等。長期以來***一直保持著寫這種讀書筆記的習慣。他邊抄邊研究,把讀書、抄錄和探討密切地結合起來。例如在延安時期,***對哲學家艾思奇的《哲學與生活》摘錄了3000字左右。他特地寫信給艾思奇說:“你的《哲學與生活》是你的著作中更深刻的書,我讀了得益很多,抄錄了一些,送請一看,是否有抄錯。其中有一些疑點***不是基本的不同***,請你再考慮一下
2.符號式
***讀書常常用各種符號畫在書上,以標明自己的褒貶見解。他在讀德國鮑爾生著、蔡元培譯的《倫理學原理》時,逐字逐句用毛筆標上圈、點、單槓、雙槓、叉等符號。在讀《共產黨宣言》、《資本論》、《哥達綱領批判》、《列寧選集》、《國家與革命》、《列寧關於辯證法的筆記》等重要著作時,不少段落、章節都作了圈點、勾劃等標記。他很長時期一直在閱讀的一套線裝《二十四史》,850冊每冊都有他圈點、勾劃的標記。這些符號同樣是他讀書的心得體會。
3.批註式
***在讀10萬多字的《倫理學原理》一書時,用工整的小楷寫在頁邊、行間的批語就有12100多字。他在讀《辯證法唯物論教程》的兩個版本時,寫在書眉和空白處的批語達13000字,既有對原著的扼要概括,又有贊同的評語,更有聯絡中國革命實際對某些觀點的引申、發揮,都是精闢之論。他讀了《舊唐書》,在“李義府傳”、“楊再思傳”、“劉幽求傳”的頁邊寫道:“李義府笑裡藏刀,楊再思是侯入,劉幽求能伸不能屈”。真是言簡意賅,精闢入裡。
4.日記式
1937年***反覆精讀了李達的《社會學大綱》,很高興,認為這是中國人自己寫的第一本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他在“讀書舊記”的第一篇寫道:“20年沒有寫過日記了,今天再來開始,為了督促自己研究一點學問。看李達的《社會學大綱》,1月7日至昨天看完第一篇,‘唯物辯證法’,從1—385頁。今天開始看第二篇,‘當作科學看的歷史唯物論’,387—416”。從此以後,他每日認真記了讀書進度。
5.糾謬式
***對書中的謬誤,包括錯誤的觀點或引用不當的材料等,也用筆記形式改正。例如《新唐書·徐有功傳》說“命系廟廚,何足惜哉”,***指出這種說法不恰當,認為歷史上的志 士仁人“以身殉志,不亦偉乎”!《南史·孔靖傳》說“十歲便能為盜,長大何所不為”,***指 出此說不對,十歲為盜,長大不一定為盜,可惜這種形而上學的推論,“今天也還有之”。在《辨證唯物論教程》旁批中,他用“這種說法是不對的”等指出了其中的不正確處。***讀書非常認真、仔細,即使對錯誤的字和標點,也決不放過,而是一一糾正。如《馬克思主義經 濟學基礎》一書中把“四分五裂”錯排為“四分五烈”,他就予以改正。這些都說明他治學的嚴謹和攻讀的刻苦。
6.評薦式
***每讀到具有現實意義的精彩篇章,總是熱心向全黨或黨的領導幹部介紹推薦,有 時還寫了書評。例如:50年代,他讀了《三國志》“張魯傳”、“郭嘉傳”,就向黨內推薦。為“張魯傳”寫了400多字的書評,深刻地指出,同全世界一樣,中國的歷史就是一部階段鬥爭史。在推薦“郭嘉傳”時,他希望領導幹部讀後得到啟迪,講話、辦事一定要“多思”、“多謀”,不要草率武斷。他讀了《後漢書》中的“黃瓊傳”、“李固傳”,覺得很值得一讀,批了“送劉、周、鄧、彭一閱”、“送陳毅同志一閱”。有關同志都及時地認真閱讀了。這對全黨的讀書風氣起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二、魯迅記憶“六法”
1.心到、眼到、口到
少年魯迅在三味書屋讀書時,製作了一張小巧精美的書籤,上面有“讀書三到,心到、眼到、口到”10個工整的小楷字。然後魯迅把它夾在要背誦的書裡,每讀一遍就蓋住書籤上的一個字。等到把書籤上的10個小楷字蓋完,也就把書全背下來了。他說:“朗習一字,當識形音義三,口誦耳聞其言,目察其形,心通其義,三識並用,一字之功乃全”。
2.讀讀、寫寫、記記
《爾雅》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字典。魯迅先生為了認識、記憶這部字典中的生僻字,他從《康熙字典》上摘抄生僻字訂成一小本,為自己經常查閱,運用這些字提供了方便。
3.博採眾家之長
魯迅先生年輕的時候,除了讀規定的功課之外,有關天文地理、花鳥蟲魚的書,無一不讀。他說,讀書“必須如蜜蜂一樣,採集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來蜜來;倘若停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另外,他還主張:“書在手裡,不管它是什麼,總要拿來翻一下,或者是看 一下序目,或者讀幾頁內容”。他認為博覽群書應是:①不專看一家之書,而是博採眾家之長②不但看本專業的書,也要看本專業以外的書;⑦不只看自己願意看的書,也要看自己不願意看的書,包括論戰對手的書;④不專看本國書,也看外國書,以便得到更多的啟發。
4.先容易後困難
魯迅先生說:讀書“若是碰到疑問而只看那個地方,那麼,無論看多久都不會懂的。所 以,跳過去,再向前進,於是,連以前的地方都明白的”。也就是說,讀書要“先易後難”,才不 至於鑽進死衚衕。書讀多了,知識面擴大了,理解力自然就提高了,以前碰到的疑問也就迎刃而解了。
5.邊讀邊思邊問
魯迅先生拿到一本書,總是先大體瞭解一下書的結構和內容,然後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書的內容實際給自己提出很多問題,如:書上寫些什麼?怎樣寫的?為什麼要這樣寫?自己對這個題目又該怎樣寫?等等。這樣,邊讀邊思邊問,逐漸深入,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6.剪貼批註積累
魯迅先生非常重視積累資料,他的剪報冊貼得整整齊齊,分類嚴明,而且每頁上都有他簡要的批註。魯迅在1928年到1933年的剪報,多數是有關國民黨反動派摧殘進步文化的訊息報告和他本人的文章。魯迅曾運用這些剪報,寫過不少犀利的文章。魯迅的《肖伯納在上海》一書從封面到內容,都是用剪報編選和剪報圖案畫拼成的。
三、錢偉長教授的學習原則
人的一生需要學習的東西很多,怎樣用最少的時間把新知識學到手?上海工業大學校長錢偉長教授談了他長期堅持的兩條學習原則:
第一條原則是:對所有知識不要背,除了外文之外,什麼也不要背。下課後只想一想今天講了一個什麼題目,一個題目分哪幾個內容,每個問題的中心思想是什麼,它的結論是什麼。大考前從頭到尾回想一下,把次要的東西刪掉,留下你認為主要的東西。
第二原則是:在學習中學會抓全域性、抓重點。學習中要懂得跨越困難,大踏步地前進。從全面來了解區域性的困難是很容易解決的。 錢偉長教授說,他一輩子採用的就是這樣的方法,堅持下來,收到了他自己滿意的效果。
四、蘇步青教授談學習
蘇步青教授是復旦大學名譽校長,著名數學家,北師大名譽教授。85歲高齡的蘇教授曾為北師大數學系師生做了近兩個小時的精彩報告。在談到學習時,他這樣說道:
“我們要提倡艱苦奮鬥的精神。因為知識的積累、能力的培養提高,是同投入的時間、精力密切相關的,不是輕而易舉的。我從來不相信一個人特別聰明,沒有天才這個東西,只是有些差別。有些人瞭解得快一點,有些人瞭解的慢一點,我屬於後面一種。但是,我對這個慢不怕,教學書、參考書也好,其他書也好,起碼要讀三遍,讀到這本書優點在什麼地方,缺點在什麼地方一一清楚,我才把它拋了,算是成功了。比人家花的功夫要多,好處當然也比較多,一生用不完。我頂討厭人家講不大懂,不懂就是不懂。不大懂,好幾個不大懂以後,變成完全不懂了。所以讀書要“認真”。
五、華東師大教授李嘉音談學生的學習和自學方法
1.明確目的,掌握重點。學習者要明確學習目的,抓住重點和關鍵,不要鑽牛角尖。
2.學要有疑。學習要善於思考,善於聯想,提出疑問。
3.做到提綱挈領。使學到的知識系統化、結構化,做到“由厚到薄”。
4.要博覽群書,使知識遷移和滲透,擴大知識面。精讀和粗讀兼顧,便於合理安排,做到辯證統一。
5.學貴持之以恆。孟子曾指出“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6.學而時習之。在學習過程中要有重點地反覆學過的知識,以求不斷強化,及時得到反饋和矯正。
7.循序漸進。學習要程式化,要符合由淺人深、由易到難、由此及被的學習規律。
8.善於運用演繹法和歸納法,尤要重視歸納法,以揭示知識問的內在聯絡,找出規律性。
9.勤於總結。每讀一本書或學完一單元教材,應及時總結,並對學習方法進行檢查,加以調整,以致完善。
六、楊振寧教授談學習
***一***讀書是手段
楊教授說:中國的小學、中學、大學和研究生院的教育一直都在把學生變成念死書的人,“以分數論學生”對特殊天才的壓抑就更可怕。如愛因斯坦、愛迪生這些偉人,他們根本就不可能通過中學一級的考試。在中國,這樣的學生就不能被當作優秀生送去受高等教育。因此,這種體制就失去了我們的愛因斯坦。
***二***辯論中的求知
美國的教師鼓勵學生提問,鼓勵向員了不起的權威提出懷疑。美國的學生在學習中熱衷於吸收各學科的成就,熱衷於辯論,從而獲得迅速的進步。而中國的學生在學習中往往是全盤的接受,他們的老師就不喜歡學生的想法與自己有稍稍相悖之處,學生們習慣於接受而不習慣於懷疑和考證,他們以擁有豐富的知識而自豪。因此,楊教授主張,美國的學生應該學一點中國的傳統,中國的學生應該學習美國學生那種敢於懷疑,敢於創新,以兼收幷蓄為主的學習方式,應該勤於辯論,把辯論放在與學習同等地位上去。
七、陳念貽單打一學習法
“單打一”本是中國的一句俗話,意思是說做事情一次只專門做一件,不旁及其他的問題。有人用“單打一”的方法讀書、學習,競有特殊的功效。 著名科學家陳念貽就是這樣學習的。他年輕時為了報考大學,決定突擊自修英文。這個主攻目標確定之後,他就將房間裡的其它書籍封存起來,只剩下英文書一種。整天手不釋卷,捧著英文書背讀,使自己完全進人英文的“境界”中,不受其他任何書的干擾。第一天,他只記住了8個單詞,到第二天早晨,複習時發現已忘掉了3個。第二天仍然沒有記住幾個。但陳念貽毫不氣餒,繼續埋頭苦學,堅持了一個星期之後,開始掌握了英文記憶的規律,一天能記住20多個單詞。一個月後每天能記住50餘個;兩個月以後,就已掌握了四、五千個單詞,基本能閱讀英文版的《讀者文摘》了。
陳念貽不僅只是單打一地讀英文書,而且“單打一”中還有小“單打一”呢!在掌握一定資料的單詞後,他又用一個星期的時間,專攻英文語法和英文寫作練習。接著,又專門用了一段時間強行背誦了500句英語範文。結果,他總共用了三個月的時間,.就基本把英文攻下來了,並能用英文寫出很漂亮的文章。
此後,陳念貽又用這種“單打一”的方法,攻下了德、法、日、俄四門外文,還攻克了代數關、三角關和解析幾何關。真可謂:單刀直人銳不可擋,過關斬將連奪城池。
諾貝爾獎金獲得者,著名物理學家丁肇中教授,。每當他做完必要的準備工作後,一進入實驗室就不再分白天和黑夜、星期日和工作日了。一項實驗總是一氣做完,這裡他不僅僅是考慮現代科學研究本身的實際需要,他對此是有深刻體會的。丁肇中教授曾說:一事件已經在腦子中佔據了位置,應利用連續性的優勢,這樣不但可以提高效率,而且也最經濟,再去爭取下一個勝利。如果此時改做其它,待重新開始工作時,又得再做思想準備,造成時間和精力的浪費。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曾說過這樣一句耐人尋味的話:“與其花許多時間和精力去鑿許多淺井,不如花同樣的時間和精力去鑿一口深井”。
利用單打一學習法對彌補能力缺陷,攻下薄弱科大有好處。
八、孔子“四個結合”學習法
孔於提倡的“四個結合”學習法是:
***一***學與思結合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意見是說:只學習,不思考,是學不到知識的;只思考,不學習,就會更加糊塗。只有把學與思結合起來,才能獲得真知灼見。
***二***學與問相結合
孔子提出欲學必須“切問”。他自己學習時就是“每事問”的。由於學無止境,要想真正學到知識,除了刻苦之外,還應有“每事問”的精神,虛心向別人請教,切不可不懂裝懂,羞於問人,否則將貽誤自己。
***三***學與習相結合
孔子提倡“學而時習之”,就是要經常溫習學過的知識,以增強記憶,加深理解。只有做到“學而時習之”,才能很好地鞏固、運用知識,也才能“溫故而知新”。
***四***學與行相結合
孔子提倡應該“調於言而敏於行”,即說話要謹慎,行動要果斷敏捷。換句話說,就是要做到學和用結合;努力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
九、朱熹讀書“六到”、“八要”法
我國宋代理學家朱熹一生勤奮好學,他在長期的求知過程中,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三到”、“八要”讀書方法,現在看來,仍然有借鑑作用。只是後人將他的“三到”發展成為“六到”。
1CP到
讀書要多用心,這是求知的根本方法。對知識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心到”要求讀書時應深鑽精思,多問幾個為什麼,以求得對字義或文義有較深刻的理解。
2.匠至 ,
除了要把書上的字句一一看清楚,還應要求在許多方面儘量增加感性知識。現代由於書籍、報刊、資料等資訊量劇增,必須加強“眼到”的訓練,力求提高閱讀率。為此應提倡學點速讀法,進行有意識地自我訓練,為“眼到”創造條件。
3.口到
朗讀背誦即為口到。讀書時若不口到,只是一味地摳字義詞義、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寫作特點,就無法品味到作品的深刻內涵,豐富的神采的音韻,難於真正透徹地理解作品。
4.耳到 、
除專心讀書外,還應大量與人討論,大量採納別人的意見,有效利用廣播媒介,從各種講座、報告中吸取知識,彌補不足。
5.手到
不動筆墨不讀書。許多學有成就的人認為,動手抄寫是讀書的關鍵之一。手到,除了練習與實踐外,還有助於思考。實際上,不動手讀書就難以奏效。因為不寫不抄不加批語,就等於不記載自己的思想語言,不表達自己的心得體會。事實上,手到有助於所讀內容的理解和記憶,有助於鍛鍊獨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水平,同時能夠培養文字表達能力。
6.足到
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只埋頭讀書有時仍無法明白事理,還應該到實地看看。足到應該是有目的性的,並要結合自己的讀書實際。
八要:
1.要立志;2.要循序漸進;3.要熟讀精思;4.要虛心靜慮;5.要切身體驗;6.要做遲鈍工夫;7.要節節是疑;8.要鑽進書本。
初中話題作文怎麼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