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為人物評價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02日

  康有為出生於封建官僚家庭,光緒五年***1879年***開始接觸西方文化。光緒十四年***1888年***,康有為再一次到北京參加順天鄉試,藉機第一次上書光緒帝請求變法,受阻未上達。光緒十七年***1891年***後在廣州設立萬木草堂,收徒講學。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歡迎大家閱讀:

  康有為.人物生平

  康有為出生於封建官僚家庭,祖父康贊修是道光年間的舉人,父親康達初做過江西補用知縣。康有為自幼學習儒家思想,1879年開始接觸西方文化。1882年,康有為到北京參加順天鄉試,沒有考取。南歸時途經上海,購買了大量西方書籍,吸取了西方傳來的進化論和政治觀點,初步形成了維新變法的思想體系。

  1888年,康有為再一次到北京參加順天鄉試,藉機第一次-光緒帝,請求變法,受阻未上達。1891年後,他在廣州設立萬木草堂,收徒講學,弟子有梁啟超、陳千秋等人。

  1895年,他到北京參加會試,得知《馬關條約》簽訂,聯合1300多名舉人,上-,即“公車-”,又未上達。當年5月底,他第三次-,得到了光緒帝的讚許。7月,他和梁啟超創辦《中外紀聞》,不久又在北京組織強學會。

  1897年,德國強佔膠州灣,康有為再次-請求變法。次年1月,光緒皇帝下令康有為條陳變法意見,他呈上《應詔統籌全域性折》,又進呈所著《日本明治變政考》、《俄羅斯大彼得變政記》二書。4月,他和梁啟超組織保國會,號召救國圖強。6月16日,光緒帝在頤和園勤政殿召見康有為,任命他為衙門章京,準其專摺奏事,籌備變法事宜,史稱戊戌變法。後因慈禧太后的干預,維新運動失敗,其具體細節目前尚有較大爭議。

  變法失敗後,光緒皇帝被軟禁,康有為之弟康廣仁被殺,康有為逃往日本,自稱持有皇帝的衣帶詔,組織保皇會,鼓吹開明-,反對革命。為獲得國際支援,他曾遊歷列國,會見歐洲各國君主。

  辛亥革命後,康有為於1913年回國,主編“不忍”雜誌,宣揚尊孔復辟。作為保皇黨領袖,他反對共和制,一直謀劃清廢帝溥儀復位。1917年,康有為和效忠前清的北洋軍閥張勳發動復辟,擁立溥儀登基,不久即在當時北洋政府段祺瑞的討伐下宣告失敗。

  康有為晚年始終宣稱忠於清朝,溥儀被馮玉祥逐出紫禁城後,他曾親往天津,到溥儀居住的靜園覲見探望。1927年,康有為病死於青島。

  康有為以其所處的時代,先行看到了國家的危機,並進行了大膽嘗試,為孫文領導的辛亥革命做了實踐上的指導。

  康有為故居

  康有為故居,位於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丹灶鎮銀河村委蘇村村。康有為故居又名“延香古屋”,建於1858年,康有為誕生於古屋。故居為一間一廳兩房兩廊的青磚鑊耳屋,是珠江三角洲典型的清代民宅。延香古屋採用青磚牆櫞木結構,古色古香。古屋大廳用黑色木板搭建了0,兩廊中間留有天井,古屋採光足通風好,冬暖夏涼,環境非常舒適。延香古屋是保留完好的一處清代建築,具有很好的觀賞和研究價值。在這座故居中,康有為飽讀中西書籍,初步形成了維新思想體系,並在此處撰寫了至今仍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的論著《大同書》初稿。

  康有為梁啟超

  康、樑關係的演變是耐人尋味的。應該說,康、樑二人都曾是近代中國歷史上向西方尋找真理的先進人物,都曾為使中國由封建制度轉向資本主義制度做出過自己的貢獻。然而,在歷史的轉折與大變革面前,一個固步自封,僵化保守,拒絕接受新事物和新變化;一個善於吸收,因時而變,努力掙脫傳統事物與文化的束縛,師生的分歧乃至最後0是理所當然的。

  康有為是梁啟超治學和從政的導師,二人均是中國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他們之間的恩恩怨怨,與近代歷史的發展程序息息相關。

  梁啟超師從康有為,不僅是他從政生涯的開始,而且也是他進入學問殿堂的起點。他曾說過:“啟超之學,實無一字不出於南海。”不過,此時師弟二人在思想上還是有一些分歧的,只不過這些分歧不是太大而已,但卻也種下了日後恩怨的種子。

  梁啟超曾從思想、性格及思維方式上找原因,認為康有為“萬事純任主觀,自信力極強,而持之極毅。其對於客觀的事實,或竟蔑視,或必欲強之以從我。”應該說,梁啟超的這種分析有一定的道理。

  

  康有為是參與戊戌變法的重要人物之一,自50年代以來很長一段時間裡,學術界對他在近代歷史發展程序中所起的作用評價較低,這是因為有兩種說法一直為多數研究者所接受,一曰:康氏對帝國主義抱有幻想,“跌入了帝國主義的圈套”,成為其“推行侵略政策的工具”,與洋務派主張的“以夷制夷”並無二致。一曰:戊戌變法失敗以後,康氏的政治思想倒退到反對民權、膜拜君權的立場,最終墮落為保皇黨,成了社會前進的絆腳石。

  

林鵬書法作品
高原的茶花敘事散文朗誦稿
相關知識
康有為人物評價
高考歷史複習人物評價原則有哪些
陸游的人物評價
胡雪巖的人物評價
魏源的人物評價
袁枚的人物評價
陳宮的人物評價
禰衡的人物評價
劉盈的人物評價
章懷太子李賢的人物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