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故事內容_寓言故事
人們對歷史的印記很大程度上是從廣為流傳的歷史故事而來的。歷史故事具有生動的情節和豐富的內容,很容易在人們的腦海中留下印象。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中國傳統文化故事內容,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中國傳統文化故事內容篇一:董遇“三餘”時間
東漢末年,有一個人名叫董遇,他從小喜歡學習。不管走到哪裡,他身上總是帶著書,一有時間就坐下來學習。後來,董遇成了大學者。
有人問董遇:“你是怎麼讀書的?”董遇回答:“我遇到讀不懂的書,就反覆地看,反覆地讀。”這個人反問:“反覆讀一本書,哪有那麼多時間呢?”
董遇說:“那就利用‘三餘’的時間。”
這個人好奇地問:“什麼是‘三餘’的時間?”
董遇說:“冬天是一年的剩餘,夜晚是白天的剩餘,下雨天是晴天的剩餘。只要用好了這‘三餘’時間,就有時間讀書了。”
俗話說:“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可見,時間對於我們來說是尤其珍貴,而如何有效利用時間來進行學習,是我們每個人需要認真對待的問題。董遇“三餘”時間,充分體現了他善於學習和善於利用時間的方法。服刑人員不妨借鑑其方法,充分利用業餘時間學習文化知識,同時需要記住的是,學習最重要的就是堅持,只有這樣,你才能有所收穫。
中國傳統文化故事內容篇二:孔子“三十而立”
春秋時期,大教育家孔子的父親死得早,家裡很窮困。孔子的母親帶著他,靠給人洗衣服、做針線維持生活。而孔子從小就勤奮好學,
他一邊幹活,一邊學習,讀了很多詩書,並學會了各個國家的禮儀。
隨著孔子的學問越來越深,他的名聲也越來越大,慢慢地有許多人來向他求教學習。在孔子30歲那年,他創辦了我國曆史上第一所私塾。只要是誠心來學習的人,不分貴賤,孔子都用心教導。
由於孔子知識淵博,而且課也講得好,所以他的弟子越來越多,他的私塾最終得到了社會的承認和支援。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將人的一生劃分為若干個階段,並闡明瞭各個階段該做什麼事和懂得哪些道理。三十而立的意思是人到了三十歲這個年齡,就應該承載起社會責任並立足社會。這個故事告訴服刑人員:勤奮好學是每個人都需要具備的一種品德,凡是有所成就的人,都是經過勤學苦練才逐步走向成功的。
中國傳統文化故事內容篇三:魏照拜師
郭泰是東漢時期的大學者,他知識淵博,品德高尚,當時有很多人向他求教。有一個叫魏照的年青人,也拜郭泰為師。在向郭泰討教幾次之後,他就把行李也搬了過來,要住在郭泰的家裡。郭泰很奇怪,就問他:“別人都是早上來晚上走,你為什麼要住在我這裡?”魏照誠懇地說:“我很佩服您的學識和為人。現在有知識的老師很容易找,但能傳授做人道理的卻不多。而您正是這樣的人,所以我希望能時刻伴隨您的左右,朝夕學習。”郭泰聽了很受感動,就留下了魏照,從此更加用心地教導他。後來,魏照也成為了大學者。
我們除了要虛心學習文化知識外,還要悉心學習為人處世的道理,做一個真正品學兼優的人。魏照拜師的目的,不正是為了德學兼備、完善自我嗎?在如今競爭異常激烈的社會中,要想更好的生存與發展,就要學會做人做事之道。成功的機會是均等的,只要找到了為人處世的方式,才能使我們的人生更加精彩。
中國傳統文化故事內容篇四:沈括上山看桃花
沈括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的科學家。他從小就喜歡學習,喜歡思考。有一次,他讀白居易的詩。當讀到“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時,他感到不可理解:為什麼我們這裡花都謝了,山上的桃花才剛剛開呢?為了解開這個謎團,沈括約了幾個小夥伴上山實地考察一番。四月的山上,天氣還有些冷。沈括幾經尋找後,終於發現了幾處桃林,滿樹的桃花開得正豔。原來山上的溫度比山下要低,因此花期才比山下來得遲。
正是憑著這種求索精神,沈括後來寫出了我國古代著名的百科全書——《夢溪筆談》。
沈括為了解開疑惑,毅然決定實地考察,正是憑著這種認真求索的精神,他不僅得到了正確的答案,並且後來成為了北宋時著名的科學家。服刑人員在學習中一樣會遇到許多不明白的地方,應該像沈括那樣認真執著,付諸實踐,才能徹底地解開迷惑,掌握更多的科學文化知識。
超群絕倫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