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文化書法作品圖片
聞名於世的茶文化與書法均起源於中國。茶被人們譽為“國飲”,而書法又被世人視為“國粹”。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您有用。
1
2
3
4
5
中國茶文化與書法的聯絡
書法的發生發展,和其他藝術一樣,是沿著一條由實用到藝術的道路前進的。它的初期只是作為一種記事手段,但古代許多信札、碑文、書稿等,現在看來大都是很好的書法作品。我們今天考察茶的起源和發展情況,除了從茶的物種學、歷史學和社會學等角度出發之外,還有一條從文學的道路可以探索。歷史遺留下來的書法作品,都是一種難得的第一手資料。與此同時,它還可作為其他學科資料的一種補充。
一般認為,唐代之前均以“荼”字表示茶,所以對“荼”字,茶葉專家們總是抱著濃厚的興趣去探討、研究和發展。目前看來,“荼”字字形的較早遺蹟,是在古璽印中,如《古籀彙編》中收有的三個古璽文字。應該是先秦時的書跡,鳳毛麟角,彌足珍貴。 唐代是書法藝術盛行時期,也是茶葉生產的發展時期。書法中有關茶的記載也逐漸增多,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唐代著名的狂草書家懷素和尚的《苦筍貼》。這是一幅信札,上曰:“苦筍及茗異常佳,乃可徑來,懷素上。”全帖雖只有十四個字,但通篇章法氣韻生動,神采飛揚。從中可以看出懷素對茶的渴望心情。
說到懷素,又自然而然地想到茶文化的傑出貢獻者、世稱“茶聖”陸羽。《僧懷素傳》便是陸羽所作,其中有幾段是記述懷素、鄔彤和顏真卿討論書法藝術的言語。懷素與鄔彤為表兄弟;常從彤受筆法。彤曰:“張旭長史又嘗私謂彤曰:‘孤蓬自振,驚沙坐飛,餘師而為書,故得奇怪。’凡草聖盡於此。”晚年顏真卿問懷素曰:“師豎牽學古釵腳,何如屋漏痕?”又問:“師亦有自得之乎?”素曰:“貧道吾觀夏雲多奇峰,輒嘗師之。其夏雲因風變化,乃無常勢,又如壁折之路,一一自然。”這段書論中所言的“屋漏痕”、“壁折之路”等比喻,啟迪了後來書家對運筆妙法的領悟,至今還為書法家們津津樂道,對書法創作和理論產生著重大影響。陸羽還有一篇《論徐顏二家書》,他認為學書應重神似,而不應為外表形態所囿,持論也頗有見地。史載陸羽從小就刻苦學習,“竟陵西湖無紙,學書以竹畫牛背為字”,並與顏真卿過往甚密,他曾揮筆題壁:“天下奇泉”,也曾在廬山與摯友皇甫冉把盞啜茗暢談書法。縱觀陸羽一生中的種種成就,無疑當推《茶經》為首,但與此同時,我們也完全可以認為陸羽還是一位有造詣的書論家。
宋代,在中國茶業和書法史上,都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時代,可謂茶人迭出,書家群起。茶葉飲用由實用走向藝術化,書法從重法走向尚意。不少茶葉專家同時也是書法名家。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宋四家”之一的蔡襄君謨。蔡襄一生好茶,作書必以茶為伴。在任福建路轉運使時,他改進了製茶工藝,採用更為細嫩的原料,製成精美細巧、價值黃金的小龍團上品龍茶。宋人熊蕃稱:“自小龍團出而龍風遂為次矣。”歐陽修也在《龍茶錄後序》中說:“仁宗尤所珍惜,雖輔相之臣,未嘗輒賜。”其珍貴程度可見一斑。蔡襄不僅在製茶實踐上有獨到之處,而且更有一部影響甚大的理論著作《茶錄》。
《茶錄》是對《茶經》的一個發展。並且,蔡襄的《茶錄》書跡本身,便是一幅有名的佳作,歷代書家多有妙贊。除此之外,蔡襄還有《北苑十詠》、《精茶貼》等有關茶的書跡傳世。宋代《宣和書譜》對蔡襄書法作如是評論:“大字巨數尺,小字如毫髮;筆力位置,大者不失縝密,小者不失寬綽。……尤長於行,在前輩中,自有一種風味。”
唐宋以後,茶與書法的關係更為密切,有茶葉內容的作品也日益增多。流傳至今的佳品有蘇東坡的《一夜帖》、米芾的《苕溪詩》、鄭燮的《竹枝詞》、汪巢林的《幼孚齋中試涇縣茶》等等。其中有的作品是在品茶之際創作出來的。至於近代的佳品則更多了。
歷代書跡中有著茶事,歷代茶事中有著書家。“酒壯英雄膽,茶引學士思”,茶能觸發文人創作激情,提高創作效果。但是,茶與書法的聯絡,更本質的是在於兩者有著共同的審美理想、審美趣味和藝術特性,兩者以不同的形式,表現了共同的民族文化精神。也正是這種精神,將兩者永遠地聯結了起來。
中國茶文化與書法內涵的關係
古人飲茶之風甚盛,有茶宴、茶會等一系列文化形式。文人僧侶飲茶時,作詩、作賦,或吟頌,或揮毫。據《茶事拾遺》記載:“錢起,字仲文,與趙莒為茶宴,又嘗過長孫宅與朗上人作茶會。”錢起乃唐代著名詩人,曾任考功郎中,翰林學士等職,為“大曆十才子”之一。他寫過不少茶宴、茶會的詩作。此後,一些文人雅士常邀三五知己用名茶招等客人,一邊細細品嚐,一邊吟頌詩賦,揮毫作書作畫,令人興盡才散。
如今,我國很多地區也興起了茶藝表演,在欣賞禮儀小姐的精彩表演時又可學到不少茶文化方面的知識,文雅而高貴,給人以美的享受,令人心曠神怡,留連忘返。
而書法則是祖國藝術園地裡一枝奇葩,與其它國粹一樣濃縮了五千年的中華文化,照亮了漫長而曲折的歷史長河,震撼和哺育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的心靈。它以自己獨特的形式和美感,屹立於世界藝術之林。
書法具有骨、血、筋、氣,形質與性情相統一的視覺藝術形式,在數千年的發展過程中,孕育了無數冠絕百代的大書家,積累了數以萬計的墨跡瑰寶和著述,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世人面前,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偉大創造力。書法所表現出來的形質與性情之美,猶如自然界之精微廣大,變化無窮。以點線面等要素無窮盡組合的書法藝術,為美學和藝術哲學積累了豐富寶藏和理論。因此,書法和茶藝一樣,集中反映了我國“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
茶藝是在茶業和茶飲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茶樹原產於我國西南一帶。發現和飲用茶的歷史可追溯到四千年前的神農時代。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就有明確記載:“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茶和其他植物一樣,從發現到利用,經歷了漫長的歲月。當原始人類發現茶葉對人體有一定的醫療作用之後,便對茶葉的種植、加工和用途開始重視起來,一些文人雅士用文字記載其栽培技藝和飲用方法。這當中書法家充當了重要角色。尤其是在隋朝以前印刷術尚未發明,各種事物的傳播、記載均得依賴於書法,茶事自然不能例外。即使是後來發明了印刷術,依然沒有離開過書法。
再後來,由於書法的介入,茶風更為興盛。通過書法家及一些文人的讚賞,飲茶之風很快盛行中國大地。宋代詩人、書法家蘇軾有詩:“何須魏帝一丸藥,且盡盧仝七碗茶”。書法、茶藝與氣功及禪學一樣,具有靜心、自悟、怡情和健體等功效。茶藝和書法如同繪畫、雕塑、音樂和舞蹈藝術一樣,能給人以樂趣、情趣、雅趣和美的享受,它是有情的繪畫,無聲的音樂,異形的雕塑,靜化的舞蹈,令人百看不厭,回味無窮。
中國茶文化書法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