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人創業成功緻富經歷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03日

  創業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其在任何經濟發展時期任何國家都最具活力與挑戰性。在這個創業社會中,很多創業的成功經歷在激勵著我們前行。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就隨小編一起去看看吧,希望能夠有所幫助。

  一:

  月季花種植效益高成就致富夢

  7月12號上午11點多,甘肅省天水市甘谷縣姚莊村農呂二虎滿鞋泥漿地從田裡回來,儘管外面正在下雨,但卻是他這一個月回家最早的一次。

  要問為啥他下雨天還待在田裡,那一定是他在管理他家的寶貝疙瘩月季花。

  呂二虎門前有一塊小花圃,花圃裡是種的是月季花,正是這些月季花實現了呂二虎的萬元夢,讓他家步上了小康路。

  走進呂二虎家,一提起門口的月季,呂二虎的妻子王敏平就笑得合不上嘴。她向記者介紹道,門外的月季花是他們家田地裡栽植不下,移植在門口的月季苗子,現在他們家就靠著種植月季致富。10多年前,因小麥玉米的收入不高,所以就放棄了這些農作物的種植,轉而種植月季。王敏平說:“前三年,月季價格好,每年每畝能掙4萬多。”

  呂二虎今年種了10多畝月季花,品種多達200多個,幾乎每塊月季地,都有好幾個品種。月季的顏色五彩繽紛,花瓣也是單雙有別。據他介紹,他們家最常種的有沙曼沙、紅絲榮,但是這兩個品種收益卻不高,正常年份每株0.1——0.3元;而像金不換、大富貴、米蘭口紅、飄多絲、紅衣主教、沙曼沙、紅雙喜這些品種,去年都能賣1塊多錢一株。月季的畝產相對不錯,一畝地可以育苗5萬多株。

  呂二虎說,最近幾年,當地月季花主要銷往銀川等地,市場價格不錯,他的種植規模也不斷擴大,把隔壁村的10多畝地承包來種植月季。

  十年前,當呂二虎家第一次種上月季時,收入就頗豐。呂二虎和妻子搶著說:“那年賺了1萬多。第一年種,不敢種多,就種了兩畝月季,一畝的收入足足是小麥的五六倍,那誰不種”,“那年月季還不值錢,一株也就1毛多”。

  儘管月季種植收益高,但是管理卻十分辛苦。幾乎一整年都需要到田裡管理,從第一年農曆9月份插上苗,蓋上棚,到來年春天天暖之後解開棚,一直到6月份才能開始銷售花苗,直到9月份銷售結束。這斷斷續續一年的時間,需要給月季除5到6次草,期間還不能使用農藥,只能靠人工。但這份高收入卻堅定了兩口子種植月季的信心。從此夫妻兩人就開始了他們的月季種植之路。

  說起月季帶給家庭情況的改變,王敏平滿臉洋溢著笑容:“家裡的家電都是最近兩年賣了月季後買的”。

  記者環視四周,客廳的正前方是一臺42寸的康佳電視,大大的螢幕剛剛能放在老傢俱上,一點空間也沒留下[養殖網:

  走到院子裡,最為耀眼的就是那輛雅馬哈的踏板摩托,呂二虎特意告訴記者:“這個是我們這兒最好的了!”記者特意查了這輛摩托車的價格,售價竟然1萬多元。

  儘管月季種植給呂二虎家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但他卻有自己的擔憂。“要擴大種植面積,第一個問題就是沒有足夠的土地。”他說。

  在姚莊,每人僅有幾分的口糧地,儘管他們租種了別人的土地,然而月季種植卻有個問題,就是一旦種了一年月季,之後好幾年都不能再種。“第一年種植月季成活率高達80%—,但來年再種月季,月季的成活率僅有20%左右,這個問題一直沒法解決。”呂二虎說,近年來,土地的租金越來越高,像他們承包的土地,每畝地要1000多塊錢。

  此外,除草所用的人工也是呂二虎夫妻倆覺得頭痛的問題。因為月季種植需要除去大量雜草,而僅憑他們兩人完全顧不過來,所以需要僱傭人。但全村都種植月季,一旦到了農忙,每家每戶都沒有空餘勞動力。

  即使僱到勞動力,勞務費也是筆不小的費用。近年來勞動力的價格水漲船高,從去年開始就每人每天30元,王敏平給記者算了個賬,說種一年月季如果全僱傭勞動力,一年僅僅除草費就要小5千塊。

  最讓呂二虎擔心的還是種植基地的汙染問題。呂二虎說,最近幾年,離月季田不遠的地方出現了水泥廠、鋁廠等,他覺得這些廠子的排水使他家月季成活率降低了。

  記者特地去月季田一下,在種植田所用灌溉水的水槽上游,確實存在水泥廠、鋁廠等,並且水槽中的灌溉水十分汙濁,時不時發出難聞的氣味,而當地居民也將一些生活垃圾丟在水槽中。

  呂二虎家並不是村裡的月季種植大戶,他說:“我們那算啥,有的人都種好幾十畝,俺村姚天基都種了100多畝!”如今的姚莊,月季種植已經小成規模,足足有200多畝。月季不僅成為姚村人民發財致富的法寶,也帶動了周邊村莊的農業發展。隔壁謝家村的村民有的也開始種植月季了。

  77年前,範長江先生還在為渭水河畔肥沃的土地痛心,他曾寫道:“最為痛心者,是渭水兩畔這樣平坦肥沃的川地,農民竟被政治經濟種種力量,逼得遍種***,沿途街道,無不百業蕭條。”然而今天的渭河卻成為我國西北農業發展的重要地帶,在渭河穿過的甘谷縣,月季花卉種植更是成為當地姚莊最為主要的種植作物。昔日***遍野的渭水河畔,如今成為了姚莊人民種植月季的黃金寶地,特色農業的發展給當地居民帶來了巨大的變化。

  二:

  養鴨15年守成“鴨司令”年收900萬

  15年前,舉家從孝感來到江夏,靠借債買來種鴨。從小養鴨戶到帶動周邊16家養殖戶抱團發展,目前每年迴圈養鴨規模達到56萬多隻,年收900餘萬元。

  其間,2003年非典、兩次禽流感,這個曾經的獸醫都一一經歷。“養鴨,守得住的才有出路。”這是“鴨司令”韓全安對他15年養殖事業從小做到大的經驗總結。

  本地鴨子飛往香港

  在江夏五里界唐塗村附近,分佈著上十個水塘、水庫。無一例外地,每片水域上及岸邊,一群群鴨子“嘎嘎”歡叫著拍打著翅膀。

  今年55歲的韓全安,是這些養殖基地的總帶頭人。

  韓全安是孝感人,養鴨之前是一名鄉村獸醫。但是,年輕的他,總覺得這份工作滿足不了他一顆想做事業的野心。

  然而,做什麼?他又一直沒想好。

  直到1984年的一天,他因偶然機會來到江夏五里界。看到當時還稱為武昌縣的這片土地上,水面寬闊,生態良好,職業敏感告訴他:這是個搞養殖的好地方。

  當時,儘管改革開放的春風已起,但江夏本地居民大多還停留在靠種水稻等莊稼以及靠手藝吃飯的思維,搞養殖的沒有一家。

  趁熱打鐵,興奮不已的韓全安跟當地相關部門談好,回老家捲起鋪蓋便來到了江夏。這一來,就是15年。

  啟動資金不足,他向親戚朋友借債買來幾百只蛋鴨種苗,甚至還向銀行貸款完善硬體設施。看到鴨子一天天長大,他的心裡也充滿了期待。

  由於本身是獸醫出身,技術上沒有問題。然而,新的問題出現了,鴨子長大了往哪銷?當時,本地居民對鴨肉並不像現在這樣普及,沒有預想到的情況讓韓全安傻了眼。

  正在他著急之時,在當時的武昌縣外貿局溝通下,深圳一家外貿公司要下了所有的鴨子。

  韓全安的鴨子在家門口市場有限,在外貿公司的運作下,竟飛往香港等地。

  沒了銷售之憂,他放開手腳擴大規模,一年出口鴨子10萬隻左右,他一年便成為了萬元戶。

  帶動16家養殖戶抱團致富

  隨著市場慢慢培育,當地居民對鴨肉的消費需求也開始增長。“武漢這麼多人口,攤到每家一個月一隻鴨子,也是不小的數字。”看準這一點,自1987年,韓全安調整思路開始做內銷。

  發了財的韓全安,開始琢磨更好的發展方式。“我一個人,畢竟能力和精力有限,不如把大家組織到一起,抱團發展。”此時,跟隨效仿他養鴨的養殖戶越來越多,但各家都會碰到這樣那樣的問題:技術、銷路、原材料成本控制都是一門學問。

  於是,他帶動當地16家養殖戶成立了唐塗養鴨協會,在養殖技術方面提供幫助,在銷售上全面負責,甚至連飼料他都負責調運。擔負起五里界乃至周邊梁子湖新華農莊養鴨大戶的加工與銷售業務。如今,養鴨協會養殖基地年迴圈養鴨規模達到56萬多隻。其中肉鴨46萬隻,蛋鴨近10萬隻?,收入達到900多萬元。在協會成員單位中,養殖規模在10萬隻以上有2家,最高年收入達到30多萬元,最少的也有10萬多元。成為湖南、江西等省份批發市場及加工企業的主要供應商,他也被人譽為“鴨司令”。

  其實,在辦養殖場的這些年裡,韓全安也遇到過不少挫折。2003年的非典,人們談禽色變。2008年和去年的禽流感,讓人們更是對禽類唯恐避之不及。很多養殖戶看到市場行情不好,陸續退出,但他卻咬牙堅持下來了。“養鴨,守得住的才有出路。”韓全安淡淡說道。

窮人創業艱難故事
最新網路營銷案例分析
相關知識
窮人創業成功緻富經歷
女強人創業成功緻富經歷
窮人創業成功緻富事蹟
小吃創業成功緻富經歷
女性創業成功緻富經歷
農業創業成功緻富經歷
殘疾人創業成功緻富事例
窮人創業成功史
農民自己創業成功緻富例項
農民創業成功緻富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