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中秋的抒情散文精選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11日

  中秋節自古延續自今,已超越了傳統節日的本身意義。多少忙碌中的人們,因為這一天一家人從不同的地方歡聚在一起。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歡迎大家參閱。

  篇一:記憶裡的中秋節

  又是一年中秋節將致,讓人不得不感嘆時間的飛快,光陰的流逝。現在的節日只不過就是一個節日罷了。無非就是超市裡,商場的外賣處多了些包裝精美、種類繁多的月餅。要不就是親朋好友聚上一聚,也絲毫顯示不出節日的氣氛和愉悅。

  回憶兒時的我們,童年的時光總是期盼節日的來臨。可偏偏時間彷彿是靜止不前的。一年的歲月漫長的幾乎摸不到邊。半年時間還沒過去,我們就急不可耐的追著母親問,撒時候過端午,還有幾個月才過年呢。每次數著月份倒計時。記得村裡有一個小表妹,那時也就十歲左右的樣子。那年的端午節還沒過。一天小女孩站在椅子上,若有所思的翻看掛在牆上的日曆,然後突然問她的媽媽,“媽媽,嗯,什麼時候就過年了呀?”媽媽告訴她說,等那本日曆一張一張都撕完了,就過年了。女孩聽後明白了。第二天她媽媽吃驚的發現,牆上掛的那本日曆撕得只剩下兩張封面。媽媽氣憤的把她拉在跟前問日曆哪去了?女孩說是我撕了。媽媽在她的屁股上就是兩巴掌。嚇得女孩大哭起來,一邊哭一邊爭辯說“你不是說那些日曆一張一張都撕完了就過年了嗎”。我就是一張張撕得呀。生氣的姑姑氣的又笑了起來。傻傻的童年,傻傻的我們。想過節想瘋了的八零後。

  童年的計劃除了放寒暑假可以瘋玩。最期盼的就是過節了。老早就做著計劃和打算。興奮的想象到哪去玩,到姑姑家能吃到什麼好吃的,和表姐弟玩什麼好玩的。那種滿滿的憧憬和期待使我們的童年在無憂無慮,天真活潑的環境裡發生了很多妙趣橫生,終身難忘的回憶。隨著年齡的增長,過節不再有兒時那種歡愉的心情,那種甜蜜的期盼,那種簡單的快樂。但讓我更加懷念的是屬於我們老家永登風味的那種千層月餅。

  在我們老家永登周邊地區,過中秋節的風俗習慣是蒸月餅。也叫千層餅。就是把發好的白麵,分成碗口大的麵糰,然後把每一個麵糰分別用擀麵杖擀成一樣均勻的又薄,又和蒸饃的傢什一樣大的圓坨。一層放一種作料。作料分別有“薑黃、紅曲、碾碎的胡麻籽、醃製的糖玫瑰花醬、晒乾揉碎的花椒葉,還有一種是晒乾揉碎的苦豆葉。製作過程首先在每一層面坨上抹上食用清油,然後依次把幾種作料分別撒在幾張面坨上。要想蒸的又大又厚,就要重複作料的使用,最後在上面撒上白糖。然後把它們疊放在一起,最後用一張白麵皮把一摞五顏六色,色澤誘人的油麵包起來,等於給它穿了一件外衣,以防它的作料和油流出來。有心靈手巧或頗有講究的人家還要在外皮上拿面捏上小動物,用梳子紮上小花點。最後放進大火燒開的蒸籠裡,等氣上圓了,改為中火,至少要蒸上一個小時左右才能熟透。

  這樣一個層層疊疊,香味撲鼻的大月餅一出鍋,小孩子們歡呼雀躍,饞的會忍不住去取黏在麵皮上栩栩如生的蛇啊,小雞啊。這時大人就會打手,這個月餅是不讓吃的。精工細作的最好一個月餅是要在十五的晚上拿出來“接月亮”的。

  接月亮就更有講究了。每年在八月十五的那天晚上。家家戶戶早早吃過晚飯。一家人一起張羅,在院子中間放一張桌子,桌子上擺上各種時令的水果,蘋果,香蕉,葡萄,核桃,棗子,寓意五穀豐登。桌子正中間的位置就是大月餅的地盤。遇上晴朗的天氣,一家人團團圓圓坐在院子裡,談笑風生,其樂融融,小孩子你推我桑,好不愜意。如果你懷有詩意,有雅興,那麼你就會仔細的觀察到月亮每一點變化。起初只見她像一個害羞的少女,在西邊的山坳裡悄悄地露出半個笑臉。然後她會輕移蓮步,彷彿罩著一層面紗,若隱若現讓你看不到她容顏。讓人不由得浮想聯翩。“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這是{詩經;月出;}裡面描寫在皎潔的月夜之中,對月思念意中人的感情。古人從望月聯想到意中女子的美麗,想起她的面容,身姿,體態。美人的綽約、月夜的優美”。趁你不注意,吃了一顆棗的工夫。一抬頭,月亮就如一個大家閨秀般端莊的掀起面紗,出現在你的面前。八點準時,約會而來的嫦娥姑娘,冰清玉潔的懸掛在繁星點點的夜空正中。亮晶晶的小星星圍繞在她的周圍。天上的大銀盤和地上的大月餅互相吸引,月亮駐足凝視幾分鐘,繼續向東移動。這時家家的院子裡傳來孩子的嬉笑歡鬧。說明月亮已經接完。大人開始分配月亮撒過金輝的大月餅。首先把它從中間開刀,切成四瓣,那層層疊疊紅曲的紅色,薑黃的黃色,苦豆的綠色,胡麻的黑色,濃郁的玫瑰香味飄散在農家小院裡。吃的時候要一層一層分開享用,才能嚐到不同作料其獨特的味道。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是期盼團圓的節日,也是碩果累累的金秋時節慶祝豐收的美好願望。形成了“舉頭望明月,天涯共此時”的意境。這就是屬於我們老家的風俗習慣“接月亮”。

  現在看見城市裡時興的,包裝精美的月餅。那分明就是我們兒時過年享用過的點心。它沒有現在精美的包裝,薄薄的一層黃草紙,裡面包著十個如拳頭大小的圓餅。外面用紅色的細繩子紮起來。那一包點心在我們小時候才買1.8元錢。那時候逢年過節送一包這樣的點心,既莊重又大方。是對看望的親戚高檔禮節。開啟黃草紙,薄薄的點心皮就露了出來。奶油色的表皮上是紅色的小點,有的用食用顏料寫的的閤家團圓,花好月圓等一些祝福圖案。點心古色古香,讓人賞心悅目,掰成兩半,青紅絲像藕絲一樣纏纏綿綿捨不得斷開,餡裡面的核桃仁,花生仁,芝麻仁、冰糖時不時從斷開處掉下來。那花生、冰糖做的餡,那麵粉做酥酥的皮,那皮上稀疏的幾粒芝麻,幾乎是童年享受過的珍饈佳餚,是人間無可比擬之美味,難以忘懷的經典食品。輕輕地用舌尖***味兒,慢慢地咀嚼著,享受著,感覺著嘴裡香濃甘甜的味道一點點的迷漫開來。幼小的心裡便橫生出無限的滿足和甜蜜。多年以後,只要回想起這個味道,舌間似乎還殘留有那種點心的餘香。

  但現在,在月餅堆裡很難找到兒時吃過的那種點心了。儘管現在的月餅越來越好,各種水果味的,奶油香的,花樣百出,層出不群,精美的包裝,繁多的口味,但卻再也吃不到童年的那種貨真價實的東西了。東西不如從前了,所以人們的眼光也就變的越來越挑剔,味覺卻越來越麻木,看什麼都好,卻又吃什麼都不香。在不知不覺中已沒有當年吃點心的那種慾望和心情。

  如今在各種各樣,五花八門的美食衝擊誘惑下,除了老一輩人,現在的年輕媳婦會蒸月餅的越來越少。有戀鄉情結的我不斷自學蒸月餅的技巧和方法。保留淳樸的風土民情,傳承老家蒸月餅的風俗習慣。花錢買來的精美月餅,除了送禮,也只是一種普普通通的應景食品罷了。每當中秋節來臨時,我總忍不住在超市裡,市場裡,蒐集老家蒸月餅的各種作料,早早地做好準備,躍躍欲試。但總是蒸不出老家的味兒,老家月餅的形狀。我忽然想到當淳樸食品帶著鄉土的氣息來到有天然氣味道的城市它就變了味兒,變得不接地氣。城市的小鍋小灶怎能和老家大氣磅礴的蒸籠相比較。那就是“小巫見大巫。所以吃月餅還是吃老家的千層餅才過癮。才能吃出真正的美味和過節的滋味。

  中秋,它承載了一段兒時的回憶,一種醇厚的味道,一段由月餅串聯的記憶。我自始至終對老家的千層月餅有一份割捨不了獨特的情懷。但我更加懷念兒時簡樸的點心,那種用黃油紙包著,用紙繩紮成四方塊的那種。它就如鄰家小妹,單純不復雜。帶著善良真實的笑容,表裡如一。沒有太多不必要的繁瑣和浪費。

  篇二:中秋之情

  中秋節是東亞民間的一個傳統節日,起源於中國,為每年農曆的八月十五。

  相傳在遠古時代的射日英雄后羿娶了嫦娥,併成為帝王,可是他愈來愈暴戾,多番施行惡政,成了大暴君。有一天,后羿從王母娘娘的手中求得到一包不死藥,只要吃了不死藥,就能長生不老。嫦娥知道後為拯救蒼生免受后羿永遠的統治,就把不死藥全部吞下,然後變成了仙女,往月宮飛去。百姓們得知嫦娥奔月成仙后,紛紛在月下襬設香案,向嫦娥祈求平安吉祥,由此便逐漸形成了中秋節賞月的風俗。

  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又快到了,家家吃餅賞月,喜看中秋圓月。閤家團圓,那當然然也少不了必備的月餅,月餅在我心中象徵著團圓和美滿,現在月餅可以說是五花八門,形狀各異,為的就是為了吸引消費者的眼球。

  可是這樣的月餅真的好吃嗎,我說不,其實重要的不是月餅的味道,重要的是跟誰在一起吃,敢問有幾個做子女的能在中秋月圓之夜能陪父母吃月餅賞月呢?倘若中秋不能跟父母相聚團圓,就算你吃到再美味的月餅,心裡也不是滋味吧?

  說到這裡讓我情不自禁讓我想到了小時候候的中秋節,我家住在農村,那時候家庭條件不好,只有逢年過節我才能吃頓豐盛的飯菜,所以父親清早就到街上買菜,當然也少不了月餅,中午做了一桌的豐盛午餐,讓我們大吃一頓,晚上全家人就做坐在桌子一圈邊吃月餅賞月,月到中秋分在明,全家在一起談笑風生,交織成一片燦爛記憶,現在回憶起來還歷歷在目,記憶猶新!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父母一天天老去,我也漸漸的長大懂事,直到踏入社會,因為工作的原因每逢中秋都無法與父母相聚,我才深深體會到了獨自在異鄉的內心孤獨,和父母的期盼,童年那種無與倫比感覺不會再有了,只能在夜深人靜之時黯然沉思。“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用王維的詩句描寫我此刻的心情真是恰到好處。

  俗話說“年怕中秋,月怕十五”,意思是說一過中秋一年也就快過去啦,每月一過十五,這個月也就很快過完了。是啊,中秋節馬上就來臨啦,年關也將緊隨著而至。這不僅令人嘆惜時光飛逝,也讓人不覺就回憶起往事來。想想,自己已經有好幾個中秋節沒有在家過了。每到中秋節,除了快遞些月餅之類的東西回家和打個電話向家人問候一聲外,剩下的就只有思念和回憶了。記憶中在家過節的情景也在這時變得清晰起來。

  我不知道我怎會有如此的感慨,是我長大懂事了?還是每個人都如此?昔日中秋的歡聲笑語,談笑風生,現在都變成了多愁善感,如果時光可以重來,我情願一直都生活在童年裡,永遠也不要長大,因為只有這樣,我才有更多的時間跟家人團聚。

  都說父母的愛是天地間最偉大的愛,自從我們呱呱墜地,來到這個世界,父母就開始愛著我們,直到永遠。

  父母年紀大了,他們對子女別無所求,只希望在他她有生之年,能多陪陪他,讓他們安享晚年,就是最大的欣慰了。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到那時後悔也晚矣!

  篇三:中秋夜

  或許跟朱自清先生文章裡說的一樣,這幾天心裡也都頗不寧靜。今晚,難得閒暇,便聽著老蟬聲,在泗水的巷子裡散起心來。

  草叢時不時地傳來蟋蟀聲,風不是很大,柔柔地攜下一片片楓葉。但穿著襯衫走著,還是覺的袖間掠著涼意。還好我聞到了一股沁人的桂香,順著路子,跑到一戶陌生人家院外的石凳上坐下。剛想舒口氣,卻不料院子裡的狗,不安分地叫了起來。好不容易出來,我才不管它呢,扭過頭,望著天上的夜色。

  八月的天空確實高了不少,一輪婉月橫在半空中,周圍薄薄的晚雲下埋著密密麻麻的星辰。月下的林子裡散著白光,偶爾露出稀疏的倩影,遠處的水面也被這皎潔染的波光粼粼。空氣中飄著縷縷微涼的清秋之味,先不說這院子裡桂香、菊香,單單那草葉釋散的餘糜,也夠煮一晚的茶羹了。

  說起茶羹,讓我想起了母親做的麥芽羹。初三的時候就開始在學校裡生活了。每天的早飯和晚飯都會在食堂裡吃,也可以自己做。但自己做飯肯定是浪費時間,吃的也不好。記得那時,早上五點,趁著秋幕的星辰,撒腿向學校外的一戶農家開的食堂裡奔去。那時學校還沒有正式的食堂,只能去這裡吃。

  最喜歡的當然是炸的金黃的油條配上一碗熱氣騰騰的麥芽羹。在那個時候,能吃到這些,當然會覺得是人間美味。只不過好景不長,還沒一個月,人家就關門了。因為飯賣的便宜,賣貴了學生也吃不起,不關門,只能賠本。沒了吃飯的地兒,後來吃的很差,每天只能買一包乾吃麵充飢。越來越瘦,母親擔心起來,每週回去都會給我做好吃的,但我沒吃多少,早飯和晚飯肯定不是一頓豐盛的午餐能補過來的。

  後來母親問我喜歡吃什麼,我說我喜歡吃油條喝上一碗麥芽羹。由於麥芽羹需要把麥子泡起來發酵,很不好做。於是過了幾天,也就是八月十五那天母親做湯的時候,終於給我做了一碗麥芽羹。那酸中帶甜,湯兒香黏的感覺讓我至今都難忘。以後的中秋節從我上高中起,就再也沒喝過。或許生活好了些,開始吃過節盛行的食物,但我還是喜歡麥芽羹那不一樣的味道。

  夜色漸深。不久,一陣過膝的涼風撲了過來,我搓了搓冰涼的手指站了起來,道是該回去了。

  今晚的夜色確實很美,但我只能淺嘗輒止地坐在那裡獨賞罷了。我知道院子裡依然在煙火紅燈歡鬧著。只是我刻意的避開這些聲音,這些景象,只想跟那院子不安分的狗較真。我也不想聞到什麼飯香、酒香、月餅香。只想一個人,守望著屬於自己的世界。我也知道我的堅守並不牢固,或許院子裡的一小聲中秋祝語就能打破這一切。

  其實,此刻我什麼都不想。最想的是再喝一碗母親做的麥芽羹,望一望家鄉的中秋月。
 

有關描寫中秋節的優美散文
關於寫中秋節的散文
相關知識
描寫中秋的抒情散文精選
描寫母愛的抒情散文精選
描寫微笑的抒情散文精選
描寫天空的抒情散文精選
描寫桂花的抒情散文精選
描寫春雨的抒情散文精選
描寫植物的抒情散文精選
描寫校園的抒情散文精選
描寫風景的抒情散文精選
描寫夢想的抒情散文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