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唐詩鑑賞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9日

  唐初詩壇盛行“上官體”,王勃自覺反對上官體詩風,其詩歌創作,無論是從內容還是在詩體形式等方面,均取得突出成就,對於唐詩的發展,起到極為重要的促進作用。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希望你們喜歡。

  1:蜀中九日

  朝代:唐代

  作者:王勃

  原文:

  九月九日望鄉臺,他席他鄉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註釋

  九月九日:指重陽節。

  望鄉臺:古代出徵或流落在外鄉的人,往往登高或登土臺,眺望家鄉,這種臺稱為望鄉臺。

  他席:別人的酒席。這裡指為友人送行的酒席。

  他鄉:異鄉。

  南中:南方,這裡指四川一帶。

  那:為何。

  北地:北方。

  賞析

  詩歌開頭就承題,“九月九日望鄉臺”,點明瞭時間是重陽節,地點是玄武山,此處將玄武山比作望鄉臺,以此來表達鄉愁,思鄉之情倍增。“他席他鄉送客杯”,點明瞭詩人當時是在異鄉的別宴上喝著送客的酒,倍感淒涼。詩歌的前兩句就勾勒出了一個易讓人傷感的環境,正逢重陽佳節,又是客中送客,自然容易勾起濃郁的鄉愁,於是就很自然地引起了下兩句對鴻雁看似無理之問:“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北雁南飛本是自然現象,而王勃偏將自己的思鄉之情加在它身上,怪罪鴻雁,我想北歸不得,你卻奈何非要從北方飛來,平添我北歸不能的愁思。這一問雖然毫無道理,卻在強烈的對比中烘托了真摯的感情,將思鄉的愁緒推向了高峰。這兩句是這首詩中的名句,前人在評價這兩句詩時說:“讀之,初似常語,久而自知其妙。”的確,這一問雖貌似不假思索脫口而出,實際上卻是詩人用心良苦、匠心獨具之處。詩人將其懷鄉之情融入對自然景物的描繪之中,借無情之景來抒發自己內心深沉的情感,開啟了唐人絕句寓情於景的先河。

  2:山中

  朝代:唐代

  作者:王勃

  原文:

  長江悲已滯,萬里念將歸。

  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

  註釋

  ⑴滯***zhì***:淹留。一說停滯,不流通。

  ⑵萬里:形容歸程之長。念將歸:有歸鄉之願,但不能成行。

  ⑶況屬:何況是。屬:恰逢,正當。高風:山中吹來的風。一說即秋風,指高風送秋的季節。

  賞析

  這首抒寫旅愁鄉思的小,詩人在寥寥二十個字中,巧妙地借景抒情,表現出了一種悲涼渾壯的氣勢,創造了一個情景交融的開闊的意境。

  首句“長江悲已滯”,是即景起興。在字面上也許應解釋為因長期滯留在長江邊而悲嘆,詩人在蜀中山上望見長江逶迤東去,觸動了長期滯留異鄉的悲思。可以參證的有作者的《羈遊餞別》詩中的“遊子倦江干”及《別人四首》之四中的“霧色籠江際”、“何為久留滯”諸句。但如果與下面“萬里”句合看,可能詩人還想到長江萬里、路途遙遠而引起羈旅之悲。這首詩的題目是“山中”,也可能是詩人在山上望到長江而起興,是以日夜滾滾東流的江水來對照自己長期滯留的旅況而產生悲思。與這句詩相似的有杜甫《成都府》詩中的名句“大江東流去,遊子日月長”,以及謝脁的名句“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這裡,“長江”與“已滯”以及“大江”與“遊子”、“客心”的關係,詩人自己可以有各種聯想,也任讀者作各種聯想。在一定範圍內,理解可以因人而異,即所謂“詩無達詁”。古代詩人往往借江水來抒發羈旅愁情,而王勃此句的藝術獨創性在於,他不僅借大江起興,而且把自己的悲愁之情注入大江,使長江感情化、人格化。詩人客居巴蜀,一顆心為歸思纏繞而無法排解,因此,當他在山上俯瞰長江時,竟感到這條浩浩奔流的大江,也為自己的長期淹留而傷心悲痛, 以至它的水流也遲滯不暢了。這新奇的想象,既緣於詩人的“移情”作用,又符合生活的實感。人在山上望長江,由於距離遠,看不清它的滾滾奔騰的波濤,往往會感到江水是凝滯不動的。所以,這句詩中長江悲傷滯留的形象,也真切地表達了詩人的直覺感受。悲愁的長江與悲愁的詩人相互感發、契合、共鳴,強烈地感染了讀者的情緒。詩一開篇,境界便很悲涼渾壯。

  詩人在創造了長江悲滯的新奇意象之後,才在第二句“萬里念將歸”中直接抒情,點明自己身在他鄉,想到盼望已久的萬里歸程而深深感嘆。“萬里念將歸”,似出自宋玉《九辯》“登山臨水兮送將歸”句。而《九辯》的“送將歸”,至少有兩種不同的解釋:一為送別將歸之人;一為送別將盡之歲。至於這句詩裡的“將歸”,如果從前面提到的《羈遊餞別》、《別人四首》以及《王子安集》中另外一些客中送別的詩看,可以採前一解釋;如果從此詩後半首的內容看,也可以取後一解釋。

  但聯絡此句中的“念”字,則以解釋為思歸之念較好,也就是說,這句的“將歸”和上句的“已滯”一樣,都指望遠懷鄉之人,即詩人自己。但另有一說,把上句的“已滯”看作在異鄉的客子之“悲”,把這句的“將歸”看作萬里外的家人之“念”,似也可通。這又是一個“詩無達詁”的例子。“悲”、“念”二字,是全篇之“眼”,直接抒發懷念故鄉而不得歸的悲愁情緒。詩的前兩句中“長江”和“萬里”是從空間上表述自己遠在外地他鄉,歸家的路途遙遠。“已滯”和“將歸”是從時間上表明詩人長期滯留他鄉,還沒有歸去。

  3:江亭夜月送別二首

  朝代:唐代

  作者:王勃

  原文:

  江送巴南水,山橫塞北雲。

  津亭秋月夜,誰見泣離群?

  亂煙籠碧砌,飛月向南端。

  寂寞離亭掩,江山此夜寒。

  註釋

  ⑴津亭:古在渡口建亭,供旅客休息。

  ⑵碧砌:青石臺階。

  鑑賞

  在王勃的《王子安文集》中,可以與上面這首參證的江邊送別詩,有《別人四首》、《秋江送別二首》等,都是他旅居巴蜀期間所寫的客中送客之作。

  兩詩合看,大致可知寫詩的背景,即送客之地是巴南,話別之所是津亭,啟行之時是秋夜,分手之處是江邊,而行人所去之地則可能是塞北,此一去將有巴南、塞北之隔。

  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選錄了兩首中的第一首,但就兩詩比較而言,其實以第二首為勝。第一首詩最後用“誰見泣離群”一句來表達離情,寫得比較平實淺露,缺乏含蓄深婉、一唱三嘆的韻味,沈德潛也不得不指出其用意“未深”;而在寫景方面,“山橫塞北雲”一句寫的是千里外的虛擬景,沒有做到與上下兩句所寫的當前實景水乳交融,形成一個完美和諧的特定境界,因而也不能與詩篇所要表達的離情互為表裡,收到景與情會的藝術效果。

  而在藝術上達到了這一要求的,應當推第二首。在這詩中,詩人的離情不是用“泣離群”之類的話來直接表達的,而是通過對景物的描繪來間接表達。詩人在江邊送走行人後,環顧離亭,仰望明月,遠眺江山,感懷此夜,就身邊眼前的景色描繪出一幅畫面優美、富有情味的江邊月夜圖。通首詩看來都是寫景,而詩人送別後的留連顧望之狀、淒涼寂寞之情,自然浮現紙上,是一首寓情於景、景中見情的佳作,兼有耐人尋味的深度和美感。

唐朝甘露之變
上行下效的成語故事
相關知識
王勃唐詩鑑賞
夏日南亭懷辛大唐詩鑑賞
七年級下冊語文課外附錄古詩鑑賞
秦王破陣樂鑑賞
小學古詩鑑賞答題技巧
八年級語文上冊古詩鑑賞
蘇教版八年級下冊古詩鑑賞複習
高三語文古詩鑑賞萬能公式
古詩鑑賞修辭手法練習題附答案
歷年高考語文古詩鑑賞題目集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