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綠記讀後感作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8日

  《囚綠記》是作者陸蠡發表於1940年的一篇散文.讀完此文,大家悟出了什麼?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一起來看看。

  篇一

  《囚綠記》講述的是作者在北平,找到的一間房後,想把圓窗外的常春藤“佔為己有”。但結果,他卻改變了自己的自私,讓綠恢復了自由的事情。

  綠是生命、希望、慰安、快樂的象徵;綠的這一切特性使處於孤獨、寂寞、苦悶中的作者獲得了,精神上的激勵.所以,他深深地愛著綠。因為愛綠心切,所以“囚綠”,這體現了作者對綠的“自私之愛”。綠被囚禁之後,它的尖端,總朝著原來的方向.固執,具有追求光明的性格,永不屈服於黑暗,這使作者的心靈受到觸到,所以最後才會“珍重地開釋”、“祝福”,從中也體現出了作者對綠的“敬重之愛”!

  一片綠葉,一枝常春藤,其實就是這個“永不屈服於黑暗的囚人”,是我的綠友,是陽光的孩子。綠色是多寶貴的啊!

  當作者第一次遇到鮮豔的綠色時,他的心裡充滿了一種喜悅。作者的腦海裡因此便出現了“囚綠”的念頭。可是,他的這個決定卻是錯誤的,雖然常春藤能夠在房間裡舒展著柔軟的枝條。作者能夠細細地觀賞它纖細的脈絡、嫩芽,這其實的確是一種享受。可是,當常春藤在房間裡漸漸伸長的時候,你可曾有沒有想過,它不能像這陽光伸張的不快。

  不過,當作者發現它慢慢失去了青蒼的顏色,變成柔綠,變成嫩黃;變成細瘦,變成嬌弱的樣子時,作者變為自己的過失感到難過。於是,作者便為這病損的枝葉可憐,他也惱怒常春藤的固執、無親熱。

  當他下定決心放走“綠”的時候,它的心中產生了一絲絲的祝福之情,它也懷著美好的心情,寄託了美好的祝願!

  作者離開北平一年後,它的心,卻依然懷念著他的圓窗和綠友。並且,它還期望著如果有機會的話,能夠與它們在見一次面。

  篇二

  人人往往喜歡囚住別人,可他卻忘記了是誰真正被囚禁了。天地萬物其實是平等的,只是人往往起主謀或主導作用。其本質都有一樣的嚮往、追求、執著。可人類還略低一些,因為一般取決於思想衝突,矛盾的促使,往往會改變本質。使其朝另一個方向發展。

  陸蠡的《囚綠記》是最好的一個例子。一個迷戀綠色的人,視它為生命、希望、安慰、快樂。疲累於灰暗的都市天空和黃漠的平原。懷念綠色,如同涸轍的魚盼等著雨水。更是為了它住進了簡陋的公寓。因為外面長著常春藤,喜歡這片綠影。常春藤,眾所周知,它伸開柔軟的卷鬚,攀住一根繩索,或一莖枯枝,就可以舒開摺疊著的嫩葉,漸漸變青,漸漸變黃,可這並不會改變什麼,它纖細的脈絡一直伸長,一種充滿其自然本質所體現出來的美,吸引了人,囚住他的想法便油然而生,好的美景怎能錯過,怎會捨得不去囚住它。於是一個自私的念頭,趁它沒注意,偷偷地把它兩枝漿液豐富的柔條牽進我的屋子,為了獨佔、接近、更親密。以此來裝飾我這簡陋的房間,裝飾我過於抑鬱的心情,借它來比喻蔥蘢的愛和幸福,借它來比喻猗鬱的年華,來為我作無聲的歌唱。

  它依舊伸長,依舊攀緣,依舊舒放,並且比在外面長得更快。它從未放棄過,它的尖端總朝著窗外的方向。我發現了這一點,產生了罪惡感,可魔念在心中生長了,同情它,是的,可矛盾產生了。我還是依然把它囚住了。

  一個悲慘的結局,這都是因人的愛,卻囚住了自己,本該愛的,卻帶來了痛。本該雙方都快樂,卻落得被囚與內疚,其實結局可以改變為兩種。一種是常春藤放棄對生命的執著,大自然的天性和其本質,它可以把受寵當作一種幸福,另一種則就是作者沒有“囚”的貪念,結果一定是截然不同的,可事實就是這樣,不可能去改變,要改就恐怕是隻有人了。

  一個普通的生命都可以將本質保其完好,始終如一,不管結局是怎樣,只要有固執的精神,一直保持原來的,原有的夢想往上攀緣,自稱高等動物的人不就應該更是這樣,不要因外界事物的改變,一時的失去或光彩奪目,卻沒有了像蓮一樣的“出淤泥而不染”,成了近墨者黑,近朱者赤。被墨、朱囚住,試問甘心嗎?更不要成為囚住自己的人,卻全然不知,原以為囚住的是別人。人,就是應該做一個不要被囚,始終保持其本質有的,保持其完美,使其發展到最高境界。

  篇三

  陸蠡的《囚綠記》寫於抗日戰爭的前夕,黑暗籠罩著中國,面對山河破碎、國將不國的現實,許多文人志士投身於革命,身處黑暗之中仍積極尋求精神上的慰藉,陸蠡當時居住在已經淪為“孤島”的北平城內,從窗外的“綠友”——一株常春藤的身上找到了光明與希望。

  整篇文章以愛綠-囚綠-釋綠-念綠為行文線索,表現了作者對“綠友”的感情變化過程。綠色,是光明與希望的象徵,作者懷著對一小片綠影的喜愛搬進了炎熱的朝東房間,面對這片綠色,作者的心情是喜悅的。“我天天望著視窗常春藤的生長。看它怎樣伸開柔軟的卷鬚,攀住一根緣引它的繩索,或一莖枯枝;看它怎樣舒開摺疊著的嫩葉,漸漸變青,漸漸變老。我細細觀賞它纖細的脈絡,嫩芽,我以揠苗助長的心情,巴不得它長得快,長得茂綠。”作者感謝命運的垂青,使得他能夠在疲累於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荒漠的平原之時,從牆壁上的小圓洞裡欣賞一株美麗的常春藤。作者與“綠友”各安其分地生活卻又惺惺相惜。小圓洞外的常春藤給了作者一段難得的安寧時光,使得作者在孤獨的生活中得到許多慰藉。

  但是,當作者對綠的喜愛演變成為一種迷戀的時候。私心就出現了,作者將兩枝漿液豐富的柔條牽進了屋子,迷戀演變為了囚禁。可是被幽囚的“綠友”卻毫不領情,枝條固執地向著原來的方向延伸,“它的尖端總朝著窗外的方向。甚至於一枚細葉,一莖卷鬚,都朝原來的方向”。“綠友”的頑強在作者看來是一種固執的抗爭,這打擊了作者的自尊心,於是,固執的作者堅持幽囚“綠友”。本該是惺惺相惜的摯友,卻最終一個綠意漸漸消損,一個內疚卻固執己見。

  盧溝橋事變的發生讓作者珍重的開釋了這“永不屈服於黑暗的囚人”。這時的作者對“綠友”的感情不再是單純的喜愛,而是對它永不屈服於黑暗的精神感到由衷的欽佩。這種欽佩與讚美之情使作者在離開北平一年後仍對這“綠友”念念不忘,我想,這時“綠友”對光明與自由的執著嚮往已經給了作者啟示,這種精神力量也成為了作者的一種信仰與追求。

  陸蠡先生屋外的常春藤始終向著陽光生長,就像一支憧憬光明的歌,這首歌也始終迴響在陸蠡先生的心中,他以革命的勝利作為終身的信仰,身陷囹圄時,日寇問他,日本的大東亞政策能否成功,他斬釘截鐵地說了兩個字“無望”。最後壯烈犧牲。小公寓外的那一片美好的綠影,就是陸蠡先生的信仰所在,那是光明,是希望,是永遠不會湮沒於喧囂中的一支憧憬光明的歌。

  幾十年後的今天,我們不再面對任列強摧殘與宰割的黑暗局面。但是我們依然需要信仰,需要不休不止的夢想。一根長常春藤都能夠永遠向著光明生長,作為高等動物的人,也應該始終堅持信仰與夢想,不為外界環境的改變而改變自我。但是,如今那片搖曳在陸蠡窗外的綠影也會搖曳在我們每個人心中嗎?我們需要叩問自己的良心,是否因為私慾而傷害了一些無辜的人?是否因為冷漠,而不願去憐憫那些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民?是否因為恐懼而不敢對社會中的不公平發出一聲吶喊?面對世俗的力量,每一個個體都很脆弱,但是,這就是我們可以苟且於自私與虛偽的理由嗎?這就可以囚禁我們靈魂嗎?《囚綠記》中的常春藤是永不屈服於黑暗的囚徒,作為社會中的個體,我們會有慾望,會有各種各樣的無奈,但是我們對光明與正義的嚮往是靈魂中最不能丟棄的東西。我堅信,人會在信仰中得到幸福。
 

雨巷讀後感
善待家園讀後感
相關知識
囚綠記讀後感作文
金鎖記讀後感作文精選
小學生昆蟲記讀後感作文
醉翁亭記讀後感作文
筆記讀後感作文類
雷鋒日記讀後感作文
格列佛遊記讀後感作文
金鎖記讀後感作文
尼爾斯騎鵝旅行記讀後感作文心得
魯濱孫漂流記讀後感作文加評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