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與禪道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5日

  禪和茶在佛教當中有千絲萬縷的聯絡,喝茶講禪,茶道又與禪相結合,所謂禪茶一味,就是要通過茶去領悟禪的定義。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的關係,一起來看看。

  的關係

  其一曰:“苦”,佛理博大無限,但以“四諦”為總綱。

  釋迦牟尼成道後,第一次在鹿野苑說法時,談的就是“四諦”之理。而“苦、集、滅、道”四第以苦為首。人生有多少苦呢?佛以為,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等等,總而言之,凡是構成人類存在的所有物質以及人類生存過程中精神因素都可以給人帶來“苦惱”,佛法求的是“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參禪即是要看破生死觀、達到大徹大悟,求得對“苦”的解脫。茶性也苦。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載:“茶苦而寒,陰中之陰,最能降火,火為百病,火清則上清矣”從茶的苦後回甘,苦中有甘的特性,佛家可以產生多種聯想,幫助修習佛法的人在品茗時,品味人生,參破“苦諦。

  其二曰:“靜”,茶道講究“和靜怡真”,把“靜”作為達到心齋座忘,滌除玄鑑、澄懷味道的必由之路。佛教也主靜。佛教坐禪時的五調***調心、調身、調食、調息、調睡眠***以及佛學中的“戒、定、慧”三學也都是以靜為基礎。佛教禪宗便是從“靜”中創出來的。 可以說,靜坐靜慮是歷代禪師們參悟佛理的重要課程。在靜坐靜慮中,人難免疲勞發困,這時候,能提神益思克服睡意的只有茶,茶便成了禪者最好的“朋友”。

  其三曰:“凡”,日本茶道宗師千利休曾說過:“須知道茶之本不過是燒水點茶” 此話一語的。茶道的本質確實是從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瑣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奧祕和人生的哲理。禪也是要求人們通過靜慮,從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

  其四曰:“放”,人的苦惱,歸根結底是因為“放不下”,所以,佛教修行特別強調“放下”。近代高僧虛雲法師說:“修行須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則徒勞無益。”放下一切是放什麼呢?中六根,外六塵,內六識,這十八界都要放下,總之,身心世界都要放下。放下了一切,人自然輕鬆無比,看世界天藍海碧,山清水秀,日麗風和,月明星朗。品茶也強調“放”,放下手頭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閒,放鬆一下自己緊繃的神經,放鬆一下自己被囚禁的行性。演仁居士有詩最妙: 放下亦放下,何處來牽掛?作個無事人,笑談星月大,願大家都作個放得下,無牽掛的茶人。

  佛教思想與中國茶道

  由於佛教修行,強調五戒,即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加上佛教要求信徒坐禪,靜坐息心,無思無慮,入半睡狀態,因茶有破睡之功,故有僧家提倡“以茶代酒”,以飲茶防打瞌睡。終使僧人飲茶成風,甚至達到“唯茶 是求”地步,由於佛教盛行,僧人“人自懷挾,到處煮飲”,以至世人爭相仿效,飲茶遂成風俗。發展至唐朝,飲茶已是“煎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了。可見佛教在推動茶葉生產和茶文化的方面發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佛教思想追求純和境界,“外息諸緣,內心無端,心如牆壁,可以入道”。“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本心,見性成佛”。“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禪宗之要義是不借助任何東西,不追求任何東西,不被任何東西所滯累 ,在一種絕對的虛靜狀態中,直接進入禪的境界,專心靜慮,頓悟成佛。這種思想與中國老莊之道教思想“清靜無為,心如死灰”很相似。茶的本性質樸、清淡、純和,與佛教精神有相通之處,因此能被佛家所接受。佛教在推動茶葉生產和茶文化發展方面功不可沒,它勢必規定和影響著中國茶道精神內涵。中國茶道追求清、靜、和、虛,要求心無雜念,專心靜慮,心地純和,忘卻自我和現實存在。這些茶道精神是源出了佛家思想的。

  綜上所述,以儒家思想為核心,儒道佛三教合一,共同影響我國茶文化的發展。中國茶道的實質就是敬、儉、和、清、靜。

  1敬:真誠致敬

  2儉:廉儉樸實

  3和:各藹待人,和睦相處,中庸處世

  4清:心無雜念,清淡幽雅,心地純潔,淡泊人生,無所追求

  5靜:安詳靜謐,環境寂靜,專心靜慮。

 

茶道與茶藝論文
茶道與花藝
相關知識
茶道與禪道
日本茶道與禪文化的關係
日本茶道與花道的圖片鑑賞
日本茶道與花道的起源
中國茶道與孝道的關係
茶道與人道的範文3篇
中國茶道與人道商道的關係
北京茶道與香道的關係
茶道與人道視訊
學習茶道與茶文化的心得體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