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的特性及其輿論監督功能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03日
【摘
要】微博作為新興的自媒體平臺,它的出現改變了傳統的傳播格局。本文通過對微博的媒介特性以及微博使用者群體類別和使用者心理需求的分析,對微博的輿論監督功能進行了探討。微博憑藉其顯著的平民化與創新性資訊互動方式,產生著核裂變的傳播效果。具有短小纖細身材、一呼百應架勢和光速傳播效率的微博,正在建構一個公民輿論的社會空間,其輿論監督功能具有正負效應,其輿論導向受到輿論精英之間博弈力量的影響。
【關鍵詞】微博;媒介特性;使用者分析;輿論監督功能;社會作用
自2006年全球的Twitter網站創立以來,微博作為一個新的網際網路平臺得到迅速發展。隨著2007年中國第一家帶有微博色彩的飯否網開張,以及新浪微博2009年正式上線和很多網站紛紛推出微博,微博已成為新媒體網路平臺的典型代表。隨著“微博熱”的興起,微博的社會功能和作用也越來越受到廣泛關注。
一、對“微博熱”的思考
微博***MicroBlog***是“一個基於使用者關係的資訊分享、傳播和獲取平臺,是一種允許使用者及時更新簡短文字***通常不多於140字***並可以公開發布的媒介形式”[1]。使用者可以進行資訊更新,並實現與他人的即時資訊分享。
2010年中國國內微博迎來了春天,新浪、網易、搜狐和騰訊這四大入口網站均開設了微博。當前,微博作為新興的自媒體平臺,受到網民的強烈推崇,使用者數呈現出爆發式增長。中國網際網路絡資訊中心***CNNIC***2011年7月釋出了《第28次中國網際網路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11年6月,中國網民數量達到4.85億,網際網路普及率攀升至36.2%,比2010年提高1.9%。可見,我國網民總數持續攀升,但是速度明顯減緩。同時,《報告》還顯示,截至2011年6月底,中國微博使用者數量從2010年底的6311萬暴增至1.95億,增幅達208.9%,成為使用者增長最快的網際網路應用模式。微博在網民中的普及率從13.8%增至40.2%。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在微博使用者暴漲的過程中,手機微博作出了特殊貢獻,手機網民使用微博的比例從2010年底的15.5%上升至2011年6月底的34%。[2]那麼,究竟是什麼促使微博在這麼短的時間內迅速發展壯大呢?“微博熱”又會導致什麼樣的傳播新景象?讓我們首先來探討一下微博的特性。
二、微博的媒介特性
從微博到部落格,雖然兩者在很多方面有類似之處,比如在媒介形態上,它們都依賴於發達的網際網路技術,都可以釋出多媒體資訊如文字、圖片、影音剪輯等,但是微博傳播形態的獨特之處也是顯而易見的。
***一***強烈的自媒體屬性
微博的形式簡單、內容簡短,使參入和切入更方便且實時,人人都可以主動選擇釋出、接受和傳遞資訊。自媒體的屬性使得微博以迅雷不及掩耳的傳播速度傳播出最新資訊,因而資訊極具時效性。一個事件、一種現象、一個問題、一種情緒出現之後,立刻就能出現在微博上,從而總是優先被民眾所閱聽。140字的字數要求,使微博內容不管是從寫作上還是從閱讀上對傳授雙方都更為便利,傳者既可簡潔明快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態度,受眾也無須在閱聽或反饋時佔用太多的時間,這更契合當下快餐式文化需求及生活的快節奏要求。
***二***言說空間的自由性及發表空間的巨大優勢
在微博上釋出言論,除了有字數限制外,幾乎沒有其他的限制條件。微博言論一般沒有事前審查制,不像傳統媒體那樣存在把關人,也沒有題材限制,是真正的“意見自由市場”。另外,傳統媒體具有稀缺資源的屬性,發表空間受到版面、頻率或頻道的制約。但微博卻可以容納海量資訊,可以為數量眾多的微博使用者提供廣闊的發表空間。微博簡單的記錄方式也降低了對使用者文字功底的要求,讓普通民眾與知識精英擁有同等的發言權,使每位公民有話便可說,滿足了自我表達和人際交流的訴求。
***三***“使用者——粉絲”的互動模式
傳統媒體傳播是一種點對面的單向傳播,即“我說你聽”模式,這種傳播方式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比如2003年非典暴發前期,某些主流傳媒報道欠妥,造成非典事態的擴大和蔓延。如今,隨著微博的崛起,傳統的線性傳播格局被打破。在微博的“使用者——粉絲”雙向傳播過程中,傳授雙方的關係是對等的,雙方都是傳播行為的主體。使用者還可以通過新增關注等方式迅速同其他使用者建立聯絡,從而連成一個龐大的使用者群。如果使用者對某一資訊關注和認可,該資訊就會以一傳十、十傳百的速度迅速傳播開來;如果使用者認為某一資訊沒有意義,該資訊就會很快消沉。因此,微博通過使用者對資訊的關注、轉發或回覆功能實現海量資訊的重新組織。
***四***微博的個性化及使用者的主體性
美國學者保羅·萊文森曾提出“媒介進化論”,認為媒介進化是一種系統內的自我調節和自我組織,其機制就是“補救媒介”,即後生媒介對先前媒介有補償作用。媒介補償過程,實際上就是技術不斷貼近人性的過程。微博作為一種新興的後生媒介,充分考慮到了使用者的個體需求。微博可由使用者自己定製使用,這種個性化特徵體現了微博對使用者“個性化”的觀照和“主體性”的尊重。
***五***微博使用者的廣泛性
說現在是“全民微博”的時代一點也不為過,不管是明星、企業老總、人大代表、學生還是草根百姓都有微博,微博已經跟QQ、手機號碼、郵箱地址一樣,成為個人名片上的通訊方式。如前所述,2011年6月底中國微博使用者數量就比2010年底增加了兩倍,無怪乎世界上最早的微博Twitter的創始人之一埃文·威廉姆斯曾說:“即使是再龐大的新聞媒體,也不會像Twitter一樣在世界各地擁有這麼眾多的新聞記者。”[3]如果說傳統的大眾傳播的受眾具有“多”“雜”“散”“匿”的特點,那麼微博的使用者更多地具有“多”“雜”“散”的特徵,而“匿”的特點稍微弱化一些。
總之,微博具有短小纖細的身材、一呼百應的架勢和光速傳播的效率。140字,敲出的不僅僅是博主的心聲,傳達的不僅僅是簡單的資訊,更是這個資訊爆炸時代一種時髦的交流方式,是一種潮流的象徵,是一種生活方式的改變,是一種新的社交方式的形成。
三、微博使用者分析
微博的特性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微博使用者對微博的使用情況,以下根據群邑中國與新生代市場監測機構有關微博使用者調查的資料,對使用者類別和使用者心理需求進行一個簡單的分析。
***一***使用者群體類別分析
主要使用者群體分析。新生代市場監測機構使用全球領先的線上調查公司SSI的線上樣本庫,採用二手資料分析+深度訪談+定量研究的方法,對北京、上海、廣州、成都、瀋陽、西安六城市900名15~55歲微博使用者進行了量化調研。調查顯示,年輕、高學歷的職業群體是微博的核心使用者群體,年齡集中在男性***63.8%***,25~34歲***56.2%***,大學本科或以上學歷***74%***,遍及公司職員到中層管理者***67%***。也就是說,微博的重度使用者側重為職場中高層管理者和高收入群體,即都市職場人士和社會中堅力量,但收入水平對於是否使用微博沒有明顯差異。微博同時吸引了大量的70後、80後,這些群體是當前城市的主流群體,這些人也樂於表達自己。不同的代際之間有一定的動機差異,70後在微博上好為人師,製造深度話題,80後對微博的話題參與和活躍度較高,90後基本是娛樂。
此次研究調查結果顯示,微博的積極使用者所佔比例是37.7%***即積極分子+創造者的比例***,其他大部分使用者主要是跟進和關注微博訊息。
2010年8月,群邑中國與新生代市場監測機構的線上調查還發現,微博使用者釋出資訊內容以個人為主導,排在前三位的釋出內容分別是記錄每日心情***中選率61.3%***、興趣愛好***中選率52.9%***和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件或者新聞***中選率49.7%***。同時,還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受眾最願意轉發的內容通常是視訊、圖片、聲音等形式,這同時也是受眾經常評論的內容,因此文字結合動態感覺的微博內容更具傳播力。[4]
使用者對微博新聞可信性的分析。微博改變了很多人的網際網路習慣,過去很多人上網首站是新聞。新生代市場監測機構進行調查後發現,在使用微博之後,網民上網第一站首先登入微博的比例達到將近20%,直逼即時通訊工具和***的首選地位。
調查還發現,七成以上微博使用者有意願將微博作為獲取新聞的重要平臺,微博的媒體效應在進一步凸顯。更值得關注的是,有六成左右使用者明確表示微博上人們釋出的訊息可以相信,其中50.7%的使用者表示可以相信,10.5%的使用者表示非常相信。[5]
***二***使用者心理需求分析
根據新生代市場監測機構的調查,使用者使用微博的內驅力是新奇感,使用微博的主要目的是“關注自我”與“分享/求新”。另外,個人微博仍然是主流,朋友、同事、名人及人氣王的個人微博是關注焦點,也獲得了較高的信任度。品牌/媒體微博方興未艾,目前的關注度雖然還不高,但具有繼續發展的空間。[4]
結合這些關於微博和微博使用者的調查報告及其他相關論文的闡釋,使用者使用微博的心理需求主要有:新奇感、名人效應、求同心理、窺私心理、追求時尚、自我展示、平等參與、獲取資訊、“共享”需求、情感交流、“個性化”的滿足、緩解焦慮、娛樂放鬆等。
社會中每個公民都擁有自我表達的慾望和權利,都需要展現自我的機會和舞臺。但現實生活中卻沒有那麼多機會讓每個人嶄露頭角,當人們的表達訴求“受阻”或“受限”時,微博恰恰提供了這樣一個良好的自我展示的平臺。博主可以根據自己喜歡的風格裝飾主頁,記錄隨時可能發生的一些想法、思考或靈感,關注自己感興趣的博友,轉發一些精闢語錄,評論時事及言論,還可以上傳各種照片、視訊等等,不管是關注、轉發還是評論都是自己立場、觀點和態度的表明,這無疑滿足了人們充當生活主角的願望。
四、微博輿論監督功能的正負效應
微博具有核裂變的傳播效果,因此它在輿論監督方面具有強大的功能。微博註冊使用者的粉絲數量在某種意義上就意味著其傳播資訊的範圍,一條資訊如果經過不斷地轉發,該資訊就會產生核裂變似的傳播效果。在微博平臺上,資訊密集化、反饋多元化、關注擴大化,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就可以使某一資訊飛快地引起社會的關注和反響。
中國網際網路上許多焦點社會新聞事件都和微博這種自媒體平臺展開了密切互動,以至於這些案例大多都在微博上得到了體現。因此,微博通過使用者與粉絲的互動關係,通過不同使用者之間的溝通聯絡整合成為強大的輿論力量,能夠與傳統媒體的力量抗衡。但是,微博的輿論監督也有其正負功能。
首先,微博可以提升傳統媒體的影響力,彌補傳統媒體的時效性問題和失語問題。一些傳統媒體藉助微博之力逐步建立自身影響力,深化使用者群認知,並進一步優化群體口碑。微博使用的便捷及其釋出資訊的優勢,彌補了傳統媒體在進行輿論監督時存在的時效性問題和失語問題,微博的快速反應把人們帶到了一個即時新聞的世界裡。
其次,微博可能成為謠言製造器和洩憤場所。近年來,由於謠言的散發,微博闢謠已成為熱門話題,一些民間“闢謠聯盟”吸引了眾多關注。新浪於2010年11月組建了闢謠小組,開通闢謠賬號,進行官方闢謠活動。另外,微博資訊中也不乏情緒發洩之詞,使微博情緒化色彩加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微博輿論的價值。但是,這些情緒化的言辭反映的是微博之外存在的社會體制障礙等問題,是政府和企業組織發現問題的一個有效途徑,有利於及時疏導和解決問題。微博是快節奏、碎片化時代的產物。它像快餐,你可以批評它是“垃圾食品”,但在資訊比我們還快的時代,微博比資訊更快。它雖有不可避免的負面效應,但它穩定的質量和色香味俱全的觀感讓人難以捨棄。由此可見,微博既是推手,又是快刀和利劍。而且微博是一把雙刃劍,它傳遞著資訊,又製造著謠言;它弘揚著正義,又造就著混亂。
五、微博——公民輿論的社會空間+輿論精英的博弈
法國哲學家福柯曾提出,在傳統社會,“全景監獄”是管理者通過資訊不對稱的方式來實現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社會治理方式,而我們今天所面對的是一種新的社會結構——“共景監獄”[6]。這種“共景監獄”是一種“圍觀結構”,即眾人對管理者個體展開的凝視。由於傳播的技術革命,管理者與公民之間的資訊分配比較對稱,管理者在資訊資源把控方面的優勢大為減弱。如今,每個人都形成了一個自媒體,每個人都是資訊的生產者和消費者。特別是在接二連三的突發和熱點事件中,每個有憑有據的微博都能獲得數以萬計的轉發。因此,“圍觀”正在改變中國。
由於微博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和優勢,使它成為人們參與輿論監督的一個直接、便捷、快速的平臺,為構建公民輿論的社會空間發揮了特殊的作用。微博在如今的“圍觀”社會結構中,已日益成為公民輿論的社會空間。但對微博的輿論監督和社會作用也需冷靜思考,不可過於高估。微博的發展比較快,但並不是那麼“火”;微博功能很強大,但不是那麼“能”;微博對社會的影響作用大,但並不是那麼“神”。微博輿論監督的效果同輿論精英之間的博弈息息相關。雖然微博上存在口碑效應與名人效應,一些活躍群體或人氣明星的微博往往更多地受到關注和跟進,但微博上沒有固定不變的輿論領袖。某些輿論領袖在針對這個領域問題所發表的言論也許頗具說服力,但不一定在針對其他領域問題上具有同樣的說服力。因此,對於某一事件的輿論導向和輿論監督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輿論精英之間的博弈。在這個博弈過程中,要相信人民有足夠的智慧、有寬廣的胸懷。另外,能夠製造話題以及具有衝擊力的音畫內容有助於微博獲得更好的傳播效果。
參考文獻:
[1]馮支越,唐詩,錢一彬.基於微博平臺的青年學生媒介素養培育機制初探[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1***11***:118.
[2]第28次中國網際網路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
[3]樑婷.140個字改變生活[N].深圳特區報,2011-01-26.
[4]微博——正在加速的公眾風潮[EB/OL],資料來源於新生代市場監測機構的官方網站,.
[5]調查顯示:六成使用者相信微博新聞[N].重慶晚報數字報,2011-01-17.
[6]喻國明.媒體變革:從“全景監獄”到“共景監獄”[J].人民論壇,2009***16***
大眾傳媒對兒童的正負面影響
試論微博傳播與企業營銷
【關鍵詞】微博;媒介特性;使用者分析;輿論監督功能;社會作用
自2006年全球的Twitter網站創立以來,微博作為一個新的網際網路平臺得到迅速發展。隨著2007年中國第一家帶有微博色彩的飯否網開張,以及新浪微博2009年正式上線和很多網站紛紛推出微博,微博已成為新媒體網路平臺的典型代表。隨著“微博熱”的興起,微博的社會功能和作用也越來越受到廣泛關注。
一、對“微博熱”的思考
微博***MicroBlog***是“一個基於使用者關係的資訊分享、傳播和獲取平臺,是一種允許使用者及時更新簡短文字***通常不多於140字***並可以公開發布的媒介形式”[1]。使用者可以進行資訊更新,並實現與他人的即時資訊分享。
2010年中國國內微博迎來了春天,新浪、網易、搜狐和騰訊這四大入口網站均開設了微博。當前,微博作為新興的自媒體平臺,受到網民的強烈推崇,使用者數呈現出爆發式增長。中國網際網路絡資訊中心***CNNIC***2011年7月釋出了《第28次中國網際網路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11年6月,中國網民數量達到4.85億,網際網路普及率攀升至36.2%,比2010年提高1.9%。可見,我國網民總數持續攀升,但是速度明顯減緩。同時,《報告》還顯示,截至2011年6月底,中國微博使用者數量從2010年底的6311萬暴增至1.95億,增幅達208.9%,成為使用者增長最快的網際網路應用模式。微博在網民中的普及率從13.8%增至40.2%。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在微博使用者暴漲的過程中,手機微博作出了特殊貢獻,手機網民使用微博的比例從2010年底的15.5%上升至2011年6月底的34%。[2]那麼,究竟是什麼促使微博在這麼短的時間內迅速發展壯大呢?“微博熱”又會導致什麼樣的傳播新景象?讓我們首先來探討一下微博的特性。
二、微博的媒介特性
從微博到部落格,雖然兩者在很多方面有類似之處,比如在媒介形態上,它們都依賴於發達的網際網路技術,都可以釋出多媒體資訊如文字、圖片、影音剪輯等,但是微博傳播形態的獨特之處也是顯而易見的。
***一***強烈的自媒體屬性
微博的形式簡單、內容簡短,使參入和切入更方便且實時,人人都可以主動選擇釋出、接受和傳遞資訊。自媒體的屬性使得微博以迅雷不及掩耳的傳播速度傳播出最新資訊,因而資訊極具時效性。一個事件、一種現象、一個問題、一種情緒出現之後,立刻就能出現在微博上,從而總是優先被民眾所閱聽。140字的字數要求,使微博內容不管是從寫作上還是從閱讀上對傳授雙方都更為便利,傳者既可簡潔明快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態度,受眾也無須在閱聽或反饋時佔用太多的時間,這更契合當下快餐式文化需求及生活的快節奏要求。
***二***言說空間的自由性及發表空間的巨大優勢
在微博上釋出言論,除了有字數限制外,幾乎沒有其他的限制條件。微博言論一般沒有事前審查制,不像傳統媒體那樣存在把關人,也沒有題材限制,是真正的“意見自由市場”。另外,傳統媒體具有稀缺資源的屬性,發表空間受到版面、頻率或頻道的制約。但微博卻可以容納海量資訊,可以為數量眾多的微博使用者提供廣闊的發表空間。微博簡單的記錄方式也降低了對使用者文字功底的要求,讓普通民眾與知識精英擁有同等的發言權,使每位公民有話便可說,滿足了自我表達和人際交流的訴求。
***三***“使用者——粉絲”的互動模式
傳統媒體傳播是一種點對面的單向傳播,即“我說你聽”模式,這種傳播方式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比如2003年非典暴發前期,某些主流傳媒報道欠妥,造成非典事態的擴大和蔓延。如今,隨著微博的崛起,傳統的線性傳播格局被打破。在微博的“使用者——粉絲”雙向傳播過程中,傳授雙方的關係是對等的,雙方都是傳播行為的主體。使用者還可以通過新增關注等方式迅速同其他使用者建立聯絡,從而連成一個龐大的使用者群。如果使用者對某一資訊關注和認可,該資訊就會以一傳十、十傳百的速度迅速傳播開來;如果使用者認為某一資訊沒有意義,該資訊就會很快消沉。因此,微博通過使用者對資訊的關注、轉發或回覆功能實現海量資訊的重新組織。
***四***微博的個性化及使用者的主體性
美國學者保羅·萊文森曾提出“媒介進化論”,認為媒介進化是一種系統內的自我調節和自我組織,其機制就是“補救媒介”,即後生媒介對先前媒介有補償作用。媒介補償過程,實際上就是技術不斷貼近人性的過程。微博作為一種新興的後生媒介,充分考慮到了使用者的個體需求。微博可由使用者自己定製使用,這種個性化特徵體現了微博對使用者“個性化”的觀照和“主體性”的尊重。
***五***微博使用者的廣泛性
說現在是“全民微博”的時代一點也不為過,不管是明星、企業老總、人大代表、學生還是草根百姓都有微博,微博已經跟QQ、手機號碼、郵箱地址一樣,成為個人名片上的通訊方式。如前所述,2011年6月底中國微博使用者數量就比2010年底增加了兩倍,無怪乎世界上最早的微博Twitter的創始人之一埃文·威廉姆斯曾說:“即使是再龐大的新聞媒體,也不會像Twitter一樣在世界各地擁有這麼眾多的新聞記者。”[3]如果說傳統的大眾傳播的受眾具有“多”“雜”“散”“匿”的特點,那麼微博的使用者更多地具有“多”“雜”“散”的特徵,而“匿”的特點稍微弱化一些。
總之,微博具有短小纖細的身材、一呼百應的架勢和光速傳播的效率。140字,敲出的不僅僅是博主的心聲,傳達的不僅僅是簡單的資訊,更是這個資訊爆炸時代一種時髦的交流方式,是一種潮流的象徵,是一種生活方式的改變,是一種新的社交方式的形成。
三、微博使用者分析
微博的特性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微博使用者對微博的使用情況,以下根據群邑中國與新生代市場監測機構有關微博使用者調查的資料,對使用者類別和使用者心理需求進行一個簡單的分析。
***一***使用者群體類別分析
主要使用者群體分析。新生代市場監測機構使用全球領先的線上調查公司SSI的線上樣本庫,採用二手資料分析+深度訪談+定量研究的方法,對北京、上海、廣州、成都、瀋陽、西安六城市900名15~55歲微博使用者進行了量化調研。調查顯示,年輕、高學歷的職業群體是微博的核心使用者群體,年齡集中在男性***63.8%***,25~34歲***56.2%***,大學本科或以上學歷***74%***,遍及公司職員到中層管理者***67%***。也就是說,微博的重度使用者側重為職場中高層管理者和高收入群體,即都市職場人士和社會中堅力量,但收入水平對於是否使用微博沒有明顯差異。微博同時吸引了大量的70後、80後,這些群體是當前城市的主流群體,這些人也樂於表達自己。不同的代際之間有一定的動機差異,70後在微博上好為人師,製造深度話題,80後對微博的話題參與和活躍度較高,90後基本是娛樂。
此次研究調查結果顯示,微博的積極使用者所佔比例是37.7%***即積極分子+創造者的比例***,其他大部分使用者主要是跟進和關注微博訊息。
2010年8月,群邑中國與新生代市場監測機構的線上調查還發現,微博使用者釋出資訊內容以個人為主導,排在前三位的釋出內容分別是記錄每日心情***中選率61.3%***、興趣愛好***中選率52.9%***和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件或者新聞***中選率49.7%***。同時,還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受眾最願意轉發的內容通常是視訊、圖片、聲音等形式,這同時也是受眾經常評論的內容,因此文字結合動態感覺的微博內容更具傳播力。[4]
使用者對微博新聞可信性的分析。微博改變了很多人的網際網路習慣,過去很多人上網首站是新聞。新生代市場監測機構進行調查後發現,在使用微博之後,網民上網第一站首先登入微博的比例達到將近20%,直逼即時通訊工具和***的首選地位。
調查還發現,七成以上微博使用者有意願將微博作為獲取新聞的重要平臺,微博的媒體效應在進一步凸顯。更值得關注的是,有六成左右使用者明確表示微博上人們釋出的訊息可以相信,其中50.7%的使用者表示可以相信,10.5%的使用者表示非常相信。[5]
***二***使用者心理需求分析
根據新生代市場監測機構的調查,使用者使用微博的內驅力是新奇感,使用微博的主要目的是“關注自我”與“分享/求新”。另外,個人微博仍然是主流,朋友、同事、名人及人氣王的個人微博是關注焦點,也獲得了較高的信任度。品牌/媒體微博方興未艾,目前的關注度雖然還不高,但具有繼續發展的空間。[4]
結合這些關於微博和微博使用者的調查報告及其他相關論文的闡釋,使用者使用微博的心理需求主要有:新奇感、名人效應、求同心理、窺私心理、追求時尚、自我展示、平等參與、獲取資訊、“共享”需求、情感交流、“個性化”的滿足、緩解焦慮、娛樂放鬆等。
社會中每個公民都擁有自我表達的慾望和權利,都需要展現自我的機會和舞臺。但現實生活中卻沒有那麼多機會讓每個人嶄露頭角,當人們的表達訴求“受阻”或“受限”時,微博恰恰提供了這樣一個良好的自我展示的平臺。博主可以根據自己喜歡的風格裝飾主頁,記錄隨時可能發生的一些想法、思考或靈感,關注自己感興趣的博友,轉發一些精闢語錄,評論時事及言論,還可以上傳各種照片、視訊等等,不管是關注、轉發還是評論都是自己立場、觀點和態度的表明,這無疑滿足了人們充當生活主角的願望。
四、微博輿論監督功能的正負效應
微博具有核裂變的傳播效果,因此它在輿論監督方面具有強大的功能。微博註冊使用者的粉絲數量在某種意義上就意味著其傳播資訊的範圍,一條資訊如果經過不斷地轉發,該資訊就會產生核裂變似的傳播效果。在微博平臺上,資訊密集化、反饋多元化、關注擴大化,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就可以使某一資訊飛快地引起社會的關注和反響。
中國網際網路上許多焦點社會新聞事件都和微博這種自媒體平臺展開了密切互動,以至於這些案例大多都在微博上得到了體現。因此,微博通過使用者與粉絲的互動關係,通過不同使用者之間的溝通聯絡整合成為強大的輿論力量,能夠與傳統媒體的力量抗衡。但是,微博的輿論監督也有其正負功能。
首先,微博可以提升傳統媒體的影響力,彌補傳統媒體的時效性問題和失語問題。一些傳統媒體藉助微博之力逐步建立自身影響力,深化使用者群認知,並進一步優化群體口碑。微博使用的便捷及其釋出資訊的優勢,彌補了傳統媒體在進行輿論監督時存在的時效性問題和失語問題,微博的快速反應把人們帶到了一個即時新聞的世界裡。
其次,微博可能成為謠言製造器和洩憤場所。近年來,由於謠言的散發,微博闢謠已成為熱門話題,一些民間“闢謠聯盟”吸引了眾多關注。新浪於2010年11月組建了闢謠小組,開通闢謠賬號,進行官方闢謠活動。另外,微博資訊中也不乏情緒發洩之詞,使微博情緒化色彩加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微博輿論的價值。但是,這些情緒化的言辭反映的是微博之外存在的社會體制障礙等問題,是政府和企業組織發現問題的一個有效途徑,有利於及時疏導和解決問題。微博是快節奏、碎片化時代的產物。它像快餐,你可以批評它是“垃圾食品”,但在資訊比我們還快的時代,微博比資訊更快。它雖有不可避免的負面效應,但它穩定的質量和色香味俱全的觀感讓人難以捨棄。由此可見,微博既是推手,又是快刀和利劍。而且微博是一把雙刃劍,它傳遞著資訊,又製造著謠言;它弘揚著正義,又造就著混亂。
五、微博——公民輿論的社會空間+輿論精英的博弈
法國哲學家福柯曾提出,在傳統社會,“全景監獄”是管理者通過資訊不對稱的方式來實現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社會治理方式,而我們今天所面對的是一種新的社會結構——“共景監獄”[6]。這種“共景監獄”是一種“圍觀結構”,即眾人對管理者個體展開的凝視。由於傳播的技術革命,管理者與公民之間的資訊分配比較對稱,管理者在資訊資源把控方面的優勢大為減弱。如今,每個人都形成了一個自媒體,每個人都是資訊的生產者和消費者。特別是在接二連三的突發和熱點事件中,每個有憑有據的微博都能獲得數以萬計的轉發。因此,“圍觀”正在改變中國。
由於微博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和優勢,使它成為人們參與輿論監督的一個直接、便捷、快速的平臺,為構建公民輿論的社會空間發揮了特殊的作用。微博在如今的“圍觀”社會結構中,已日益成為公民輿論的社會空間。但對微博的輿論監督和社會作用也需冷靜思考,不可過於高估。微博的發展比較快,但並不是那麼“火”;微博功能很強大,但不是那麼“能”;微博對社會的影響作用大,但並不是那麼“神”。微博輿論監督的效果同輿論精英之間的博弈息息相關。雖然微博上存在口碑效應與名人效應,一些活躍群體或人氣明星的微博往往更多地受到關注和跟進,但微博上沒有固定不變的輿論領袖。某些輿論領袖在針對這個領域問題所發表的言論也許頗具說服力,但不一定在針對其他領域問題上具有同樣的說服力。因此,對於某一事件的輿論導向和輿論監督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輿論精英之間的博弈。在這個博弈過程中,要相信人民有足夠的智慧、有寬廣的胸懷。另外,能夠製造話題以及具有衝擊力的音畫內容有助於微博獲得更好的傳播效果。
參考文獻:
[1]馮支越,唐詩,錢一彬.基於微博平臺的青年學生媒介素養培育機制初探[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1***11***:118.
[2]第28次中國網際網路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
[3]樑婷.140個字改變生活[N].深圳特區報,2011-01-26.
[4]微博——正在加速的公眾風潮[EB/OL],資料來源於新生代市場監測機構的官方網站,.
[5]調查顯示:六成使用者相信微博新聞[N].重慶晚報數字報,2011-01-17.
[6]喻國明.媒體變革:從“全景監獄”到“共景監獄”[J].人民論壇,2009***16***
試論微博傳播與企業營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