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學習效率的技巧
有了興趣,效率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提高。你知道怎麼提高學習效率嗎?下面小編分享如何,供你參考。
技巧一.學習要有選擇 真正懂得利用時間的人,是不會把一切東西都往腦子裡塞的。
雅典有座達爾菲阿勃羅神廟,廟門門廊的一塊石碑上刻著一句警世名言:“認識你自己”。這是兩千多年前,偉大的思想家蘇格拉底提出的口號,這句話的含義是認識自己最難,而一個人對社會貢獻的大小,往往同這個人對自己認識的廣度、深度、準確度成正比。這句名言啟迪著歷史上一代又一代名人學者的成長。
兩千多年後,19世紀一位同樣偉大的思想家、丹麥著名哲學家素倫•克爾凱郭爾提出了另一個口號“選擇你自己”。它的含義是不僅要在理論上認識自己、認識世界,而且要在行動要準確選擇自己、選擇生活和選擇世界,做到這一點同樣也是很難的。可以說,這一口號為我們開闢了整整一個新時代。只有準確地認識自己和世界,才能準確地選擇自己,認識是基礎,選擇是發展。
可以說,人的一生是由大大小小的選擇聯結而成的,小到每時每刻對意志品格的選擇,對堅強和軟弱的選擇;大到在一個人生十字路口的選擇。人生的艱難就在於:不得不一次次面對大大小小的選擇,一次次經受著精神上的紛擾和感情上的翻騰。在學習中,同樣也不能例外。
福爾摩斯是英國作家柯南道爾筆下的世界級大偵探,是一位全身上下充滿了智慧的人。
福爾摩斯的形象一誕生,就成為很多人效法和崇拜的物件。就連愛因斯坦在寫《物理學的進化》一書時,也忍不住用他作全書的開頭,以福爾摩斯的偵破過程為例來論述科學家尋找自然奧祕的一般方法。
那麼,福爾摩斯究竟為什麼能夠在錯綜複雜的各種疑案中出奇制勝呢?柯南道爾在1887年首次推出福爾摩斯形象的《血字的研究》中,為人們開出了一份福爾摩斯的學識簡表:
歇洛克•福爾摩斯的學識範圍:
***1***文學知識——無。***2***哲學知識——無。***3***天文學知識——無。***4***政治學知識——淺薄。***5***植物學知識——不全面,但對於苜蓿製劑和***卻非常熟悉。***6***地質學知識——偏於實用,但也有限。但他能一眼就分辨出不同的土質。他散步回來後,能根據濺在他褲子上泥點的顏色和堅實程度來說明是在倫敦的什麼地方濺上的。***7***化學知識——精深。***8***解剖學知識——準確,但無系統。***9***驚險事件——很廣博,他似乎對近一個世紀中所發生的一切恐怖事件都深知底細。***10***提琴拉得很好。***11***善使棍棒,也精於搏擊。***12***關於英國法律方面,他具有充分實用的知識。
從這張簡表可以發現,福爾摩斯的知識是有自己的特定結構的,任何一個有成就的人,他的知識結構都能很好地為他的成功服務。知識是無止境的,學習卻必須有相對的止境,所學知識對實現自己的目標夠用就行,不夠用時再隨時加以補充,對目標沒有作用的大可不必要去花時間學習。
福爾摩斯的天文學知識近於零。他對此有過一段妙論:“都說咱們是繞著太陽走的,可是,即使咱們每天是繞著月亮走,這對於我或者我的工作又有什麼關係呢?”
對於知識的選擇,福爾摩斯告誡我們:“人的腦子本來像一間空空的小閣樓,應該有選擇地把一些傢俱裝進去,只有傻瓜才會把他碰到的各種各樣的破爛雜碎一股腦兒都放進來。這樣做的後果就是,哪些對他有用的知識反而被擠了出去,或者,最多不過是和許多其他的東西摻雜在一起。等你要用的時候,就感到困難了。”
對學生來說,如果能準確地在無窮無盡的知識中選擇某一部分、某一領域來作為學習的方向,就比較容易成功。
既然選擇學習方向如此重要,那麼,作為一個學生,應該怎樣選擇呢?
一般來說,選擇學習方向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別人給自己定向,另一種是自己給自己定向。不管哪一種,都要考慮兩個方面的因素:
***1***外部因素。例如,是否符合社會的需要?是否特別急需?這門學科的發展趨勢如何?1937年,英國著名的卡文迪許實驗室主任布拉格作了一項重大決策——拋開該室長期取得成就的理論物理學,改為研究無線電探測太空和血紅蛋白兩個課題,這一決策受到眾人的反對。但布拉格力排眾議,做出決定,從而使得卡文迪許實驗室後來成為射電天文學和分子生物學的發源地,還培養了一批傑出的科學家,其中不少人獲得諾貝爾獎。這個事例說明了解學科發展趨勢,及時選定方向是何等重要。
***2***內部因素。它包括性格、興趣、智力、才能等。遺傳學中有一種理論,即正常人的中等智力通常由一對主基因所決定,另有五對次要的修飾基因,它決定著人的特殊天賦,起著降低或升高智力的作用。一般這五對次要基因中,總有一二對是好的,因此,正常的人總在特定方面有良好的天賦和素質,具有自己的優勢。
一位思想家曾經說過:“搬運夫和哲學家之間的原始差別要比家犬和獵犬之間的差別小得多,他們之間的鴻溝是由各自最初的學習方向造成的。”
假定一個人的知識為零,那麼他的有效知識的百分比是多少呢?他實際需要的知識就是他的有效知識。現實中,人的知識面總是大於實際需要的知識,大多數人的有效知識大約相當於他總知識的10%。多麼可惜呀!假如他們能把學習哪些實際不需要的知識的時間用在正確的方向上,他的成就是沒有人敢估量的。
從自己的實際需要出發去選擇學習的方向,這樣學到的知識都是有用的,這樣的學習才是高效的。
高效錦囊
學習時間是有限的,但學習內容卻是無限的,所以要學會選擇,把握重點,不要平均使用力量。
所謂重點,一是指自己學習中的弱科,二是指各學科中的重點內容。重點確定以後,必要時還可以根據本身的系統性,將重點內容再細分為幾個專題,在兼顧其他各學科學習的同時,集中一個月或幾周的課餘時間去攻一個專題,解決一個專題以後,再集中一段時間專攻第二個專題、第三個專題……這種各個擊破,集中力量打殲滅戰的學習方式,無論對於補差或是提高,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技巧二:把握現在,不要拖延
凡事都習慣推到明天再幹的人,將永遠沒有明天。
有一艘海輪途中觸礁,船體進水。乘客有的急忙找救生圈,有的找自己的行李,但更多的人在發牢騷:有的責怪船長,說其駕駛技術太差;有的罵造船廠,說其生產偽劣產品。這時,一位乘客高聲喊道:“我們的命運不是掌握在我們的嘴上,而是掌握在我們的手上,快堵住漏洞!”經過眾人的努力,漏洞被堵住了,海輪安全地駛向彼岸。
這個故事,可能很多同學都會欣賞號召堵漏洞的那位乘客。畢竟,百怨不如一干,百說不如一做,光靠嘴皮子是沒用的,只有行動起來,才能解決問題。那麼,你能做到這一點嗎?
有一個美國人一直想到中國旅遊,於是制定了一個旅行計劃。他花了幾個月閱讀蒐集來的資料——中國的藝術、歷史、哲學、文化。他研究了中國各省地圖,訂了飛機票,並制定了一個詳細的日程表。他標出要去觀光的每一個地點,每個小時去哪裡都定好了。有個朋友知道他翹首以待這次旅遊,在預測他已經回國後的一天,到他家做客,問他:“ 中國怎麼樣?”這人答道:
“我猜想中國是不錯的,可我沒去。”他的朋友大惑不解:“什麼!你花了那麼多時間做準備,卻沒有去,出什麼事啦?”他回答道: “我喜歡制定旅行計劃,但我不願去飛機場,所以待在家沒去。”
可以看出,不管你的夢想多麼美妙,計劃多麼周詳,如果不採取任何行動,夢想只能是空想。
有一個人向禪師請教:“我想學禪,體悟人生真諦。我應該從哪裡開始做起呢?”
“從這裡。”禪師邊說邊用木棍在地上畫了一條線。
那人大惑不解地問:“這裡是哪裡?”
禪師當頭棒喝道:“這裡就是此人、此時、此地!”
禪師的話究竟是什麼意思?
禪師的意思是,不管你想學什麼,你都應該馬上行動起來。
許多同學有把今天的事情拖到明天去辦的習慣,並且還要千方百計地找理由來安慰自己。可是你知道嗎?要想有時間,就必須抓住每一分、每一秒,不讓每天虛度。嚮往明天、等待明天而放棄今天的人,就等於失去了明天,結果還是一事無成。而把握今天的祕訣是“今天的事情今天做”。
古今中外的偉大人物無一例外地不是抓住一個個稍縱即逝的“現在”,立足“今天”、運籌“今天”。
只爭朝夕,抓住今日,兼程而進,這就是非凡成功者的用時精神,也是他們的成功所在!每個中學生都應該牢記大劇作家莎士比亞的話:時間給勤奮者以智慧,給懶漢以悔恨。
放棄時間的人,時間也會放棄他。沒有一種不幸可以與失去時間相比。我們中學生應該避免這種不幸。
李洋在老師和家長眼裡,絕對是一個聽話的好孩子,學習成績也很優異。本來他是一個愛說愛笑的學生,但是最近他總是愁眉苦臉的,滿懷心事,而且老說一些使自己洩氣的話,比如 “唉,我怎麼這麼沒用啊”“累死了,真不想學習了,沒意思!”
班主任林老師也發現了這個問題,便把李洋叫到辦公室,仔細詢問。
李洋一副苦惱的樣子,他說:“我一直很愛學習的,我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標,這學期開始,我制定了詳細的計劃,包括各門功課應該實現什麼樣的目標,在班上爭取什麼樣的位置。為了實現這些,每天在什麼時候、要做什麼事都做了明確的規定。而且我還分科獨立制定目標,一門功課一張表。但是令我苦惱的是,這個計劃僅僅執行了一週。第二週便不能執行了。有時是忘記了這個時間該做的事情,乾脆下面的也不想做了;有時候感覺很累,什麼也不想做,就對自己說明天再做吧,到了第二天又沒做……我應該怎麼辦呢?”
林老師聽了點點頭,說:“彆著急,老師幫你分析分析。”
李洋的計劃是制定好了,但執行不到一週就出毛病了:今天打了半天籃球,特別累,休息一下明天晚上學習;到了明天晚上,有足球賽,算了,明天晚上吧……這樣不知道過了幾個“明天晚上”,結果是計劃一點都沒執行。
我們每一個同學的腦海裡可能都藏著一個或數個早就應該付諸行動的想法。你的想法也許是寫一篇文章,或是早起鍛鍊身體,或是成績提高10分等。每一個人總想追求完美,懷有不斷改進自我的希望,可是像李洋一樣的同學也是不少的。
我們來看一下李洋的計劃究竟有什麼問題:
——計劃太完善了。計劃完善了也不好嗎?是的,如果你的計劃太完善,內容、時間都規定得很具體,一環扣一環,那麼一個環節出現了問題,所有的行動就全部實現不了了。所以定計劃時,一定要留有餘地,要有能夠機動的時間。
—— 造成計劃實行不了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制訂計劃時沒有結合實際情況。沒有考慮到自己的能力,沒有考慮到環境的要求。李洋的計劃中也存在這個問題,他把目標定得太高了,而且根本不考慮每天上課的時間和安排。
除了前面兩點是客觀方面的原因外,更重要的是一些主觀方面的問題。這些主觀問題是:
——懶惰而貪於安逸。他們根本不在乎能否實現一個想法,只要享受今生,一直到“老大徒傷悲”時,才會感嘆自己“少壯不努力”。
——做事猶豫不決,遲遲未見行動,一再拖延。他們老是說:“等一等,等我準備好了就一定開始。”但是,準備又準備,從未就緒。時不我待,失去時機,你就永遠無法成功。
——意志薄弱者時時受到玩樂的干擾,為了一時快樂,而放棄已經確立的目標。他們常常為自己的耽誤時間而後悔,又不能及時約束自己,到頭來一事無成。
——安慰自己,尋找藉口:“這種方法不錯,可不適合我。”“我已發誓早起多次了,可就是做不到,看來我的天性不適合早起。”“我一看書就困,試過多次了,看來,我與別人不同。不適合晚上看書。”這些理由看似合理,實則都是自欺欺人。
其實,像李洋同學這樣的問題解決起來十分簡單:採取行動,而且現在就開始。任何藉口都是多餘的,都是心不誠的表現。成功之計在於立刻採取行動。
古詩《明日歌》這樣寫道:“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
是啊,如果所有的事情都推脫到明日,那麼就永遠沒有完成的一天,最後只能是一事無成,潦倒終身。
高效錦囊
你要下決心告訴自己今天是行動的大好日子,今天的行動塑造著你的未來。若要及時行動,不妨從以下幾條做起:
•拋掉過去的煩惱。無論過去損失了多少時間,經歷了多少次失敗,都要統統忘記,心中僅存一個念頭,那就是:“從現在開始。”過去的事情永不會再來,不要讓它們干擾你的現在。
•清除所有阻礙行動的理由。如果你決定今晚就行動,就不要在乎是否停電,是否有其他誘人的事情,是否午間沒息好等,這些今晚的理由同樣會在明天出現,要想立刻行動就必須剔除這些理由。
技巧三:善於利用零碎時間
時間往往不是一小時一小時浪費掉的,而是一分鐘一分鐘悄悄溜走的。
人類對時間的意識和控制,隨著社會的進步而逐漸加強。現代人計量時間的單位由時、刻、分、秒逐步精確到毫秒、微秒、毫微秒、微微秒。
著名的海軍上將納爾遜,曾發表過一項令全世界懶漢瞠目結舌的宣告:“我的成就歸功於一點:我一生中從未浪費過一分鐘。”
軍事家蘇沃格夫也曾說:“一分鐘決定戰局。我不是用小時來行動,而是用分鐘來行動的。”
雷巴柯夫曾說:“用分來計算時間的人,比用時計算時間的人,時間多59倍。”
富蘭克林有一句名言:“時間是構成生命的材料。”誰瞭解生命的重要,誰就能真正懂得時間的價值。我們最寶貴的不過是幾十年的生命,而生命是由一分一秒的時間所累積起來的。沒有善加利用每一分鐘,時間是永遠無法返回的。
“事情就怕加起來。”這一古老的諺語也是說的這個道理。一切在事業上有成就的人,在他們的傳記裡,常常可以讀到這樣一些句子:“利用每一分鐘來讀書。”
運動場上,以十分之一秒或百分之一的時間差,決定誰是紀錄的創造者。在航海中,使用6分儀的海員,1秒鐘的差錯,將使他的觀測相差1/4英里。人造衛星每秒鐘飛行11.2公里,電子計算機每秒鐘可以執行百萬次、千萬次、上億次、幾十億次。高能物理實驗,要求高能探測器在千分之一毫秒內精確地記錄下高能帶電粒子的徑跡。總之,對現代科學來說,“爭分奪秒”已經不夠了。
對時間計算的越精細,事情就做得越完美,如果在學習上你能以分為單位,對哪些看起來微不足道的零碎時間也能充分加以利用,你才能在學習中會有所收穫。
古往今來,一切有成就的學問家都是善於利用零碎時間的。東漢學者董遇,幼時雙親去世,但他好學不倦,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他曾經說:“我是利用‘三餘’來學習的。”“三餘”,即“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晴之餘。”也就是說在冬閒、晚上、陰雨天不能外出勞作的時候,他都用來學習,這樣日積月累,終有所成。
許多同學往往認為那些零散的時間沒什麼用處,其實這些時間看似很少,但集腋能成裘,幾分將幾秒的時間,看起來微不足道,但匯合在一起就大有可為。我們來看以高分考入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張文靜同學的經驗:
“用零散的時間記憶零散的知識”,這句話不是我說的,是學來的,拿來與大家共享。
零散的知識主要是英語單詞和語法,語文的語音、詞語、標點、熟語等基礎知識。大塊的讀書時間可以用來讀文章,記憶政史地等系統性很強的知識,而把那些零碎的知識寫在小紙片上,隨身攜帶,在零散的時間記憶是最好不過的了。
其實,在你的日常生活中,有許多零星、片斷的時間,如:車站候車的三五分鐘,醫院候診的半個小時等等。如果珍惜這些零碎的時間,把它們合理的安排到自己的學習中,積少成多,就會成為一個驚人的數字。
高效錦囊
在零碎的時間裡,你可以做下面這些事情:
•處理學習中的雜事。用零星的時間來削鉛筆、收拾用具、整理學習環境,用來整理書包,按第二天上課的課程,有次序地整理教科書、筆記本,清理文具等。
•讀短篇或看報刊。較短的零星時間適合讀一些短篇的文章或自己感興趣的報刊,這樣可以幫助你開拓知識面。
•背誦詩詞、記憶地名、年代和外文單詞等。由於學習的內容和性質不同,整體時間和零星時間的用法也不同。一門較系統的、難度較大的學科,則需要整體時間,而有些內容,諸如背誦詩詞、記憶地名、年代和外文單詞,就應該多利用零星時間。
•討論、求師。把學習中積累的問題,利用零星時間去和學友討論, 向教授請教,也是充分節約時間的好辦法。
•整理資料。學習總是離不開資料,例如書籍、剪報、期刊、科技報告、學習摘錄卡等。善於學習的人勤於積累資料,有了資料不勤於加工整理的人是不善於學習的表現。本來資料積累和整理加工是兩個獨立的階段,但這兩個階段的工作最好是交替完成,這樣可以減輕工作量。利用零星的時間來整理資料是最恰當的了。
技巧四:掌控時間需要精心計劃
正像建造樓房先要有圖紙,打仗先要有部署一樣。對學習時間的掌控也必須要有一套切實可行的計劃。
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年輕的時候,有很大的雄心壯志。他十九歲離開大學後,決心通過自學,精通各門外語和文、史、哲知識。
怎樣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呢?他為此制定了一個學習計劃:早晚計劃。
早計劃是:每天早上起來必須做一定時間的“記憶力體操”,嚴格要求自己強記一些單詞或其他方面有價值的東西。經過長期的鍛鍊,托爾斯泰增強了記憶能力,並掌握了大量的知識,學會了法、英、德、拉丁、希臘等各種語言文字。
晚計劃是:每晚睡前,以記日記的形式來作為一天的結束。他所記的日記,不是流水賬,而是對生活的觀察,為記日記他給自己規定了幾個任務:
一、檢查學習計劃的執行情況。
二、整理一天從生活中得來的感想。
三、記錄所接觸的人的每一個舉動、思想、感情,以及找出他們是服從於什麼樣的規律。
托爾斯泰的日記,是他鞭策自己思考人生問題和積累創作素材的工具。托爾斯泰早年的短篇小說《昨天的事》,就是從日記中脫胎出來的。
正像建造樓房先要有圖紙,打仗先要有部署一樣。對學習時間的掌控也必須要有一套切實可行的計劃,需要把學習任務具體分配到每一月、每一週、每一天去。
有許多學生在制訂學習計劃時總喜歡說這樣的話:“一眨眼,新的學期又到了。在這個學期裡,我決心:一、上課認真聽講;二、課後堅持複習;……”簡直就是決心書。這些話雖然正確,但是空洞。如果希望能真正有效地組織自己的學習,那麼給自己擬定的計劃書就要切實可行。
曾琪琪同學之所以當時以江西省宜春市高考第三名的身份進入北京大學,切實可行的學習計劃在其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是她的一些經驗之談:
計劃的時間跨度不宜過長。以一週一計劃***或半月一計劃***為宜。因為若跨度太長,則難以做到“具體”。
制訂計劃時有兩個線索。一個是時間。首先,列出本週課餘可自行支配的時間,每天都分出幾個時間段,寫上每個時間段學什麼,時間長的時間段學自己目前覺得薄弱的功課。這裡面還可以使用些小技巧,例如,每天晚上九點半之後我就開始犯困,所以在九點半至睡覺的那個時間段裡,我一般都安排複習數學***因為數學題比較能刺激我的大腦神經***,而絕對不背歷史、政治。制訂計劃的另一個線索是課程,即列出各個課程需要學習的東西,分配到相應的時間段中去。
把計劃書放在顯眼處,嚴格執行,每天完成後都標上個自己喜歡的標誌以增加成就感。比如我曾經瞎編過一首自己比較得意的七言絕句,就用來標在計劃書上,每天標一個字,四個禮拜就把七言絕句寫全了。
在安排時間時,同學們還要注意將長計劃與短安排相結合。長計劃可以是每學期、每月的計劃,而短安排則是每週、每天甚至每小時的計劃。到了高中,你會立刻感覺緊張起來,但面對這麼多要做的事,你或許有一種“老虎吃天,無法下爪”的感覺,不知該先看語文,還是該先看數學。因此,這時將長計劃和短安排結合起來就尤為重要。
在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的李媛媛同學看來,學習不能是盲目的事情,應該有一定的條理性,只有通過結合長期、短期、臨時計劃才可以真正地做到“胸中有丘壑”。她說:
將你這一個月要做的事先全部羅列出來,然後再分成四周,規定每週該做些什麼,然後再將其分配到每一天,每一小時。當然,有些同學或許覺得這太繁瑣,天天都要浪費大量的時間寫計劃。其實,我覺得每月與每週的計劃是應該寫的,至於每天的計劃則大可不必寫,心裡知道就行了。譬如說吃午飯的時候,就可以想想下午自習課的安排;放學回家的路上,就可以想想晚上的學習計劃,這樣點面結合,大計劃與小計劃相得益彰,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你的學習效率。
同時,我們在執行學習計劃的過程中,既要按照既定目標、步驟,嚴格執行,切實保障計劃的實現,同時又要根據計劃實行過程中出現的影響計劃完成的情況,及時調整計劃,隨機應變,以期更好地執行和實現計劃的既定目標。
因此,為了保證學習計劃的更好落實,必須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正確處理“一線”和“二線”的關係
計劃中的“一線”,主要指那些常規學習活動,如預習、聽講、複習、作業等,目的是完成老師佈置的學習任務,消化所學知識。計劃中的“二線”,指自己安排的學習活動,目的是提高深造,如參加課外學習小組等。
“一線”是“二線”的基礎,“一線”抓得好,就可以騰出更多的時間去抓“二線”。 “二線”任務如果完成得好,可以使自己的學習優勢或特長進一步發展起來,學習的自由度就會逐漸增大,主動的學習局面就有可能形成。這是高水平計劃應該具有的內容。
2.及時檢查並修訂計劃
生活和學習應該形成規律,但也不可能像機械運動那樣,周而復始,一成不變。當計劃執行到一個階段以後,就應該檢查一下學習的效果,並對原計劃中不適宜的地方進行調整。
只有通過檢查,才能發現問題,明確哪些地方需要修改,哪些地方需要補充,從而對原計劃進行科學而合理的調整。一個新的更適合自己的學習計劃,將會使你今後的學習更加有效!
因此,我建議同學們在每個計劃執行到結束或執行一個階段後,就應當檢查一下效果如何。如果效果不好,就要找原因,進行必要的調整。檢查內容是:是不是基本按計劃去做?計劃任務是否完成?學習效果如何?沒完成計劃的原因是什麼?什麼地方安排太緊?哪些環節安排輕鬆?等等。通過檢查後,再修訂計劃,改變不科學、不合理的地方。
高效錦囊
在安排好巨集觀的學習計劃後,還有必要根據自己的作息時間擬定一份具體的時間表,安排自己每天的學習。
安排時間表的時候要注意結合自己的實際。如果你的興奮點在白天的話,就可以多安排一些白天時間來學習,晚上多安排一點時間來休息;如果是“夜貓子”,就可以晚上多安排一些學習時間,中午安排一些時間來休息。例如你可以每天早上六點起床,晚上約十一點半就寢,這段時間除上課、休息等耗時外,還有六個多小時的時間可供自學。加以合理安排,是相當可觀的。
技巧五:你究竟用了多少時間在學習上
時間統計能讓你真正成為時間的主人,讓你從渾渾噩噩的狀態中擺脫出來。
柳比歇夫並沒有過人的天賦,也沒有令人垂涎的優越環境,他小時候由於頑皮還曾經摔斷了胳膊,年輕時溜冰又使自己的腦袋受了傷,成人時又不幸染上了肺結核——這在當時可是一種可怕的病。看起來,命運似乎註定了這個可憐的人要像其他絕大多數人那樣度過一個平凡的人生。
然而,就在命運正在給他下斷語的時候,“時間統計法”拯救了他。在他82年的人生旅程中,共出版了70多部學術著作,寫了12500張打字稿的論文和專著,內容涉及遺傳學、科學史、昆蟲學、植物保護、進化論、哲學等領域。
不僅如此,讓人難以置信的是,在緊張的科學研究中,他每天竟能保證8小時左右的睡眠,並長期堅持參加娛樂活動、體育鍛煉和社會工作。
他的時間是從那裡來的呢?原來,他從1916年開始作時間統計,每天核算,一個月一小結,到年底時還要進行總結。直到1972年去世的那一天,他堅持了56年,從未間斷過。
在他的統計中,每天的各項活動,包括學習、寫作、看書、讀報、休息、散步、娛樂,甚至子女同他交流感情的時間全都歷歷在案。不僅每個細節記載的非常詳細,而且各種事情耗時的起止時間都非常準確,誤差不超過3分鐘。
柳比歇夫在統計中,把所有的毛時間都扣除,只注重每天有效時間即純時間的數量。他總結說:“純時間比毛時間要少得多。”“我做學術工作的時間,最高是11.5小時,一般我能有七八個小時的純工作時間,就心滿意足了。我最高紀錄的一個月是1937年7月,我一個月工作了316小時,每日平均純工作時間是7小時。如果把純時間折算成毛時間,應該再增加25%-30%。我今後需要做的,就是如何把這25%-30%的時間再利用起來。”
有了這種精確的時間統計,柳比歇夫還能做出各種單項統計,例如一年中看書、寫作、聽報告、會友、看電影等的次數和時間。有一年的總結表上就有這樣的記載:“游泳43小時,同朋友、學生談話151小時……”
柳比歇夫的這種時間統計法最突出的特點是運用當代控制論中的控制-反饋原理,對實際耗費的時間記錄統計,計算時間實際利用率,從而找出浪費的因素,採取消除無效時間的措施,最大程度避免時間的浪費。
許多情況下,“沒有時間!”通常是你拒絕學習的理由或是後悔的解釋,但你真的沒有時間嗎?
一天有1440分鐘,有多少花在了學習上,有多少是花在了睡眠上,更重要的是,有多少時間是你根本就不知道花在什麼地方了。把你一天中的這1440分鐘加加減減以後,浪費掉的時間有多少,通常是你很難去面對的殘酷事實,這代表著有多少時間的價值是你所沒有把握住的。
為了更合理地規劃時間,讓每天的生活更充實,成功考入北京大學法學院的吳悅同學準備了一本學習記錄本,把每一天從早到晚每個時段所做的事都記在上邊,具體到分鐘,有時還簡略地記一點有趣的事,這樣的安排近乎苛刻,但他的時間利用效率從此大大地提高了,而且每每翻看以前的記錄時,都有一種充實感和成就感。下面是他的經驗之談:
在學習中,有些同學喜歡做一些毫無意義的事情。比如:擺弄不乾膠、貼畫,到遊藝廳去“瀟灑瀟灑”,買塊泡泡糖嚼個沒夠,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要知道,這樣的“小事”做的時間久了,就會形成一種不好的習慣,可以說這是一種對時間的極大浪費。如果你能把學習時間記錄下來的話,你就會發現,有多少時間被那些毫無意義的事給浪費掉了。
因此,我很想介紹給大家的方法就是記錄自己每天的學習時間,而且是比較精確的記錄。我原來的經驗是精確到5分鐘,這樣就可以杜絕一種現象:坐在書桌前一上午,其實什麼都沒幹,在記錄的時候,走神兒,發呆都要刨除出去。這樣到一天下來我們就會發現,其實每天可以真正用來學習的時間是非常有限的。雖然一天有24個小時,但是如果能真正學習8小時,就已經是一件很困難的事了。發現了這個殘酷的現實,就更需要我們好好的抓緊每一分一秒,不能簡單地認為, 我上午歇會兒沒關係,從中午12點到晚上再好好利用就行了。這樣的思想是非常要不得的,如果老這樣想,終將什麼都幹不成。
其實,像柳比歇夫和吳悅同學一樣,把自己的時間都記錄下來,這根本不算什麼困難的事。你可以通過你的記錄來了解,每天這一千多分鐘我都幹了些什麼,哪些是有效的學習時間,哪些是休息和娛樂的時間,而哪些時間是白白浪費掉的。只要能堅持下來,你就會慢慢發現,在一天當中,你的有效學習時間會越來越多,學習效率自然而然就提高了。
家長如何幫助孩子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