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豔波人物事蹟及觀後感
陶豔波被稱為“同桌媽媽”,為了讓兒子上正常學校,陶豔波辭職陪著孩子一起上學,“感動中國2014年度人物評選”結果揭曉後被評為感動中國2014年度人物。下面是小編跟大家分享的陶豔波事蹟及觀後感,歡迎大家來閱讀學習~
陶豔波人物事蹟
在“感動中國”的舞臺上,即使是出於天性的母愛,也會因為她的非凡堅韌及創造的奇蹟而深深震撼觀眾的心靈。繼往年割肝救子的暴走媽媽陳玉蓉和為兒女留下巨幅十字繡作為未來學費的癌症母親姚厚芝之後,這回,陶豔波母子的故事,再次成為全場的淚點。
兒子楊乃彬8個月大的時候因病失聰,從此,這個黑龍江的三口之家,為兒子的明天,走上了一條異常艱辛的路。
陶豔波本不敢眺望太遙遠的未來。她先是去北京學習脣語,回來後不厭其煩訓練兒子。整整3年,當那一句含混不清的“媽——”從兒子嘴裡說出時,陶豔波和丈夫相擁而泣。兒子7歲那年,她毅然辭掉工作,隨兒子一起走進了小學校園。她決心以自己的陪讀,為兒子贏得與健全孩子同樣的教育。從小學一年級到大學四年級,整整16年,陶豔波成了楊乃彬的“同桌的你”。
小學的課程相對容易,陶豔波面臨的考驗在於體力。課間,她得陪著孩子們蹦蹦跳跳。上課時,為了不影響後面的孩子聽講,她坐在一張很矮的凳子上,一堂課下來,累得腰痠背痛。乃彬看不清老師的口型,急得滿頭大汗。為了讓兒子跟上進度,陶豔波必須把上課的內容全部記下來,課後,放慢速度再給兒子講一遍。
乃彬小學六年級時,陶豔波和丈夫傾盡家財,為他做了人工耳蝸植入手術。初中三年,陶豔波既要學習越來越難的功課,還要給兒子進行聲音訓練。2008年,乃彬收到重點高中錄取通知書的那天,陶豔波笑了,班主任卻抱著她哭了:“這3年你太不容易了!”
更不容易的是接下來的高中三年。複雜的方程和定律,讓年過40歲的陶豔波學得異常吃力。“如果我不懂,他就更不懂了。”為了讓兒子考上大學,陶豔波成了全班最用功的學生,“一下課就纏著老師問問題,有些題目一想就是一宿。”
2011年,失聰的楊乃彬終於走進了大學校門。“別家的孩子19歲考入大學,我家的孩子也是19歲考入大學。”說起自己的兒子,陶豔波充滿自豪。
如今,乃彬已經是個懂事的男子漢,為減輕家庭經濟負擔,他勤工儉學,為同學提供快遞服務。他那青春的臉龐,洋溢著自信的微笑。
當道路越走越寬,48歲的陶豔波會在今後的日子裡,給自己訂立什麼規劃麼?“感動中國”的採訪環節,主持人敬一丹提醒陶豔波:“比如旅遊啊,美容啊……”陶豔波並不接茬,又把話題回到兒子身上:“我的希望就是,他以後能夠融入社會。兒子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母子倆一起唱起了《世上只有媽媽好》,聽力受限的乃斌無法找準音調,但這依然是最讓人動容的演唱。在舞臺上唱歌,這是乃彬打小的心願,也是媽媽幫他圓了又一個夢想。
母子倆能收穫今天的成功和榮譽,離不開一個人——乃彬父親的全力支援,“感動中國”也把他請到了現場。“既然生下他,就要對他一輩子負責。”陶豔波和丈夫的堅定共識,支援著他家走過風雨,走向陽光。
陶豔波頒獎詞:“他的四周寂靜下來,你的心完全沉沒。除了母愛你一無所有,但也要橫下心和命運爭奪。十六年陪讀,你是他的同桌,你作他的耳朵,讓他聽見這世界的輕盈,也聽見無聲的愛。”48歲的陶豔波,辭職陪著失去聽說能力的兒子一起上學,12年苦讀,兒子如願考上了大學。
陶豔波事蹟觀後感篇1
43歲的陶豔波大學畢業多年,仍是民族中學的“學生”。每天,她陪聽力障礙的兒子楊乃斌上課,從孩子上學前班一直到高三,陶豔波已經在教室坐了14年,她是老師眼裡問題最多的學生,是兒子特殊的“同桌”。
第一聲“媽媽”,她盼了6年
18年前,楊乃斌在6個月時突發高燒,雙耳失聰。10個月時,做了一次手術,使左耳可以聽到60%-70%。然而,一樣大的孩子開始咿呀學語時,小乃斌卻一個字也不會說。十聾九啞,陶豔波心裡很清楚,錯過了最佳的語言學習期,兒子可能就永遠不會說話!
陶豔波開始每天跟兒子不停地說,讓兒子通過口型和微弱的聲音來明白意思。為了教一個字,她會說上幾千甚至幾萬遍。有時旁人被他們母子說煩了,但陶豔波仍然堅持,她知道自己沒有其他選擇。終於,楊乃斌在6歲時,叫出了第一聲“媽媽”,這一聲並不很清晰的“媽媽”讓陶豔波喜極而泣……這聲“媽媽”她盼了6年啊。
14年陪讀,每天像打仗
昨天,在民族中學高三理科班的教室裡,記者看到,一張課桌前母子倆並肩而坐。兒子努力地聽,母親則把老師講課的內容快速記錄下來。晚上,母親將課堂上不好“消化”的問題,一遍遍教給兒子。隨著課程越來越高深,陶豔波感覺越來越吃力。尤其是英語,她自己上學時學得很少,現在等於從零學起。她就加倍努力去記憶、朗讀和學習。楊乃斌學理科,有時老師不做板書,陶豔波就在自己腦海裡勾出框架,將老師口頭的提問快速記錄,拿給兒子看……“45分鐘一堂課,我一秒鐘都不敢走神,生怕有的地方沒記全,每上一節課就像是打了一場仗,手上身上緊張忙活得全是汗。”陶豔波說,“遇到難題,有時候會想一晚上。”多年熬夜讓她掉了不少頭髮,手上也因做筆記而磨出老繭。
相信努力可以創造奇蹟
民族中學的老師說:“楊乃斌的媽媽是課堂上最努力的學生,也是提問題最多的學生。”陶豔波多年的辛苦付出沒有白費,現在楊乃斌在課堂上可以聽懂老師講課內容的50%,而且可以和老師同學對話交流了。讓陶豔波欣慰的是,兒子不僅學習優秀,而且非常懂事。每次上學路上,母子倆都是一人一個書包,還要帶飯盒,這時候兒子總是爭著提東西;晚上在家做作業,兒子非常認真主動,從沒讓她催促過;自己每年過生日,兒子都會用省下的零花錢給她買禮物。去年,陶豔波帶著兒子回了趟老家,親戚朋友看到他們印象中的聾啞男孩居然學會了說話,都感嘆不已。
面對大家的稱讚,陶豔波說得最多的一句是:“當媽的能付出就得付出,既然孩子投奔我來了,就要善待他,對他的人生負責,讓他做一個對社會有意義的人,我相信努力可以創造奇蹟。”
陶豔波事蹟觀後感篇2
兒子楊乃彬8個月大的時候因病失聰,從此,這個黑龍江的三口之家,為兒子的明天,走上了一條異常艱辛的路。
陶豔波本不敢眺望太遙遠的未來。她先是去北京學習脣語,回來後不厭其煩訓練兒子。整整3年,當那一句含混不清的“媽--”從兒子嘴裡說出時,陶豔波和丈夫相擁而泣。兒子7歲那年,她毅然辭掉工作,隨兒子一起走進了小學校園。她決心以自己的陪讀,為兒子贏得與健全孩子同樣的教育。從小學一年級到大學四年級,整整16年,陶豔波成了楊乃彬的“同桌的你”。
小學的課程相對容易,陶豔波面臨的考驗在於體力。課間,她得陪著孩子們蹦蹦跳跳。上課時,為了不影響後面的孩子聽講,她坐在一張很矮的凳子上,一堂課下來,累得腰痠背痛。乃彬看不清老師的口型,急得滿頭大汗。為了讓兒子跟上進度,陶豔波必須把上課的內容全部記下來,課後,放慢速度再給兒子講一遍。
乃彬小學六年級時,陶豔波和丈夫傾盡家財,為他做了人工耳蝸植入手術。初中三年,陶豔波既要學習越來越難的功課,還要給兒子進行聲音訓練。2008年,乃彬收到重點高中錄取通知書的那天,陶豔波笑了,班主任卻抱著她哭了:“這3年你太不容易了!”
更不容易的是接下來的高中三年。複雜的方程和定律,讓年過40歲的陶豔波學得異常吃力。“如果我不懂,他就更不懂了。”為了讓兒子考上大學,陶豔波成了全班最用功的學生,“一下課就纏著老師問問題,有些題目一想就是一宿。”
2011年,失聰的楊乃彬終於走進了大學校門。“別家的孩子19歲考入大學,我家的孩子也是19歲考入大學。”說起自己的兒子,陶豔波充滿自豪。
如今,乃彬已經是個懂事的男子漢,為減輕家庭經濟負擔,他勤工儉學,為同學提供快遞服務。他那青春的臉龐,洋溢著自信的微笑。
當道路越走越寬,48歲的陶豔波會在今後的日子裡,給自己訂立什麼規劃麼?“感動中國”的採訪環節,主持人敬一丹提醒陶豔波:“比如旅遊啊,美容啊……”陶豔波並不接茬,又把話題回到兒子身上:“我的希望就是,他以後能夠融入社會。兒子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母子倆一起唱起了《世上只有媽媽好》,聽力受限的乃斌無法找準音調,但這依然是最讓人動容的演唱。在舞臺上唱歌,這是乃彬打小的心願,也是媽媽幫他圓了又一個夢想。
母子倆能收穫今天的成功和榮譽,離不開一個人--乃彬父親的全力支援,“感動中國”也把他請到了現場。“既然生下他,就要對他一輩子負責。”陶豔波和丈夫的堅定共識,支援著他家走過風雨,走向陽光。
有關許三多的故事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