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論語心靈之道讀後感範文
《于丹論語心得》的序是由易中天來寫的,于丹說:“孔子只有溫度,沒有色彩。”以下是小編整理分享的的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篇一
《于丹論語心得》的序是由易中天來寫的,于丹說:“孔子只有溫度,沒有色彩。”當然易中天對於溫度與色彩也有自己獨特的思考與理解。他在文中說到沒有色彩代表是灰色,但我覺得灰色過於壓抑,不能完全體現孔子的世界。我也有自己的見解,我認為沒有顏色代表的聖潔,純潔,是不受外界的顏色與濁淖所幹擾的,它是一種超脫世俗的,沒有任何顏色可以代表的。對於于丹所說的孔子只有溫度來說,溫度是比較抽象的名詞,也許是需要用心去體會它的,感受它固有的溫度吧。
于丹《論語》心得之一:天地人之道。她在文中說道:“神於天,聖於地。”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就是天和地。我認為夢想主義與務實主義是不受推崇的。飢寒的年代裡,理想是溫飽;溫飽的年代裡,理想是文明;離亂的年代裡,理想是安定;安定的年代裡,理想是繁榮。理想是羅盤,給船舶導引方向;理想是船舶,載著你出海遠航;但理想有時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線,可望不可及,折磨你那進取的心。只求抱著美夢卻不行動,到頭來只會是空空如也,一無事處。缺乏理想的現實主義是毫無意義的,脫離現實的理想主義是沒有生命的。所以我認為理想與現實是不可分割的,是永遠緊密相連的。它也許是作為聖人所要邁出的第一步。
于丹在文中還說道:“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意思是說死亡不可怕,可怕的是國民對這個國家失去信仰以後的崩潰和渙散。這讓我想起了,古時玄宗曾說:“曾祖與眾草民比之如泰山與塵土,如大海於水滴。”太宗說:“但汝可知泰山由碎石堆積,汪洋有水滴聚成,萬眾雖小,國君雖大,若無小民之人怎成國君之大呢?”所以國民的信仰是國家成敗的關鍵。
于丹在文中還說道:“二十一世紀評估各國人民生活得好不好,要看GNH。”GNH就是Gross National Happiness國民幸福指數,看一個國家人民生活得是否好,不單隻看GNP,最重要的是要看GNH。幸福:所有人類努力的最終目標,是一種意識狀態,只有對未來的成就抱著希望,才能達到這專案標。幸福永遠存在於未來,而絕不是在過去。只有擁有幸福,生活才能更充滿積極的狀態,才能更加有活力,所以締造幸福很關鍵,幸福不是從天而降的,而是要自己爭取的,想不付出代價而達到幸福,那是神話。人的任何一種追求也都是對於幸福的追求,人所願望的和努力追求的任何物件都是使人幸福的某種東西。人之幸福全在於信心之幸福。駐留幸福,不要讓幸福從指縫溜走。
于丹在文中還說道:“要保持心境的那份恬淡與安寧。”也許有人認為陶淵明的迴歸田園是一種沒有積極心態的表現,“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恬淡安寧的生活常常會使人消磨神經系統的韌性,就好像不運動的軀體會引起肌肉萎縮一樣。它是有創造性的,聚集提煉,整飭一個人的內心力量;它可以把動盪所驅散的東西再收攏到一起。也許這樣的生活正是聖人們所向往的,是擺脫庸俗的社會,擺脫紛爭,如同死了的泥土裡滋生丁香一樣,重新有了希望與目標。
于丹在文中還說道:“恕。”什麼是寬恕?那就是愛的全部,我們都是從懦弱和錯誤中得來的。彼此原諒自己的愚昧,只是自然的第一法則。人們常常認為自己的錯誤是輕微的,可以原諒的,只是因為他了解產生錯誤的原因和背景,如果用此原則對待別人的錯誤就是寬恕。如果我們瞭解別人也想了解自己一樣,那麼對最可譴責的行為我們也會感到應該寬恕。
于丹在文中還說道:“仁。”自古以來,所有的國君幾乎都是以“仁”治天下,仁愛之心為治國之本,有智有勇有謀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沒有“仁”,天下如何定,百姓如何服,那麼國家將會成為軀殼,那是一個霸權主義的社會,是黑暗與陰霾的,沒有靈魂的社會如何能立足,最終將是滅亡。
篇二
心靈之道。這章講的是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
遺憾後悔是每個人都會面臨的事情,人生難免會有缺憾,沒有缺憾的人生是乏味的是沒有挑戰性的是無法激勵人前進的,而只有有缺憾的人生才是完美的才是完整的。即使命運不發芽,不惋惜千百次的播種,即使花朵結不成果實,不遺憾千百次的凋零,因為沒有比腳再長的道路,沒有比人在高的山峰。
當一個人失敗後,延其繩索找其導火的源頭,後悔自己的一步之遙,後悔自己的擦肩而過,後悔自己的力求完美的事情如今有了遺憾。後悔無濟於事,天下沒有買後悔藥的。如果你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那麼你也將錯過星星了。就如同也許在這回的高考中你因為一分之差沒能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學,但並不意味著人生會永遠停留在這一秒,相反你的人生才剛剛開始,不要只是沉積在後悔後悔,後悔自己哪怕如果能再多對一道選擇題呢,也許自己就能考上理想的大學。現在抱著後悔去看待以後的人生是毫無意義的,路是自己走出來的,既然已經有缺憾,那就讓自己的努力去填補那個缺憾,不要讓缺憾的漏洞越來越大,直到無法補救。所謂生命不息,戰鬥不止。
之後在文中又提到了自信心,一個人的自信心從何而來?它是發自內心的淡然與坦然。自信心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建立自信是困境中重新崛起的一種特有的力量。對於凌駕命運之上的人來說,信心是命運的主宰,與其悲嘆自己的命運,不如相信自己的力量,與其沉寂在後悔之中,不如增強自己的信心,挑戰未來的人生。所謂“老夫聊法少年狂”這難道不是一種自信的表現嗎?
所謂“三省吾身”于丹說:“能夠反省自己的錯誤並且勇於改正,這就是儒者所提倡的真正的勇敢。”不錯,所謂“知錯能改,善莫大焉”一個人做錯事情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錯了之後卻不知悔過,還是一味的用一些理由與藉口來推託,這是懦弱的表現。要做一個勇於承認錯誤地勇者,才能化去生命中的遺憾,勇者即表現為面對錯誤勇於承認的勇氣,體現出的是理性制約下內心的自信與鎮定。
我喜歡于丹在文中的一句話:“小人之驕,驕傲的是他外在的氣,而君子之驕,驕傲的是內心的風骨。”不錯,魯迅曾說:“中國人是有骨氣的。”這種脊樑背後的風骨之氣,那種形於天的風然之骨。所謂:“渴,不飲盜泉水;熱,不息惡木陰。”所謂:“富莫富於常知足;貴莫貴於不求人;貧莫貧於無才能;賤莫賤於無骨氣。”傲骨不可侮,傲心不可有,無傲骨則近於鄙夫,有傲心不的為君子。我記得一位學者是這麼說的:“寧守渾噩而黜聰明,留些正氣近天地;寧謝紛華而甘澹泊,遺個清白在乾坤。”風骨也許是為中國人所驕傲的資本吧。
其實這章主要講人生多有不順,要如何去彌補不順,自信心,勇敢的勇氣,風骨的氣節。也許站在不同的角度,結果也有所不同。
我認為人生不過是一場賭博,你的籌碼就是自信,勇敢等等一切能想出的高潔的名詞,如果你連這些都不具備的話,就是失去了籌碼,連籌碼都沒有的你,又何談去堵上一把呢?
篇三
談及理想,不得不感慨自己永遠是個胸無大志的人。或許也曾經有一瞬間想要做出些什麼事、想要達到什麼樣的目標,最終亦不了了之。于丹對於理想的闡述是我心底所真正信奉和實踐的。“理想之道,就是給我們一個淡定的起點,給我們一個儲備心靈快樂的資源。”這遠比要掙多少錢、要有怎樣的地位來的實際。
我的理想就是在有限的生命裡能成為一個善良、快樂的人。工作後對社會逐漸接觸,越來越清楚這兩個簡單樸素的片語,對很多人來說是奢侈。
書中有一段對於理想與現實關係的分析,很是經典。
“神於天,聖於地。
既有一片理想主義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協於現實世界很多的規則和障礙;又有腳踏實地的能力,能夠在這個大地上區進行他行為的拓展。
只有理想而沒有土地的人,是夢想主義者不是理想主義者;只有土地而沒有天空的人,是務實主義者而不是現實主義者。”
同學、朋友說我總是活在自己營造的世界裡,其實我只是傾向於美化一點、樂觀一點,篤信人性本善。蘇軾和佛印的故事深刻我心: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個人心中有什麼,他看到的就是什麼。我願意為了一天充足的陽光、寒冬一杯熱氣騰騰的茶而感動,繼而感激別人的賜予。這些表面看來或許毫無價值的東西,就是我為自己設定的關於理想的那個淡定的起點。“物質的東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從來不否認自己有虛榮的一面,我喜歡穿漂亮的衣服,我喜歡精緻可口的食物,我喜歡出行可以有車接車送……但一直很慶幸,仍舊可以被生活的細微而觸動,於是,我的快樂變得很具體、很悠長。
在現在社會中,所謂的孔孟、老莊已經離人們越來越遠,聖賢與經典也逐漸模糊,紛繁世界的庸俗煩瑣和思想的高貴純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連結。而於丹教授以白話詮釋經典,以經典詮釋智慧,把兩千多年前的論語用一個現代人對社會,對生活,對人生的感悟演繹出來,灰色的孔子一旦連結了這個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種純粹的積極的態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昇華。讀于丹說論語,讓我領略到的就是這樣一種智慧,是對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是對身邊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種心態,一種融入在現在社會中的理性道德。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于丹給我們講述的《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如果你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那麼你也將錯過星星了。”承認現實的不足之處,並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憾的態度。
人們常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社會環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從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見自己的影子。其實人這一生有什麼樣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個什麼樣的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書,他可以開啟整個你的世界。我們經常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什麼樣的人你只要觀察他的社交圈子,從這樣一個外在環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內心價值取向。
平時,總喜歡看一些純文類的書籍、目的也是想淨化自己的心靈,盪滌內心的浮躁,但這種借之外力的注意力轉移較之於自內而外的因“三省吾身”而泰然自若的從容實則“其遠差矣。”能將一部《論語》經典講得深入淺出,顯示了作者深厚的國學造詣。在“君子之道”章節,作者對君子進行了精闢講解。但書中有個觀點讓我費解,“君子的社會角色是變通的、與時俱進的。一個君子重要的不在於他的所為,而在於他所為背後的動機。他們是社會的良心。”用動機而不是用行為判斷人,這是早已被唾棄的謬論,讓人聯想起衛道、道德殺人等不雅字眼,作者放在自己鍾情的君子身上所為何來?歷史上心懷悲憫手舉利刃和流著眼淚殺人的人著實不少,莫非他們也是君子?不知該敬佩還是同情作者,一位《論語》的信徒,卻無心快語道破了“君子”的偽善本質。
捫心自問,我沒有達到君子的境界,漫漫人生途中,我會用生命去體會,用行動去感知,用至高無上卻又簡單至純的精神去和千古的先賢聖人進行心靈的對話。 2....;《論語》,大家都知道,是孔子弟-子編錄的孔子的經典語錄,這部曾被譽為治國之本的《論語》,對於我們現代社會,現代人的生活,還有什麼實際意義嗎?今天還能啟發我們的心智嗎?還能對我們今天的心靈產生觸動嗎?最近讀了北京師範大學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感觸頗多,于丹教授結合其深厚的古典修養,運用女性特有的細膩情感,從中國人的宇宙觀、心靈觀、處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養之道、理想和人生觀等七個方面,從獨特的個性視角出發來解讀《論語》。
大家別以為,孔夫子的《論語》高不可及,現在我們必須得仰望它。這個世界上的真理,永遠都是樸素的,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一樣;就好像春天要播種,秋天要收穫一樣。《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說白了,《論語》就是教給我們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獲取心靈快樂,適應日常秩序,找到個人座標。這就是于丹教授《論語心得》給我們的啟迪。全書以白話詮釋經典,以經典詮釋智慧,以智慧詮釋人生,以人生詮釋人性,以人性安頓人心。穿越兩千多年的時間隧道,體悟經典的平凡智慧。相比易中天的《品三國》更好一些,她的語言沒有易中天那樣幽默,但絕對值得思考。
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是從天地人之道說起的。從盤古開天地這種變化最終達到的一個境界,叫做“神於天,聖於地”,她說:這六個字其實是中國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義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協於現實世界上很多的規則與障礙;又有腳踏實地的能力,能夠在這個大地上去進行他行為的拓展。……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就是我們的天和地。有了這樣一個大的宇宙觀,再將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朋友之道娓娓道來,全方位地解讀了孔子及論語的思想以及這種思想對於現代人、普通人及現代社會的需要。
我們從小接受的就是儒家的“仁,義,禮,自,信”的倫理教育,從孔融三歲讓梨的尊禮,守禮,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憂患意識,無不顯示著儒家學說對國 民成長過程中千絲萬縷的滲透。幾千年來世人仍願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話作為座右銘,作為修身養性的準則,我想這與孔子的“直道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的思想有著密切的關係。
《論語》終極傳遞的是一種態度,是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品味人生,修身養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這一輪迴。淡泊的襟懷,曠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閒適的心態去生活,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狀態,這樣才無愧與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導我們快樂地生活的祕訣那樣,去找到你內心的安寧。
于丹論語心得孝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