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後妃制度
唐朝處於民族大融合時期,受胡俗影響頗深,社會風氣比較開放,儒家傳統思想和女性觀念對女性的束縛力大大減弱。因而唐朝對后妃干政防範不嚴,唐朝後妃參與政治的願望較為強烈,方式更為直接。政治鬥爭的殘酷性必然使不少唐代后妃為此付出被廢與被殺的代價。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
唐朝後妃組成:禮聘
士宦子女沒為 宮奴。唐代豪門大族的女子和士宦人家美名遠播的女子朝廷進行挑選,然後禮聘入宮。這些禮聘入宮的女子大多出身高貴,氣質高雅。她們有的來自親國戚,有的來自權門貴族。其他以德、才、美色聞名而禮聘入宮的則是士宦人家的女子,如太宗 徐賢妃,以才學馳名,聘為宮中 才人; 武媚娘以美色禮聘入宮,後做了 皇妃。這些禮聘入宮的女子,受到皇家的特別優待,往往一入深宮就予以冊封,成為有名位、身份的 妃嬪和 女官。
唐朝後妃組成:採選
唐代宮廷定期向民間採選良家女入宮。從此以後,各代 皇帝都選良家女充實後宮和太子東宮以及諸王王府,再從入選的良家女中選取更好的冊為 嬪妃、 太子妃、王妃。唐玄宗曾特下《選皇太子諸王妃敕》,為太子、諸 王選百官子女和九品官息女。 唐文宗也效法父祖,頒《選皇太子妃敕》,命百官各自舉言十歲以來嫡女、妹、侄女、孫女,以為太子選妃。
唐代宮廷定期向良家徵選女子,一批又一批十幾歲的良家女就這樣選入深宮。這些女子除了姿色出眾和有特殊機遇而選為 妃嬪的以外,大多數以普通宮女身份供職宮中,了卻一生。從唐代 皇帝的敕令上看,選採良家女似乎是為了太子和諸王選妃,以保持皇家良好的血統,而事實上,只要美色、才藝超眾,不論出身是貴是賤的女子都有可能脫穎而出,登上后妃寶座。唐玄宗風流倜儻,曾派遣花鳥使四出,採選天下美色女子,召入深宮。這些花鳥使自然不看門第、身份,不分貴賤,只看姿色,凡是美豔的,不管出身是什麼,也不管是否婚嫁,全力虜入深宮,以供皇上受用。花鳥使為 玄宗選取了許多美人,但卻給百姓帶來了無盡的痛苦。詩人 元稹在《上陽白髮人》中這樣描述花鳥使滿懷墨詔求嬪御的情形:
醉酣直入卿士家,閨闈不得偷回避。
良人顧妾心死別,小女呼爺血垂淚。
十中有一得更衣,九配深宮作宮婢。
唐朝後妃組成:進獻
一些醉心天 仕途的官吏往往將色、藝俱佳的女兒和治下才、色雙絕的女子進獻給皇上,送入後宮。唐代著名詩人和大臣崔湜於個人前程的考慮,甘心將美豔的妻子、女獻給太子,送入太子東宮,從而獲得高官。崔湜被同僚譏諷,稱他進豔婦於春宮,但他卻因此 飛黃騰達,平步青雲。唐代祕書監鄭普思主動將女兒獻入後宮,遭到正直大臣的指責。但唐代一批又一批的官員仍自願進獻自己的美豔妻女,以求取富貴。
唐朝後妃組成:其他
仕宦獲罪,子女沒為官奴的是宮女的一個重要來源。不過,這些獲罪沒入宮中的女子往往是宮中最低層的苦役者,從事最艱苦的勞役,奔波苦累終生,個別的也能跳出苦海,成為宮女中的人上人。如 武則天時權傾朝野的 上官婉兒,其祖父獲罪,她在襁褓中便和母親一同沒入宮中為奴,後來慢慢出人頭地,成為權掌機要、被 皇帝寵幸的 嬪妃。
侍寢制度
為了體現人人有份,又兼顧尊卑有別, 皇帝每月的夜生活安排是按照月亮的陰晴圓缺來安排的:每個月的前十五天,月亮越來越圓,而後十五 天則漸漸變缺,所以初一到十五就由地位低的 御妻一直輪到最高的 皇后,而十六到月底前則反過來由地位高的輪到低的。其中, 皇后可以在十五、十六獨佔 皇帝兩天。而數量最多的八十一個 御妻只能在每月二十二到三十的這九天裡,每九個人共同伺候 皇帝一夜。
唐代名將馮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