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節節日內容介紹和相關傳說
導讀:葫蘆節是拉祜族傳統節日,拉祜語稱為“阿朋阿隆尼”,是一個比較有特色的少數民族傳統節日。
葫蘆節,拉祜語稱“阿朋阿隆尼”,時間在農曆十月十五、十六、十七日三天。傳說,拉祜族是從葫蘆裡走出來的,故葫蘆是拉祜族的吉樣物和生活伴侶。拉祜族用葫蘆裝水酒,裝火藥、儲藏谷種,做蘆笙。葫蘆有許多優點,裝水清涼,裝酒不變味;裝谷種裝火藥不易受潮。拉祜人出門總離不開葫蘆,尤其是男人,身上至少要帶三個葫蘆,一個裝水或酒、一個裝火藥、一個就是葫蘆笙。葫蘆節期間,瀾滄等地舉行隆重的物資交流會,開展葫蘆文化節活動,舉行盛大的群眾性蘆笙舞比賽。“阿朋阿隆尼”葫蘆節是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第九屆人大會第十七次會議決定的。自1992年以來,每年農曆十月十五至十七舉行三天慶祝活動。在《拉祜族民間文學集》中,收錄有拉祜族人從葫蘆裡出來的民間傳說《拉祜族的來歷》、故事《葫蘆的故事》等,史詩《牡帕密帕》中的“種葫蘆”就說到,拉祜族的祖先扎倮和娜倮,是在小米雀和老鼠的啄咬下,從葫蘆裡出來的,說明了葫蘆和拉祜人的密切關係。
葫蘆節節日內容介紹
葫蘆節
每年農曆的十月十五,是拉祜族人民的“葫蘆節”,拉祜語稱為“阿朋阿龍尼”。每年這天拉祜族人民,穿著燦爛的民族服飾,載歌載舞,帶著自釀的美酒與糯米做的粑粑,殺豬宰雞,集中在每個村子的廣場上,開始一年一度的慶祝活動。 後生、老人們吹著蘆笙,姑娘們跳著歡快的集體舞,舞蹈盡情的表現著在四季之中,人們從最開始的犁地,撒種開始,一直跳到最後豐收的喜悅,感謝上天賜予的陽光和雨水,感謝風調雨順,無病無災的美好年景。入夜,燃起篝火,伴隨著悠揚的音樂,低沉的木鼓,老人們把自己一生的遭遇,從母親辛苦的生育,艱難的成長曆程,直至成親,離開父母,養育自己的子女,到青春不再,滿目滄桑,一個個哀怨,悽美的故事隨著老人的歌聲,在月色中緩緩道出,在這如水的月色之下聆聽著這嘶啞的聲音,火光跳躍,木鼓聲聲,彷彿生命之河正在身邊慢慢流走,而那一去不回青春年華,也好像又開始在這月色下流淌,環繞。 就這樣,在以後的三天三夜中,拉祜族人民不停的跳著,唱著。渴了,停下來喝口米酒,餓了,吃一口粑粑,再接著跳,接著唱,累了,困了就休息一下,別的人再繼續,用他們或優揚,或嘶啞的聲音歌唱著生命的歡樂與哀愁,用他們或年輕,或衰老的身體表達著對“葫蘆”這種帶給他們生命的聖靈的。
相關傳說
據拉祜族創世史詩《牡帕密帕》、《說典嚕典》中的傳說描述,拉祜族的祖先是天神“厄莎”在農曆十月十五那天用葫蘆培育出來的。因此拉祜族認為他們是葫蘆的後代,把葫蘆看成是祖先的化身和全民族的吉祥物。 對葫蘆的信仰體現了山區拉祜族長期同大自然的密切關係和生存奮鬥歷程。葫蘆節民族特色濃郁,活動豐富多彩,是全民歌舞狂歡的喜慶場合,蘊涵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容。瀾滄縣政府每年都組織各種文體活動、科技及商業物資交流活動,使傳統的民族節日和發展經濟相結合,進一步提升葫蘆節的社會影響和知名度。
世界森林日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