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謝中書書讀後感作文
《答謝中書書》是陶弘景寫給朋友謝中書的一封書信,談論山水之美的。那讀者讀了之後,讀後感是什麼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一起來看看。
篇一
《答謝中書書》是作者寄給謝微談山水之美的一封信箋。全文結構巧妙,語言精奇。短短六十八字,即已集江南之美於一身,切切實實地道出了山川之自然美。
起首之句“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雖然平和卻很自然,且立意高遠;接著的“高峰入雲,清流見底”至“夕日欲頹,沉鱗競躍”,不足五十個字,卻涉及到了山川草木,飛禽走獸。靜物和動物,各自躍然在目,不絕於耳;形態各異,卻渾然一體,鮮活如生。閱讀全文,則朗朗爽口,美文麗句脫口而出,頓時吐氣如蘭。“實是欲界之仙都”,這歸納之句又回首返顧,使得全文前後呼應,上下貫通。就是最後簡短的議論,也是言簡意賅,切中文義。
統觀全文,語言精練。其一字一句,均是文章的重要組成一部分,少一字會斷章離義,多一字便畫蛇添足。一個景物,僅僅四字,便描繪恰當,津津有味。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個心聲一句話,不多也不少。“夕日欲頹”,勢在必然。“沉鱗競躍”,變化突然。分析文章結構,亦不失巧妙,雜而不亂,結合有序。
《答謝中書書》一文,反映了作者娛情山水的清高思想。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強黑暗的時期,因為各種矛盾非常尖銳,政局極度動盪,因此不少文人往往遁跡山林,旨圖從自然美中去尋求精神上的慰藉和解脫,因而他們常在書信中描述山水,來表明自己之所好,並從而作為對友人的問候和安慰,這類作品雖然沒有表現出多麼積極進步的政治觀點,但是卻以其高超的藝術筆觸,創作了具有相當高的美學價值的文學精品,至今仍然具有較高的鑑賞意義。
篇二
文章以感慨發端:山川之美,古來共談,有高雅情懷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將內心的感受與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樂事。作者正是將謝中書當作能夠談山論水的朋友,同時也期望與古往今來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來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筆觸具體描繪了秀美的山川景色。 高峰入雲,清流見底 ,極力描寫山之高,水之淨,用筆洗練,寥寥八字,就寫出了仰觀俯察兩種視角,白雲高山流水三重風物,境界清新。 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 ,又改用平遠、高遠的視角極目遠眺,青翠的竹木與五彩的山石相映襯,呈現出一派絢爛輝煌的氣象,在清爽宜人的畫卷上平添了萬物勃發的生命力。 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陽欲頹,沉鱗競躍 ,由靜景轉入對動景的描寫。猿鳥的鳴叫聲穿越了清晨即將消散的薄霧,傳入耳際;夕陽的餘暉中,魚兒在水中競相嬉戲。這四句通過朝與夕兩個特定時間段的生物的活動,又為畫面增添了靈動感,傳達了生命氣息。這十句作者擇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組合,使讀者對山川景物產生完整、統一的印象。
最後,文章又以感慨收束, 實欲界之仙都 ,這裡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謝靈運以來,沒有人能夠欣賞它的妙處,而作者卻能夠從中發現無盡的樂趣,帶有自豪之感,期與謝公比肩之意溢於言表。
王國維雲: 一切景語皆情語。 本文寫景,沒有僅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靈魂,即自然萬物的勃勃生機,通過高低、遠近、動靜的變化,視覺、聽覺的立體感受,來傳達自己與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悅,體現了作者酷愛自然、歸隱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篇三
陶弘景一度出仕南齊,但不交外物,心如明鏡,特愛松風,聞響欣然,顧惜光景,老而彌篤。《南史》本傳稱他“遇物便了,言無煩舛”。此文只有68字,語言淡泊,境界寧靜,與作者個性有共通處。
謝中書即謝徵,其任中書郎時,弘景已70有餘。文一開頭說:“山川之美,古來共談”,下面即舉他所隱居的山川之美,意思是,此處也堪稱一絕,山水竹石之處,還有早晨的猿鳥,傍晚的游魚,程顥所謂“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文末的謝康樂為劉宋謝靈運,他也愛好山水,寫了不少山水詩,後來被殺,末句可能有悼念之意。
文中寫的確是江南風物,然而這樣的山林泉壑,又是江南所常見的。為什麼他能把自然界中常人還不曾體驗到的美感,以數十字攝取到筆底呢?這裡也有作者自己的“境界”。
審美的趣味固然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也應該變化,但長期的由歷史凝聚、薰陶的審美習慣,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因為我們腳所踏的還是幾千年來祖先踐踏過的泥土。
當然,這裡還有兩個條件:一是這些審美習慣必須是健康的乾淨的,不能離開“善”的要求,二是讀者自身也必須有素養。
一日常規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