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校生心理需要現狀的調查研究論文
調查顯示,上網對職校生的情緒、交際和心理的影響不明顯;由於上網時間過長,學生的身體健康受到不良影響;一部分學生對網路的認識不全面,自我約束力弱化,道德意識淡薄。職業學校必須理性、客觀地對待學生上網,滿足學生的資訊需求以及情感需要;要引導學生正確利用網路,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上網,並通過豐富課餘文化生活減少學生上網頻率,同時加強學生的道德教育。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職校生心理需要現狀的調查研究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職校生心理需要現狀的調查研究全文如下:
摘 要
處於青少年時期的職校生是一個特殊的社會人群,其心理需要尚未完全定型,可塑性強,變化性大。全面瞭解學生心理需要特點,把握學生心理需要發展的趨勢,就可以引導職校生為滿足心理需要而採取有益於社會、有益於自身的行為。本研究採用自編“職校生心理需要調查問卷”,對在讀職校生進行問卷調查,試圖把握其心理需要的基本特點,並提出針對性強、高效適當的心理教育舉措。
一、研究物件與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某職業學校在校學生為調查物件,以班級為單位採用整群隨機抽樣的方法,發放問卷800份,回收問卷741份,回收有效問卷686份,回收有效率為85.75%。有效被試的基本資訊分佈如下:從年級看,一年級512人,二年級42人,三年級132人;從性別看,男生306人,女生380人;從專業看,文科類174人,理工類437人,藝術類75人;從是否獨生子女看,獨生子女551人,非獨生子女135人;從是否擔任學生幹部看,學生幹部259人,非學生幹部427人;從初中畢業學校看,農村初中436人,城區初中250人。
在參考相關研究成果[1]的基礎上,自編“職校生心理需要調查問卷”作為本研究的工具。該問卷共計60個調查專案,主要調查職校生的認知需要、表現需要、理解及情緒調節的需要、愛的需要、支配及自我控制需要、人際溝通需要、獨立的需要、承認需要、實現需要等9個因子。問卷採用李克特五點計分制,從“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別記1~5分,因子均分及專案總均分可以反映職校生心理需要的程度等級。經檢驗,本問卷的克隆巴赫α係數為0.82,說明其內部一致性信度較高。經專家判定,本問卷效度較高,可以作為職校生心理需要調查研究之用。研究者擔任主試,採用集體施測的方式,給予被試足夠的時間答卷。在回收的問卷中篩選有效問卷採用SPSS for Win17.0軟體包處理分析資料。
二、研究結果
***一***職校生心理需要總體狀況
由表1可知,職校生的心理需要各因子均分由高到低依次為:實現需要、認知需要、獨立需要、人際溝通需要、支配及自我控制需要、承認需要、表現需要、愛的需要、理解及情緒調節需要。心理需要總均分為3.3448,處於中等水平。從標準差的角度來看,實現需要、承認需要、愛的需要的變異性更大,說明在這三種需要方面,職校生個體差異較大。
***二***性別差異比較結果
由表2可知,職校生在表現需要因子上,男生的均分非常顯著地高於女生***p=0.009<0.01***;在愛的需要因子上,男生的均分顯著地高於女生***p=0.017<0.05***。在其他因子和總分方面,男女生之間均不存在顯著性差異。
***三***年級差異比較結果
由表3可知,方差分析結果表明,職校生在認知需要方面,年級之間存在非常顯著的差異***p=0.003<0.01***。經事後q檢驗,一年級顯著高於二年級***p<0.022***,一年級顯著高於三年級***p<0.005***,二、三年級之間不存在顯著性差異。職校生在表現需要方面,年級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p=0.019<0.05***,經事後q檢驗,一年級顯著高於三年級,其他年級之間不存在顯著性差異。職校生在實現需要方面,年級之間存在非常顯著的差異***p=0.001<0.01***。經事後q檢驗,一年級顯著高於二年級***p<.022***,一年級顯著高於三年級***p<.001***,二、三年級之間不存在顯著性差異。在其他因子和總分上年級間不存在顯著性差異。
***四***專業差異比較結果
由表4可知,方差分析結果表明,職校生在認知需要方面,專業間存在顯著性的差異***p=0.048<0.05***。經事後q檢驗,在認知需要方面,文科類職校生的均分顯著高於藝術類職校生***p<0.018***,理工類職校生的均分顯著高於藝術類職校生***p<0.024***。在其他因子和總分上,均不存在專業間的顯著性差異。
***五***職校生心理需求是否為獨生子女間差異比較結果
由表5可知,職校生的心理需要各因子和總分上,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之間都不存在顯著性差異。
***六***是否擔任學生幹部間差異比較結果
由表6可知,職校生的心理需要各因子和總分上,學生幹部與非學生幹部的均分之間都不存在顯著性差異。 ***七***初中畢業學校之間差異比較結果
由表7可知,職校生的心理需要各因子和總分上,初中畢業於城區學校與畢業於農村學校的職校生的都不存在顯著性差異。
三、分析與討論
***一***職校生心理需要總體狀況的分析與討論
本研究結果表明,職校生心理需要各因子均分排列前四的依次為實現需要、認知需要、獨立需要和人際溝通需要。這一結果充分說明當代職校生心理需要是積極向上的,主要表現在:求知慾較強烈,希望不斷提升自己的競爭力,畢業後能找到適合的、社會地位較高的工作,尋求自我發展,以證明自己的價值和能力;追求獨立,希望父母、師長和同學把自己作為成年人看待,力爭獨立解決問題;希望自己具備一定的人際交往能力,注重友情,學會溝通,希望與同學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因此,基於積極職業教育理念,職業學校要充分認識學生積極的自我實現和認知需要,滿足其求知慾,激發其學習興趣,強化技能訓練,促使職校生學會學習,引導職校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學會對自己的人生髮展負責;要充分把握職校生的獨立需要,強化職校生青春期心理教育工作,幫助其正確處理獨立與依賴的關係,促進職校生學會獨立;要重視職校生的人際溝通需要,應開設“人際交往心理學”選修課,不斷提升其人際交往的能力和技巧。
***二***職校生心理需要性別差異比較結果分析與討論
本研究結果表明,職校生在表現需要和愛的需要因子上,男生的均分都顯著地高於女生。這一結果說明職校男生比女生更希望得到老師的重視,得到同齡人的佩服,在同學中有更高的威信,希望自己成為別人關注的焦點;職校男生比女生更渴望得到父母的關愛,同學的友愛以及異性的情愛。因此,基於積極職業教育理念,職業學校要對不同性別的學生要區別對待,因勢利導,加強學校的心理教育工作,不斷完善職校生人格特徵;要豐富校外活動和課外活動,以競賽促發展,堅持不懈地提升學生職業能力,為學生表現自我提供良好的平臺;可開設“愛情心理學”選修課,使職校生對於諸如親愛、友愛和情愛有更理性而清醒的認識,提升學生愛的能力和愛的責任感。
***三***職校生心理需要年級差異比較結果分析討論
本研究結果表明,職校生在認知需要方面,一年級的均分顯著高於二年級、三年級;在表現需要方面,一年級均分顯著高於三年級;在實現需要方面,一年級均分顯著高於二年級、三年級。在其他因子和總分上年級間不存在顯著性差異。究其原因,可能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一年級職校生剛剛升入職業學校學習,他們對於未來有期待,有夢想,有比較強烈認知需要;其二,一年級職校生剛剛融入新的集體共同生活,他們希望自己能有新的起點,有比較強烈的表現需要;其三,一年級職校生初入職業學校,校方一般會安排新生入學教育,有意識地開展職業生涯教育和專業思想教育,幫助學生樹立人生的志向。
為此,基於積極職業教育理念,職業學校應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在基礎課程教學、專業課程教學以及專業見習和實習中,自始至終都要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做中學”,不斷提升他們的學習自我效能感,儘可能減少其習得無助感,以滿足自身的認知需要;
二是結合理論知識的學習和實踐能力的提升,不斷豐富職校生的校園生活和校外活動,儘量讓每位職校生都有展現自己興趣、愛好和特長的機會,以激發和滿足其表現需要;三是強化職校生的生涯教育,樹立恰當的職業理想,提高職業成熟度,破解其職業決策困難,提升其職業適應性,激勵學生敢於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最大程度滿足其實現需要;四是開展全程化的職業諮詢,職業學校不僅要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要注重職校生的職業諮詢,廣泛開展職業規劃諮詢、職業資訊諮詢、職業技能培養、職業心理諮詢、職業決策能力培養、創業意識能力培養[2],使職校生在整個學習期間能為職業生涯做好全面而充分的準備,以滿足其各種積極向上的職業心理需要。
***四***職校生心理需要專業差異比較結果分析討論
本研究結果表明,職校生在認知需要方面,文科類和理工類學生的均分顯著高於藝術類。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藝術類職校生文化課基礎相對薄弱,另一方面是藝術類職校生的專業技能也不突出,市場競爭力不強,導致其認知需要更低。為此,基於積極職業教育理念,職業學校s 相對淡化藝術類職校生文化課考試的功用,改革教學評價機制,重視過程性評價,促進藝術類學生自我成長;有針對性地加強藝術類職校生的專業技能訓練,特別要抓緊抓實藝術類職校生見習、實習工作,使他們在實際工作中能直接感受到成功的體驗,提升專業自信心。
***五***其他人口學變數差異比較結果討論
本研究結果表明,是否為獨生子女、是否擔任學生幹部、初中畢業於城區學校或者農村中學等人口學變數對於職校生的心理需要均沒有顯著性影響。究其原因,一方面由於通過中考進入職業學校學習的學生年齡特徵相仿,文化課基礎相當,人生閱歷相同,家庭背景相似,心理需要相近;另一方面,現代資訊傳播迅速,城鄉之間差異日益變小,職校生溝通途徑廣泛,相互影響更甚,從眾心理明顯,心理需要趨同。為此,職業學校開展的一切教育教學工作,都要符合職校生的年齡特徵,遵循其心理髮展的規律,樹立“全人化”
教育理念,開展“全人化取向的教學活動”,提升“全人化取向的教師素養”,使職校生“從求知中得到快樂,在學習中健康成長,在生活中準備生活”[3],滿足職校生多樣化的心理需要,促使全體學生得到全面發展。
中學生心理健康小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