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生活化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03日

  語言來源於生活,在生活中學語文,是"大語文觀"的需要。接下來小編為你整理了,一起來看看吧。

  篇一

  小學語文生活化學以致用語文作為小學生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不會孤立於生活之外產生作用,也不能從教材和課堂教學中與現實生活自發產生直接的聯絡。在學語文中瞭解感觸生活,這是語文教師應該探究的課題,筆者認為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我們語文教師採用生活化教學策略。顯然,對《語文課程標準》的解讀,不能只是明確“使學生感受語文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絡,是學生初步學會運用所學的語文知識和方琺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而是要從這樣的教學目標定位中,尋找切實可行的方法。真正讓語文貼近學生生活,讓語文與學生生活觸覺碰撞和交融,讓他們真正地在生活中學語文。因此,筆者結合長期的小學語文教學實踐和當前教改的要求,提出以下設想以求教於方家。

  一、依託教材,促進學習材料生活化

  在教學“百分數”一般應用題時,筆者這樣重組材料:一是收集資訊。上課一開始,就請學生描述學校周邊道路環境狀況;二是選擇資訊;三是自主探究。學生提出問題中很多是學生已知領域,讓學生自己解決;四是教師引導。讓同學們先獨立思考後小組交流討論。這樣重組,貼近學生所關注的現實生活,學習材料來自師生的熟知資訊,體現了生活語文的現實性。這樣就能很好地解決“死知識”適應“對話教學”之間的矛盾。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善於處理教材、調整教材,重組教材內容,給語文課本增加“營養”。讓教學根植於生活,將枯燥乏味的教學內容設計成生活中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的有價值的案例,從而適合學生髮展的語文學習過程,讓學生真正感受到語文的魅力,體驗到學語文的樂趣。

  語文教學生活化,是指語文課堂教學與學生實際生活相聯絡,把語文知識轉化為學生的實際生活情境,在實際生活情境中學習語文的一種教學方式。小學語文教材是實現課程目標、實施教學的重要資源,也是進行學習活動的基本線索。這裡所指的學生實際生活並不單是單純學生生活情境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完全再現,而是一種語文化的生活情境。和許多研究者的認識一致的是,目前小學語文教材內容仍然缺乏時代氣息和生活色彩,缺少學生喜聞樂見的內容。學習材料生活化可以依託現行教材,加強“書本世界”與學生“生活世界”的溝通,改變語文學習生活蒼白無為的狀態。學習材料生活化就是要切合學生生活實際,將語文學習材料的呈現方式多樣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合作交流,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建構屬於學生自己的語文知識體系。

  二、運用語文知識,分析現實問題

  語文教學不應該是個只注重求知過程、只注意引導學生學習語文知識、訓練語文技能,而應該積極引導學生用語文的眼光觀察世界、認識世界、掌握分析問題的方式方法。在學生學習語文過程中,教師要儘可能使每一個學生擁有一雙能用語文視角觀察生活的眼睛,讓學生帶著語文問題接觸實際.加深對語文問題的理解,進而懂得身邊處處有語文。語文總能找到與人和現實生活的聯絡,抓住了聯絡,就能把學到的知識進行活用。但這種思維習慣也需要我們一步一步地培訓。看到這一現象,談談你的看法。這樣讓學生用學到的語文知識去思考、解決身邊的問題,在課堂教學中滲透了思想教育。適當地進行一些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的養成教育,使學生自覺地把所學到的知識與現實生活中的事物聯絡起來,培養學生用語文的情感,培養學生把所學到的知識運用於實際的意識。

  語文知識最終服務於生活,迴歸於社會生活。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隨時引導學生把所學的語文知識應用到現實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語文問題,以體會語文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我積極鼓勵學生收集、整理、加工生活中的語文問題,獲得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活動經驗和方法,感受到生活與語文知識間的聯絡,不斷提高他們的語文應用能力。要引導學生通過語言文字來正確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在領會思想內容的基礎上加深對語言文字的理解,以收到語文教學應有的效果。學習課文時,應使學生學好語言文字,瞭解字、詞、句的含義,把德育滲透到語言文字的講析中,達到智育與德育的自然融合。

  三、關注日常生活,榜樣學習法

  品德的培養不是靠長篇大論的說教,而是用榜樣的磚塊一天一天鋪砌起來的。語文教師一定要用好教材,藉助教材為學生樹立起榜樣。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向文章中的人物學習,從而達到德育的目的。語文的身影在生活中每個角落,語文的價值來自日常生活。語文教學重視學生的生活體驗,把語文問題與生活情景相結合,通過生活問題的解決,達到鞏固語文知識,提高語文技能、技巧的目的。對小學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識、經驗是他們學習語文的基礎。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感受語文與生活的密切聯絡,拓展學生認識語文,發現語文的空間,重視學生對語文體驗的積累。讓學生在語文知識之前儘早感受這種做法,在課堂中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學“十里長街送”時,教師身著灰色西裝,深情悲哀而又莊重。這樣,萬年青、白花、哀樂、服飾、神情,構成了一個和諧的悲傷的情境。在這種氣氛下,學生對周的哀悼之情油然而生,學生與教師的情感自然就達成了統一,這就是教學與德育的統一。這些知識是學生喜聞樂見、易於接受的,在不知不覺中學習了語文,讓學生深切地體會到了原來語文就在自己的身邊,身邊就有語文,語文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課本知識,而是充滿魅力與靈性,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的活動。同時,也增強了語文的親和力,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課堂教學煥發了生命的活力。

  四、學以致用,注重解決實際問題

  學習語文最終的目的,就是要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教師要千方百計地創造生活情境,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研究、探索,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例如,舉辦文藝作品欣賞會、評析會、演講會、辯論會以及建立文學社團等,這些活動形式生動活潑,很受學生歡迎。通過這些活動滲透道德品德教育,把語文能力訓練與品德培養有機地結合起來,寓德育於語文課外活動中。不但可以幫助學生增進對知識的理解,瞭解知識的價值,而且可以增強學生學習和應用語文知識的信心。這樣聯絡實際的教學,將學生在課堂中學到的知識返回到生活中,又從生活實踐中彌補課堂內學不到的知識,自然滿足了學生求知的心理願望,產生了強烈的教與學的共鳴。同時,在生活實踐中學會了解決問題寫有關評論,開展演講會、朗誦會、辯論會等各種活動,實行全面教育,綜合治理,形成集體輿論,充分發揮多渠道功能。

  綜上所述,實施小學語文教學生活化策略必須能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注重知識的形成過程,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能引導學生把語文知識運用於實踐,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使學習變得通俗、有趣、生動,使語文教學實踐變得更有活力。

  篇二

  “語文教學生活化”就是要樹立大語文教育觀,開放語文課堂,將學生從抽象、虛擬的課本中解脫出來,讓語文走進生活,讓生活走向語文,給學生感受自然,使學生在與現實世界的撞擊、交流中產生對世界、對生活的愛,從而自發地、主動地去獲取知識,同時又在這一過程中陶冶情操、磨練意志、完善人格,“保證人人享有他們為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和儘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運而需要的思想、判斷、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

  一、豐富生活化的教學內容

  1.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教材中的生活氣息愈來愈濃,教師要善於發現和挖掘其中的生活因子,開展生活化的教學。現行教材中選編了大量極富生活趣味的、學生在生活中能聽到、見到、說到的內容作為教材內容,如《荔枝》、《“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童年的發現》、《21世紀社會集錦》等。這樣的內容既源於學生的生活,又高於學生的生活,教學時善加利用,就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語文學習的效率。比如,學完了民間故事《牛郎織女》,可以引導學生向家長、長輩收集民間故事,然後開個故事會,比比誰收集的故事多,講得生動,相信那些“葡萄架下”的故事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而且一定能滋潤學生精神的田園。

  2.挖掘社會中的生活資源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群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習語文實踐的機會。”人是社會的人,學生的生活離不開社會。社會是一道廣闊的背景,如果能好好利用,更是學習語文的一片天地。

  例如:針對當今社會上一些時髦的廣告詞,如“大富豪啤酒,步步領鮮”、“使用藍天六必治,讓您牙口無炎”等等,這一類故意偷換同音字的不規範用字現象,可以讓學生扮演一名文字小衛士,走入社會去糾正這類現象。這樣,不僅使學生掌握了一定的語言文字的知識,養成寫規範字,說規範話的良好習慣,而且也訓練了學生的社交能力,說服他人的能力。

  3.挖掘家庭中的生活資源

  家庭是兒童學習語文的第一場所,父母是兒童的第一任啟蒙老師。在這裡,兒童獲得了很多知識。教師可以抓住每個學生家庭的特點巧妙設計語文教學。例如:有的學生家長是賣服裝的,則可以讓他設計一下服裝廣告;有的學生家長是賣水果的,則可以讓他寫一寫介紹有關水果方面的文章等等。這樣一來,學生的積極性高昂,家長更是倍加讚許。

  二、構建生活化的語文課堂

  課堂是語文教學的主陣地,是實施生活化教學的起點。教師在設計學習方式時,要儘可能把學習的內容跟真切的生活內容相聯絡,拉近語文教學和學生生活的距離,使教學貼近生活,讓學生在充滿童趣與樂趣的學習中健康成長。

  1.觀察生活式

  在我們的課本中,並不是每一篇課文都與學生實際很貼近的,有些課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於和學生存在著時空距離的差距,所以在學習中,學生常常會出現對課文內容認識不全面,甚至出現一定的偏差。但有的課文內容是學生常見和比較熟悉的生活現象,但往往又是他們熟視無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學時應指導學生再留心去觀察,通過觀察去認識並擴大視野,從而促進學生理解課文,強化語言文字的訓練,起到提高觀察和理解能力的作用。

  如教學《夕照》一文,很多時候,學生放學時都是沉浸在夕陽的餘輝之中的,可是又有幾位同學認真地去觀察過夕陽呢?去領略過夕陽的美麗呢?去感受過夕陽下城市與村莊呢?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完全可以指導學生去觀察夕陽,領略夕陽西下的無邊美景。如《貓》一文,貓對於學生而言可謂司空見慣,但真正去觀察它的同學卻不多,教師應在課堂上向學生提出明確的觀察任務,並精心指導學生抓住特點去觀察,從而知道小動物的生活也是豐富多彩的,它們一樣富有生命和活力。這樣,學生學習課文時就能如魚得水,得心應手了。並且在學完了之後,還可讓學生去仿寫,這樣又鍛鍊了他們的寫作能力。再如《火燒雲》一文就可以指導學生去觀察雲彩,領略天空的美景,感受自然的千變萬化。這樣,讓學生通過觀察來認識生活,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

  2.再現生活式

  每一篇課文都以語言文字為載體記錄著一定的生活資訊,學生學習語文就是在頭腦中把語言文字還原成客觀事物,從而獲得主觀感受。但有的課文內容距學生的生活較遠,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一定的困難,而“充分提供情節背景下的學習是最有效的”。因此,教學時應藉助於情境的創設再現課文所描繪的生活畫面,使學生如臨其境,激起學習興趣,引起高度注意,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教學中可以通過現代媒體,直觀地展示課文所描述的情景;還可以以課本劇的形式,讓學生演一演課文內容,從而再現生活,把語言文字變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現在學生面前,加深學生對課文的感悟。

  例如,在教學《田忌賽馬》時,可以組織學生分角色扮演孫臏、田忌和齊威王。通過生動鮮明的表演,不僅使學生加深了對孫臏胸有成竹的理解,而且對田忌和齊威王也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更重要的是學生的學習興趣盎然,想象力、創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鍛鍊。

  又如《董存瑞捨身炸暗堡》一文,教師可藉助多媒體,播放當時戰鬥的英雄場面,加之教師抑揚頓挫的感情朗讀、精心剪輯的配樂音樂、畫面、語言、神情營造出來與課文內容相匹配的氣氛,使學生入境動情,順利地跨越了時代的鴻溝去理解、領悟革命戰士為了戰鬥的勝利不怕犧牲的英雄氣概,同時獲得一種強烈情感的陶冶,使學生明白現在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

  3.體驗生活式

  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兒童是用形象、聲音、色彩和感覺思維的。”根據兒童的這一特點,教師要有意識地創設教育情景,把課文所描繪的客觀情景和現象生動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身臨其境,再讓學生聯絡已有的生活經驗,去體驗,去感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感受。

  例如《碧螺春》一文中作者用細膩的筆調描繪了一幅令人陶醉的品茶情景:夕陽西下,明月初升,朋友相聚,品茶談心。如果僅限於玩味語言文字,可能學生感受不大,不妨送給學生一些碧螺春,佈置學生回家後在課文描繪的情景中邀友品茶,並寫下自己的感受。這樣,不需教師多費口舌,學生對這段文字的感悟定會像品茶那樣,愈品愈香,愈品愈回味無窮。

  又如在教學《讓我們蕩起雙槳》一文時,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用多媒體展示一幅和風拂面,幾位同學在公園內盡情遊湖,四周環繞著綠樹紅牆的春景圖,伴著這如詩如畫的意境,《讓我們蕩起雙槳》的旋律響起,學生一邊表演,一邊齊聲歡唱,從學生優美的動作,沉醉的表情可以看出:他們所體驗到的並不僅僅是黑白的文字了,而是充滿了生命活力的生活世界,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也激發了他們對祖國美好河山的熱愛。

  生活和語文好像是孿生兄弟,他們同生存,共發展。語文一旦離開生活,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結合“生活”來突破文字中的難點、化解學生心頭的疑點,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思想認識,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

教師如何抓好學生課前預習
提高學生語文素養論文
相關知識
小學語文生活化論文
幼兒數學教育生活化論文
回憶小學六年生活的散文
我的小學校園生活英語作文
小學課餘生活作文加評語
小學寒假生活的英語作文
小學寒假生活的英語作文
小學寒假生活英語作文
小學後進生轉化工作計劃範文
小學關於生活中英語手抄報的樣板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