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描寫月亮的傷感散文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03日

  一彎朦朧的月亮正林蟬翼般透明的雲裡鑽出來,閃著銀色的清輝。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內容,希望對你有用。

  篇一:孤獨的月亮

  孤獨的月影被秋風吹得細碎地落了一地,任隨著落葉和樹枝搖擺。天空越發潔淨得如洗過一般。遠處稀疏的星星悠閒地忽閃著深邃的眼,時而凝望,時而閉目深思,時而遠眺憧憬......

  這樣的夜晚總是想起外婆,經常坐在門前的小板凳上,望著天空,眼中閃爍著溫暖。這時如果我們也搬著小板凳坐在她的身邊,她就會教我們唱古老的兒歌,小板凳駝衣裳......

  外婆一生無兒無女,母親是外婆收養的.這些外婆和母親從未提及,是鄰居的二奶奶說的。外婆從小父母死得早,和外公結婚不久,土匪猖獗。那天夜裡土匪來村裡打劫,外婆裹著小腳跑不動,外公揹著外婆到村外的山溝裡躲避。外公不顧外婆的反對,回村裡想把家裡唯一賴以生存的耕牛也牽出來,返回途中被土匪殺害了,那時外婆不過二十出頭。不知道是封建禮教的原因,還是出於對外公的痴情,外婆沒有再嫁,一個人過著清苦的日子。

  母親的生母帶著七八個孩子出來逃荒要飯,路過這裡,二奶奶看著她們實在可憐,跟雙方商議,就把最小的女兒給了外婆撫養,好歹也能活命,外婆也有了奔頭。就這樣四歲的母親和外婆一起相依為命,除了鄰居大爺大媽幫襯,外婆給村裡一個大戶人家做幫工,人家可以給口飯吃。母親小小年紀便去幫著割草、放牛、做飯,期間吃了多少苦遭了多少罪,外婆才把母親拉扯大,不得而知。

  記憶中的外婆一雙小腳用三寸金蓮來形容再恰當不過了,拄著一根棍子微微駝著背,走起路來顫顫巍巍,腳步很輕也很慢。我們經常給外婆洗腳、剪腳趾甲,一來外婆歲數大了自己做這些有些吃力,另一方面,我們總想看看外婆裹過的腳。外婆慢吞吞地解開那條裹著她將近一生的讓她不能自由行走的裹腳布,漏出那雙從不輕易示人的小腳,我看見外婆的腳趾頭除了大拇指,其餘的全部都是蜷縮在腳底的。我想把他們扳起來,可是外婆只喊疼,原來它們早已經長在腳心了。我問外婆當初裹腳的時候疼嗎,她表情很平淡,說疼。我傻傻地說,那幹嘛還裹,外婆說,疼的時候也偷偷的解開過,可大人看見了還會抓起來重新再裹上。拼命地哭喊都沒有用直到腳趾頭斷了蜷在腳心,時間長了再也不知道疼了,從此就再也不能好好走路了。外婆說著這些表情依然很平淡,彷彿這些事從來沒有在她身上發生過。而我,只能輕輕地輕輕地洗著她那雙見證歷史的小腳,儘量不讓她感到疼痛,以安撫那顆歷經滄桑的老人的心。

  近秋,天氣涼了,外婆便紮上一塊黑頭巾。依稀記得黑頭巾是用蠶絲織成的,閃著蠶絲特有的光澤,有的還繡上同樣顏色的各種圖案,兩頭繫上流蘇,專供老年人包頭用的,現在已經很難見到那樣的東西了。這個時候老年人要穿上比年輕人厚重的衣服,但戴上這樣的頭巾,就會顯得精神很多。外婆的黑頭巾裡露出雪白的銀髮,陽光照射下白得發亮。每天中午放學,外婆坐在門口晒太陽,我便給她梳頭髮。解開黑頭巾,白白的頭髮在後腦窩了一個小小的髮髻,像一個圓圓的小蘑菇,蘑菇外面包裹著一個小網,防止頭髮滑落下來。外婆從來都收拾得很利落,頭髮總是整整齊齊的,就是這個髮網起的關鍵的作用。要想取下發網,必須得先拔下發髻上插著的兩個U形的銀釵子。取下發網,頭髮並沒有散落,頭髮是纏繞在一根銀簪子上的。簪子不大,有食指那麼寬,長度也差不多,挽在髮髻裡只漏出兩個尖。把頭髮一圈一圈解下來就能夠完整的看見它了,完成這些並不需要多長時間。其實我喜歡給外婆梳頭,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想在太陽底下看外婆閃閃發光的簪子和釵子。外婆說她的全部家當都在她的頭上了。看著磨得亮白的簪子和釵子,就可以想象出它們陪伴著外婆度過的日日夜夜。

  每天放學回來,外婆總是坐在門口,遠遠地看著我們走近,告訴我們,房樑上籃子裡放著餅子。我們扔下書包,站在板凳上,拿下籃子。揭開蓋著的籠布,裡面看見金燦燦的玉米餅子,散發出香味。外婆總是笑著看我們吃。那時我們只知道吃,後來長大了再回想起來,就覺得奇怪,外婆是怎麼把籃子掛到房樑下那個鉤子上的。吃著外婆的玉米餅子,我們慢慢地長大了,外婆也越發老了,後來我到幾十裡外的縣城上中學,一週才能回來一次,每次回來外婆的身體都是一次不如一次。終於在那年秋後月亮最亮的一天夜裡,外婆像一盞耗盡的油燈終於熄滅了。母親說,外婆走的時候很安詳,臉上帶著微笑。

  望著天空皎潔的月亮,似乎我又看見外婆慈祥的臉,看見外婆拄著柺棍,挪著小腳顫顫巍巍的走路的樣子,看見外婆坐在月亮底下,眼裡閃爍著溫暖。我們坐在外婆身邊唱著那首古老的兒歌,小板凳駝衣裳...........

  忽然間覺得月亮並不孤獨,因為它心中裝著太陽的暖.......

  篇二:月亮

  在我心裡,月亮是一個聖潔的象徵,她像聖母,散發著柔和的光,光中還帶著幾分神祕。每次看月亮,心中便覺得得到了心的寧靜。

  古人對月有著別樣的情懷,詩仙李白就寫過許多有關“月”的詩句。自斟自酌時,他會發出“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感嘆;遠在他鄉時,他“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得知朋友被貶,他會對朋友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在他筆下有無數個明月,有無數個感慨。

  然而,不只是李白,其他詩人也喜歡月亮。自古以來,月亮一直是思鄉、思人、悲傷的代名詞。宋朝的著名政治家王安石就寫過,“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唐朝詩人李商隱在思妻之時寫下了“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的詩句。浪漫風流的唐後主李煜在國破後也發出了“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感嘆。王昌齡在邊塞衛國之時,寫出了“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的壯志豪言。

  在各位詩人的筆下,月的形態無不各具風韻。

  現實生活中,也許是因為種種詩句,人們對月亮就只有淒涼的感覺,但我不是。我認為月亮是美的,是安適的。我喜歡各種月亮,因為我覺得“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我覺得夜晚,哪裡有月亮,哪裡就美。我喜歡“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景象。我愛“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的意境。我欣賞“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的“和諧”……

  仔細想想,月亮難道不像我們人嗎?不同的環境下,月亮也會有不同的形態,不同的思考。中秋節時,她快樂顯出滿月,秋風瑟瑟,她會傷心,顯出細細的月牙兒。但無論怎樣,月亮從沒消失。她堅持每天出來,帶給人們快樂與悲傷。月是有生命的,她比人類更長久。仔細想想,月亮難道不像我們人類嗎?她會快樂,會顯出滿月,她會傷心,會顯出殘月。月亮這種做法難道不是一種如黛玉般不加掩飾的真實嗎?月滿固然美麗,她時而的殘缺也不失為一種風韻啊!人生難道不應該如此嗎?我記得有位偉人說過:“我們無法改變生命的長度,但我們可以改變生命的寬度。”這難道不是我們應有的態度嗎?

  朋友,請在有限的生命中,發揮出無限的價值吧!

  朋友,請摘下臉上的面具,以自己真實的心去面對人生吧!

  篇三:月亮

  月亮,有人說她陪伴了我們人生的一半時光。還有人會說,錯!她有日月同輝的日子,也有烏雲遮月的時候。我說她是永恆的,日月同輝她爭不過太陽的光焰,烏雲遮月也不過是心中一時的迷茫。

  春夜,廖寒未盡,或有微雲飄過,春風託著月兒映照著驚蟄的大地,夜幕下復甦的萬物蘊藏著無限的生機,動物在忙於繁衍後代,人體中的荷爾蒙彷彿也被喚醒了一般蠢蠢欲動。

  然而這也是一瞬間的光景,夏日的浮熱一掃青春的嫩綠,就好像把這盛夏夜晚的月亮也烤熟了一般,圓月上幽藍的地方似湖水伴著一傍亮亮的寒焰徹照著悶熱的大地,而大地則小心的向空中揮撒著白天被烈日暴晒後所剩無幾的水份無耐的把自己榨乾。龜裂的土壤載著曲捲痿萎的枝葉期期盼望的是那一滴滴雨露甘泉的到來。

  秋月弄靚影,玉盤掛天邊,說不盡的是秋月佳人,訴不完的是詩人情懷。一潭瑤池空對月,瑟瑟秋夜泛漪漣。春來不解人間惑,何渡秋風玉門關。怎有那寶玉月下婉轉笙簫怨,不知曉黛玉弱柳葬花逝原田。每每動人的愛情故事,好似都和這媚人的秋月有關,我想說的是人間悲歡離和,只能由月老在雲裡觀看,陰晴圓缺,一切順其自然,十五的月亮十六圓。

  冬天到了,收了秋實,藏了鳴蛙,秋雁南飛,雪蓋梅花,寒風寥峭,蟾宮折桂,想那嫦娥的寂寥,吳剛的無耐,為我們平添了幾許煩惱,寒夜中月亮也離我們遠了一些,憑欄遠眺,極目遐思,夜空中冷冷的月亮背後也只有那幽深的星光隧道,還有我們內心深處僅僅殘存的一些記憶。

  月亮隨著四季的輪轉在不斷的變幻著她多姿多彩的身影,而唯一不變的是在我們心中追求的永恆,我們在歲月的長河裡慢慢變老,而見證這一切變幻的是那黑夜裡一漫巨集遠的皎潔月光。
 

和秋雨有關的傷感散文
關於描寫月亮的傷感散文
相關知識
有關描寫月亮的傷感散文
關於描寫月亮的傷感散文
有關描寫孤獨的傷感散文
有關描寫孤單的傷感散文
有關描寫成長的傷感散文
有關描寫回憶的傷感散文
描寫月亮的傷感散文精選
有關描寫初秋的傷感散文
有關描寫等待的傷感散文
有關描寫現實的傷感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