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發現龍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9日

    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篇一

  龍文化的記載和研究在我國源遠流長,古代文獻中有不少關於龍的描述和記載,而中國考古發現中的龍,不僅揭開了龍的神祕面紗,展示了龍的實物形象,而且為解決學界十分關注的龍的起源、龍與中國文明的形成等問題提供了重要資料。

  根據目前的考古資料,在距今8000—3000年間的中國史前和夏商時期,無論是長江、黃河流域還是北方的其他地區,都有大小不同、形態各異的龍形象發現。

  中國最早的“龍”發現於距今8000年的遼寧阜新查海文化遺址。1994年,在查海文化遺址發現了一大型龍形堆塑,龍由大小均等的紅褐色礫石堆砌而成,身長19.7米,寬1.8—2米。這條巨龍堆塑在聚落遺址中心的廣場上,頭部朝東南,尾部朝西北,與聚落居民房址方向一致,可見龍在當時已經具有神聖的地位和特殊的文化含義,聚落居民可能已經把龍當做保護神或祖先加以崇拜和祭祀。

  篇二

  2003年,考古工作者在內蒙古赤峰敖漢旗興隆窪文化中期大型聚落遺址中發現了我國最早的豬首龍形象***距今約8000—7500年***,聚落先民用兩個相對擺置的豬頭骨為首,用陶片、殘石器和自然石塊擺放出軀體,體現了當時人們心目中的豬龍形象,具有鮮明的宗教意義。另一件豬龍形象發現於趙寶溝文化的一件矮腹陶罐上,此龍豬首蛇體,身上用網格紋、條紋或戳點紋表示龍鱗。有學者認為,對豬的崇拜是農耕社會圖騰崇拜的結果,豬龍形象的發現表明,對龍的崇拜也許源於對豬的崇拜。另外,在內蒙古翁牛特旗和巴林右旗還發現了紅山文化玉龍等遺物,因此,有學者提出了我國北方地區是中國龍文化的發源地的觀點。

  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考古工作者也發現了不少距今6000—5000年間的龍形象,其中比較典型的有河南濮陽西水坡仰韶文化蚌塑龍、湖北黃梅焦墩的大溪文化卵石擺塑龍。1987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省濮陽市西水坡墓地發現了三組蚌塑圖形,第一組為一龍一虎;第二組是龍、虎、鹿和蜘蛛等;第三組圖形有虎和人騎龍,人跨騎於龍身上,雙手一前一後,極富動感,虎形在龍形的北面,作仰首奔跑狀。西水坡的蚌塑龍形態已相當成熟,龍體活靈活現,張牙舞爪,已經具備後來文明全盛時代人們尊崇的藝術龍的基本特徵和形態。西水坡人騎龍的畫面則是人們在龍觀念上的一個飛躍,騎龍昇天,極富神祕色彩。在長江流域,與河南濮陽蚌塑龍年代相近的有1993年在湖北黃梅焦墩發現的大溪文化時期卵石擺塑龍。龍全長4.46米,由色彩、大小各異的河卵石擺塑而成。龍身呈波浪狀,腹下兩足呈爪狀,頭西尾東,昂首張口吐舌,猶如騰雲駕霧一般。此為鄂東及長江流域首次發現的龍形象資料。

  山西襄汾陶寺遺址古墓中出土有六隻朱繪蟠龍紋陶盤。陶寺遺址距今約4500年,墓葬分為大、中、小三類,彩繪龍盤均發現於大墓中,墓主隨葬有豐富的隨葬品,其身份顯然與部落首領等人物有關。彩繪龍盤上的蟠龍龍體蛇形,遍體鱗甲,頭部似鱷魚。從陶寺遺址墓葬規模和隨葬品的差異來看,到原始社會末期,貧富差距已經拉大,“龍”已成為部落首領的特殊用物。這一時期,浙江餘杭良渚文化等遺址也發現許多與龍有關的遺物,如玉龍首、飾龍紋圖案的陶杯等。它們是黃河和長江流域龍文化的典型代表。

  篇三

  夏商文化時期,龍文化的重要考古發現是2002年春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一座貴族墓中發現的綠松石龍形器。此龍形器全長64.5釐米,中部最寬處4釐米,龍身呈波狀曲伏,龍首圓形,以3節實心半圓形的青、白玉柱組成額面中脊和鼻樑,眼眶鑲綠松石片,眼內以頂面弧凸的圓餅形白玉為睛,形象生動。綠松石龍形器由2000餘片綠松石片組成,每片綠松石邊長僅0.2—0.9釐米,厚僅0.1釐米。綠松石龍形器距今至少有3700年,被考古學界命名為“中國龍”。此外,二里頭遺址還發現了龍紋陶片和龍紋獸麵餅形飾器物等,它們是夏文化時期龍文化的代表。

  商代晚期,龍文化的表現主要以青銅器及玉質禮器為載體,如殷墟婦好墓出土的青銅尊、壺及玉龍、龍銜鳳形玉飾等。同時,龍文化的“龍”字也始見於商代甲骨文之中,表明了商人對龍文化的關注和重視程度。

  周代及其以後,目前尚未發現如二里頭遺址那樣的大型龍形遺蹟,但龍的形象在建築、墓葬、青銅器、陶瓷器、玉器以及裝飾用品等各方面有更多使用和發現。尤其至兩漢時期,龍文化定型併成為皇權立國的象徵,皇帝自稱是“真命天子”。在政治作用下,龍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結合更加緊密,皇帝用龍形象顯示尊貴,皇室的旗章、宮室、輿服、器用等一切物品都刻繪龍紋,而民間則將龍文化作為喜慶和歡聚的重要活動,舞龍、划龍舟,沿用至今。總而言之,龍文化在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和發展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龍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考古發現的“龍”表明,“中國龍”不僅遍佈中華大地,而且獨立發生、自成體系。中國早期的“龍”,有的居於原始部落居住中心,具有崇高的神聖地位;有的陪葬於貴族墓中,備受世人尊重和喜愛。雖然龍的用料和製作形式不同,有礫石堆砌的、卵石擺塑的、蚌塑的,貴重的還有用綠松石製作的等,但其含義卻驚人地一致,它們是原始先民對龍崇拜的表現,是原始先民希望通過龍這一神物,溝通天地,保佑萬物,以達到天人合一的目的,而天人合一正是中華民族數千年傳統文化的精髓。

  考古發現的這些千姿百態、不同地域、代表不同文化背景的龍形象還表明,中國龍的形成過程、起源及發展與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形成和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緊密相連。從中華遠古開始,龍文化一直貫穿於中國的傳統文化之中,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此構成了頗具特色的中華五千年博大精深、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龍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龍精神是中華民族團結凝聚的精神,多彩多姿的“中國龍”是大融合、大團結、大統一的中華民族的象徵。

考古發現古墓乾屍
西安考古古墓大發現
相關知識
考古發現龍文化
考古發現龍
在龍骨藥材有什麼考古發現
天台越龍考古發現
電影考古發現史前怪獸
河南最新古墓考古發現
年度十大考古發現
中國考古發現古墓萬曆
考古發現古墓慈禧
考古發現武則天古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