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於史記的故事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8日

  《史記》不僅是一部史學鉅著,也是一座文學史上的豐碑。那你知道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閱讀。

  :知人善任

  虞舜在帝堯去世後,順應天命民心做了帝王。當時的許多賢才比如禹、皋陶、契、后稷、伯夷等從帝堯時代就已經開始被舉用了,但堯並沒有分給他們主管的職務。虞舜即位以後,打算召集四方諸侯到文祖廟議事,準備給這些賢者一些具體的事幹。有一天,虞舜把諸侯們召集在一起問道:“各位諸侯,你們認為誰能將先帝的事業發揚光大,總領百官來輔佐我呢?”大家都不約而同地說:“大王,讓伯禹擔任司空吧,他可以光大帝堯的事業。”由於當時的水患相當嚴重,於是,虞舜便命令禹去治理洪水。然後,虞舜又對棄說:“棄,現在老百姓已經沒有糧食吃了,你去做負責農事的官員后稷,組織他們播種各種穀物吧。”接著,虞舜又命令契說:“契,老百姓之間不是很團結,父母兄弟姐妹之間的關係也不是很融洽,你去做司徒,推行五教倫常,慢慢地去教化他們吧。”隨後,虞舜又對皋陶說:“皋陶啊,蠻夷各族現在經常擾亂中原,搶劫殺人。你去做主管刑法的長官吧,判定五刑時要輕重適中,要在郊野、市、朝三個不同的地方執行刑罰,流放犯人時距離的遠近也要根據具體情況而定,總之,你要明察秋毫、辦事公允,使老百姓信服你。”虞舜又問諸侯們:“你們認為誰可以教導各行各業的工匠啊?”大家都推舉了垂。虞舜又問道:“那麼,誰又能夠掌管山林水澤中的草木鳥獸呢?”大家都說益可以。虞舜接著說:“那誰可以協助我掌管天、地、人三事的禮儀呢?”大家都認為伯夷可以。虞舜一一聽從了諸侯們的意見。虞舜又任命夔做典樂官,任命龍做納言官。最後,虞舜規定,每三年考察一次官員的功績,以三次考察結果來決定官員的升降。

  :大禹治水

  大禹是黃帝的玄孫,也就是黃帝的孫子的孫子。他的父親鯀是堯帝的大臣。堯帝在位時,中原地區發了大水,洪水滔天,無邊無際,大家都為此而憂愁。堯帝於是到處尋找能治理洪水的人。大臣們向堯推薦了大禹的父親鯀,堯說:“鯀這個人啊,經常違背命令,敗壞同族的民眾,我們不能用他呀!”大臣們都堅持說:“尊敬的王啊,相比較而言,眾大臣沒有誰比他更強了,希望您讓他試試吧。”堯於是聽從了眾大臣的建議,任用鯀去治理洪水。鯀採用了圍堵的辦法,想把洪水截住,但是九年過去了,洪水仍然氾濫不息。鯀失敗了。於是,堯帝的繼承人舜帝就將他流放到了羽山。後來,舜又任命鯀的兒子禹去治理洪水,讓他來承擔他父親未完成的事業。

  禹為人聰敏機智,仁愛可親,說話誠實,能夠遵守道德禮儀,吃苦耐勞。他接受了舜帝的命令,與益、后稷一起去治理洪水。禹吸取了父親以前失敗的教訓,改用疏導的辦法,讓洪水流入大海。因為父親鯀治水無功,禹心裡一直懷著愧疚之情,於是他就不辭勞苦,盡心盡力地去治理洪水。在治水的十三年中,他有好幾次從家門前路過都沒有進去看一眼。這就是“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禹住在簡陋的房子裡,把自己所有的財產都用在了治理河川上。他開發了九州的土地,疏導了九條河道,修治了九個大湖,測量了九座大山。他還讓益給民眾分發可以種植在低窪潮溼的土地上的稻種,讓后稷賑濟缺乏糧食的民眾。禹治水時,一邊行進,一邊考察各地的山川地形及物產情況,並弄清了諸侯朝貢時的交通路線。同時,他還規定了各地應該向天子繳納貢賦的數量。經過如此艱苦的努力,大禹終於取得了治水的勝利。

  :夏代之亡

  夏代後期有一位君主叫孔甲,對鬼神十分迷信,並且霪乿無度。夏王朝的德望也就隨之日漸衰微,各地諸侯相繼背叛。傳說上天曾經降下一雌一雄兩條神龍來警示孔甲,孔甲非常喜歡這兩條龍,就四處尋找會餵養龍的人。當時,有一個叫劉累的人,從一個養龍的人那裡學會了馴龍之術,便決定去侍奉孔甲,幫助孔甲養龍。孔甲對他十分欣賞,賜封他為御龍氏,並賜給他許多封地。後來那條雌龍死了,劉累便突發奇想,偷偷地把它做成了肉醬,拿來獻給孔甲品嚐。孔甲吃完以後,覺得味道非常鮮美,便派人去找劉累再做一次。劉累已經沒有肉醬可以進貢,又害怕龍死的事情被孔甲知道,就連夜逃跑了。這件事也預示著上天對夏王朝已經失去了信心。

  夏代最後一個君王叫桀,他是個有名的暴君。他不但不講德行,反而用武力傷害百姓,民眾都不堪忍受。他曾經將自己比作太陽,並對別人說:“我會像太陽一樣永遠不會滅亡的!”百姓們聽說後,指著太陽氣憤地說:“你這個太陽什麼時候才能滅亡啊?我寧可與你同歸於盡!”桀還曾經將商族的領袖湯囚禁在夏臺,最後商湯被釋放回到自己的封地之後,開始注重修行德業,勤於政事,力量不斷壯大,諸侯都前去歸附了他。最後商湯率領軍隊去征討夏桀,夏桀戰敗逃到今河南封丘東部地區的鳴條,後被放逐而死。桀臨死時還對別人說:“唉,我真後悔當初沒有在夏臺把湯殺死啊,使我落到了這個下場。”他絲毫沒有覺察到這一切是由於自己所犯的錯誤造成的。
 

歷史上堯是怎樣的
黃帝手植柏的傳說故事
相關知識
出自於史記的故事
關於史記的故事短一點
有關於史記的故事
四個出自史記的故事
三個出自史記的故事
出自史記的故事
出自史記的故事帶內容
成功來自於堅持的故事
成功來自於失敗的故事
司馬遷寫的史記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