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殿建築論文
宮殿建築代表著社會統治階級的主流意識,集中體現了其背後深層的文化內涵。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的範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談中西古典宮殿建築的不同點
摘要:建築是人類文明的標誌之一。建築有著記錄藝術發展和社會文明的功能,使我們今天能夠很直觀地感受到歷史文明的腳步和昨日輝煌故事。世界上最優秀的建築遺存,往往會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關鍵詞:故宮;凡爾賽宮;古典建築 ;皇權地位
北京“故宮”和巴黎“凡爾賽宮”都是聞名世界的皇家宮殿建築,它們巨集偉的規模、風格無不體現了皇帝的統治權威和浩蕩輝煌。它們都以巍峨壯麗的氣勢、巨集大的規模和嚴整的空間佈局,渲染出崇高的氣氛,給人以強烈的震撼,從而突出君王的權威。這一中一西的兩個著名建築,如同兩顆耀眼奪目的明珠鑲嵌在東西方,給世界建築史增添了風采。作為皇宮的建築,它們的功能充分體現了皇帝的統治權威和浩蕩輝煌。當然,因地域差異,建築風貌也呈現不同的風格。
故宮位於北京市中心,舊稱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的皇宮,無與倫比的古代建築傑作,是世界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築群,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首。故宮的設計與建築,是一個無與倫比的傑作,它的平面佈局,立體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偉、莊嚴,建築氣勢雄偉、豪華壯麗,是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精華。
凡爾賽宮始終是法國封建統治歷史時期的一座華麗的紀念碑。他被譽為是“歐洲最巨集大、最豪華的皇家宮苑”。它一直是歷代法國君王權力的象徵。
我們具體從地域、審美的差異,在建築佈局、藝術風格上分析下這兩座聞名世界的皇家宮殿建築的不同點。
首先,先從建築佈局來分析:故宮,採用院落式佈局,平面鋪開。中國的宮殿建築,是供活著的君主居住的場所,大概從新石器時代的“大房子”開始,中國的祭拜神靈即在與現實生活相聯絡的世間居住,而不在脫離生活的特別場所。自儒學替代宗教之後,在觀念、情感和儀式中,更進一步貫徹發展了這種神人同在的傾向。把入世的、與世間生活環境聯在一起的宮殿宗廟建築,成了中國建築的代表。形成中國建築的藝術特徵。
凡爾賽宮,在結構設計上強調了建築整體的連通,而不是院落式的組合。西方文化以人為中心,強調對自然的征服與改造,以求得人類自身的生存與發展。對人與自然的關係,西方文化將天人置於對立狀態,強調人要征服自然、控制自然。它為古典主義風格建築,立面為標準的古典主義三段式處理,即將立面劃分為縱、橫三段,建築左右對稱,造型輪廓整齊、莊重雄偉,被稱為是理性美的代表。
其次,從整體氣勢來分析:故宮,以中軸線為中心展開,中國宮殿建築圍繞鮮明的中軸線使主次建築依次排列,秩序嚴格、層次分明,表現了封建的等級觀念和皇權至上的威嚴氣勢。
西方宗教建築如哥特式建築,人們好像突然被一下子扔進一個巨大幽閉的空間中,感到渺小恐懼而祈求上帝的保護。相反,中國建築實用的、入世的、理智的、歷史的因素在佔明顯的優勢,從而排斥了反理性的迷狂意識。正是這種意識構成了建築藝術的審美基本特徵。
凡爾賽宮,也是清晰的對稱格局,以對稱軸南北對稱,它是一個開口朝向巴黎的“U”字形大建築,兩邊延伸出長長的側翼,總長度達500多米,中間是王宮,兩翼是宮室和政府辦公處等;著名的“鏡廳”長70多米位於“U”字形底端。圍繞建築的園林面積達100萬平方米。在面向巴黎的開口處,是一個巨大的扇形廣場,廣場外三條筆直的大道呈放射狀伸出。
再次,從建築材料的差異來分析:故宮,以木質材料為主。中國傳統建築多以土木結構為主體,側重於空間的群體組織和序列轉換,注重環境氣氛的營造,意境含蓄,追求和諧統一,柔中帶剛,表現出強烈的世俗理性精神和政治倫理觀念;太和殿是故宮中最大的木結構建築,是故宮最壯觀的建築,也是中國最大的木構殿宇,整個大殿裝飾得金碧輝煌,莊嚴絢麗。
凡爾賽宮,以磚石材料為主。西方傳統建築多采用磚石質材料,體型高大,注重造型和空間的變化對比,剛中帶柔。它採用磚石材料,體現了建築史上的一句名言:“建築是石頭的史書”。
最後,從生活方式在建築中的體現來分析:故宮,中國皇家生活是隱祕的、嚴格的,故宮又稱被為“紫禁城”,對老百姓來說,皇宮就是個禁區。當時普通人連走近紫禁城牆附近的地方都算犯罪。皇宮內部也是森嚴明確,其建築依據其佈局與功用分為“外朝”與“內廷”兩大部分。外朝與內廷以乾清門為界。故宮外朝、內廷的建築氣氛迥然不同。
“前朝三大殿”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是皇帝上朝接受朝拜、接見群臣和舉行大型典禮的地方,這三座殿宇是故宮中最高大的建築物,表現出它們不同凡響的崇高地位。寢宮是皇帝和皇后、嬪妃居住的地方。皇帝和后妃居住在中軸線上的宮室中,左右各有六處宮院,稱東六宮和西六宮。前朝和後寢,分工明確,不得隨便逾越,體現出中國古代等級分明、內外有別的倫理觀念。
凡爾賽宮,公共場所,自由鬧市。它與中國紫禁城皇家生活不同的地方是:法國國王的一切生活、活動都是公開的。
有些文章略加幻想的描寫過當時的宮廷生活,但沒有將其準確的情景加以描述和評論,古貝爾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凡爾賽籠罩在一種奇特的氣氛之中,正常的生活和無恥的賭博,巨集偉華麗的宮殿和四處可見的汙垢垃圾,虔誠的信徒和下流的***混在一起,加之馬匹、僕役、文書、神甫、朝臣、建築工人及流氓的喧囂聲交織在一起……”的確用語言難以描寫當時的王宮凡爾賽,輝煌的盛典只是一副假相,掩蓋著與之相反的真實,嘈雜的人群、骯髒的交易,使人感到窒息。由此可見,凡爾賽宮給人的感覺是,像一個鬧市、自由市場一樣。
欣賞西方宮殿建築就像欣賞一件雕塑作品,面對的是一個獨立的完整形體。而中國宮殿建築的美,則是通過多個單體建築之間的烘托對應的流通變化,顯露出建築的總體氣勢和空間變化。因此,欣賞中國建築必須進入到院落中,在一層層的空間交錯、門廊變化中,體會一種含蓄中儲氣勢、曲徑中藏深度的美。
參考文獻:
[1]樓慶西,中國古建築二十講[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5***。
[2]陳志華,外國古建築二十講[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14***。
[3]何芳,富麗堂皇的凡爾賽宮[J],紫禁城,2003.***6***。
[4]馬炳堅,中國古建築木做營造技術[M],科學出版社,1991.***5***。
篇2
從宮殿建築看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摘 要:宮殿建築代表著社會統治階級的主流意識,集中體現了其背後深層的文化內涵。本文以宮殿建築為切入點,從中西方宮殿建築的選址、佈局、體量、建築材料四個方面分析入手,對比中西方宮殿建築在這幾個方面的異同,並對二者所折射出來的文化——“樂感文化”和“罪感文化”展開研究。
關鍵詞:宮殿建築;樂感文化;罪感文化
“人類沒有一種重要的思想不被建築藝術寫在石頭上……人類的全部思想,在這本大書和它的紀念碑上都有光輝的一頁。”——雨果《巴黎聖母院》
宮殿建築作為古建築的主流之作,象徵著古代帝王的至高權威,必以威壯之形構之,必以精良之材造之,必以華麗之彩飾之,方能顯示出天子之威勢磅礴。所以歷代宮殿的營造,必是當時時代最為壯觀的建築活動,代表了那個時代最高的建築藝術與技術水平。
而中外古建築,雖相隔千里,風格迥異,但在思想上都是體現了統治者的主流意志,貫穿著當時社會的階級等級思想,因此,通過建築,我們可以很明顯的看到其背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中國是以儒家為代表的“樂感文化”,而西方基督教國家則以“罪感文化”為主導,而文化的差異等意識形態也自然而然的反觀到建築,尤其是宮殿建築上來,本文即就此問題展開。
一、宮殿的選址與佈局之比較
中國的君王自稱天子,居天下之大,正所謂“中正無邪,禮之質也”,所居之處自然也必是城之中心,輻射四方。選址講究“背山、面水、向陽”的風水之說,依賴自然,親近自然,因此,紫禁城也嚴格遵守這一模式,背靠景山,面金水河。而整體佈局也是中國典型的院落結構,並且嚴格遵守中軸線的佈局方式,宮內套宮,城中有城,利用層層的高牆大院建立起君王高不可攀的威懾力。尤其是在數量上形成驚人的群體建築,規模巨集大,氣勢巨集偉。雖然對常人來說建立起了不可逾越的威嚴,但是就其前朝後寢的整體佈局來說,中國古代的宮殿建築還是以一種入世的態度面對世人,尤其是其親近自然的態度,對比西方宮殿建築,更是根植於傳統文化深層的生命哲學的體現。古人視天地宇宙為有生之宇宙。“天地之大德曰生”,而人與自然萬物之間的和諧共處,本質上是一種生命的和諧,這種生命的和諧表現在情感上即為“樂”。
相比之下,西方宮殿則顯得少“人性”,而多“神性”。如法國著名的凡爾賽宮,首先在選址上就避免了“居於鬧市”,而坐落在居巴黎市中心23hm的郊區。並且在佈局方面,雖然也是以中心佈局為主,但是一條一覽無餘的走廊,將國王的視線直接由窗前望向城鎮,完全不同於中國宮殿式的由院落圍成的暗軸結構,強調的是國王強大的王權和神性,對自然的強烈征服慾望,直白而強硬的表達了統治者的神權不可抗拒性。
二、宮殿的體量大小之比較
中國古代宮殿的最明顯特徵就是以群體建築見長,偌大一方華夏土地上,紫禁城猶如一方代表皇權的大印深深的印在中華大地上。三大殿以直線排列,延展開去,雖無高聳入雲的偉岸,但卻以宮殿與宮殿間的空曠來襯托,環顧四周,無一花一草,一樹一木,眼到之處,無不是一片空曠,這同中國繪畫乃是相通之理,以虛襯實,計白當黑。在此空曠之上,高高階級之頂,飛簷如斯,大殿落落而座,任憑一個平民百姓,恐也嚇得膽戰心驚,惶惶不可終日。但究其根本,古之宮殿大就大在體量和襯托上,廣場之空曠乃其一,其二乃是宮殿特殊的結構所造成。
紫禁城三大殿都是單層建築,但就其屋頂就有重簷,單簷之分。無論單雙,“如鳥斯革,如翬斯飛”的大屋頂都給人以無限遐想,數根漆紅大柱如晴天巨擘將其撐起,體量之大,已非常見。而宮殿之內,從地面到屋頂,無不是以一般人的尺寸擴大數倍建造,金磚“明如鏡、聲如磬”,烏黑鋥亮,照人身影,藻井飾穹頂,精雕細琢,金龍盤梗。
反觀之西方建築,則在體量外觀上大有不同,然其對比中式建築的水平空間之大,西方宮殿更強調的是縱向上的延伸。無論是哥特式的巴黎聖母院,還是克隆大教堂,無不以高聳的尖塔深入人心,整個建築以直升線條,雄偉的外觀,細長的彩繪玻璃窗營造濃厚的宗教氛圍,建築的高大反襯人的渺小。因此在西方建築中,這種表現形式突出的是對上帝的信仰,渴望得到上帝的庇護,是一種超脫於塵世的“出世”心態。
三、營造宮殿的材料之比較
中國古建築以木建築為主,運用榫卯、斗拱結構,達到了“牆倒屋不塌”的效果,並且大大縮短了工期。如紫禁城所建成的8000多間宮殿,施工時間僅為13年,而其中建造時間僅為五年,在當時的條件下能達到這樣的效率,時至今日仍讓我們歎為觀止。而裝飾材料也多以木雕為主,屋簷飾以彩色琉璃。相比較起來,在西方建築中廣泛使用的石材,在我國古建中僅在一些欄杆和區域性修飾之處才會用到,這也是中西方古建築在材料上的最大不同。
而這種材料上的不同放映到文化方面,即為國人“不求原物長存之觀念”。“古者中原為產木之區,中國結構既以木材為主,宮室之壽命固乃限於木質結構之未能耐久。但是深究其故,實緣於不著意於原物長存之觀念,整個中國自始即未有如埃及刻意求永久不變之工程,欲以人工與自然物體竟久存之實,且安於新陳代謝之理,以自然生滅為定律,視建築且如被服輿馬,時得而換之,未嘗患原物之長久暫,無使其永不殘破之野心,如失慎焚燬亦視為災異天譴,非材料工程之過。如此見解習慣之深,乃有以下結果:滿足於木材之治用,達數千年;順序發展木造精緻之方法,而不深究磚石之代替及應用,工休憩原物之風,遠不及重建之盛;歷代增修拆建,素不重原物之儲存,惟珍其舊址及其建立年代而已。”
由此可見,較之西方,中國更加樂於順應自然,尊重自然規律,安於親近自然,依賴自然,嚮往天人合一的境界,這表現在精神層面,則就是我們國人的“樂感文化”。
誠如李澤厚先生所言,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樂感文化,這種文化是“審美型”的文化,而不是以原罪為根源的宗教文化。古代中國文化,無論儒、道還是墨,無不重生而樂生,而這種差異性中西文化在中國古建中就得以體現。我們在體察中外古代建築的形式美和它的情緒意境的同時把視野再擴大一些,把它和產生它的文化土壤相聯絡起來,就可以發現一個新的世界,看到建築藝術內涵的、甚至是別的藝術不能相比的文化意義。
參考文獻:
[1]樑思成.中國建築藝術二十講.線裝書局.
[2]郭華瑜, 張彤.紫禁城與凡爾賽——東西方絕對君權體制下的宮殿建築比較.華中建築,2001年1期.
[3]劉長發.中外古代建築藝術比較研究.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4期.
[4]劉忠紅.“大壯”與“適形”的和諧——中國古代宮殿建築的審美追求.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5期.
[5]何麗.淺談中國古代宮殿建築紫禁城的色彩學.山西建築,2005年22期.
[6]丁海斌, 李昊天.清代陪都盛京的宮殿與城闕.中國地名,2007年5期.
[7]王生平, 孫熙國.樂感文化·華夏之魂.中國圖書評論,2004年2期.
[8]羅媛元.中西古代建築文化之比較.廣西梧州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年2期.
建築工程本科論文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