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綿山的導遊詞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4日

  綿山起源於春秋時晉國介子推攜母隱居被焚在山上,所以綿山又名介山,綿山早在北魏之時就有寺廟建築.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

  篇1

  遊客們大家好,今天我們將要遊覽的是介休綿山,綿山是太行山支脈,海拔高度為2000多米,因山勢綿豆而取名為綿山。後因春秋時期晉臣介子推被焚此山而名聲大震。歷代都在綿山興建了許多寺院禪房,於是成了著名的佛教聖地。而且綿山風景絕佳,也是我國北方著名的旅遊風景區之一。從介休南行20公里到達綿山腳下的興地村,再南行約1.5公里的路程,我們就要開始登山了。山上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十分豐富,但景點較為分散,往返路程約9公里左右,俗稱“九里十八彎,二十四座諸天小廟,各處羅列。”

  我們現已到達綿山的第一個重要景區——龍頭寺。龍頭寺是綿山***處的咽喉,地勢十分險要,從這裡向南可直插綿山腹地。寺分為上下兩層,上為龍頭寺,。下為關帝廟。從龍頭寺出來,沿途兩山對峙,怪石磷響,風景絕佳。小路像一條飄帶盤繞山腰。朋友們請繼續向上爬。在這個險要處,有一個巨石壘堡當道而立,高約7米,寬4米,在堡門裡有屋子,供人看守。門前是一條很深的溝,設有門板吊橋。從上面的瞭望孔口能看見進山的人。如果放行就將吊橋放下,待來人通過後,便又將吊橋扯起。門的左右是深淵絕壁,真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繼續前行,不遠處就可看到 “免橋”、“鹿橋”,再攀127級石級便是綿山的主要風景區——抱腹巖。著名的“大唐汾州抱腹寺”就深藏於這一巨大的巖洞之中,除抱腹寺外,此處還有空王殿、千佛殿、介推祠、石佛殿和五龍殿等建築,這些建築都深藏在抱腹巖的腹中,雨雪無法侵入,這種清幽險絕的景象實屬罕見。遊客們,秀麗壯觀的綿山就在眼前,願今日之遊給您留下美好的回憶。

  篇2

  今天我們將要遊覽的是介休綿山,綿山是太行山支脈,海拔高度為2000多米,因山勢綿豆而取名為綿山。後因春秋時期晉臣介子推被焚此山而名聲大震。歷代都在綿山興建了許多寺院禪房,於是成了著名的佛教聖地。而且綿山風景絕佳,也是我國北方著名的旅遊風景區之一。從介休南行20公里到達綿山腳下的興地村,在興地村有一處值得一看的地方,就是我們在遊綿山之前先參觀的第一個景點——迴鑾寺。

  迴鑾寺是由於唐太宗當年到綿山想登山未成在此迴鑾而得名。當時唐太宗還留下題詩一首:“迴鑾遊福地,極目玩芳晨,寶剎遙承露,天花近足春。焚鍾交二響,法日轉雙輪。寂爾真仙境,超然離俗塵。”大家請隨我進寺內參觀。這座寺廟在五代時曾遭戰亂的破壞,宋代時又重新修建。寺內院落寬展巨集敞,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左右垛殿和東西配殿。從天王殿向內觀望,雖然院內建築物不高,卻莊重、肅穆。大雄寶殿是寺內的主殿,原有元代泥塑佛像群和鐵佛像、木雕佛像,而且四壁繪有元代壁畫,可惜十年***中被毀掉了。現在寺內生長有古鬆、龍槐、杉樹等,夏日槐蔭如傘,四季古鬆清幽,給寺內增添了勃勃生機。

  朋友們,從迴鑾寺出發,再南行約1.5公里的路程,我們就要開始登山了。山上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十分豐富,但景點較為分散,往返路程約9公里左右,俗稱“九里十八彎,二十四座諸天小廟,各處羅列。”

  我們現已到達綿山的第一個重要景區——龍頭寺。龍頭寺是綿山***處的咽喉,地勢十分險要,從這裡向南可直插綿山腹地。寺分為上下兩層,上為龍頭寺,。下為關帝廟。從龍頭寺出來,沿途兩山對峙,怪石磷響,風景絕佳。小路像一條飄帶盤繞山腰。朋友們請繼續向上爬。在這個險要處,有一個巨石壘堡當道而立,高約7米,寬4米,在堡門裡有屋子,供人看守。門前是一條很深的溝,設有門板吊橋。從上面的瞭望孔口能看見進山的人。如果放行就將吊橋放下,待來人通過後,便又將吊橋扯起。門的左右是深淵絕壁,真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繼續前行,不遠處就可看到一高數十米,寬三四餘米的凹崖,崖根處有數十個碧綠的石乳倒掛在石壁之上,被稱作“石乳泉”,據說此水可療痼疾。過了石乳泉,山勢愈加險要,沿途群峰環繞、煙雲縹緲、兩山對峙,不知腳下的路在何方。其實“綿山十里山水畫卷”這才開始。首先看到的是建於懸崖絕壁處的白雲洞,洞內有團團白雲不斷湧出,據說還能預測陰雨。過了白雲洞,來到一座木橋上,橋上怪石嶙峋,橋下萬丈絕澗,行人都必須貼壁而行,萬分小心,可見橋之險要。傳說綿山山主田志超最初來綿山時,前有斷崖擋路,後有猛虎追趕,幸有鹿兔以蹄相搭,方才通過。所以這座橋就被後人稱之為“兔橋”,前面1公里處的另一座橋被命名為“鹿橋”。

  過“免橋”、“鹿橋”,再攀127級石級便是綿山的主要風景區——抱腹巖。著名的“大唐汾州抱腹寺”就深藏於這一巨大的巖洞之中,除抱腹寺外,此處還有空王殿、千佛殿、介推祠、石佛殿和五龍殿等建築,這些建築都深藏在抱腹巖的腹中,雨雪無法侵入,這種清幽險絕的景象實屬罕見。

  在空王殿,殿中央是一尊金身塑像,關於這尊塑像還有一段極富傳奇色彩的故事。據說這就是綿山佛主——“空王古佛”。空王佛是田志超的化名,相傳是隋末唐初人。志超自幼好學,才華過人,7歲入學,遍讀經、史、子、集,長大後,父親不幸去世,家境衰落,於是到太原蒙山開化寺拜師學藝,5年之後學業有成,來到了綿山,到達後當天夜裡在抱佛寺內找了一間空房住下,第二天黎明,志超剛起床,就聽一婦人喃喃自語:“哪裡的野人,好生無理,緣何佔我房舍?還不快快離去。”志超尋聲而望,原來是正殿中正襟危坐的龍母。志超見這婦人滿臉刁鑽尖刻,心裡老大的不高興,但又想自己初來乍到,便捺住性子,整理好衣冠,納頭就拜,說:“貧僧冒昧,出家人四海為家,我見天色已晚,屋內又空著就住了進來,請多多恕罪。”誰知龍母聽後勃然大怒:“好你個大膽的漢子,綿山方圓百里都姓龍,誰人不知,哪個不曉?而今我不讓你住,你就住不成!”志超說:“龍母且息雷霆之怒,咱們慢慢地商量。”龍母依舊大怒,志超又耐著性子說:“佛家慈悲為懷,俗話冤仇還宜解不宜結呢,況且我們往日無仇,近日無恨,有啥不能商量的!”龍母自覺語失,反問:“有何主意?”志超說:“咱們對奔,三盤兩勝定輸贏,如果您贏了,我就遠走高飛,假如您輸了,您就讓出介山。”龍母自信自己棋藝高超,是不會輸的。那麼結局如何呢?大家一定猜出是志超勝了龍母。此事很快傳遍了各州府縣,人們都虔誠地向他頂禮膜拜,奉作神仙。

  在抱腹寺內,仍儲存著許多重要的碑刻。著名的《大唐汾州抱腹寺碑》就深藏於此,此碑通高3米,寬1米,厚35釐米,碑兩側刻有唐、宋及金人題記。

  鐵索嶺是抱腹巖上面一個高約200米的山嶺,遊客手抓鐵鏈斜身而上,回頭就是萬丈深淵,使人頭暈目眩。向上可到達綿山的最高峰,如登上峰頂,峰巒迭翠,一片綠色世界,在東南處草坪上立著三塊矩形巨石,據說那兒就是當年被焚死在綿山的介子推的殉難處。

  “火焚綿山”的故事許多人都聽說過,在歷史上也確有其事。據《左傳》和《史記》記載:春秋時,晉國有個人名叫介子推,他為人正直,是有名的忠臣孝子。在晉國公子重耳被趕出國門在外避難時,介子推忠心耿耿隨重耳在外漂泊了十九年。一次重耳途經衛國,飢不能行,眾臣爭採野菜煮食,重耳難以下嚥,這時介子推便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煮成湯讓重耳吃,重耳感動不已,誇介子推有“割股奉君”之功。重耳結束流亡生活,到國內當上晉文公之後,流亡時跟隨他的群臣爭相邀賞,惟獨介子推悄然離去,他說:“我寧願終生貧困,也不願貪天功為己功”,便背上自己的老母,進入綿山隱居起來。此事不久便被晉文公得知,立即前往綿山,但介子推死活不肯出來相見。晉文公知道介子推是孝子,決定舉火焚林,他認為這樣一來,介子推為保全老母性命,一定會背母親逃出山中。結果介子推寧死不出山,和老母相抱,被熊熊烈火燒死在山中。晉文公焚山時正值“清明節”前一天,後人為紀念介子推,每逢此日都不忍舉火,冷食一日,“寒食節”從此便流傳下來了。

  從抱腹巖下行,我們將看到前方彎道上有五個特殊的山峰,這就是“五龍墓”。傳說五龍死後就葬在這裡。北宋文人為這段山水作了寫照:“路盡山尤險,溪深水愈豪,寺樓今不見,依舊五峰高”。

  朋友們,過“五龍墓”不遠就到了捨身崖,所謂捨身崖,就是指舊時兒女為父母消災免難,捨身投崖處。這裡地勢險要。繼續往前走便到了“一鍋泉”,這裡地下埋一鐵鍋,水由崖壁流入鍋裡,遊人常掬水而飲,味道甘甜。參觀完一鍋泉,我們就該往回返了。

  女士們、先生們,秀麗壯觀的綿山離我們漸漸遠去,願今日之遊給您留下美好的回憶。

  篇3

  今天我們將要遊覽的是介休綿山,綿山是太行山支脈,海拔高度為2000多米,因山勢綿豆而取名為綿山。後因春秋時期晉臣介子推被焚此山而名聲大震。歷代都在綿山興建了許多寺院禪房,於是成了著名的佛教聖地。而且綿山風景絕佳,也是我國北方著名的旅遊風景區之一。從介休南行20公里到達綿山腳下的興地村,在興地村有一處值得一看的地方,就是我們在遊綿山之前先參觀的第一個景點——迴鑾寺。

  迴鑾寺是由於唐太宗當年到綿山想登山未成在此迴鑾而得名。當時唐太宗還留下題詩一首:“迴鑾遊福地,極目玩芳晨,寶剎遙承露,天花近足春。焚鍾交二響,法日轉雙輪。寂爾真仙境,超然離俗塵。”大家請隨我進寺內參觀。這座寺廟在五代時曾遭戰亂的破壞,宋代時又重新修建。寺內院落寬展巨集敞,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左右垛殿和東西配殿。從天王殿向內觀望,雖然院內建築物不高,卻莊重、肅穆。大雄寶殿是寺內的主殿,原有元代泥塑佛像群和鐵佛像、木雕佛像,而且四壁繪有元代壁畫,可惜十年動-亂中被毀掉了。現在寺內生長有古鬆、龍槐、杉樹等,夏日槐蔭如傘,四季古鬆清幽,給寺內增添了勃勃生機。

  朋友們,從迴鑾寺出發,再南行約1.5公里的路程,我們就要開始登山了。山上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十分豐富,但景點較為分散,往返路程約9公里左右,俗稱“九里十八彎,二十四座諸天小廟,各處羅列。”

  我們現已到達綿山的第一個重要景區——龍頭寺。龍頭寺是綿山***處的咽喉,地勢十分險要,從這裡向南可直插綿山腹地。寺分為上下兩層,上為龍頭寺,。下為關帝廟。從龍頭寺出來,沿途兩山對峙,怪石磷響,風景絕佳。小路像一條飄帶盤繞山腰。朋友們請繼續向上爬。在這個險要處,有一個巨石壘堡當道而立,高約7米,寬4米,在堡門裡有屋子,供人看守。門前是一條很深的溝,設有門板吊橋。從上面的瞭望孔口能看見進山的人。如果放行就將吊橋放下,待來人通過後,便又將吊橋扯起。門的左右是深淵絕壁,真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繼續前行,不遠處就可看到一高數十米,寬三四餘米的凹崖,崖根處有數十個碧綠的石乳倒掛在石壁之上,被稱作“石乳泉”,據說此水可療痼疾。過了石乳泉,山勢愈加險要,沿途群峰環繞、煙雲縹緲、兩山對峙,不知腳下的路在何方。其實“綿山十里山水畫卷”這才開始。首先看到的是建於懸崖絕壁處的白雲洞,洞內有團團白雲不斷湧出,據說還能預測陰雨。過了白雲洞,來到一座木橋上,橋上怪石嶙峋,橋下萬丈絕澗,行人都必須貼壁而行,萬分小心,可見橋之險要。傳說綿山山主田志超最初來綿山時,前有斷崖擋路,後有猛虎追趕,幸有鹿兔以蹄相搭,方才通過。所以這座橋就被後人稱之為“兔橋”,前面1公里處的另一座橋被命名為“鹿橋”。


猜您感興趣:

山西旅遊美景導遊詞
山西旅遊名景導遊詞
相關知識
關於綿山的導遊詞
關於黃山的導遊詞歷年優秀範文
怎麼寫一篇關於黃山的導遊詞
關於泰山的導遊詞
一些關於韶山的導遊詞精選
一些關於韶山的導遊詞精選
關於香港的導遊詞
關於香港的導遊詞怎麼寫
關於江蘇的導遊詞錦集
一些關於西藏的導遊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