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品社教學反思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30日

  這學期我承擔了六年級4個班的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工作,本冊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奠定基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望大家喜歡。

  篇一

  這學期我承擔了六年級4個班的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工作,本冊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奠定基礎。現就教學中的經驗和不足做如下反思:

  第一,圍繞教學目標,平衡知識點

  在教學過程當中,把課程目標的三個方面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既注重知識的學習,也不忽略能力和情感、個性的培養,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

  第二,把課本知識融入到生活經驗中

  在現實生活中,學生有自己的行為習慣,有一定的社會生活經驗能力。在教學時有目的的激發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當中,形成符合社會規範的價值觀。

  第三,自主學習為主,教師點撥為輔

  在教學中,創設學生樂於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充分的空間。引導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多種感官去觀察、感悟社會,獲得對世界的真實感受,及時鼓勵學生的各種嘗試和有創造性的思考,引導學生得出有價值的觀點或結論。

  總之,我依據教學特點和學生實際,利用教材中的激發學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課導得巧妙、新穎、有趣,達到引人入勝的效果,使學生的學習情緒不斷高漲。在輕鬆愉快中獲得知識,悟出道理!

  篇二

  《品德與社會》作為一門綜合性學科,主要將學生置身於社會生活中,讓學生學會認識社會,正確瞭解社會,同時還要養成良好品質,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它更是讓學生走進歷史,在認識祖國輝煌歷史的基礎上,瞭解祖國遭受屈辱和人民頑強抗爭,進一步增進愛國主義情感。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合作、交流、實踐,引導學生通過不斷學習,加強理論修養,學會生活,學會做人。

  如今課程的改革也推動了課堂教學的改革,讓學生走進課堂,成為課堂主人,在活動中體驗,在動手操作的環境中做到師生交融,生生互動,教學活動應是一種相互交往,相互合作,相互學習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師生間的動態資訊,使學生在觀察,活動中得到情感的體驗,正好符合新課程中的探究思想——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體驗、探究和領悟、明理。

  課堂中的活動應是教師在指導或參與下的學生的自主活動,在活動中激發學生的情感和靈感,指導其行為,給學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間,教師真正地成為引導者、點撥者,學生真正成為教學過程的學習主體。

  課程改革後教學不僅僅侷限於課堂內的教與學,而是體現在課前任務、課堂的活動、課後的延續和知識的連續這樣一個完整過程。從關注學生智慧出發,拓展有限的課程資源,從各個角度發展學生的智慧。教學設計中,儘可能通過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來改善和發展學生的多元智慧;利用學生的智慧的多元化特點創造多元的通道來改善學科教學。從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弘揚學生個性發展入手,探索適合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教學過程,設計教師和學生的活動課改的目的是:從根本上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的教學方式,提倡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式學習和研究性學習,使學生掌握終身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學習方法;教師由單純的教學者轉變成學習型、研究型的教師,教學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參與者和合作者。這兩種轉變需要“量”的積累過程。

  在教學火燒圓明園中,主要講述了英法侵略者搶奪圓明園、焚燒圓明園,揭露侵略者殘酷的行為,舊社會的中國受盡了屈辱,讓學生通過對這些殘酷的歷史事實的瞭解,體驗和感受,孩子們做為一箇中國人是不應該忘記那段歷史的,作為一個有正義感的中國人更不能忘記那段屈辱。而且學生還能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整節課顯得特別活躍。問題反思:通過教學我感到不足的是學生們對歷史知識的瞭解太少。作為新世紀的小學生,我們應該自強不息!知道落後就要捱打,只有把祖國建設得更加強大,才能不被人所欺侮。

  但有的時候我還在以我的想法代替學生的思考,自己的教學思路還不夠開闊,沒有多渠道收集資料、資訊,課堂上貼近學生的生活不夠。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不斷學習,加強理論修養,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真正讓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做人。

  總之,通過教學和課後反思把教學實踐中的“得”與“失”、成功與失敗,加以總結和昇華,變成自己的教學經驗教訓,這是難得的珍貴的財富。在不斷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不斷提高自身的整體素質和教學水平,爭取努力上好每一節《品德與社會》課,讓孩子們在娛樂中學到知識,在輕鬆中感到學習的快樂,在老師引導下學會如何做人處事,使我們每位教師都能從“教書匠”變成“教育家”。

  篇三

  反思一: 《我們的新學校》

  本課主要探討我們的新學校,引導學生了解新學校,適應新學校的生活。這堂課符合六年級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徵。六年級學生活潑好動,思維敏捷,好表現自己。他們進入中學,有太多的好奇和嚮往,什麼事都想探索和了解。所以在本課設計上主要以學生參與為主,讓學生融入到討論中去。

  反思二:《生活的新起點》

  這節課設計了學生課前對課外活動的探索活動,但由於學生課前準備不足,效果不是很好。在團知識競賽活動中,對於積極參與和答對問題的學生給予鼓勵,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反思三: 《個人成長離不開集體》

  本課的匯入很引人入勝。小水滴故事形象生動,學生比較容易理解。通過小水珠和海洋的比喻,啟發學生對個人和集體關係的認識,從而使學生初步體驗個人的成長是離不開集體的。

  本節課通過學生講述發生在班集體中的故事,既能展示每個學生的特長和優點,又能使學生在以自己的特長積極參加集體活動的過程中,感受到班集體會因個人才能的發揮而更加精彩,增強學生的集體榮譽感。本課主要引導學生平時自己觀察,樂於向班級、為他人做奉獻的同學學習,樂於成為班級的主人。

  反思四:《紀律是集體生活的保證》

  利用學生的照片作為新課匯入,貼近學生的生活,易於啟發學生理解和掌握無處不在的道理,懂得紀律規範著我們的學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學校的規章制度保證了學校的正常生活次序,紀律的維持需要老師和學生共同努力完成。調查學生遵守紀律的情況並加以討論是本課的教學重點,針對學生在遵守紀律方面存在的問題,採用集體討論的形式,有利於規範學生的紀律。

  反思五:《集體生活需要合作》

  由於本課內容涉及到合作,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設計了很多帶有合作意義的學生小組活動和討論,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和學會合作,增加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反思六:《創造良好的班集體》

  本課主要引導學生以主人翁的積極態度參與討論,為班集體建設出謀劃策,六年級的學生,要面臨一個融入新集體、結交新朋友、適應新環境的問題,一個良好的班集體對他們的成長至關重要。所以本課設計了很多學生活動,目的讓學生動起來,在活動中增強對集體的熱愛之情,自覺為建立良好的班集體盡心盡力。

  反思七:《我的班規我做主》

  班規如果只是由老師制定,學生被動接受,必然使學生反感。讓學生在課堂上通過探索合作去體驗和思考,在交流的過程中主動為班級制定班規出主意,必然事半功倍。

  反思八:上好思品課需要注重學生的互動合作

  傳統的教學方法是教師為教而教,學生成了知識的“容器”,這種灌輸式的單向互動,不利於學生的發展。師與生之間,生與生之間的互動,有利於學生在相互啟發和感染中獲取知識,促進他們知識、能力、情感和覺悟的健康發展。比如在教學第二課《融入集體 學會合作中》一文中,可以先讓學生閱讀引言中的案例,然後讓學生進行思考,並結合班級生活中的“自私自利”的現象進行互動學習,分組討論並剖析學生身邊較常見的不良行為或嚴重不良行為,指出避免和矯正這些行為的有效方法。通過互動合作,讓學生掌握融入集體生活的重要性

  反思九:上好思品課需要突出探究式學習

  新課標的基本理念是“鼓勵學生在實際的矛盾衝突中積極探究和體驗,通過道德踐行促進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展。”根據這一理念,教材在每個單元安排了一個探究活動。圍繞主題,展開探究活動。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從發現問題開始,分組活動揭示主題。然後根據主題進行教學,層層展開。讓學生結合生活,認識社會,瞭解社會,掌握運用,最後歸納總結,得出結論。這種探究式的教與學過程,從發現問題開始,展開一系列的分析研究,達到了解決問題的目的。

  反思十: 上好思品課需要加強學生的道德實踐

  思想品德課的特點是思想性、人文性、實踐性和綜合性。要求教師做到“注重與學生生活性和社會實踐的聯絡,通過學生自主參與的、豐富多樣的活動,擴充套件知識技能,完善知識結構,提升生活經驗,促進政治思想觀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在教學中,要注重學生的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參加校園各項文體活動、社會公益勞動、進行體育專案比賽和社會調查等,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感悟社會,體驗生活。有目的、有計劃地安排一個主題,讓學生把所學知識綜合運用,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處理資訊的綜合能力,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創造能力。

教科版小學六年級品社第三單元品社教學反思
數學教學的反思案例
相關知識
六年級品社教學反思
四年級品社教學反思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案例
蘇教版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人教版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小學六年級美術教學反思
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教學反思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範文
六年級美術教學反思隨筆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