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聽那冷雨讀後感四篇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08日

  《聽聽那冷雨》抒寫的是深深的思鄉情緒。下面是小編精心為您整理的聽聽那冷雨讀後感,希望您喜歡!

  聽聽那冷雨讀後感篇一

  人們總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世界上沒有相同的兩片葉子”,現在想來是對的。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在用自己的心眼看世界,去體會其中的含義,所以看到的也就不同了。

  正如我們文中的人物一樣:父親的心裡因為始終記掛著田裡未乾完的活兒,所以生性樂觀堅忍的他也變得惆悵起來了;母親因為心裡惦記著田裡的活,因為看到父親的無奈,所以她的臉也因一天天纏綿不斷的雨而越發惆悵了;而我們則因為看到每天對著雨發呆、臉斜成一個弧度的父親和惆悵的母親,所以我們無心去應和雨給我們帶來的快樂,雨在我們眼中成了“該死的雨”、“令人討厭的雨”。因為我們憎恨雨,期盼陽光,所以“我們真希望雨能馬上停”,也同時把童年中的雨“調成了金黃色”。而這一切產生的源泉無非是因為他們的心。

  禪語中有一句話說“不是旗幟在動,而是你的心在動。”是的,因為我們看世界看事物並非真正用我們的眼在看,而是用心體會的。所以即使一直被人們認為“貴如油”的雨,“滋潤萬物”的雨,因為打心眼裡不願意它的出現而變得可惡、該死起來。

  但是如果它出現在乾旱以後,那我想文中的人物又會有另一種表情了:也許父親那粗糙的被太陽晒成黝黑的臉會因為雨的出現而再次傾斜成45度角;也許母親也會因為它的出現而掃去連日來的惆悵,雨開始滋潤母親的心田,使母親變得更加婉約動人;也許我們會因為雨的出現而變得歡呼雀躍,會在小水坑玩耍,會應和著雨點打擊小花傘的節拍翩翩起舞,也希望它可以下個不停。那時的雨也許就不再是該死的、令人討厭的了,也許會是可愛的、令人喜滋滋的了;那時也許在我們的童年記憶中,雨真的是金黃色的了。而這一切一切的“也許”,都是因為我們的那顆心啊!

  聽聽那冷雨讀後感篇二

  記得高三的語文老師特別喜歡余光中的散文,時常在我們面前提到他。不過,說句實話,我對散文卻不怎麼喜歡。因為覺得散文就一個字——散!讀起來,感到很吃力,往往幾遍下來,還是不知道寫的是什麼。

  看這篇《聽聽那冷雨》,是因為當時的天氣很熱,我的心也在不知不覺中感到有些煩燥,需要些“冷雨”。

  文章沿著作者的足跡,從大陸“聽”到香港、臺灣、美國最後又回到了臺灣;隨著作者的思緒,從現代聽到了古代,從現實聽到了歷史;從少年聽到青年再到中年。每一次的“雨”都給作者帶來不同程度的聽覺上的感受與心靈上的顫動。

  最最為引起我興趣的是,在余光中的筆下於是各種器官都可感受到的。視覺上:點點滴滴,滂滂沱沱,淅瀝淅瀝;嗅覺上:細細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點薄荷的香味,濃的時候,竟“發出草與樹沐發後特有的淡淡土腥氣”;聽覺上:無論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驟雨打荷葉,聽上去總有一點淒涼,至於雨敲在鱗鱗千瓣的瓦上,由遠而近,輕輕重重輕輕,夾著一股股的細流沿著瓦槽與屋簷潺潺瀉下,各種敲擊音與滑音密織成網。

  我想,余光中先生應該是很喜歡雨的吧。如果沒有長期以來對雨的仔細觀察和打心底的喜歡,對雨不會有如此青苔般的深刻記憶。而對我,一個不喜歡雨,甚至有點討厭雨的人來說,看完這些對雨的描寫也不由得喜歡上了雨。另一方面,我不得不佩服余光中先生,他的文筆給我一種很感性的美,行文間可感受到他情感的豐沛、想象的獨特***沒有多少人會認為雨是帶有薄荷味的吧***。

  再者,《聽聽那冷雨》中,還體現了余光中先生散文的一個特定:文藻豐富、瑰麗。在這篇文章的第一段,他連用了“料料峭峭”、“淋淋漓漓”、“淅淅瀝瀝”、“天潮潮地溼溼”、“瀟瀟”、“潮潤潤”、“走入霏霏”、“悽悽切切”八個疊詞,給人一種音樂美,也營造了一種古典的意境。此外,這些戲也使我更確切地體會到作者對“冷雨”的感覺,同時也為下文作者對“冷雨”展開敘述起了一定的鋪墊作用。

  讀完全文,恨不得天馬上下一場冷雨!當然,這是假的。

  不久前看的彥火先生的《多情的雨》,同樣是寫雨,彥火先生的“雨”缺個我不一樣的感覺。在彥先生筆下,出於就像文中寫的一首首詩詞,如“春雨有五色,灑來花旋成”,“枕前淚共階前雨,隔個窗兒滴到明”,“清風醒病胃,快雨破煩心”等,這些詩詞帶給人無限美好的遐想。在彥火先生筆下,雨或是飄逸或纏綿,人們的更多是歡樂。

  余光中與彥火的這兩篇散文,都帶有借景抒情的意味,但不同的是余光中先生的《聽聽那冷雨》卻透著一絲的哀愁,那是一種淡淡的鄉愁。它很平淡,幾乎感受不到,卻確實存在。

  “冷雨”與“春雨”哪個更好,我說不出,但我覺得在不同的情緒下看不同的作品,可一個我們帶來不一樣的審美感受。

  聽聽那冷雨讀後感篇三

  前幾日心情煩悶,望著窗外那傾盆如注的大雨,彷彿一切從頭至尾的沖刷著自己的內心,閒暇之餘緩慢地翻起一本書籍,映入眼簾的竟是那篇很熟悉的文章,余光中的《聽聽那冷雨》。

  文章先從故鄉的冷雨說起,回憶著在下雨的季節一位姑娘撐著一把油紙傘心平氣和的向小巷深處走去。她的腳步是那樣的寂寥而悽清,滴滴答答的雨滴聲敲打著高低不平的石板路。隨即,作者筆鋒一轉向我們展示了廈門之夜的雨,並以兩位主人翁的形象敘述了一種淡淡的相思之愁。之後再次進一步的描寫江南的雨,進而更深一步的刻畫了女性獨有的溫柔。

  雨氣得空濛而迷幻,輕輕地嗅一下,便可發現一種帶有特別的味道,是淡又是香,讓人不覺得感受到清爽的氣息撲面而來。

  而身在美國的余光中,再次望著窗外的雨,卻少了些許的清淡多了些迷離的情調,這不禁會讓人的思緒飄落在梧桐相思樹上,並不像驟雨打荷葉那樣,總有一種淡淡的淒涼。可遠在殘等古屋下,這種悽慘的景象就變得越加的濃厚了。

  春雨的綿綿;秋雨的瀟瀟;夏雨的磅礴;冬雨的冰涼,這也會一個人聯想到人的成長從青絲少年到白髮長者,伴隨著無數次的雨滴,慢慢的老去。此情此景傳遞著無論是對故鄉、還是對人事物的留戀,都伴隨在著冷冷的雨聲,透漏著一絲低迷的回憶。

  雨既可以是一個人的心情變好也可以給一個人增添不少憂愁,也流漏著點點滴滴的回憶,這種記憶一直伴隨在悽迷的大地上久久會散去。

  聽聽那冷雨讀後感篇四

  “冬季到臺北來看雨,別在異鄉哭泣。”這是臺北的雨於我的最初印象,悽迷而又詩意。

  “就憑一把傘,躲過一陣瀟瀟的冷雨,也躲不過整個雨季。連思想都是潮潤潤的。”雨天,先生倚門而立,細雨濛濛,打溼了他的思緒,涼涼海風,吹亂了他的髮絲。蒼穹依舊遼闊,只不過已變了兩樣,歸心似箭卻望不到故土。

  雨落在地上,圈圈漣漪緩緩盪開,不知故土的土地上是否也是一樣的景?先生的淚滴落在地上,分不清是哪滴是雨,哪滴是淚。“這種酷冷吾與古大陸分擔,不能撲進她的懷裡,被她的裙邊掃一掃吧,也算是安慰孺恭之情。”先生飽受國家分離之苦,只能隔著一灣淺淺的海峽相望,咫尺天涯。遊子的根在故土之上,離開了自己的根,他們就像無根的浮萍一樣漂浮不定,尋不到家的溫暖,找不到靈魂的歸宿。

  舊時的雨落在屋瓦上發出碎玉之聲,而今已成絕響。豈只是臺北,恐怕祖國大地也很少再能聽見這種天籟之音。無數的高樓聳立,城市儼然一個水泥森林,披著鋼筋水泥的怪物高傲地俯視著地下的芸芸眾生。

  越多的人願意早起一小時來看一下股票狀況,而忘記了傾聽動人的鳥鳴;越來越多人低頭刷著手機看瑣碎資訊,而忘記欣賞沿途的風景;越來越多人忙於追名逐利,而忘記內心的棲息……先生不由扼腕嘆息,發出:“古屋不在,聽聽那冷雨。”的感嘆。冷雨冷的不僅是肌膚,更是給燥熱的降溫,讓人歸於平靜,放慢腳步感受生活。

  雨於我也是特殊的存在,蘇童曾說:“假如有鋪滿青瓦的屋頂,我不認為雨是恐怖的事物。假如你母親曾經在雨聲中為你縫製新襯衣,我不認為你會有一顆孤獨的心。”無論是轟然巨下,還是珊珊來遲,雨悄無聲息地滋養著內心的種子,淅淅瀝瀝也好,滂滂沱沱也罷,濃郁、熱烈的情感隨雨轟然而至,將人逼近情感崩潰的邊緣。忘不了《雨世》中父親轉身後蒼老的背影與小四無措的哭泣,忘不了老屋青瓦上籠罩的霧氣與暴雨擊打時發出的碎玉之聲,忘不了三毛在雨中狂奔的無拘無束……

  聽聽那冷雨,聞聞那冷雨,嗅嗅那冷雨,舔舔那冷雨……雨淋溼了我的眼,我的心、我的孤單歲月。

行者無疆讀後感
魚我所欲也讀後感四篇
相關知識
聽聽那冷雨讀後感四篇
唯一的聽眾讀後感四篇
魚我所欲也讀後感四篇
少年閏土讀後感四篇
羅密歐與朱麗葉讀後感四篇
野性的呼喚讀後感四篇
放慢腳步去長大讀後感四篇
水滸傳第一回讀後感四篇
細節決定成敗讀後感四篇
海底兩萬裡讀後感四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