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農村職業教育面臨的困境與發展對策研究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09日

  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整合的一些關於農村研究的論文,歡迎借鑑參考,希望對你有幫助。

  近年來,河北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快速發展,但是農村勞動力文化素質普遍偏低,勞動技能缺乏的現狀嚴重製約了農民增收、農業科技的普及與推廣以及農村勞動力的進一步轉移,且已成為制約河北省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瓶頸。要想解決這一瓶頸就必須使農村勞動力接受相應的教育,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以此改善農村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而農村職業教育正是破解這一難題的關鍵和出路。

  從2002年國務院召開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以來,我省先後啟動了“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新農村建設雙帶頭人工程”以及實施了“送教下鄉”等加強農村職業教育的相關措施,對促進我省的農村職業教育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2008年我省職業中學在校生數和招生數分別比2001年增加了42.9%和30.5%,但相對於其他省和我省對農村職業教育的需求相比還比較落後,不能滿足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要求。我們將通過對我省農村勞動力現狀的調查分析,運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找出我省農村職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並提出相關的解決策略。

  1 我省農村勞動力的現狀

  1.1 農村勞動力數量龐大,整體素質偏低

  據有關資料統計,到2008年,我省年末總人口達6989萬人,從就業人口統計,我省農村就業人口占總就業人口的74.1%,文化程度大部分為初中以下,且大部分沒有受過職業培訓。他們從事農業生產主要依靠傳統經驗,外出打工大多從事以體力勞動為主的建築、運輸等工作。在美國,農民受教育年限平均為12年,大部分農場主都是農學院畢業的;法國7%以上的農民具有大專文化;德國農民有6.7%的是大學畢業生,53.2%的接受過2-3年的職業教育;日本農民中的大學生佔5.9%,高中畢業生佔74.8%。而我省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總計才佔4.7%,而且大部分都集中在城市,農民中大部分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我國第五次人口普查時人均受教育年限為7.79年,農民受教育年限更短。

  1.2 農村勞動力素質偏低制約了農業科技的發展

  目前,世界上發達國家都把提高國民素質放在極其重要的位置,這些國家農民的文化素質都很高。與之相比,我省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相差甚遠,截止到2003年底,我省文盲人口達386.72萬人,而且大部分在農村。另外,隨著科技、資訊的發展,又出現了新的“功能性”文盲即:不懂科技、外語、電腦。據有關專家對勞動生產率進行研究,以文盲的勞動生產率為1進行計算,那麼小學文化程度的勞動生產率為1.43;中學文化程度的勞動生產率為2.08;大學文化程度的勞動生產率為4。這一研究成果告訴我們人的文化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人的勞動效率。

  我省農村勞動力歸納起來,突出表現為“三低三缺”:一是勞動技能偏低;二是文化素質偏低;三是科技成果轉化率偏低。在農業發展中,缺少懂技術、會種田的新型農民;缺少懂科技、會管理的青年農民;缺少農業企業家和掌握高新技術的人才。顯然,這種狀況與我省深化農村改革和推進農業產業化的形勢要求極不相稱的。

  我國每年雖然有6000項成型農業科技成果問世,但轉化為現實農業生產力的只有38%,農業科技對生產的總體貢獻率約為40%,只相當於發達國家的一半。目前,基層農業科技推廣人員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是影響技術推廣的一個重要因素。部分從事農業及畜牧技術推廣工作的人員僅為初中乃至小學文化水平,接受新技術、新資訊能力較差,直接影響了科技成果的轉化。在美國一項先進技術在全國推廣只需一年半的時間,而在我國則需要6年的時間。

  1.3 農村勞動力科學文化素質低,制約了農村勞動力的轉移

  隨著農村機械化的發展,農村勞動力必須實現有效的轉移,才能促進農村的進一步發展。然而,由於農村勞動力文化素質低,又沒有接受過專門的職業教育,缺乏一技之長,使得農村勞動力的轉移規模和速度受到嚴重製約,同時也制約了轉移層次的提高。一方面,低素質的農民工在勞動力市場上難以與城市下崗職工相抗衡,必然失去在城市“拾遺補缺”的機會,只能從事如建築、運輸等以體力為主或以手工操作為主的勞動密集型行業。另一方面,由於勞動力素質低、沒有專業技能,使得勞動力轉移和經濟週期相關程度增大。一旦經濟過熱,房地產升溫、運輸繁忙,出口增加,農民工的用武之地就會大增;反之,一旦經濟蕭條,農民返流現象就會出現。總體來看,隨著我國產業結構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對勞動力文化科技素質的要求必然提高。近兩年出現的民工荒、技工荒和東南沿海出現的千里難尋一技工的現狀已驗證了這一點,當前普通大學生的就業難與企業招收一技之長的技工難更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2 我省農村職業教育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培訓機構覆蓋面小,且相對集中於城市,農村基層少

  據2009年統計資料分析,我省2008年初中畢業生為105.27萬人,當年普通高中招生44.85萬,僅佔42.6%,職業高中和普通中專分別招生17.53萬和18.51萬人,有24.38萬人未進入高一級學校學習,再加上本屆未完成學業的輟學學生,約有超過50萬人沒有進入高一級學校學習而直接進入了勞動力大軍。這些人必須經過相應的職業教育或培訓,才能實現由從事低效率的勞動向高效率勞動的轉變。而我省現有的成人中專和農村培訓教學點很難滿足如此大量的需求。而且通過我們調查,原有的培訓模式和現實農村勞動力所期望的培訓模式存在很大的差距。以往培訓主要採取脫產和相對集中的形式,而農民所期望的是就地培訓,這樣亦農亦學,既可以隨時解決生產中遇到的問題,又能做到培訓、農活、家庭三不誤。

  2.2 職業學校定位不準、方向不明

  職業教育的目的是為社會經濟發展培養實用人才,提高勞動力的職業技能和職業素質,因此,職業教育必須瞄準經濟社會的發展方向,適應社會需求,適應農民需求,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實用人才。我國頒佈的《2010-2012中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行動計劃》將職業教育服務產業目標為五個方面:一是服務裝備製造、電子資訊、汽車、物流等國家產業振興和區域經濟發展規劃,培養數量充足、能支撐產業振興規劃實施和區域經濟發展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二是適應新能源、節能環保、新材料、新醫藥和生物育種等國家重點扶持發展的新興戰略性產業發展需要, 培養一批基礎性技能型人才;三是對接以現代農業為代表的第一產業,辦好涉農專業點,培養紮根農村、服務農業的技能型人才,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四是對接以先進製造業為代表的第二產業,培養技能型人才;五是跟蹤現代服務業調整、升級與發展趨勢,培養具有現代服務理念和綜合素養的人才。作為農村職業教育,必須以這五個目標為導向,立足於當地經濟發展狀況和區域特色,結合自己的辦學特色和主攻方向,有針對性地辦好2-3個特色專業,為當地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人才支援。

  2.3 教育經費分配失衡,農村職業教育經費不足

  長期以來,在教育科技經費資源分配上總是遵循省地縣鄉遞減的原則,越是接近農業技術開發的單位得到的資源配置越少。作為農業開發主體的農村職業中學和縣鄉兩級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往往在資源的配置中是不被重視的單位。首先,在現有資源配置體制中,教育經費的分配重點是高校,其次是基礎教育的中小學,再次是中專和技校,最後才是職業中學。而且在重視程度上,普通中學由於受到高考升學率的影響,普通高中的地位在各級政府眼中要遠遠勝過職業中學,在經費的投入、師資的配備、生源的分配上佔有很大優勢;第二,在農業推廣方面,經費的配置主要在市級以上的農業技術推广部門,縣鄉獲得的經費很少。由於受經費的困擾,基層農業推廣工作難以開展,更不用說對農民進行培訓了,從而使得農業技術的推廣效果大打折扣;第三,由於職業教育的教育成本要遠遠高於普通教育,政府又沒能給予更多的經費,造成職業教育學費標準較高,如中等職業教育公佈的收費標準為2300元不等,“雙擴”中專學費3000元,而職業技術學院的大專則要5000元,比普通本科學費還要高43%。河北省2008年的人均純收入才4795.4元,接受職業教育的學費對農民來說是一筆不小的費用,使得農民難以承受,這嚴重挫傷了農民接受職業教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 農村職業教育發展的主要策略

  3.1 建立深入基層的培訓機構,擴大培訓機構的覆蓋面

  我國每年有近1000萬的初高中畢業生無法繼續接受教育,我省也有50餘萬人的這類人員直接進入了勞動力市場。他們由於缺乏技能,在就業市場中處於劣勢地位。我國現在正處於經濟的高速發展期,技術工人需求強勁,而市場中具有一定專業技能的勞動者比例並不高,2004年勞動保障部對40個城市抽樣調查報告顯示,全國技術工人技術等級構成情況為高階技師佔0.7%,技師3.2%,高階工22.7%,中級工39.2%,初級工34.2%。即使在發達城市如上海,高階技工佔技工總數的比例也僅為6%。而根據正常製造型企業的需求,高階技工的比例應該達到12%,我國離此標準還有很大的距離。在農業領域,中國每百畝耕地平均擁有科技人員0.0491名美國1名,每萬名農業人口僅有6名農業科技人員,每萬名農業人口中擁有在校大學生1人;全國農村所擁有的農民科技人才數量僅佔農村勞動力總數的0.64%。發達國家農業技術推廣人才與農業人口之比為1:100,而中國為1:1200,平均1萬畝地不足1名農業技術推廣人才。這種現狀嚴重影響了農業的發展。鑑於此,實施職業教育全覆蓋戰略可有效破解我國技術工人和農村科技人才供需不均衡的難題。同時,加強農村職業教育還是縮小我國收入分配差距的重要手段,因為收入差距往往來自學歷及技能水平的不同,大多數未能升學的年輕人受學歷和技能限制,其就業狀況並不樂觀,收入也始終處於社會底層。農民由於缺乏技術和技術服務,往往對大面積的病蟲害不能及時有效治理,造成大面積絕收,嚴重影響了農民的經濟收入。因此從長遠來看,實施職業教育全覆蓋戰略,尤其是覆蓋農村地區,有利於維護教育機會平等,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實現社會公平。

  3.2 瞭解農民需求、明確培訓方向,加強特色專業建設

  《中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行動計劃》明確指出:“農村職業教育以服務於新農村建設和現代農業為發展目標,以加強縣級職教中心和涉農專業建設為重點”。因此,農村職業教育必須以培養生產一線和農村需要的技術應用人才為目標,為當地區域經濟和產業發展提供服務。我省農村發展的不平衡性以及由於自然條件等原因形成的區域經濟特徵,決定了我省的農村職業教育只有適應當地農民的需求,適應當地的區域經濟發展的需求,以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和技術需要來確定教育方向、培訓方式和培訓內容。這樣,農村職業技術教育才會有生命力,才能發揮為經濟建設服務的職能。職業學校在專業結構的調整和設定上還要充分考慮到當前的產業結構調整,依靠當地的優勢產業突出辦好具有當地特色的優勢專業,解決農村職業學校專業設定上的小而全和儀器裝置落後的問題。為了加大對農村科技人才的培養力度,我國對職業教育中的涉農專業實施了免費教育,而且對家庭困難的農村學生上職業中學的,對其實施學費減免政策。這些措施將進一步推動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加快農業技術人才的培養。在服務於地域經濟方面,一些學校已經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如安國根據藥都特色設定了“中藥”和“種植中藥種植加工”專業,中國雕刻之鄉曲陽開設了“民間傳統工藝雕塑”專業等。目前,涿州餐飲、定州建築、高陽紡織、曲陽雕刻、安國中藥等高職、中職專業品牌效應凸顯。

  3.3 採取靈活多樣的辦學模式

  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辦學方針,應該採取靈活多樣的辦學模式。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根本區別就在於緊密、直接地聯絡經濟,促進勞動就業,在此前提下要大膽創新農村職業教育的辦學模式、採取靈活多樣的,群眾樂於接受的模式辦學。通過多年的努力,我們已經探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辦學模式,有的已經成熟有待於推廣,有的正在探索和完善。

  3.3.1 校企聯合辦學模式

  “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勞動就業”是職業教育的本質屬性,因此職業教育必須首先立足於培養有技能、會生產的勞動者,這就要求職業教育必須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改革以學校和課堂為中心的傳統人才培養模式,安排中職學生到生產企業進行頂崗實習,加強學生生產實踐和社會實踐的能力。在《河北省職業教育“十一五”發展規劃》中對校企聯合和頂崗實習做了詳細的論述:中等職業學校在校學生最後一年要到企業頂崗實習,高中後接受1~1.5年中等職業學校學歷教育的學生要保證3~6個月的頂崗實習時間,高等職業院校學生到企業實習時間不少於半年。實習期間,企業要與學校共同組織好學生的相關專業理論教學和技能實訓工作,做好學生實習中的勞動保護、安全等工作,為頂崗實習的學生支付合理報酬。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讀制度。建立職業教育教師到企業實踐制度以及職業教育兼職教師聘用政策,以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通過校企結合,使學校和企業各自發揮自身優勢,達到資源共享、互惠互利,企業可以為師生提供實習基地,學校可以為企業提供後備人才,最終實現雙贏。如2008年5月由河北農業大學和長城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聯合組建的“河北農業大學長城汽車學院”,理論教學以百年學府為依託,實踐教學以實力雄厚的汽車行業領軍企業為基地,率先實行理論與實踐1:1的教學模式,走出了一條校企聯合、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之路。

  訂單培養模式、職業教育集團模式,以及高陽、徐水的“學校進企”,定興、清苑、望都的“引企入校”,淶源、涿州的“半工半讀”,阜平“送教下鄉,校鄉聯合”,高碑店“校校聯合”等多種辦學模式,以及保定市職教中心的“專業部負責制”管理組織模式都需要我們去做進一步的研究和推廣。

  3.3.2 校校聯合辦學模式

  藉助於資源整合,職業院校同其他學校聯合辦學也是目前職業教育改革的一種新形式。這種聯合可以是職業院校之間的聯合,也可以是職業院校同其他大專院校、科研院所之間的聯合,還可以是職業學校同普通教育之間的聯合等多種形式;既可以是本地聯合,也可以是異地聯合。總之,只要能夠達到優勢互補、資源共享、有利於職業教育的發展就值得探索。目前,一些地方為了解決職業學校學生進一步升學深造的問題,職業學校同普通中學合作,引入普通中學的優質教育資源,為有升學願望的同學奠定文化基礎,而普通中學引入職業教育的資源,設定職業教育選修課程,培養普通中學學生的職業思想和職業技能,為將來步入社會打下基礎。應該說這種聯合為將來打通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進行了有益探索。

  職業院校之間由於發展的不平衡,相互聯合辦學可以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如易縣職教中心與地處天津市開發區的天津市涉外工業學校、天津市輕工業技術學校實行聯合辦學。不但一舉使分別地處城市、農村的3所中等職業學校走出了辦學困境,還使天津市開發區的三資企業有了可靠的技術工人來源,同時搭建了一所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橋樑,開通了農村青年到城市就業的“直通車”。

  3.3.3 校、縣、鄉、站、所聯合辦學

  根據當地經濟發展的需求狀況、區域經濟特色,充分發揮縣、鄉、站、所等各級機構的職能,組織應往屆初中畢業生、未升學普通高中畢業生、退役士兵、進城務工人員及在鄉農民進行學習、參加培訓,以當地產業結構調整對人才和技術的需求為基點,以服務於當地經濟為出發點,將辦學重心下移,直接為基層培養人才。從辦學形式上可靈活多樣,如採取靈活學制,農閒時進行理論學習,農忙時開展生產實習;從教學人員上,可以是專家教授,也可以是農民身邊的科技示範戶。通過這種方式,不僅做到“理論實踐不脫節,學習生產兩不誤”,而且使學員感到真實、有效,能調動農民參加培訓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農村基層培養“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永久牌農村科技致富帶頭人。河北農業大學開創的“太行山道路”已經在這方面進行了成功的探索,學校先後建立校級教學、科研、生產三結合基地50多個,定期派專家、教授等科技人員有針對性地對農民進行技術指導和技術培訓,僅張北實驗站年培訓農民就達到15000人次。除此之外,還利用現代化條件實施開放式培訓,建立了“太行山之路”等專題網站,為農民進行網上答疑。

  3.4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吸收社會社會資金辦學

  根據國際上有關專家測算,同等規模的職業中學所需經費投入應是普通高中的3倍左右。但是長期以來,由於觀念和體制上的問題,導致職業教育投入嚴重不足。我省2008年普通中等職業學校生均預算內事業費支出為3106.23元,居全國第22位;職業高中生均預算內事業費支出為2920.90元,與普通高中的2916.65元相當,在全國排第25位,尚未達到2004年全國職業中學生均事業費3537元的水平,距當年京、津、滬以及廣東和浙江5個東部省、市5000多元的水平更是相去甚遠。因此要使我們趕上經濟發展,實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必須進一步加大對職業教育的投入力度。我省早在2005年的職業教育“十一五”發展規劃中就明確提出,城市教育費附加用於職業教育的比例不低於30%,縣市、區政府應按照每人每年l元的標準安排成人教育費用,統籌用於鄉鎮成人學校社群教育中心建設和培訓。而且還對鼓勵社會資金支援職業教育方面做出了許多相關規定:對學校經批准徵用的耕地,免徵耕地佔用稅;對職業院校自用的房產、土地,免徵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凡與中等職業學校簽訂3年以上期限合作協議的企業,支付給學生實習期間的報酬,准予在計算繳納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對職業院校通過技術轉讓、技術培訓等取得的技術性服務收入,以及職業院校舉辦進修班取得的收入,免徵營業稅和企業所得稅。對學生勤工儉學提供勞務取得的收入,免徵營業稅等等,通過這一系列措施,將對我省的職業教育起到促進作用。

  農村職業教育關乎農村的發展和穩定,關係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成敗。只要看我們認識到位,措施到位,我省的職業教育定會迎來一個快速發展時期,為我省的經濟建設、農村發展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目標。


農村研究論文相關文章:

農村研究論文的精選
帶中文的英語腦筋急轉彎
相關知識
河北省農村職業教育面臨的困境與發展對策研究
論農村職業教育論文
當前我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困境與出路
中小企業電子商務發展對策研究論文
河北省農村集體資產管理條例
河南省農村創業專案有哪些
河南省農村創業專案推薦
河南省農村創業專案
河南省農村創業專案分享
農業職業教育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案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