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苗族的服飾長什麼樣好看嗎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6日

  苗族的歷史悠久,南越族原住居民與其有淵源,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早就有關於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記載,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於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那麼?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雷山苗族服飾多姿多彩,是當今世界上最美麗、最漂亮的服飾之一。這些多姿多彩的服飾銘載著本民族歷經磨難的歷史變遷,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古往今來生活環境的濃縮。史學家稱之為:"穿在身上的史書。"

  有湘西型苗族服飾考察資料稱百餘種。

  2006年雲南省保山市申報的苗族服飾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類別:民俗;編號:Ⅹ-65***。

  湘西型,流行於湖南湘西州及湘、黔、川、鄂四省交界一帶。古代男女蓄髮椎髻的習俗已消失。今女我穿圓領大襟短衣。

  黔東型,流行於黔東南。男裝多為青色土布衣褲,包青頭帕。女裝以交領上衣和百褶裙為基本款式,以青土布為料。

  黔中南型,流行於貴州中南部以及黔、桂、滇交界處。女裝上衣多披披領、背帕等,下裝有一青色百褶裙,也有蠟染裙。

  海南型,流行於海南省。女裝多為右偏襟青布長衫,蠟染布筒裙,花飾少。

  苗族男裝的色彩和裝飾較單調,不及女裝鮮豔與豐富。女裝又有便裝與盛裝之分。便裝是平時穿著的服裝,其色彩花樣及裝飾不及節慶時結婚時穿的盛裝鮮豔 。

  如果說銀飾是苗族女性的代表標誌,那麼服飾則代表著苗家人獨特的藝術作品。《辭海》裡記載"代表著苗家刺繡最高水平的苗繡已同湘繡、蘇繡、蜀繡、粵繡一同並列收入。"苗族刺繡、服飾正如著名藝術大師劉海粟稱讚的:"苗女刺繡巧奪天工,湘繡蘇繡比之難以免俗,具有很大的商業開發和前景。

  苗族服飾以奪目的色彩、繁複的裝飾和耐人尋味的文化內涵著稱於世。苗族服飾圖案承載了傳承本民族文化的歷史重任,從而具有文字部分的表達功能。由於歷史的久遠,這些圖案所代表的文字功能和傳達的特定含義也蒙上了神祕的色彩,無法完全解讀,這也是苗族服飾圖案所具有的獨特魅力。

  苗族服飾圖案是件隨著苗族服裝服飾發展起來的裝飾藝術,至今仍應用於日常的服飾和生活用品之中,且具有實用功能和審美功能相結合的特點,被賦予了繼承民族傳統、紀念祖先和傳承祖訓等豐富多彩的內涵和意義,這些圖案背後的意義和由來代表著苗族人民的感性經驗和對客觀世界的解釋。

  苗族服飾,歷史悠久。由於歷史的原因,苗族服飾一直未被任何一部史料記載。但從苗族服飾圖案符號所代表的文化內涵看,苗族服飾距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了。

  雖然苗族沒有本民族的文學,但僅憑強烈的認同感,靠世代口傳身授,將流傳千年的故事、先民居住的城池,遷徙漂泊的路線等點滴無遺地融進服飾文化當中,也一針一線繡進衣冠服飾,世代"穿"承,永不忘懷,因而,苗族服飾被譽為"無字史書"和穿在身上的"史書"。

  "嘔欠嘎給希"--升底繡花衣是白洗式苗族服飾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圖案,由"嘔欠字"和"嘔欠閃"兩種型別組成,漢澤"紅繡花花"和"暗底暗花衣"。二者背塊均無刺繡,其他紋樣與"嘔欠嘎給希"相同。但服飾花紋圖案變化最多的是"拋功撥"--袖花,其圖案主要以各種幾何圖形佈局,在不同的幾何圖形中,繡上各種花紋,組成許多不同名稱的"拋功撥"--袖花。

  如"拋學嘯稜",漢意為"綾銷紅朵花";"拋西勒拉學稜",漢意為"小紅朵蛇皮花";"拋補追歸";漢意為"雞菌花朵";"拋刀麼",漢譯為"樹梢花朵";"拋趕枝呵",漢譯為"蕨枝花朵";"拋趕玖",漢譯為"針針花朵";其花又稱之為"拋趕旺";漢譯為"包谷花";"拋聲給學玖丟嘎",漢譯為"十六勾勾蠶花朵";"拋所戈遊",漢譯為"小四朵紅花";"拋所戈說",漢譯"大四朵紅花";"拋寶利學",漢譯為"浮漂紅花朵"等四十餘種服飾圖案組成。

  特點

  苗族的衣服又叫苗服,黔東南苗服不下200種,是我國和世界上苗族服飾種類最多、儲存最好的區域,被稱為"苗族服飾博物館"。

  苗族服飾從總體來看,保持著中國民間的織、繡、挑、染的傳統工藝技法,往往在運用一種主要的工藝手法的同時,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藝手法,或者挑中帶繡,或者染中帶繡,或者織繡結合,從而使這些花團錦簇,流光溢彩,顯示出鮮明的民族藝術特色。

  從內容上看,服飾圖案大多取材於日常生活中各種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識別族類、支系及語言的重要作用,這些形象記錄被專家學者稱為"穿在身上的史詩"。從造型上看,採用中國傳統的線描式或近乎線描式的、以單線為紋樣輪廓的造型手法。從製作技藝看,服飾發展史上的五種形制,即編制型、織制型、縫製型、拼合型和剪裁型,在黔東南苗族服飾中均有範例,歷史層級關係清晰,堪稱服飾製作史陳列館。從用色上看,她們善於選用多種強烈的對比色彩,努力追求顏色的濃郁和厚重的豔麗感,一般均為紅、黑、白、黃、藍五種。從構圖上看,它並不強調突出主題,只注重適應服裝的整體感的要求。從形式上看,分為盛裝和便裝。

  盛裝

  盛裝,為節日禮賓和婚嫁時穿著的服裝,繁複華麗,集中體現苗族服飾的藝術水平。便裝,樣式比盛裝樣式素靜、簡潔,用料少,費工少,供日常穿著之用。除盛裝與便裝之分外,苗族服飾還有年齡和地區差別。黔東南境內苗族男女便裝均較為簡樸。

  盛裝的各種圖案濃縮了苗族生活環境的景物,表現苗族婦女高雅的審美情趣。

  特別引人注目的是雷山苗族服飾刺繡,其構圖、用色、繡技實為"三絕"。苗族優秀的繡手具有大畫家的思維,構圖講究嚴謹、對稱、協調,每幅繡圖均有主、副圖案;構圖內容取材廣泛,天空、大地、人、神、植物、動物……無奇不有,且遠古、近現代風格均有,往往在一幅圖案中可互相融會貫通的內容達五大類:***1***遠古神話傳說如創世的蝴蝶媽媽等;***2***圖騰崇拜如龍鳳、水牛、飛鳥、楓樹等;***3***大自然憧憬,如人與山水、房屋、田園、五穀和諧相處;***4***歷史追憶入苗族大遷徙渡過的黃河、長江、洞庭湖及遷徙路線;***5***崇拜的祖先如姜央***也有說是伏羲***、蚩尤等神聖的形象。優秀女繡手設計的內容豐富的圖案,來自苗民先祖的人文觀、自然觀、歷史觀、生命觀的代代相傳,體現了獨特、深厚的美學理念。這些刺繡多用於苗女盛裝、便裝和揹帶等。

  男上裝一般為左衽上衣和對襟上衣以及左衽長衫三類,以對襟上衣為最普遍。下裝一般為褲腳寬盈尺許的大腳長褲。女便裝上裝一般為右衽上衣和圓領胸前交叉上裝兩類,下裝為各式百褶褲和長褲。

  服飾

  對襟男上裝流行於境內大部分苗族地區,一件衣服由左、右前片,左、右後片,左、右袖六大部分組成。

  衣襟訂五至十一顆佈扣,左襟為釦眼,右襟為釦子。上衣前擺平直,後襬呈弧形;左、右腋下襬開叉。對襟男上裝質地一般為家織布、卡其布、織貢尼和士林布。色多為青、藏青、藍色與之匹配;下裝一般為家織布大褲腳長褲。青壯年多穿中山裝,部分青年喜著西裝。

  左衽男上衣流行於從江,榕江八開,臺江的巫腳,反排和劍河久仰等地的苗族村寨。一件衣服由左前大襟、右前襟、後片及雙袖組成,左襟與右襟相交於咽喉處正中,沿右胸前斜至右腋下至擺,訂有佈扣五至七顆,前擺、後襬均平直。

  左、右腋下襬不開叉直桶形。左衽上裝布料一般為家織布或藏青織貢尼,顏色以青色為主。左衽長衫結構與左衽上衣相同,差異僅在衣上至腳背,是苗族老年男子常穿的便裝。男便裝下裝一般為無直檔大褲腳桶褲,褲腳寬盈尺許,褲腳與褲腿一致,由左、右前、後片四片組成,製作簡便。

  苗族男裝盛裝為左衽長衫外套馬褂,外觀與便裝相同,質地一般為綢緞、真絲等,顏色多為青、藍、紫色,各地無異。女便裝上裝一般為右衽上裝和無領胸前交叉式上裝兩類。右衽上裝結構與男上裝中的左衽上裝大體一致,唯方向相反。

  無領胸前交叉式上裝稱"烏擺"***Ed bad,意為雄衣即男人的衣***是傳統的苗族女裝,如"袈裟",無鈕釦,以布帶束腰。

  苗族女裝質地一般為家織布、燈芯絨、平絨、織貢尼、士林布等,顏色一般為青、藍等色。

  雷山、凱里、臺江三縣交界地區苗族中青年婦女,一般穿淺色右衽上衣,沿託肩、袖口及右大襟邊緣精繡花鳥、花草圖案花邊

  或購買現成花邊,圍圍腰,系銀質圍腰練,下裝著西裝長褲,挽高髻於頂,著耳柱,中年婦女多包白毛巾頭巾,青年婦女多戴銀梳或插銀衣、塑料花等飾物。

  老年婦女上裝多穿右衽上衣或無領交叉式上衣,下穿長及腳踝青素百褶裙,系圍腰,圍與裙長。老年婦女上裝飾物一般為家織布或織貢尼。顏色喜尚青、藍色。

  凱裡市的舟溪、青曼、麻江縣銅鼓、開發區白午及丹寨縣的南皋一帶苗族婦女便裝上裝,內穿翻領對襟中長衣,外套大領對襟大袖胸前交叉式上衣,袖口鑲挑花花塊,銀鏈吊繡花圍腰,套挑花護腕;下著過膝寸許百褶裙,扎挑花鑲邊腳腿,外套織錦式粉紅色長襪。

  丹寨縣的揚武、長青、排調等地苗族女便裝上裝多穿右衽對襟上衣,前襟長及小腹,下著過膝中長褲,銀質圍腰練吊與褲長圍腰,裹裹腿,中老年與青年服飾無異。上、下裝質料多為家織斜紋布、平紋布、燈芯絨、平絨及織貢尼等,頭搭蠟染方帕或繡花頭巾。

  凱裡市的爐山和黃平、施秉一帶苗族婦女上裝為無扣大領胸前交叉式上衣,以布帶束腰;下穿過膝青衣紅、白蠟花百褶裙,圍紫色圍裙片,質料多為家織布,顏色以青色為主。

  雷山縣的桃江、橋港、年顯、略果,丹寨的排調、黨早、加配、羊巫,臺江縣的反排等地苗族女便裝,上

  裝為齊腰緊身青素右衽上裝,下著五至九寸長百褶裙,內穿緊身長褲,裙前後各拴一塊二尺見方几何圖案挑花圍裙片,肩披挑花披肩。上裝質料一般為家織布、平絨布和燈芯絨,顏色素青,挑花工藝重紅、黃、白三色,少見刺繡工藝品。

  榕江縣八開,從江縣加鳩、宰便以及黎平縣的水口,丹寨縣雅灰等地苗族婦女便裝,上裝穿大開領對襟上衣,無扣,內束挑花胸兜,婚前著齊膝素百褶裙或長褲,婚後著齊膝蠟花百褶裙,外以圍腰束之,上衣和圍腰及胸兜邊緣均鑲挑花花邊,衣袖大臂處鑲稜形臂章式花塊。

  劍河縣岑鬆鎮稿旁,柳川鎮 高標 巫尼,觀麼鄉等地苗族服飾為上裝為無扣大領胸前交叉式上衣,領上繡彩色條紋。現用絲線繡成1個個三角形,組成五彩形花飾。盛裝為夾衣,變裝為單衣。

  盛裝在袖,肩,背部都繡有方形圖案,以紅色為主,兼有黃,藍綠等色,形如鎧甲。傳說苗族在遷徙之時由於時常應付戰爭,故由鎧甲演變而來。

  女盛裝一般下裝為百褶裙,上裝為綴滿銀片、銀泡、銀花的大領胸前交叉式"烏擺"或精鑲花邊的右衽上衣,外罩緞質繡花或挑花圍裙。

  "烏擺"一般全身鑲挑花花塊,沿託肩處一般鑲稜形挑花花塊,無鈕釦,以布帶、圍腰帶等束之。頭戴銀冠、銀花或銀角。盛裝顏色為紅、黃、綠等暖調色。

  古代苗族的傳統樂器叫什麼

  管樂樂器:有蘆笙、芒筒、夜簫、姊妹簫、笛、嗩吶等。

  絃樂樂器:多為伴奏樂器,主要有二胡、古瓢琴、月琴等。

  打擊樂器:有銅鼓、木鼓和皮鼓。

  蘆笙,是少數民族特別喜愛的一種古老樂器之一,是民族節日中必備的樂器。而蘆笙更是苗族傳統的簧管樂器,在苗族地區廣為流傳。蘆笙是苗族文化的一種象徵,苗族蘆笙在表演吹奏方面把詞、曲、舞三者融為一體,保持了苗族歷史文化藝術的原始性、古樸性。

  芒筒,是苗、侗、水、瑤等族單簧氣鳴樂器,又稱地筒、莽筒、蘆笙筒。苗語稱果董、董 果木,意為筒筒蘆笙。侗語稱筒卜、咚的,意為大竹筒。流行於貴州、廣西、湖南等省區。

  夜簫,苗語稱“寥”,因多在夜間吹奏而得名,是苗族特有的單簧氣鳴樂器。它用無節的細竹管制成,管長50釐米左右,外徑約11毫米,內徑7毫米左右,管的下端開有4個音孔,上端為吹口,豎吹。在吹口的正面,開有一個長方形缺口,為夾***用的,***多用薄竹片或蘆葦片做成。吹口的背面開有半弧形的缺口。吹奏時氣流自弧形缺口進入管內,振動***而發音。製作夜簫時,因所用竹材長短不一,管徑大小有異,所以它也有高、中、低音之分,但由於簫管細小,只能輕輕吹奏,可吹出兩個八度音程。

古代對他人母親的尊稱叫什麼
古代苗族的傳統樂器叫什麼
相關知識
古代苗族的服飾長什麼樣好看嗎
古代苗族的傳統樂器叫什麼
宋朝的服飾有什麼特點
清朝的服飾有什麼特點
古代人穿的鞋子叫什麼
古代人穿的內衣叫什麼
古代人穿的襪子叫什麼
古代人穿的鞋子叫什麼名字
古代髮簪的用法是什麼有什麼典故及價值
古代太后的封號叫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