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各地食俗盤點要吃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8日

  今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秋,立秋意味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天將來臨。立秋後雖然一時暑氣難消,還有“秋老虎” 的餘威,但總的趨勢是天氣逐漸涼爽,立秋後的下一個二十四節氣為處暑。那麼,立秋各個地方的習俗是什麼?下面小編為大家盤點立秋各地食俗。趕緊收藏吧。

  立秋各個地方習俗吃什麼


        我國古代將立秋分為三候:“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是說立秋過後,颳風時人們會感覺到涼爽,此時的風已不同於暑天中的熱風;接著,大地上早晨會有霧氣產生;並且秋天感陰而鳴的寒蟬也開始鳴叫。立秋的氣候是由熱轉涼的交接節氣,也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由陽盛逐漸轉變為陰盛的時期,是萬物成熟收穫的季節,也是人體陰陽代謝出現陽消陰長的過渡時期。因此秋季養生,凡精神情志、飲食起居、運動鍛鍊、皆以養收為原則。

 

  立秋各地食俗盤點

  老北京立秋要“貼秋膘”

  根據老北京習俗,立秋這天要多吃肉“貼秋膘”,儲存下豐厚的資本好過冬禦寒,家家要燉肉,或者燉雞、燉鴨等。

  “民以食為天”,立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在北京、河北一帶民間流行“貼秋膘”。因為在夏伏天人們胃口差,所以不少人都會瘦一些。清朝時,民間流行在數伏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來檢驗肥瘦,體重減輕叫“苦夏”。瘦了當然需要“補”,彌補的辦法就是到了立秋要“貼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餚,當然首選吃肉,“以肉貼膘”。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燉肉,講究一點的人家吃白切肉、紅燜肉,以及肉餡餃子、燉雞、燉鴨、紅燒魚等。

  北京人在這天吃燉肉別提多講究了,特別是漢滿兩族。首先家裡的主婦要到市場上買一大塊非常新鮮的豬後臀尖肉,回到家裡洗淨,在爐子上坐好了鍋,裡面除了切成方塊的肉和水以外,還要放上蔥、姜、蒜、花椒、大料、料包、大醬、鹽、用文火燉。在這裡面的料包可不簡單,它是由:丁香、肉桂、桂皮、香葉、木香、涼姜、白芷、陳皮、豆蔻、砂仁、桂圓、小茴香、甘草等等二十多種中草藥香料組成,燉出來的肉香味撲鼻。可以說在這一天裡,整個北京城完全沉浸在燉肉的香味裡。

  江南立秋要“啃秋”

  江南立秋“啃秋” 江南地區在立秋這天要“啃秋”,也就是吃西瓜。相傳,明代時有一年南京城裡許多人害癩痢瘡,有人便效仿廬州府崔相公之女食瓜讓“癩痢”落疤自愈,結果果真如此,以後漸漸形成習俗,每歲秋來之時,家家剖食西瓜,謂之“啃秋”。民國時期出版的《首都志》記載:“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謂之啃秋。”有迎秋之意,後來人們把在立秋當天吃西瓜也稱之“啃秋”。

  西瓜是從西北傳入中原,西北立秋前後西瓜剛進入採摘期,所以立秋吃西瓜本身就是一種嚐鮮。此風俗約在清代影響南方,立秋江浙滬等地的西瓜已進入末市,人們對立秋吃西瓜的原由作出了種種解釋。有人講立秋西瓜可消除暑日積結的淤氣,有的人講可以為過冬積聚“陽威”,而實際上只是北方風俗的影響而已。但有一點應予承認,那就是立秋以後,天氣逐漸涼爽,西瓜上市量日趨減少,立秋日人們再吃一吃西瓜,也有依依惜別之意。

  立秋“咬秋”不盡相同

  山東立秋包餃子在山東,立秋的風俗是包餃子,老百姓都稱之為‘咬秋’。立秋當天,年紀稍大的人會在堂屋正中,供一隻盛滿五穀雜糧的碗,上面插上三炷香,祈求“立秋”過後五穀豐登。而大多數人家會在立秋時刻過後,剁肉餡包餃子,全家人圍在一起“咬秋”。

  天津立秋吃西瓜天津等地也流行“咬秋”,但“咬秋”“咬”的是西瓜,和江南地區的“啃秋”一樣。人們相信立秋時吃瓜可免除冬天和來春的腹瀉。清朝張燾的《津門雜記·歲時風俗》中就有這樣的記載:“立秋之時食瓜,曰咬秋,可免腹瀉。”清時人們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湯等放在院子裡晾一晚,於立秋當日吃下,為的是清除暑氣、避免痢疾。

  江蘇鹽城立秋有“摸秋”

  秋天是瓜果成熟的季節立秋之夜,鹽城北部地區傳有“摸秋”的習俗。

  這天夜晚人們可以在私人或集體的瓜園中摸回各種瓜果,俗稱“摸秋”。丟了“秋”的人家,無論丟多少,也不叫罵,此俗相傳始於元代。

  相傳元末,淮河流域出現了一支農民起義軍,參加起義隊伍的將士都是農民出身,他們飽受元軍的兵燹之苦,對兵擾深惡痛絕。這支隊伍紀律嚴明,所到之處,秋毫無犯。一天這支起義軍轉移到淮河岸邊,深夜不便打擾百姓,便曠野露天宿營。少數戰士飢餓難忍,在田間摘了一些瓜果充飢。此事被主帥發覺,天明便準備將那幾個治罪。村民們得知後,紛紛向主帥求情。為發開脫戰士的過錯,有一老者隨口說道:“八月摸秋不為偷。”那幾個戰士因此話而獲赦免。那天正好是立秋節,從此留下了“摸秋”的習俗。

  秋天是成熟的季節,各種瓜果在田野裡飄香,早誘得人垂涎三尺,大家早巴望摸秋時好好過一把癮。許多人家都要留上一些成熟的瓜果在地裡供人摸秋。

  臺灣立秋習俗

  《臺灣通史·風俗志》中記載,臺灣舊時“立秋之前一日,有司豫塑春牛,置於東郊之外,至日往迓,謂之迎春。男女盛服觀,衣香扇影,雜喧滿道。春牛過處,兒童爭摸其耳,或鞭其身,謂可得福。迎春如在歲首,尤形鬧熱,宛然太平景象也。”

  立秋時是臺灣周圍海域的立翅旗魚、小串、烏賊、鰆、蝦的產期。

  立秋節氣也是臺灣龍眼的盛產期。人們相信吃了龍眼肉,子孫會做大官,而且龍眼又稱為“福圓”,所以有俗諺:食福圓生子生孫中狀元。

  浙江義烏立秋特色習俗花樣多

  立秋是傳統的二十四節氣之一,這一天是秋天的開始。義烏的立秋習俗大致上是與國內其他地方的習俗一樣,但也有著自己的特點。

  早在周代,逢立秋那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舉行祭祀、蓐收等儀式。漢代沿承此俗,並殺獸以祭,表示秋來揚武之意;義烏民間則有在立秋時占卜天氣涼熱的風俗,每逢立秋日人們還有敬老的習俗。

  立秋是農家重視的大節氣。農諺則說:“入伏下雨伏裡旱,立秋下雨吃好飯”。同樣還有“七月秋樣樣收,六月秋樣樣丟”的說法。意思是農曆七月立秋,五穀可望豐收;若立秋日在農曆六月,則五穀不豐還會歉收,提醒人們加緊農事勞作,奪取豐收。又如“秋前北風秋後雨,秋後北風乾河底”,即指立秋前刮北風,秋後必會下雨;立秋後刮北風,則冬天可能會幹旱。對於過去只能靠天吃飯的農人來說,立秋的意義可就不僅僅限於吃了。

  義烏此日服食小赤豆

  從唐宋時起,義烏有在此日用秋水服食小赤豆的風俗。取七粒至十四粒小赤豆,以井水吞服,服時要面朝西,這樣據說可以一秋不犯痢疾。泗水民間,有在立秋日食西瓜的習俗,據說立秋日吃了西瓜不得瘧疾、腹瀉之症;立秋這天還忌洗澡,據說這天洗澡會生秋痱子。

  秋天,天氣漸漸轉涼,人們往往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口、鼻、面板等部位的乾燥感,故應吃些有生津養陰滋潤多汁的食品,少吃辛辣、煎炸食品。秋季宜食清潤甘酸和寒涼的食物,寒涼能清熱,甘味食物的性質滋膩,有緩急、和中、補益作用,酸味食物有收斂、生津、止渴等作用。同時,中醫認為,肺與秋氣的關係十分密切,因此應多吃有潤肺生津作用的食品,例如百合、蓮子、山藥、藕、平菇、番茄等等。如此看來,立秋之後,我們在飲食方面應該特別注意定時定量、潤燥強體。

秋冬吃什麼蔬菜進補
秋季應多吃什麼食物
相關知識
立秋各地食俗盤點要吃什麼
廣東各地冬至時節都吃什麼食物
廣東各地冬至時節都吃什麼食物
秋季男性養生需要吃什麼
立冬各地習俗
清明節各地食俗有哪些
立夏各地都要吃什麼
立冬習俗要吃什麼傳統食物
立冬習俗要吃什麼傳統食物
秋天美白護膚適合吃什麼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