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立方說明文閱讀答案
“冰立方”是一個用來探測讓人捉摸不透,但很容易穿越行星體的被稱作中微子的亞原子粒子的國際科研專案。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冰立方》說明文閱讀材料
①科學家正在南極冰下架設一部大型望遠鏡,這部被稱作“冰立方”的裝置將能為科學家提供一張地球鐵核圖片,描繪出這個靠近質量更輕的岩石外殼的地核的大致輪廓。
②“冰立方”是一個國際科研專案,由美國等數個國家和基金會發起和執行。目前專案正在建設中,設計的目的是用來探測被稱作中微子的亞原子粒子,這種物質讓人捉摸不透,但它們很容易穿越行星體。這個裝置由數千個探測器組成,最終科學家將把它放進一個1立方千米的冰塊中。這些探測器的鏡頭對準下方,用來監視與眾不同的藍色閃光,這些閃光意味著一箇中微子已經成功從地球中逃逸出來,受到南極冰層的阻擋。
③“冰立方”還能當作行星掃描器。一些中微子擁有超過10萬億電子伏特***比普通的核輻射能量高數百萬倍***的極高能量。這些高能粒子並不是十分光滑,它們中的大部分將被地球的鐵和岩石層擋住去路。天文學家希望發現來自遙送的天體的中微子光束,隨著地球旋轉,他們將能利用“冰立方“對它們進行監控,掃描光束穿越行星的路徑,從而揭示這顆行星的結構。然而,“冰立方”的前輩,一臺被稱作AMANDA的中微子望遠鏡很不幸,它無法看到這些遙遠的中微子來源。這樣看來,這些中微子發出的光線一定非常暗淡。
④“冰立方”可以利用高能粒子與其他宇宙射線相撞在地球大氣中產生的中微漫射來解決這個難題。地核密集的鐵元素應該比它周圍的岩石層吸收更多這種大氣中微子。因此通過地球背後明亮的光線,“冰立方”應該能看到從黑影中凸現出來的地核,就像X光照射下的一根骨骼。另一個叫KM3NeT的大型中微子望遠鏡***計劃用來對地中海的深水進行探測***將為我們提供其他方面的資訊。原則上說,用這種方法探測地球的內部,至比用常規方法的視野更加清晰,科學家通過測量地球的波動,推測出地核的形狀。
⑤然而,中微子的光線非常暗淡,因此製作地核圖片的過程會很緩慢。利用“冰立方”進行十幾年探測後,這些科學家計算出地核應該會有一個大致的輪廓,但是觀測任何有關地核與它的覆蓋物邊界的詳細資料,將會花費更長時間,或許還需要一個更好、更大的中微子望遠鏡。
⑥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的地球科學家大衛·史蒂文森指出,科學家已經制作出大量更加詳細的圖片,用來分析震波穿越地球的過程。“我是中微子地球物理學的一名支持者,但是科學家在幾十年內可能無法從這方面受益。”
***選自《科學大觀園》,有刪改***
《冰立方》說明文閱讀題目
8.下列各項中,對“冰立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冰立方”是一部架設在南極冰下描繪地核大致輪廓的大型望遠鏡。
B.“冰立方”是一個用來探測讓人捉摸不透,但很容易穿越行星體的被稱作中微子的亞原子粒子的國際科研專案。
C.“冰立方”是一種由數千個探測器組成,最終將放進一個1立方千米的冰塊中的裝置。
D.“冰立方”是一架對來自遙遠天體的中微子光束進行監控,揭示這顆行星結構的行星掃描器。
9.下列各項中,對第④段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
A.“冰立方”可以利用高能粒子與其他宇宙射線相撞在地球大氣中產生的中微子漫射來解決中微子光線暗淡無法觀測的難題。
B.地核密集的鐵元素比周圍的岩石層吸收更多的大氣中微子,因此通過地球背後明亮的光線“冰立方”可以看到從黑影中凸現出來的地核。
C.計劃用來對地中海的深水進行探測的大型中微子望遠鏡刪km3NeT能提供其他方面的資訊,幫助我們製作出大量更加詳細的圖片。
D.用“冰立方”探測地球的內部,比用常規方法的視野更加清晰,科學家通過測量地球的波動,描繪出地核的形狀。
10.下面關於“中微子”的推斷和想象,正確的一項是*** ***
A.中微子從地球中成功逃逸出來,因為受到南極冰層的阻擋,所以發出與眾不同的藍色閃光。
B.中微子擁有比普通的核輻射能量高數百萬倍的極高能量,因為不十分光滑,所以大部分被地球的鐵和岩石層擋住去路。
C.中微子發出的光線非常暗淡,所以“冰立方”的前輩中微子望遠鏡AMANDA無法看到遙遠的中微子來源。
D.中微子的光線非常暗淡,所以製作地核圖片的過程需要漫長的十幾年時間。
《冰立方》說明文閱讀答案
8.D***偷換概念,D項,“冰立方”不是行星掃描器,原文說“當作”,只是說它具有行星掃描器的某種功能。***
9.A***B項,語言的限定,沒注意原文中的兩個“應該”。C項,無中生有,製作圖片與與望遠鏡無關。D項,誇大其詞,原文說“推測出地核的形狀”。***
10.C***A項,強加因果,受阻擋和放光之間沒因果關係。B項,以偏概全,原文說“一些中微子”,選項變成“中微子”;未然當已然,原文有“將”,選項沒“將”。D項,以偏概全,原文中說經過十幾年推算出大致輪廓,選項變成製作地核圖片需要十幾年。***
天外飛來準晶體閱讀練習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