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兒童心理教育案例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留守兒童”現象成了一個非常現實的社會問題,其核心問題是教育問題,關注“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勢在必行。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分享。
一
一、學生的情況:
姓名:許爽
性別:男
年齡:十一歲
五年級***1***班學生
二、問題及行為表現:
1、學習缺乏主動性。能完成作業,但不刻苦,缺乏毅力,沒有鑽研精神。
2、性格倔強、固執。與人相處辦事,不計後果,缺乏自制力,責任感淡薄
3、處事情緒化,易衝動。遇事不冷靜,有逆反心理,虛榮心較強。
4、生活自理、自主能力較差。有依賴和惰性心理,聰明但不愛多動腦。
5、主要原因是由於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
三、有關資料的調查:
許爽同學今年十歲了,由於頻繁轉學而成為問題學生。在家裡是獨生子,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從小在爺爺奶奶呵護下長大,由於是男孩,更是得到奶奶無微不至的關懷和溺愛,誰也不能碰他一下,誰也不能罵一句,,再加上家庭優越的物質條件,使他養成了固執、偏激、倔強的性格,辦事不愛動腦,我行我素,不計後果,出了問題又缺乏責任感,表現出逆反心理。學習缺乏自覺性,老師佈置的作業完成了事,多一點
也不想做,沒有毅力克服學習上的困難,根基打得不牢,使學習成績處於下游。做了錯事,不接受批評,不讓人家說,表現出較強的虛榮心和反抗心理。
四、個案分析:
針對許爽同學的個性心理特點,經調查瞭解,我認為他的個性問題來源於家庭環境的影響和學校教育的影響兩個方面:
1、鑑於他從小嬌生慣養,被捧為掌上明珠,凡事隨心所欲,被家庭主要成員所溺愛,過於放縱,使他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缺乏自理自立能力,養成了依賴別人和惰性心理。
2、在班級裡,一則年齡大,二則學習成績不好,又缺乏認真、刻苦的學習精神,對較難的問題不願意動腦筋,又不肯問別人,不懂裝懂,長期發展下去,知識掌握不牢。就產生了自卑心理。認為反正也就這樣了,甘拜下風,自暴自棄,致使成績下降,凡事總覺得自己對,對自己認識不清,出現情緒不穩定現象。
五、採取的方法和實施過程:
1 根據許爽的實際情況,我認為他的本質是好的,如果與家長配合共同對他進行耐心細緻的教育和幫助,他是會有改變的。於是我與其父母取得聯絡,讓他們勤與孩子打電話交流溝通。並讓他的爺爺奶奶一定要改變對孩子的教育態度,與老師更好的配合,嚴格管教孩子。
2. 他經常犯錯誤,出問題的方面,我則耐心指導,認真幫助他分析錯誤原因,讓他自己找出錯誤所在。同時,沒有放鬆對他的教育,用愛心去關懷愛護,用愛心去嚴格要求,使他真正理解教師對他的關愛,有利於形成他良好的行為規範。
3.針對許爽惰性強的缺點,激發他熱愛生活,熱愛勞動的熱情,值日生工作他認真做,就給予鼓勵;主動幫助教師拿教具等則給予肯定,
經與家長溝通得知,他在家中能幫助父母幹力所能及的家務,我則耐心幫助他建立起熱愛生活的信心。
六、教育效果:
經過近一年的瞭解及教育,許爽有了一定的進步,正如人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變的一樣,它具有穩定的特點,要徹底改變是要經過長時間的努力。現在,許爽對教師尊重,學習目的有了明確的認識,能堅持上滿上好各門課程,成績逐步提高。他對生活也滿懷信心,情緒較穩定,衝動事件逐漸減少,對勞動有了初步認識,值日主動、熱心肯幹,犯了錯誤能認識到錯誤在哪兒。任性、固執得以緩解,辦事能有目的性,逆反心理在減弱,他現在仍缺乏刻苦學習的精神,對較難的問題易放棄,缺乏堅強的毅力,抗挫折能力較弱,對於他今後的教育仍是長期的,我希望他會成為堅強、有知識的身心健康的人才。
二
一、問題表現:
安某,男,15歲,九年級***5***班學生,父母離異,判給父親,但父親在外打工,跟叔叔二人居住。說話、打架,多動。
二、教育過程及結果:
我通過觀察、家訪、交談,發現他這怪僻的性格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缺少家庭教育;二是補償式的父愛,每次父親回來就是給他生活費及零花錢,對於他物質上的要求盡全力滿足,但對於學習基本不提,品德教育從不過問。三是學習疏於監督,養成了隨心所欲,無所謂的習慣。因此我開始慢慢的觀察他,瞭解了他的心理特點及其成因後,我主要採取以下三個措施:
***1***走進心靈,傾注無限關愛。
我真心實意地走進他的心靈,從心靈上關心他的健康成長,驅除他由於父母不在而積壓在心頭的陰影。我經常找他聊天,聊天的內容不拘限於生活、學習,想到什麼聊什麼,瞭解他的興趣愛好,消除他的困惑,讓他知道我一直在關注他。生活中有了困難,我會像關心自己的孩子一樣去關心他、幫助他。
***2***拒絕訓斥,力行寬容教育。
在他犯錯誤時,及時對其進行幫助教育,心對心、面對面的對他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幫助他學會做人,學會生活,學會求知,學會追求。在他上課不認真聽講,作業不按時完成,書寫潦草,丟三落四,遲到早退,紀律鬆散的情況下,對其儘量減少訓斥,力爭能抽出時間和他談心交流溝通,必要的時候可以寬容他,或將作業量和難度降低。對他多一些鼓勵,少一些批評。
***3***充分發揮集體的作用。
一位心理學家曾指出“讓兒童教育兒童”的原則,很有見地,揭示集體教育的巨大作用。班級就好像是一個大家庭,班主任的教育藝
術就在於使這個大家庭對學生產生巨大的吸引力,特別是對缺乏愛的“留守兒童”,更應該讓他們在班級裡獲得情感體驗,讓他們對班級產生嚮往感,友愛感。人非草木,孰能無情。
經過家長、我以及同學們的努力,基本消除了對學習的厭惡情緒,上課能發言了,還能常常見到他高舉右手迫不及待地想發言,能按時完成作業了,數學作業正確率高了,單詞聽寫能過關了、作文水平提高了,成績有較大起色。原本只在教室裡坐著的他,也在下課和同學一起玩了。在操場上還經常能看到他和同學們嬉戲時活潑的身影,聽見他開朗的笑聲。他的變化是令人欣喜的,漸地他的成績也上升了,他的父親對此一再在電話裡表示對老師們付出的感謝;同時我更欣慰他在性格上的極大轉變,在學校組織的運動會中,他為班級也為自己爭得了榮譽,最終順利升入高中。
三
一個母親,能勝過100個教師;一個父親,能勝過100個校長。
---------------- 題記
當今社會現狀顯示,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越來越多的農村父母外出務工或經商,於是一大批處於認識人生關鍵時期的孩子,被迫交由爺爺奶奶或親戚照顧,成為留守兒童。由於親情和家庭教育的雙重缺失,造成了他們在學習、心理、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等方面存在種種問題,使他們成為典型的弱勢群體。作為農村教師,要儘可能地關注他們,走近他們的心靈,把愛的陽光灑向他們,既要做他們的老師,又要象他們的父母,要走進他們的情感世界,引導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下面,我根據自己的班級實際,結合真實的案例說一下我的做法。
留守兒童案例分析***一***
一、問題表現:
李某,男,13歲,七年級***5***班學生,父親在外打工,母親
有精神病,他與母親共同生活。上課發呆、厭學、不完成作業。
二、教育過程及結果:
有一次,沒完成作業,當我問及他的父母是否在家檢查督促他的作業時,他突然沉默了,開始哭泣,通過他的表現,我知道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我不再追問。後來,聯絡家長不通。於是我通過側面瞭解到的情況是,父親在外打工,母親有精神病,自理能力差,根本照顧不到他,他基本上是自己照看自己。
我決定對他予以特別的關心與幫助。我經常找他聊,在接觸中我發現,他其實是個很懂事的孩子,受家庭環境影響,他學會了做許多家務勞動,動手能力非常強,而且特別勤快,搶著做他力所能及的活,生活自理能力非常好,這些生活技能是其他同學遠遠未能及的,我把這些優點及時在班上進行了表揚,號召全班同學以他為榜樣,多學習掌握各種生活技能。在學習上,對他也特別關心,我經常給他創造成功的機會,讓他享受到學習的樂趣,並讓他擔任班級的勞動衛生委員,從而使他建立自信,不再自卑,厭學。通過這些活動,他的自信心倍增,融於了快樂的集體生活之中。
兒童安全教育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