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道婆的故事及簡介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3日

  黃道婆,又名黃婆或黃母,是宋末元初知名棉紡織家,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黃道婆的故事:

  黃道婆出生在南宋末松江府一個很窮苦的人家。

  當時兵荒馬亂,江南老百姓不僅受到地主的剝削,還時刻遭受蒙古軍隊的威脅,加上連年的天災,從前富庶的江南地區,都出現了“十室九空”的悲慘景象。

  黃道婆從小就失去了親人,自己在亂世中找尋生路。

  黃道婆出生時,棉花種植技術已經從福建、廣州地區傳到了她的家鄉。到了黃道婆記事時,棉花種植已經在江南地區普及了。黃道婆為了養活自己,也開始學習棉紡織技術。

  黃道婆剛開始做得不是很順利,彈棉絮常常彈不好,卷棉條也卷不勻,紡線更是紡得粗細不一。善於動腦筋的她一邊堅持練習,一邊琢磨,這樣她迅速入了門,沒過多久就熟練地掌握了全部操作工序。

  雖然黃道婆學得了一門可以活命的手藝,但那時,成年勞動者都不能夠吃得飽穿得暖,何況黃道婆這樣一個十二三歲的小女孩。

  生活所逼,黃道婆不得不到有田的人家做童養媳。

  她當了童養媳後,比以前更加辛苦了。每天天還沒亮就要起床,為全家人準備好一切。白天的時候,她要去放牛放馬,幹很多農活;到了晚上,她還得紡紗織布到深夜。

  儘管黃道婆勤快並且能吃苦,但她還經常遭受丈夫和公婆的非人虐待。她經常會捱打、捱罵,有時還不能吃飯,不能睡覺。

  黃道婆在這種非人的折磨下,萌生了出逃的念頭。

  一次,黃道婆操勞了一天,在太陽落山後才回家。因為實在太辛苦了,回到家後,黃道婆躺在床上睡著了。

  黃道婆的公婆看見後,不問原因就罵個不停,於是黃道婆掙扎著爬起來,想為自己解釋,可她剛一開口,公婆馬上就衝過來,把她拖下床毒打了一頓。她的丈夫不但沒有阻止,還對她拳腳相向。

  打完後,他們把黃道婆鎖進了柴房,不讓她吃飯睡覺。

  半夜裡,無法再忍受下去的黃道婆在公婆、丈夫都睡著了之後,從房頂上掏了一個洞,逃了出去。

  離家後,她無處可去,只好在黃浦江邊徘徊,一條停泊在江邊的海船船主看見黃道婆很可憐,就讓她上了船。當老船主聽黃道婆哭訴了痛苦遭遇後,更加同情她,便讓她隨船南下。於是,黃道婆告別了出生的地方,來到了海南島。

  謝過了船家後,黃道婆在海南島安頓了下來。但她一個從未出過遠門的年輕婦女,現在流落異鄉,心裡很焦急。

  好在淳樸熱情的黎族同胞十分同情黃道婆。他們接受了她,讓她有了安身之所。

  當時黎族的棉紡織技術比較先進,黎族同胞在勞動中,把他們的紡織技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黃道婆。黃道婆勤奮虛心,很快就學會了黎族的紡織技術,成了一個出色的紡織能手。並且她還融合黎族和漢族紡織技術的長處,織出了在當地大受歡迎的布匹。

  黃道婆在黎族地區生活了近三十年,但她始終懷念著自己的故鄉,心中常常湧起一股難以抑制的思鄉之情。

  那時候,南宋王朝已經滅亡,蒙古已建立了元朝。聽說故鄉***下來,黃道婆決定告別海南島回到故鄉。

  那時,長江流域種植棉花的人很多,但棉紡織技術仍然很落後。於是黃道婆一回到家鄉馬上就投身到先進紡織技術推廣中。她不辭辛勞,東奔西走,熱心向鄉親們傳授黎族的紡織技術。

  黃道婆不光把自己在海南島學得的技術全部教給了大家,同時還改造了家鄉落後的棉紡織機器。她根據自己幾十年的紡織經驗,把黎族的先進經驗和家鄉的生產實踐結合起來,創造了一種新式紡車,使紡紗效率一下子可以提高三倍,而且操作更加省力。

  雖然黃道婆在回鄉後沒幾年就離開了人世,但她的辛勤勞動不僅推動了當地棉紡織業迅速發展,更贏得了當地勞動人民的熱愛和永久紀念。

  黃道婆的簡介:

  黃道婆***1245~1330年***,又名黃婆或黃母,松江府烏泥涇鎮***今上海市徐彙區華涇鎮***人。宋末元初著名的棉紡織家、改革家。由於傳授先進的紡織技術以及推廣先進的紡織工具,而受到百姓的敬仰。在清代的時候,被尊為布業的始祖。

  黃道婆***1245—1330年***,宋末元初著名名的棉紡織家。又名黃婆,黃母。松江府烏泥涇鎮***今上海市徐彙區華涇鎮***人。出身貧苦,少年受封建家庭壓迫流落崖州***今海南島***,以道觀為家,勞動、生活在黎族姐妹中,並師從黎族人學會運用制棉工具和織崖州被的方法。

  元代元貞年間***1295—1296***重返故鄉,在松江府以東的烏泥涇鎮,教人制棉,傳授和推廣“扞***攪車,即軋棉機***、彈***彈棉弓***、紡***紡車***、織***織機***之具和“錯紗配色,綜線挈花”等織造技術。她所織的被褥巾帶,其上折枝團鳳棋局字樣,粲然若寫”。由於烏泥涇和松江一帶人民迅速掌握了先進的織造技術,一時“烏泥涇被不脛而走,廣傳於大江南北”。當時的太倉、上海等縣都加以仿效。棉紡織品色澤繁多,呈現出空前的盛況。黃道婆去世以後,松江府曾成為全國最大的棉紡織中心,松江布有“衣被天下”的美稱。

  1330年卒。松江人民感念她的恩德,在順帝至元二年***1336***,為她立祠,歲時享祀。後因戰亂,祠被毀。

  至正二十二年***1362***鄉人張守中重建並請王逢作詩紀念。

  明熹宗天啟六年***1626***張之象塑其像於寧國寺。清嘉慶年間,上海城內渡鶴樓西北小巷,立有小廟。黃道婆墓在上海縣華涇鎮北面的東灣村,於1957年重新修建並立有石碑。上海的南市區曾有先棉祠,建黃道婆禪院。上海豫院內,有清咸豐時作為布業公所的跋織亭,供奉黃道婆為始祖。在黃道婆的故鄉烏泥涇,還有上海,至今還傳頌著:“黃婆婆,黃婆婆,教我紗,教我布,兩隻筒子兩匹布”的民謠。

  豐碑

  黃道婆是我國棉紡業的先驅,十三世紀傑出的紡織技術革新家。她有著不畏艱辛、勇為天下先的革新精神。她把在海南學得的棉紡織技術帶回家鄉,在上海松江一帶推廣傳播。並經過改革,創造出一套先進的棉紡工具和紡織技術,不僅澤被故里,造福一方,極大地推動了我國棉紡業。為弘揚元代紡織革新家黃道婆的豐功偉績和激勵後來者,2003年徐彙區文化局、華徑鎮人民政府共同出資在墓地旁建造了黃道婆紀念館,陳列展品300餘件,展示了她一生所做的貢獻。

  解放後,黨和人民政府組織人力,為黃道婆重新修墓立碑,栽植青松翠柏,表彰這位女紡織技術革新家、科學家的科學功績,寄託人民的長遠哀思和深切懷念。黃道婆的奮鬥精神,將永遠鼓舞人們向科學的高峰攀登!

蔡倫的造紙故事
女媧昇天的故事
相關知識
黃道婆的故事及簡介
黃道婆的故事
潘安的故事及簡介
劉伯溫的故事及簡介
清朝張之洞的故事及簡介
林則徐的故事及簡介
曾國藩的故事及簡介
楊震的故事及簡介
吳三桂的故事及簡介
吳三桂的故事及簡介

Have any Question?

Let us answer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