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鄉做農民養殖創業故事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2日

  任何事情一定要有決心去做才能做好,創業就是那樣。看看那些返鄉創業的故事,學習他們,激勵自己的創業鬥志。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希望對你能夠有所幫助。

  一

  蔡甸“米王”創新湖北豆絲加工工藝賺大錢

  這個夏天,夏長興格外忙碌:一方面,新米即將上市,他的米業公司進入生產旺季;另一方面,他設在玉賢的加工廠正大批量生產湖北特色美食——豆絲,以及油炸蘭花豆和花生米等休閒食品。“湖北人愛吃豆絲,但過去受時令限制,一般只在秋冬兩季做。經過創新加工工藝,今年7月起,我們就能不受季節限制全年加工豆絲,而且還開發出雜糧、蓮藕、綠豆等多種口味。”夏長興自豪地說。

  從1994年辭職下海,夏長興在長達20餘年的時間裡,基本上只做了一件事:賣大米。“創業就是把一件事做精做透,自然也就成功了。”如今,他創辦的天安米業有限公司已經成為蔡甸米業加工的龍頭企業,年產值上億元。

  “武漢好爸爸”為兒治病辭職賣大米

  如果不是因為兒子,或許,夏長興不會邁出創業第一步。

  辭職下海前,夏長興在蔡甸區糧食局下屬的柏林糧管所工作,當過營業員,下鄉收過糧油,後來做到了業務經理。當時,雖然收入不高,但糧食系統是鐵飯碗,依然有不少人羨慕。

  1993年,兒子的出生,徹底改變了夏長興的生活。兒子剛生下來就連續高燒不退,送到醫院檢查,被確診為先天性心臟病,如不能及時治療會有生命危險。而當時他和妻子的月工資加在一起還不到500元,為給兒子治病,他背上了十幾萬元的鉅額債務。

  為了救兒子,為了還債,夏長興毅然辭職,用身上僅有的幾百元錢買了一輛三輪車,開始了賣大米的生涯。創業之初異常艱辛,夏長興每天清早起床,騎著三輪車到糧油店批發大米,再走街串巷叫賣,經常到晚上八九點鐘,才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家。好在,一年下來,他攢下2萬多元,也有了一些固定客戶。

  同時,他也敏銳地意識到,要擴大經營就得有固定的場所。於是,他租下一間門面,開了家糧油門市部,批零兼營。

  “中國合夥人”老同事聯手再創業

  隨後幾年,夏長興的生意做得風生水起,從一家門市部發展到四五家門店。生意蒸蒸日上的同時,兒子的病經過手術治療也痊癒了。

  沒有了後顧之憂,夏長興更是一門心思撲在生意上。1999年,一個新的機遇擺在了他面前:那一年,糧食部門開始整體改制,幾個昔日的同事找到他,希望他能牽頭,把糧食局的大米加工廠盤下來。最終,夏長興拿出20萬元,老同事則拿出自己買斷工齡的錢,一起入股辦廠。

  2005年,在大米加工廠的基礎上,夏長興正式成立了天安米業有限公司,註冊了“金碾王”商標,推出了“晚金優”、“農家晚粳米”等系列產品。2009年,“金碾王”被評為武漢市著名商標,2012年被評為湖北省著名商標,2013年被評為武漢名牌。天安米業也被評為武漢市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2012年的產值超過了1億元,產品還銷往雲南、廣東、上海等多個省市。

  儘管事業越做越大,夏長興並不滿足。他著手在蔡甸玉賢鎮新開加工廠,對大米和一些當地農作物進行深加工,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

  採訪中,夏長興帶記者參觀了他的豆絲自動化加工車間和蘭花豆加工車間。其中,豆絲是把大米和綠豆混合打成漿,攤成皮切成絲,夏長興還對這款武漢人喜愛的特色小吃進行了創新,推出了雜糧、蓮藕、綠豆、黃豆、蕎麥等多種口味。

  僅需2分鐘米漿就變成豆絲    1月19日,記者來到萬順農產品合作社的生產廠區,這裡過去曾是當地一所小學,豆絲生產線就建在改造後的教學樓裡。“一樓是磨漿車間,核心裝置都在二樓。”合作社負責人夏長興大手一揮,帶著記者直奔位於二樓的糊化成形車間。“糊化成形”說得通俗些就是“烙豆皮”,這是整個豆絲製作的關鍵。車間裡的兩臺轉輪式電動烙豆皮機器,是合作社與武漢工業學院食品學院歷時兩年,共同研發生產的專利產品。

  夏長興說,豆皮的厚度影響豆絲口感,也影響後期晒乾的時間。在烙豆皮的過程中,火候大了,豆皮容易烙糊,沒“賣相”,溫度低了,豆皮又不易成形。過去,村民烙豆皮用的都是圓形的平底鍋,以蜂窩煤和木材做燃料,火焰溫度飄忽不定,烙的豆皮既不衛生,品質也不穩定。要想大規模生產豆絲,就必須走機械化道路。用機器生產出來的豆皮,厚薄均勻,顏色亮白,口感和外觀都遠勝傳統手工豆皮。“機器每天可烙豆皮一萬斤,只需一個工人就能操作。”

  生產出來的豆皮厚3毫米,寬60釐米,像玉帶一樣源源不斷地從機器中吐出。在傳送帶末尾,一位工人將豆皮捲成圓筒,送入切絲車間。在切絲車間裡,豆皮卷被切成一指寬的溼豆絲。隨後,溼豆絲又隨著傳送帶,送入長約20米,溫度約60攝氏度的高溫烘乾車間。經過一次烘乾的豆絲落入一樓的低溫烘乾車間,經過二次烘乾後的豆絲就可以進入包裝車間了。

  從米漿到豆絲成品送入倉庫,等待包裝,全過程只需2分鐘。而用傳統工藝製作的幹豆絲,僅晾晒就要花費一週以上。

  豆絲產值翻番網銷全國各地

  2013年2月,合作社豆絲生產線正式投產,到2014年春節前,產值達到800萬元。2014年春節後至今,合作社已經生產豆絲300多萬斤,產值達1300萬元,預計在2015年春節前能達到1600萬元,產值實現翻番。

  由於統一購買生產資源,統一收購農產品,統一加工,統一銷售市場,社員去年人均收入1.7萬元。2013年,萬順農產品專業合作社被評為“湖北省省級示範合作社”。

  幾年時間,玉賢種植大戶社員從5人發展到現在的260多人,農產品經紀人社員達到40多人。合作社與各大連鎖超市和農貿批發市場都有良好的營銷合作,銷售額逐年遞增。“豆絲產業正在發展的上升期,我們不能急功近利,過節不趕工,保證豆絲品質是關鍵。”“過去還有農戶自家晒了豆絲拿到集市上賣,現在他們棄了老把式,從合作社批發豆絲,去市場零售。”夏長興得意地說。去年9月,夏長興開通了電商平臺,全國人民都可以通過網路,以廠家價格購買豆絲、荷蘭豆等特色農產品。“現在每天都有至少20單生意,顧客清一色的好評。”

  ■導師點評

  湖北豆絲走出作坊傳統食品工業化路更寬

  湖北省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與核農技術研究所糧食與果蔬加工研究室主任、研究員何建軍認為,夏長興從走街串巷賣大米,到開公司加工大米,再到對農作物進行深加工,附加值不斷提高。

  難能可貴的是,他還對湖北特產——豆絲的傳統作坊式加工方式進行了改良升級,研發出自動化豆絲生產線,改變了過去只有秋冬季節才能加工豆絲的局面。自動化生產的豆絲,在營養搭配、品質控制、衛生安全等方面,均較傳統作坊豆絲有了“質”的飛躍。

  豆絲生產符合我國提倡的傳統食品工業化、主食產品工業化,是當下國家政策積極支援和倡導的,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廣闊的市場。他建議夏長興積極申報專利進行智慧財產權保護,運用多種營銷模式***尤其是電商銷售模式***,拓寬產品銷售渠道,儘快走出產大於銷的局面。

  二

  養鴿賺錢從上當開始

  核心提示:放棄年薪三萬的工作回鄉養鴿子,遭遇挫折不氣餒,利用新技術和先進裝置把養鴿事業做大做強。

  致富專案:肉鴿

  養殖案例地點:平頂山舞鋼市

  致富人物:楊明軍

  適合人群:喜歡養殖業的人

  所需場地:固定場地?

  2006年12月10號,在平頂山舞鋼市武功鄉的一個養鴿場裡,33歲的楊明軍正滿面春風的和工人們一起卸貨。雖然已是身家上千萬的養鴿場的董事長,但他卻依然習慣於和工人們一起幹活。

  冬天在普通的養鴿戶那裡,一般兩三對種鴿一個月只能出一隻乳鴿,而在楊明軍這裡,憑藉這套電腦孵化裝置,一對種鴿每月可以出3到4只乳鴿。目前,楊明軍已經擁有將近五萬對的種鴿,年產乳鴿100萬隻左右。按一直乳鴿十五塊錢來算,楊明軍的養鴿場的產值已經超過千萬元了。

  1992年,高考落榜的楊明軍決定開始養鴿子,當時鴿子的價格高,而且還不愁銷路,這讓他看到了希望。

  楊明軍:沒有聽說鴿子有大批的傳染病,好養、好管。

  然而楊明軍面臨的大問題,就是技術問題。雖然自己平時比較愛看養殖類的報紙和雜誌,但畢竟沒有實踐經驗,無奈之下,他就開始跑北京、上海、廣東等地,去請教養殖業有名的專家。

  楊明軍:他們對農村出去的人有一種同情心,感覺著有這種上進心,最後可以說被感動了。

  他的樸實和上進心打動了專家們,專家教會了他很多知識,有的甚至還推薦他到一些養殖基地去參觀、學習。有了一定經驗之後,1997年年底,楊明軍東拼西湊的2萬多元錢,買了180對種鴿,開始在自家的幾間石棉瓦棚裡試養鴿子。

  楊明軍:經過選育後,留下了不到三十對鴿子。

  原來是種鴿場老闆欺騙了他。由於種鴿品種不純,給接下來的乳鴿繁育帶來了很大困難。於是他開始狠抓鴿子的良種培育工作,經常參加各種行業展會,跟業內精英和專家交流,然後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從剩下的三十對種鴿中,多次選育、優中選優、提純復壯。1998年春天,第一批成品乳鴿終於進入了市場。

  楊明軍妻子:有了第一筆收入吧,一萬元左右。

  經過認真的市場分析後,楊明軍發現,乳鴿和鴿蛋的主要客戶是一些較大的賓館、酒店.,屬於較高層次的消費。

  楊明軍:他們有一道菜叫掌上明珠,就是一個鵝掌上面放一個煮熟的鴿蛋。一百多元一道。.?

  於是他開始把目光盯向了大城市。然而,事情操作起來卻不是那麼簡單的。.?

  揚明軍妻子:有一次往鄭州發了兩批貨,就7000元,要了幾次賬,他總是推。最後他只給我1500塊錢,還讓我寫保證以後不準再要。

  長時間的打拼之後,楊明軍的生意逐漸有了起色。然而這時候,意外發生了。他的幾百只種鴿被偷了。

  楊明軍:因為價值十幾萬,全是精華部分,派了十多個人去尋找。

  就在這個時候,有人說在離當地百十公里外的一個禽類市場上,看到有一批鴿子很像他家的。

  楊明軍:因為腳環在***鴿子***不到十天時戴上,終生去不下來。有場名、鴿舍號、它的系譜,還有我的名字和***。

  在警察的幫助下,楊明軍終於要回了這批種鴿。事後瞭解到,偷種鴿的人是附近去廠裡參觀學習的人,因為楊明軍向他們介紹過這批種鴿最珍貴,他們當晚就把鴿子給偷走了。即使如此,楊明軍對前來參觀學習的人依然敞開大門。

  楊明軍:通過來學這個東西,有心人會提出很多問題,普通職工不提問題,對企業發展沒有好處,這是一個互惠互利的過程。

  楊明軍把養鴿子所得的收益全部用來擴大生產規模,形成了企業滾動發展的良性迴圈。如今,楊明軍的新鴿場佔地60畝,引進了自動調控光照系統、微型探頭顯示、自動飲水、人工育肥等國際先進技術程式,產量和效益成倍增長。

  武功鄉副鄉長劉俊紹:楊明軍同志是一個青年養殖能手,是一個懂經營善管理的人才。

  楊明軍取得今天的成就,在這中間他不但體會到了辛酸和失敗,還總結出了很多獨到的養鴿經驗。

  楊明軍:第一是不斷引種,每年都要引進新鴿種,看它的適應性,提純撫壯、優中選優、雙優結合,給它編上編號,把它的系譜資訊都存留到上面,保證不會近親繁殖。最優良的品種再雜交選育進行八次選育。

  在引進裝置方面,楊明軍也嚐到了甜頭。

  楊明軍:這是自動飲水器,可以自動控制流量,不用人提水加水。

  技術員:我們過來後,種鴿出現驚悸,這種應激現象把它的表皮就蹬破了。像這種就不用管它,所以人在室內待的時間比較短,這樣鴿子按它自身的生活規律最恰當的調配自己的時間。

  企業規模擴大以後,重用人才是成功的關鍵。

  楊明軍: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傳統農民那種自由散漫、自以為是等很多缺點都暴露出來了,來實習的大學生我們擇優選用,留作為技術儲備。他們進步的過程也就是咱企業進步的過程。

返鄉當農民創業致富經歷
返鄉就業創業致富故事
相關知識
返鄉做農民養殖創業故事
返鄉當農民養殖創業故事
返鄉農民養殖創業故事
返鄉農村養殖創業故事
返鄉農村養殖創業故事
農區養殖創業故事
農民返鄉養殖創業故事
返鄉農民養殖創業致富經歷
返鄉農民養殖創業案例
返鄉農民養殖創業致富事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