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短的成語小故事大全
成語是語言的精華,具有深刻的表現力和強大的生命力,是各民族語言特點的集中體現,言簡意賅,在言語交際中使用頻繁。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簡短的成語小故事篇一: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領部隊去討伐張繡,天氣熱得出奇,驕陽似火,天上一絲雲彩也沒有,部隊在彎彎曲曲的山道上行走,兩邊密密的樹木和被陽光晒得滾燙的山石,讓人透不過氣來。
到了中午時分,士兵的衣服都溼透了,行軍的速度也慢下來,有幾個體弱的士兵竟暈倒在路邊。
曹操看行軍的速度越來越慢,擔心貽誤戰機,心裡很是著急。可是,眼下幾萬人馬連水都喝不上,又怎麼能加快速度呢?
他立刻叫來嚮導,悄悄問他:“這附近可有水源?”
嚮導搖搖頭說:“泉水在山谷的那一邊,要繞道過去還有很遠的路程。”
曹操想了一下說,“不行,時間來不及。”他看前邊的樹林,沉思了一會兒,對嚮導說:“你什麼也別說,我來想辦法。”
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隊加快速度也無濟於事。腦筋一轉,辦法來了,他一夾馬肚子,快速趕到隊伍前面,用馬鞭指著前方說:“士兵們,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裡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們快點趕路,繞過這個山丘就到梅林了!”
士兵們一聽,彷彿已經吃到嘴裡,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許多。
簡短的成語小故事篇二:朝三暮四
戰國時代,宋國有一個養猴子的老人,他在家中的院子裡養了許多隻猴子。這個老人每天早晚都分別給每隻猴子四顆橡子。
日子一久,他養的猴子很有靈性,漸漸地,這個老人和猴子之間竟然能交流溝通了。
幾年之後,老人的經濟越來越不充裕了,而猴子的數目卻越來越多,又碰上糧食欠收,所以老人就想把每天的橡子由八顆改為七顆。
於是,一天,他和猴子們商量說:“現在糧食不夠了,從今天開始,食物必須節約著吃。我每天早上分別給你們三顆橡子,晚上還是照常給四顆橡子,你們認為怎麼樣呢?”
猴子們聽到老人的這番話,非常生氣,都認為早上怎麼少了一個?
於是,紛紛開始吱吱大叫,而且還到處竄來跳去,貌似是在用這種方式來表示對分配情況的強烈不滿。
老人看到這個情形,連忙改口說:“這樣吧,我每天早上分別給你們四顆,晚上再給你們三顆,這樣總該可以了吧?”
這群猴子們聽了,覺得早上的橡子數量已經由三個變成四個,比晚上的多,就換了另一番模樣,紛紛高興得在地上翻滾起來,認為自己取得了勝利。
這則寓言的前文與後文作者都給出了自己的解釋,前文說“勞神明為一而不知其同也,謂之朝三”意思是:耗費心思方才能認識事物渾然為一而不知事物本身就具有同一的性狀和特點,這就叫“朝三”。
簡短的成語小故事篇三: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古時候,北方邊塞住著一個老頭,人們都管他叫塞翁。
有一天,塞翁家的一匹馬撒起野來,跑到塞外胡地去了。他的鄰居們得知此事,跑到他家裡,勸慰他不必過於傷心。
誰知塞翁聽了眾人的話,滿不在乎地說:“不就是丟了一匹馬嗎,沒什麼大不了的!依我看,馬兒跑走了,說不定會給我帶來好處呢!”
鄰居們聽得目瞪口呆,誰都不相信會有什麼奇蹟發生。
過了一段日子,塞翁家的那匹馬由於過不慣胡地的生活,自己跑了回來,並且還帶來了一匹胡人的駿馬。鄰居們知道後,又都不約而同地趕來向塞翁祝賀。他們拍著那匹胡馬,嘖口稱讚。
可這塞翁並不為此感到高興,皺著眉頭嘆息道:“這有什麼值得慶幸的。沒花分文得了一匹胡馬,弄不好會給我家引來災禍啊!”
鄰居們聽了不以為然,心想:塞翁肯定是老糊塗了,不然,怎麼連好事壞事都分不清了。
塞翁的兒子很喜歡騎馬,自從家裡添了那匹胡馬,就整天騎出去遊玩。誰知那匹胡馬未經馴化,很不服人管教。
一天,胡馬把塞翁的兒子掀翻在地,他被摔斷了一條腿,落得個終身傷殘。
鄰居們聞此不幸的訊息,紛紛趕來向塞翁表示慰問。可塞翁一點也不難過,反而勸慰大家:“各位不必為我的兒子憂傷,他的腿瘸了,雖然很不幸,但也可能因禍得福啊!”
果然,一年之後,胡人揮戈南下,大舉入侵邊塞。
邊塞上的所有青壯男人都應徵入伍,與胡人展開激戰,其中大部分人都死在戰場上。塞翁的兒子因傷致殘,是個瘸子,就沒有去當兵打仗,因而和年邁的塞翁一起保全了性命。
簡短的成語小故事篇四:一丘之貉
漢朝時有一個名人叫楊惲[yáng yùn],他的父親是漢昭帝時的丞相楊敞,母親是文史學家司馬遷的女兒。他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養,未成年時就成了當朝的名人。
漢宣帝時霍氏***霍光子孫,此時霍光已死***謀反,楊惲最先向宣帝報告。事後被封平通侯,當時在朝庭中做郎官的人,賄賂之風極熾,有錢的人可用錢行賄,經常在外玩樂;無錢行賄的人,甚至一年中也沒有一天休息。
楊惲作中山郎後,便把這些弊病全部革除,滿朝官員都稱讚他的廉潔。
但他因少年得志,又有功勞,便產生了驕傲自滿,結果與太僕長榮***長榮是宣帝舊友,最得信任***發生意見。
有一次,楊惲聽見匈奴降漢的人說匈奴的領袖單于被人殺了,楊惲便說:“遇到一個這樣不好的君王,他的大臣給他擬好治國的策略而不用,使自己白白送了命,就像我國秦朝時的君王一樣,專門信任小人,殺害忠貞的大臣,結果國亡了。如果當年秦朝不如此,可能到現在國家還存在。從古到今的君王都是信任小人的,真像同一山丘出產的貉一樣,毫無差別呀!”
就這樣,楊惲被免職了。
自古君王勇於改過,不信饞言者能有幾人,楊惲僅被免職,已是不幸中之大幸了。
一丘之貉的成語故事告訴我們做人不能有小集體主義的思想,更不能聚在一塊兒專門造謠生事、無事生非、故意與人為難。
“前漢書”:“楊惲傳”的原文是“古與今,如一丘之貉。”丘,土阜也,四邊高,中央低的土堆;貉,音合,俗稱樹貉,狀似狐小,毛黃褐色,深厚而溫滑,可做皮袍。
後來的人將這兩句話引申成“一丘之貉”一句成語,來此喻同類沒有差別,像在同一個山丘裡生長的貉一樣,形體都是相同的。
簡短的成語小故事篇五:亡羊補牢
戰國時期,楚國的楚襄王即位後,重用奸臣,政治腐敗,國家一天天衰亡下去。
大臣莊辛看到這種情況,非常著急,勸襄王不要成天吃喝玩樂,不管國家大事;這樣長此以往,楚國就要亡國了。
楚襄王聽了大怒,罵道:“你老糊塗了吧,竟敢這樣詛咒楚國。”
莊辛見楚襄王不納忠言,只好躲到了趙國。結果莊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攻打楚國,攻陷了楚國的都城郢城。楚襄王惶惶如喪家之犬,逃到城陽。
這時,他想到莊辛的忠告,又悔又恨,便派人把莊辛迎請回來,說:“過去因為我沒聽你的話,所以才會弄到這種地步,現在,你看還有辦法挽救嗎?”
莊辛看到楚襄王有悔過之心,便藉機給他講了這個亡羊補牢的故事。
莊辛又給楚襄王分析了當時的形勢,認為楚國都城雖被攻陷,但只要振作起來,改正過去的過錯,秦國是滅不了楚國的。
楚襄王聽了,便遵照莊辛的話去做,果真度過了危機,振興了楚國。
看過簡短的成語小故事搭還:
幽默簡短的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