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質教育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16日

  素質教育注重素質全面發展,對實現學生素質全面發展,長大後適應市場經濟發展,參與全球化競爭具有重要意義。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關於素質教育的論文,希望大家喜歡!

  關於素質教育的論文篇一

  《實施素質教育》

  【摘要】新的教育理念是用“邁向學習化社會,提倡終身學習”、“使學生學會認知,學會做事”等理念為指導,探索常規教學新模式。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倡導地是“以人為本、以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其核心是促進學生的發展,強調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更加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關注學生的一般發展。現代教學觀與傳統的教學模式不同,它最顯著的特點在於它提倡把過去“以課堂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改變為在教學中以學生為課堂的主體,強調“以學生髮展為本”。

  【關鍵詞】教師;作用;教育理念;教學改革;探索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倡導地是“以人為本、以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其核心是促進學生的發展,強調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強調既要關注學生的未來生活,又要關注學生的現實生活。由原來過多地關注基礎和技能轉變為在學習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更加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關注學生的一般發展。具體落實到課堂教學中就體現這樣的基本理念:即突出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課程標準》為現代義務教育明確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作為教育工作者必須認真學習,不斷實踐,用“邁向學習化社會,提倡終身學習”、“使學生學會認知,學會做事”等理念為指導,探索常規教學新模式。學校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養“人”、完善“人”,促進每個學生的人生價值得到不斷提升。當然新課程不是不要分數、不要知識,而是要讓學生把學習掌握知識與自己獨特的生活體驗結合起來,讓成“才”的努力與個性發展結合起來,讓知識與身心一同成長。我們以往評課時參照的一條重要標準是“雙邊活動開展得好”,這裡的雙邊活動指的就是師生之間的課堂對話。為達到這一標準,教師設計了許多課堂提問,教學便在師生之間講與聽、問與答的程式化中進行。久而久之,師生達成了許多默契,如教師課解時,學生必定認真聽,不得打斷教師的講述;只要教師稍有停頓,學生必會齊聲答問。為活躍課堂,一些教師往往用諸如“好不好”“對不對”“正確不正確”“生動不生動”之類的淺層提問來引發學生簡單而響亮的回答聲。在新課程形勢下,有人提出了“教學就是交往”的理念,營造多邊互動的教學氛圍。

  1教師的作用是促使學生完成“願學、能學、會學”的發展過程

  1.1學生“願學”是基礎。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如果學生對學習內容不感興趣,那麼就很難做好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全過程。小學生對教師的敬重程度影響到他自願參與該教師所組織的教學活動程度。在教學中,師生應始終處於合作者。我們的做法是:課內教師少站講臺,多到學生中認真觀察、聽取他們在學習活動裡的做法和表述;課外教師應與學生一起玩,瞭解學生的喜愛,交流情感,使師生融為一體;給每個學生真誠的愛,關心他們的學習、生活,幫助解決遇到的困難,使教師成為學生的知心人;為人師表樹立典範,善於發現每個學生的閃光點,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必須先做好,使教師成為學生心中偶像。綜上所述,教師用對學生人格的尊重,換來學生對教師的敬重,使學生從願配合教師組織的學習活動轉化為積極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小學生年齡特徵決定了他們喜愛小動物及玩具,對周邊新事物感興趣。教師作為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應把學生喜愛的動物、遊戲及熟悉的事物引入學習活動,使學習內容生動活潑,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從生活中學習文化知識,完成對生活興趣到學科內容興趣的轉化。總之,現代教師應具有“母親”、“智慧”和“幽默”的特點,使教學成為師生情感交流,廣泛資訊傳遞,形成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讓每個學生真誠地“願學”。

  1.2“能學”是保證。教師在制定一節課的教學方案時,必須把握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熟悉的事物,準確地為學生提供一個認識現實世界的模式,引導學生形成觀察、操作、思維等方法,達到儲存資訊適於遷移。我們的做法是:通過對生活原形的觀察、分析、提煉獲取所學知識,使學生體會到知識來源於生活。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感知科學知識的產生、發展過程,自主發現規律,享受成功的喜悅。應用規律作用於生活例項,進行質疑、討論、交流解決身邊的現實問題,體驗所學知識在今天的用處,並轉換為技能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習活動效果組織學生自評、互評和集體評價,通過評價活動提高每個學生的學習態度和方法。教學內容必須把握“度”,學生能夠藉助已有知識、生活經驗及方法,自主探索學習的內容教師不講解,學生講清楚的知識教師不重複,做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和教師的培養,其認知涉及的圖式、同化、順應和平衡將不斷變化、豐富和發展,能學為會學提供了堅實保證。

  1.3“會學”是目標。學習不是由教師把知識簡單地傳遞給學生,而是由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生不是簡單被動地接收資訊,而是主動地建構知識的意義,這種建構是無法由他人來代替的。學習過程同時包含兩個方面的建構:一方面是對新資訊意義的建構,同時又包含對原有經驗的改造和重組。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的做法是:讓學生把教科書作為常讀的課外讀物,引導學生學會在書上勾畫重點,批註疑難和體會。讓每個學生使用自學記錄本,收集新知在生活中的例項、原有知識經驗對新知的作用過程及對概念意義的不同表述。以培養學生觀察、比較、代換、假設、轉化等學法為重點,使學生在自學時有法可用。先小組交流,形成初步的對新資訊重新認識和編碼,建構自己的理解;再全班交流討論、動手實踐活動,使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因新知識經驗的進入而發生調整和改變;最後反作用於學生收集的生活例項。這樣,他們對概念的理解是豐富的、有著經驗背景的,從而在面臨新的情境時,能夠靈活地建構起用於指導活動的圖式。實踐表明,在貫徹“邁向學習化社會,提倡終身學習”理念中,教師的備課將以學生認知水平和已有經驗為基礎,培養學法為重點,建構知識為目標;上課將強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社會性和情境性,讓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背景,對外部資訊進行主動的選擇、加工和處理,進而在質疑、解疑的交流討論中完成學習活動,儘可能減少教師在課堂上的規定行為和講解。使學生形成“怎麼學”,明確知識從“哪裡找”,為邁向學習化社會打下堅實基礎。

  2更新教育觀念,做開放型的現代教師

  現代媒體往往把師生關係比喻為“一桶水和一杯水”或“一條小溪與一杯水”,都只強調教師對於學生的單向給予,而忽視了學生的能動性。因此我更欣賞“燈芯和煤油”的比喻,從某種程度上教師更依賴於學生。正如我的學生所設想的師生關係體是由教師的經驗與學生的好奇和熱情組成股份公司。現代解釋學也認為,人們的思維和行為的模式正由“主客模式”向“互主體模式”轉變,教學相長,學生也是老師,“向學生學習”是一種時代的新理念。打破教師萬能、唯我獨尊的觀念,容納不同意見,尊重並強調學生的個性。教學過程中學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參與包括髮現探索在內的獲得知識的全過程,教師不是知識的灌輸者,而應該扮演好欣賞者、主持人、學習者……去為學生服務。

  2.1扮演欣賞者的角色。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和年級的升高,學生的認知水平不斷提高,參與教學活動的能力也不斷增強。為了充分調動學生自學、自勵的積極性,我逐漸擴大了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程度。特別是到了五、六年級,學生已經具有了較高的認知基礎和道德修養,對於每一篇課文,經過教師的指導與自己的努力,能夠有一個較全面的理解、較準確的把握。為了最大限度地組織學生參與教學活動,我選擇與學生生活聯絡密切以及學生易於把握的課文,輔導學生學習課文、領會要點、上臺講課,而自己作為欣賞者,則由前臺轉到了幕後。如教學《敬禮!五星紅旗》一課時,上課前,我向一學生明確教學目的要求和教學要點,讓他檢視、蒐集有關資料,聽取家長和同學的意見,然後給同學上課。該同學在講課中,結合課文內容和相關資料,用學生的語言、情感,解釋了祖國尊嚴的表現和重要意義,學生聽了倍感親切,很受鼓舞。學生的參與意識很強,發言熱烈,提出的觀點、講述的內容大都符合課文要求。最後,教師總結昇華,畫龍點睛,圓滿完成了教學任務。

  2.2扮演主持人的角色。中央臺有一些節目有相當高的收視率,深受廣大學生的歡迎,由此,我想到:我們的思品課堂上是不是可以多一些這樣的創意,開放我們的課堂,轉換我們的腦筋,把課堂變成展示學生思想、情感和行為的舞臺,老師只不過是一個主持人——課堂教學的主持人,組織引導學生在課堂這個在舞臺上盡情地展示自己的思想,展示自己的情感世界,展示自己的道德行為,並讓他們在主動參與、充分展示的過程中,在心靈上有那麼一點觸動,在情緒上有那麼一點感染,在情感上有那麼一點體驗。

  2.3扮演學習者的角色。隨著資訊化時代的到來,知識更新的速度在不斷加快,獲取資訊的渠道在不斷拓展。學校和教師顯然已經不是唯一的知識來源,各種超文字的知識資訊通過各種媒體充斥著社會各個社會化場所,新的交往形式,例如通過網路與外界的交流,大大地拓寬了一代人的學習和交往空間。在這樣一個高度資訊化的社會中,一個教師如果不學習,那麼他過去所擁有的知識或許就不能成為今天“傳道、授業、解惑”的資本。確實,有些現代資訊,我們的學生比我們老師知道得多,看問題也現實得多。他們提出的有些問題相當敏銳,憑我們原有的知識和經驗很難令學生滿意的接受,把自己當作是一個學習者,在與學生的合作、交流中,共同學習,共同受教育,共同陶冶情操。因為只有當我們把自己看作是與學生共同受教育的學習者,在能夠想學生所想,感學生所感的時候,我們才能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靈,我們的教育也才能真正在學生的心靈深處留下烙印。

  3探索課堂教學改革實踐,創新課堂結構

  3.1課前師生共同準備教學內容。

  3.1.1學生準備:預習教材,提出知識重點,自己是通過什麼途徑理解的,還有哪些疑問。尋找生活原型和應用例項。查閱資料,訪問實地和資訊他人,製作說明自己觀點的學具。

  3.1.2教師準備:熟讀教材,明確隱含內容,建構認知網路,提出思維順序。預測學生可能提出的疑問和學生未發現的思維障礙處,制定啟發措施。組織學生喜歡和熟悉的生活原型及應用例項。制定教學活動整體方案,達到巨集觀調控。把教師的備課變為學習活動參與者共同準備,不但培養學生邁向學習化社會主動學會學習,而且為創設學生用自己的方法合作學習的課堂提供了保證。

  3.2完成合作探究性學習過程。交流讀書體會,展示收集資訊,達成初步共識,明確疑難;教師組織全體學生完成直觀感知,需要時作適當補充。小組討論、操作驗證、提出想法;教師到各小組聽討論、看操作,進行個別引導。小組代表發言,其它同學補充,闡述用什麼方法發現和驗證的規律,爭論中形成共識;教師應啟迪學生總結應注意的問題。

  用規律再認識收集的資訊,形成創新和發散思維;教師應組織學生由近及遠探究生活例項,並提供大家感興趣的身邊問題讓學生用今天建構的知識去解決。自評、互評和全體評相結合,同學間聽取建議,修正不足。使課堂成為學生活動的主陣地,把研究“教法”轉變為研究“學法”,把落實“雙基”豐富成“是什麼、哪裡找、有什麼用、怎麼用”。不但為學生終身學習建立根基,而且在學會認知的同時,學會做事。

  新課程的實施是一個整體工程,最突出的感受用八個字概括:變化、挑戰、創造、完善。教育理念的變化,教師角色的轉變以及教學方式的變化給廣大教師帶來了機遇和挑戰,需要不斷地加強自我學習,自我完善、才能適應新課程的需要。

  新教學理念要求教師更注重學生在知識形成中的主體作用。在教學中,教師不僅充分確認學生的主體地位,而且積極主動地創造條件,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同時也注重學生非智力因素在學生認識形成中的作用,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課堂教學不再沉悶、呆板,隨著多項資訊渠道的打通,不同層次水平的同學都能展示自我,各盡其能,相互啟迪,各有所獲。

  參考文獻

  1鄧永富.用現代教育理念探索常規教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8

  2黃謀榮.花瓣雨.人民日報,2007.9

  3蘭愛鳳.現代教學觀念的轉變在語文教學中的初步嘗試.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3

  4鄭易.小學教學改革.鞍山教育網,2007.8

  5吳源.新課程改革總結.遼寧教育出版社,2008.3

  6殷曉棠.怎樣促進合作學習在教學中的實施.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5.9

  7張麗萍.新課程理念下教師角色如何定位.鞍山教育網,2005.6

  8欒蘭.如何引導學生在課堂上自主學習.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6.5

  9滕如.新課程理念下教師應該怎樣備課.遼寧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9

  10孫曉琦.新課程實施中如何把握課堂教學.人民日報,2006.2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關於素質教育的論文 

國學經典家長感悟心得體會
素質教育為題的論文
相關知識
淺談中學素質教育論文
淺談綜合素質教育論文
試析高校圖書館的服務創新與大學生的素質教育論文
大學素質教育論文
初中物理素質教育論文
幼兒園教育中的素質教育論文
初中語文素質教育論文
體育素質教育論文
數學素質教育論文
淺談中國夢與素質教育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