綱舉目張成語故事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6日

  成語是最“中國”的詞彙形式,最具有民族特色。成語大多從古代流傳下來,比較完整地保留了古代詞彙的一些特點,也能從側面反映出當時的社會情況以及作者的個人感悟。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的主人公簡介

  呂不韋***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呂氏,名不韋,衛國濮陽***今河南省安陽市滑縣***人。戰國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國丞相。

  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去世,太子安國君繼位,為秦孝文王,立一年而卒,儲君嬴子楚繼位,即秦莊襄王,前249年以呂不韋為相國,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陽十萬戶,門下有食客3000人,家僮萬人。莊襄王卒,年幼的太子政立為王,呂不韋為相邦,號稱“仲父”,專斷朝政。

  呂不韋主持編纂《呂氏春秋》***又名《呂覽》***,有八覽、六論、十二紀共20餘萬言,匯合了先秦各派學說,“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稱“雜家”。書成之日,懸於國門,聲稱能改動一字者賞千金。此為“一字千金”。

  執政時曾攻取周、趙、衛的土地,立三川、太原、東郡,對秦王政兼併六國的事業有重大貢獻。後因嫪毐集團叛亂事受牽連,被免除相邦職務,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覆命讓其舉家遷蜀,呂不韋擔心被誅殺,於是飲鴆自盡。

  的典故

  呂不韋***曾在邯鄲經商***曾為秦朝的相國。他很注意研究治理國家的理論。他在“用民”一文中說道:“大凡使用人民,其上策是用義服人,其次是以賞罰治人。”

  他接著寫道:如果“義”不足以讓人民為國家效力而死,“賞罰”不足以讓人民棄惡從善,那就不能真正使用自己的人民。

  呂不韋說,在禹的時代,天下有成千上萬的諸侯國,到商湯時至少也有三千,這些諸侯國所以沒有存在下去,就是因為他們不懂得處理人民的關係。

  呂不韋又說,人民不聽君主的話,不受國家的使用,是因為賞罰不嚴。如果說商湯和武王能夠有效地治理國家,那是因為他們掌握了使用人民的方法。

  呂不韋總結說,人民所以聽憑國家的使用,是有原因的,這就是:“用民有紀有綱,壹引起紀,萬民皆起;壹引起綱,萬目皆張。”這裡說的紀和綱,也就是調動人民積極性,治理國家的大政方針。

  的啟示

  綱舉目張這個成語,便由呂不韋的這一論點演化而來。人們常用此典故比喻做事情要抓住它的關鍵,許多時候我們都會說講話要講重點,根據重點再進行分散論述。如果你的思路都不清晰,那麼聽你說話的人也會覺得很混亂喲~

  的延伸

  【注音】gāng jǔ mù zhāng

  【出處】漢·鄭玄《詩譜序》:“此詩之大綱也。舉一綱而萬目張;解一卷而眾篇明。”

  【解釋】綱:魚網上的總繩;舉:提起。把大繩子一提起來,一個個網眼就都張開。比喻抓住事物的關鍵,帶動其他環節。也比喻文章條理分明。

  【用法】作主語、補語、分句

  【近義詞】提綱挈領

  【反義詞】輕重倒置

  【年代】古代

  【例句】儘管工作千頭萬緒,但只要能抓住關鍵,就能~,帶動起方方面面。

行將就木成語故事
長袖善舞的成語故事
相關知識
綱舉目張成語故事
一葉障目的成語故事是什麼
一葉障目的成語故事
綱舉目張的成語故事
改弦更張的成語故事
目不識丁的成語故事
魚目混珠的成語故事
舉一反三的成語故事
魚目混珠有什麼成語故事
刮目相看的主人公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