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北京市人口問題的幾點思考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8日

〔摘 要〕 人口問題是北京市需要著力解決的一大難題。未來一個時期,北京市的人口仍將處於一個較大規模增長的態勢,在當今中國城市化程序加快的大環境下,嚴加控制不是解決北京市人口問題的有效辦法,應該隨經濟社會發展用市場經濟的手段逐步化解人口難題。 
  〔關鍵詞〕 北京市;人口;戶籍 
  一 近年來北京市人口變動的趨勢。 
  從1999年到2007年,北京市的經濟發展速度連續保持了兩位數的增長,與此同時,北京市常住人口和外來人口也保持了強勁的增長勢頭。北京市近年來人口變動表現出以下幾個趨勢。 


  1.人口保持增長態勢。 
  從過去的幾年看,北京市2007 年常住人口為1633萬人,相比1998年的1245.6萬人, 9年間北京市每年新增常住人口43萬人,人口增長仍然呈現較高的增長水平。 
  2.外來人口保持較大規模增長。 
  北京市的人口增加主要是由外來人口引起的。 
  資料顯示, 9年間,外來人口由1998 年的154.1 萬人,增長到2007年的419.7萬人,每年新增29.5萬人,佔常住人口新增量的68.6% ,即每三個新增人口中就有兩個是外來人口……這體現了外來人口的常住化趨勢,故控制外來人口的增長規模是北京市人口管理的重要課題。 

  3.戶籍人口的機械增長。 
  目前,人們對北京市人口增長的關注主要集中在外來人口的增長上面,對戶籍人口的增長尚關注不夠。通過資料對比可以看出,近9年來戶籍人口也呈大幅上升的增長趨勢,每年新增13.5萬人,佔新增常住人口的31.4% ,相當於每三個新增人口中有一個是戶籍人口,戶籍人口增長的90%來源於機械增長,且常住人口自然增長率基本保持穩定。這種增長固然是經濟社會發展所必需的,但面對如此快速的增長,也應有相應的對策。 
  4.區域人口增長格局分化明顯。 
  近五年來,人口變動的區域差距性最為顯著也最具有代表性。核心區人口大幅減少67.1萬人,拓展區人口大幅增加190.9萬人,發展新區人口增加86萬人,涵養區人口整體增加2.3萬人。核心區和涵養區的人口變動數量符合北京市人口發展目標,但拓展區外來人口增加幅度過大(每年增加人口為47.7萬人) ,發展新區吸引中心城區人口能力相對不足,每年僅吸引7.6萬人。 
  二 存在的問題。 
  1.人口快速增長使北京市面臨巨大壓力。 
  按現在每年淨增43 萬人口的規模,北京市到2010年常住人口將達到1762萬人,到2020年將達到2192萬人,大大超出北京市“十一五”規劃和城市總體規劃到2010年和2020年的人口規模。而且2007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新增52萬人,相當於國外一個大中城市的規模,是歷年來人口增加最多的一年,人口增長呈現出加速膨脹的趨勢,如不加以合理解決,未來人口比上述預測數字還要龐大。這對北京市的資源、能源、環境、城市服務等方面造成的壓力會越來越大。 
  2.外來人口過於集中在拓展區。 
  拓展區目前已經成為外來人口的主要聚集地。 
  2002 - 2006年,拓展區新增外來人口56.1萬人,佔北京市新增外來人口的58.1% ,拓展區良好的投資環境、教育水平、發展空間(就業吸引、置業吸引、學業吸引)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外來人口,造成了人口分佈也呈“攤大餅”式發展。這種外來人口過於集中在拓展區的趨勢不利於北京城市的整體發展。 
  3.新城承擔中心城人口疏散功能需加強。 
  目前,新城地區承擔了大約北京市三分之一的外來人口,主要集中在城市發展新區,外來人口增加量佔整個新城地區的83,3%。應當說新城的人口集聚效應開始顯現。但作為未來北京市人口疏散的重點區域,其產業集聚能力還較弱,其人口承載能力還需要進一步增強。  
  4.周邊地區發展相對滯後。 
  據《中國區域發展藍皮書》顯示, 2006年,京津冀區域的“環京津貧困帶”貧困人口達到272,6萬,這說明儘管北京市自身的發展速度很快,但對周邊區域的輻射帶動作用很弱。周邊地區發展的落後,導致這些貧困區域的人口不斷地湧向北京市,致使北京市的人口出口不暢,人口只進不出,難以疏散。 
  這也是近年來北京市外來人口(較低素質人口)不斷增加的一個重要因素。 
  5.戶籍管理及人口統計工作需加強。 
  戶籍的多頭管理和政策放鬆是人口機械增長的主要原因。中央、市屬和軍隊三大系統均握有進京戶口審批權(涉及26 個單位的41 個部門) ,小城鎮、房地產外銷、高校進京指標等方面的戶籍管理政策也較為寬鬆。同時,因政策性原因造成的人戶分離現象比較嚴重。據統計局抽樣調查資料,截止到2005年底,北京市人戶分離人口已達228.6 萬人,佔戶籍人口總量的19.4%,五分之一的戶籍人口人戶分離。人口管理的鬆散,造成人口統計工作不清,人口政策指向不明。 
  北京市人口增長應該主要吸引高階人才,以實現“高階、高效、高輻射”產業發展,但目前的人口管理現狀難以做到這一點。

三 對策建議。 
  在全國快速城市化、人口大流動的背景下,實現北京市人口與資源的協調發展,應該多措並舉。一要靠管理,採取市場經濟措施,以優化產業結構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為先導,引導人口自由、合理的流動,而且滿足吸引高階人才的需要;二要靠疏導,從整個區域發展的角度考慮人口疏散,把更多的人口放到新城、周邊地區及全國各地去。 
  1.優化北京市人口增長空間結構。 
  按照北京城市空間佈局規劃,應以調整產業結構為主線,逐步形成按主體功能定位的人口發展趨勢,力爭用5 年時間,實現核心區人口比重有所下降,拓展區人口比重基本穩定,新區人口比重明顯增加,涵養區人口集聚水平提高。 
  一是優化各主體功能區產業結構,控制功能區人口的相應比例,疏解中心城市部分功能轉移到新城,通過產業結構的調整實現人口的有序、合理流動。 
  二是調控戶籍政策,適當限制城八區的外來人口規模,積極引導外來人口流入發展新區。用鼓勵外來人口在發展新區入戶籍的制度,減少城八區外來人口持續增長的壓力,實現北京市人口空間的合理佈局。如新增機械遷入人口,戶口優先落在新城;由中心城遷入的人口,其子女可優先進入新城優質中小學就學等。 
  三是加強房地產業的調控與管理。房地產業在全市範圍內合理佈局,在發展新區和軌道交通站點附近,採取積極措施使其成為中心城區人口的主要疏散地,控制新城商品房外銷比例,避免成為外地流動人口的“新城”。可以對符合城市空間佈局要求的居住區採取低生活成本的政策。 
  四是加強新城的優質公共服務設施建設,著力解決新城在教育、醫療、體育等方面的先天不足現象。建設若干重點專案,鼓勵中心城優質公共服務設施整體搬遷到新城,以提升新城的人口吸引力。 
  2.加強區域合作。 
  加快推進京津冀區域在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協作,從區域的角度平衡資源和產業,帶動周邊區域發展,引導人口在大區域空間上的合理流動。 
  一是加快推進京津冀區域在基礎設施佈局、產業發展、城鎮建設等方面的合作實質性的開展,以產業就業引導人口轉移疏解,減緩北京的人口湧入壓力。 
  二是應特別注重與廊坊等周邊中小城市的合作,提高其承載力,通過經濟適用房、老年公寓、高校轉移等方面的合作,引導人口向外疏解。 
  三是加強人口異地疏導政策研究,探索異地養老的醫療、社會保障政策,鼓勵人口跨區域流動。 
  3.加強人口管理。 
  人口管理是一項長期性、複雜性和艱鉅性的工作,應該在傳統戶籍管理手段與經濟社會發展、勞動力供需與城市承載能力、完善各項服務與有效控制人口規模的現實矛盾中尋找平衡,立足現有條件,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不斷提高人口管理與服務水平。 
  一是成立由國家有關部委、駐京部隊和北京市政府有關部門參加的首都人口發展委員會,統一領導、協調首都人口管理政策法規的研究、制定、實施和修訂工作;清理戶籍遷入政策,變“多支筆”審批為“一支筆”審批,提高戶籍遷入人口素質,確實為首都經濟發展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援。 
  二是建立流動人口管理資訊系統,統籌協調各職能部門,建立標準一致、互為補充的全市人口綜合動態資訊管理平臺,及時掌握全市人口資訊,提高人口管理效率,降低人口管理成本。 
  三是對外來務工人員實行常態化管理。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加強勞動監察,規範用人單位的用工行為,如保障最低工資水平,健全社會保障機制,提高企業僱用外來勞動力的成本;嚴格限制大量使用外來人口為主體的企業和產業的發展。 
  四是對外來人口提供市民化服務。依法加強對居住場所的管理和服務,改善外來人口的居住和工作條件,如清理整治“城中村”、城鄉結合部、城市地下空間等聚居地,防止形成“貧民窟”;合理調整水、電、氣等生活要素價格,提高北京市居住、生活成本,以此控制和減少“三無”人員等寄居型人口的盲目流入。 
  參考文獻: 
  [ 1 ]  北京市統計局。 北京統計年鑑。 中國統計出版社, 2008. 
  [ 2 ]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 中國區域發展藍皮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7.

淺析針對人口老齡化問題對養老保障體系的思考
論我國人口問題與教育的關係
相關知識
關於北京市人口問題的幾點思考
馬克思主文兩種生產理論對現實人口問題的幾點啟示
關於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兩點思考
北京市國土資源房屋管理局關於北京市房屋租賃合同
北京市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
有關人口問題的初中英語作文
城市人口問題論文
關於三門峽環境問題的調查研究報告
人口問題的對策論文
關於低調做人為話題的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