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姓的來源介紹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08日

  關於路姓源出有出自姬姓、姜姓、妘姓、以縣名得姓等多種說法,後代族人多尊玄元為得姓始祖。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希望你喜歡。

  路姓源出

  1、出自姬姓,為黃帝后裔。據《唐太原令路公碑》、《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黃帝曾孫帝嚳之孫曰玄元,因功封於路中,歷虞夏稱侯,子孫以國為氏。

  2、出自姜姓,為炎帝后裔。據《元和姓纂》所載,黃帝封炎帝庶子於潞地***今山西治一帶***,春秋時有潞子嬰兒,其後以封地為氏,後去三點水為路姓。

  3、出自妘姓,為陸終後裔***其實亦為黃帝后裔***。據《困學紀聞》與《姓考》所載,黃帝裔孫陸終,第四子名求言***一名鄶子***,受封於路,子孫以路為姓。

  4、以縣名得姓。據《姓氏急就篇注》所載,路,原作潞,初為水名,後為縣名***故城在今北京市通縣東八里***,居者有以縣名為氏者。

  5、出自隗姓,炎帝之裔。黃帝封炎帝之裔於路,即春秋時赤狄潞子***今山西省潞城一帶***,國人稱潞氏,後滅於晉,子孫以國為氏***疑與姜姓同源***。潞又寫作路,也稱路氏。

  6、出自他族。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北魏沒路真氏後改為路姓;今滿、侗、景頗等民族亦有此姓。

  7、出自南宋皇室。公元1126年***靖康元年***,金兵圍汴京,高宗趙構逃亡在外遇金兵,問其姓氏,高宗裝啞指路為姓,後裔便分趙、路兩姓。

  得姓始祖

  玄元。黃帝子名玄囂,玄囂生子帝嚳,即高辛氏。帝嚳有子摯,摯生子玄元,在唐堯時為部落首領,後玄元因功被封為路中侯,歷經虞舜時期和夏朝,一直為侯爵,其子孫以國為氏,稱路姓。並尊玄元為路姓的得姓始祖。

  路姓遷徙分佈

  路姓源起十分龐雜,在兩漢時期見諸史冊之路姓已經十分搶眼,如有鉅鹿東里***今河北平鄉西南***人路溫舒,漁陽***今北京密雲***人路人,蜀郡***治今四川成都***人路建,陳留***治今河南開封***人路粹,太原***今屬山西***人路佛……可見在此際,路姓已分佈於今河北、北京、河南、山西等北方大地,並且已有路姓落籍四川。魏晉南北朝時期,路姓繁衍得依舊興盛,尤其在今河南省境,路姓就出現了五個郡望:即襄城郡、陳留郡、河南郡、內黃縣、潁川郡。表明在今河南之襄城、開封、洛陽、內黃、禹縣一帶路姓人枝繁葉茂,風光顯赫。除此之外,路姓人在今河北大名、寧夏固原、陝西西安一帶也形成大的聚落,並且人丁興旺,一直延續到隋唐兩朝。尤可一提的是繁衍在今河北大名的路姓人,在此際竟現於史,名人不斷。當然,此際劇烈的社會動盪,也導致數量眾多的路姓人取道南下江南,並且在今浙江金華一帶形成路姓東陽郡望。隋唐時代,路姓上述郡望依舊興盛,並且以陽平等路姓郡望為中心擴充套件至今山東境內,如唐代宰相路巖為魏州冠氏***今山東冠縣***人,其家族在當地頗具盛名,世代顯貴,而且人口繁衍興盛,後路巖因故被貶嶺外,其子避地湖南,住永州祁陽,當為路姓入湖南之始。宋時,其後路振由永州祁陽徙居潭州湘潭***今屬湖南***。明初,山西路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河南、河北、山東、天津等地。此後至清,路姓由於仕宦、謀生、避災等原因散居全國各地。如今,路姓在全國分佈較廣,尤以河北、山東、安徽、河南等省多此姓,上述四省之路姓約佔全國漢族路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一。路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五十一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零七。

  路姓姓氏文化

  郡望

  內黃郡:治所在今河南省內黃縣。內黃曆史文化悠久,屬華夏文化發祥地。四千五百年前,華夏始祖高陽氏顓頊、高辛氏帝嚳建都並安葬於此;距念三千多年前,殷商王朝的第十代王太戊、第十三代王河亶甲、第十四代王祖已均先後建都於內黃毫城,約百餘年,稱相土或故殷城,早於安陽殷墟;是春秋時期偉大大的政治家、改革家商鞅,南北朝時期冉魏皇帝冉閔和唐代大詩人沈全期的故里;是秦二世三年***甲午,公元前207年***楚霸王項羽奪軍救趙“破釜沉舟”之地;是宋代民族英雄岳飛童年時代居住讀書的地方。漢朝時期,其地置內黃縣。曹魏時期,稱黃河以北為內,黃河以南為外,故有內黃、外黃之稱。黃河南岸有外黃和小黃,黃河以北稱內黃。1999年,內黃縣轄四個鎮、十三個鄉。到2000年,內黃縣轄六個鎮、十一個鄉。

  陽平郡:漢朝置郡。治所在元城***今河北大名***。

  陳留郡: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陳留縣,漢武帝元狩元年***己未,公元前122年***改置陳留郡,治所在陳留***今河南開封***。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東部至民權縣、寧陵縣、西至開封市、尉氏縣、北至延津縣、南至杞縣一帶地區。北魏時期改治到浚儀。隋朝開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廢黜,隋、唐兩朝皆為汴州陳留郡。1957年丁酉併入河南省開封縣。

  襄城郡:南北朝時北魏於縣境置鍾離、襄城、陳陽、石馬諸縣,分別屬南襄州、西淮安郡和襄城郡,今城關鎮為當時的襄城縣治,以後歷為州治、縣治。治所在襄城***今河南襄城***。

  ***郡:漢武帝西漢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114年***置郡,治所高平***今寧夏固原***。轄境相當於今甘肅省平涼地區景泰、靖遠、會寧、平涼、涇川、鎮原及寧夏中寧、中衛、同心、固原等地及寧夏回族自治區西部。又有***縣,在今甘肅涇川北,並屬於***郡。東漢時期移治臨涇***今甘肅鎮原***,廢***縣。十六國初期再置***縣,併為郡治。東晉時期又移治******今甘肅涇川***。隋、唐兩朝時期的***郡即涇州。唐朝後期曾改為保定郡,縣亦名保定。金國時期為甘肅省涇川縣,為涇州治所。元朝時期曾以陝西***堡為***縣。民國早期,為紀念陝北紅軍和蘇區建立人、中國工農紅軍傑出的指揮員謝子長烈士,在民國二十四年***乙亥,公元1935年***改子長縣,移治所到原縣東部的瓦窯堡。

  東陽郡:西漢時期置郡,三國時期孫吳國寶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再分會稽郡置東陽郡,郡治在今浙江省金華分城區,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金華市一帶。以郡在瀫水***今衢江***之東、長山之陽得名。金華設立郡府建置自此始。東陽郡屬揚州,領長山***今浙江金華婺城、金東、蘭溪***、烏傷***今浙江義烏***、永康、吳寧***今浙江東陽***、豐安***今浙江浦江***、太末***今浙江龍遊***、新安***今浙江衢州柯城、衢縣***、定陽***今浙江常山***、平昌***今浙江遂昌***九縣,治設長山。南朝梁紹泰二年***丙子,公元556年***置縉州,陳天嘉三年***壬午,公元562年***撤州,東陽郡改名金華郡,郡名金華自此始。隋朝開皇十三年***癸丑,公元593年***改置婺州。故城區有婺城之稱,後歷為州、路、府治和專署駐地。隋朝大業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復置東陽郡。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改東陽郡置婺州,並於信安縣***今河南新安***分置衢州。唐朝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婺州為東陽郡,唐朝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復為婺州,一直沿續到宋、元時期。元朝至元十三年***丙子,公元1276年***改為婺州路,元朝至正十八年***辛巳,公元1358年***,朱元璋攻取婺州路,改名甯越府,元朝至正二十年***癸未,公元1283年***改為金華府。明朝成化七年***辛卯,公元1471年***金華府領金華、蘭溪、東陽、義烏、永康、武義、浦江、湯溪八縣,故有“八婺”之稱。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為三川郡。西漢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為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於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被廢黜,後又復為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為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於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為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為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為河南省,一直延續至今。

  京 兆:亦稱京兆郡、京兆尹,實際上“京兆”不是一個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區稱謂,“尹”為其太守。西漢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為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三國曹魏文帝黃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為京兆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至華縣一帶。曹魏黃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禮為秦公,以京兆郡為秦國,曹魏黃初三年又改名為京兆國。魏明帝青龍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為秦王,改京兆國為秦國。齊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為京兆郡,今西安,下屬五縣,除周至、戶縣外,均在轄區內。西晉時仍置京兆郡於長安,轄區較三國魏時縮小。十六國至南北朝時期前趙、前秦和後秦、西魏、北周相繼建都長安***後秦稱常安***,均在此設定京兆郡***或尹***。隋、唐兩朝均都長安,另建新城。隋朝時期稱大興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長安城,在長安城周圍的京畿地區,以雍州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隋、唐兩朝均設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為郡級建制以統長安、大興***唐改為萬年***等二十餘縣。唐朝以後,長安城不復為都,發展受到一定影響,但仍不失為一個重要的地方性都會。金、元兩朝在陝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華陰以西一帶地區。北洋政府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府尹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國政府成立時廢黜“京兆”之稱。

  潁川郡:戰國時期秦國滅韓國後,以所得韓地於秦王贏政十七年***辛未,公元前230年***置潁川郡,治所在陽翟***今河南禹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許昌一帶地區。東魏時期遷治潁陰***後為長社,今河南許昌***。隋、唐兩朝為許州潁川郡。

  堂號

  陽平堂:以望立堂。

  內黃堂:以望立堂。

  陳留堂:以望立堂。

  襄城堂:以望立堂。

  ***堂:以望立堂。

  東陽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京兆堂:以望立堂。

  潁川堂:以望立堂。

  路姓家族名人

  路皋:幷州***今山西省太原***人,宋代畫家。善畫駱駝,醉後數筆,頗具生意,時稱河東三絕之一,兼長畫鬼神。

  路淑媛:南朝宋丹陽建康***今江蘇省南京***人,以色貌入選宋文帝后宮。生劉駿***孝武帝***,拜淑媛。孝武即位後,尊為皇太后。因明帝幼失生母,被其撫養長大,明帝即位後,尊其為崇憲太后。

  路敬淳:唐朝臨清人。少有志學,足不履門。居親喪,倚廬不出者三年。後舉為進士,遷崇賢館學士。奉詔編輯慶郵儀典,又著《姓略》、《衣冠系錄***等書。唐初姓譜學,唯敬淳名家,後有撰次者皆本之路氏。

  路雄:陽平人,北魏大將。因從軍征伐立下大功,官至伏波,奉車都尉。

  路隋:陽平人,唐代大臣。舉明經第。歷遷左補闕、侍講學士、中書舍人、翰林學士,文宗時,以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位同宰相***,監修國史。後出任鎮海軍節度使。有《平淮西記》。

  路巖:魏州冠氏人,唐代大臣。進士出身,歷遷屯田員外郎、翰林學士,以兵部郎侍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居位八年,累進左僕射。後與韋保衡交惡,被流放儋州,並賜死。

  路彬:晉陽***今山西省太原***人,南宋官吏。任廣西提刑時,明察秋毫,杜絕冤獄,後又為民請命,減去部分過於沉重的賦稅。官至刑部侍郎。

  路振:永州祁陽***今屬湖南省***,宋代大臣、學者。五歲通《孝經》、《論語》。後進士及第,曾任太常博士。文辭為名家所稱道,著有《九國志》。

  路迎:***1483-1562*** 字賓暘,山東汶上人,明代大臣。

  路亨:太平府當塗***今屬安徽省***人,明代官吏。曾任安溪知縣,居官清廉,尤重視學校。路如瀛:山西陵川人,明代官吏。崇禎時任臨清同知。後清兵攻破臨清城,被亂兵所殺。

  路溫舒:鉅鹿東里人,西漢文士。少年牧羊,稍長成為獄中小吏,學律令,轉為縣獄史。後習《春秋》,學識漸博,舉孝廉,為山邑丞。後升廷尉奏曹掾,宣帝即位後,他上書反對酷刑,主張尚德緩刑,官至臨淮太守,治有異跡,卒於官。其文以《尚德緩刑書》較著名。

  路博德:西河平州人,西漢將領。以右北平太守從霍去病徵伐匈奴有功,漢武帝封其為邳離侯。後又征伐南越立下大功。太初元年,因兒子犯大逆不道罪,被革去爵位,降為強弩都尉。

  路嗣恭:京兆三原***今屬陝西省***人,唐代大臣。任神烏令時,唐玄宗認為其治績為天下最,可嗣漢時魯恭,故賜現名,歷遷渭南令、朔方節度留後、檢校刑部尚書、江西觀察使,以善於治理財賦著稱。後拜兵部尚書、東都留守。

  路公明:山西陽泉鋁業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兼總經理。

  路秀雲:工程師。女,1942年9月生,河北人。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革命烈士夏明翰生平簡介
資產階級革命家熊秉坤生平簡介
相關知識
路姓的來源介紹
顏姓的來源介紹
邴姓的來源介紹
房姓的來源介紹
昝姓的來源介紹
藍姓的來源介紹
謝姓的來源介紹
龔姓的來源介紹
嵇姓的來源介紹
祝姓的來源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