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和數學的教學方法有哪些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03日

  教學手段指運用教學輔助工具進行課堂教學的一種方法,可以是視聽,也可以是實踐活動.現在以多媒體為多。下面小編為您介紹幾種小學語文數學教學手段,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語文的教學手段

  1.作文與生活相結合

  “真正的學校應當是一個積極思考的王國”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語,這就告訴我們在指導學生進行寫作時,“思維”十分重要,大量地背範文、套模式,期望通過模仿提高寫作水平,是不能真正提高作文水平的,這是因為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忽略了思維訓練,沒有開拓思路。

  只有在“思維”中獲取靈感,才能做到思如泉湧、下筆有神、筆奕生輝。例如,教師要帶領我們的小學生走入廣闊的生活,以拓展思維領域法國雕塑家羅丹語曾說:“美是到處都有的。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

  一些學生的作文,往往千人一面,百景一樣,寫不出新意來,就是因為缺少細緻的觀察、發現,觀察本身就是一種“沉默”的思維。由於生活面比較窄,圈子又小,出了家門就進校門,缺少社會實踐,視野不開闊,活動領域不寬廣,導致對周圍生活了解非常少。

  根據目前學生的實際情況,適當地帶領學生走入生活,不僅是讓學生參加一些社會實踐活動,廣泛接觸社會,更重要的是引導他們學會觀察社會、觀察生活、認識事物的方法。

  事實證明,往往是參加了社會生活實踐活動後,寫出的作文要好多了,具有文采,也顯生動、有形。以就是說,教師要讓學生在生活中找到思維的起點。

  2.閱讀訓練與作文教學相結合

  茅盾先生曾說:“一個作家閱讀古今中外的名著而能深刻領會其構思、剪裁、塑造形象的好處,並且每讀一遍會有新的心得,這就意味著他的欣賞力在一步步提高;而欣賞力的步步提高反過來會提高表現能力。”《漫談文藝創作》。

  實踐告訴我們,大量閱讀古今中外文學名著,閱讀其他相關書籍。既可以繼續擴大學生的生活視野,擴寬知識面,又可以引發學生的寫作慾望,提高鑑賞能力,還可以逐步豐富他們的語言、詞彙、寫作素材,領會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寫作規律。

  “積學以儲寶,酌理以富才。”

  3.注重平時積累

  作文也像語文基礎知識、閱讀一樣需要積累,比如好詞、句、精彩片段等。

  3.1根據課文內容來積累

  “重視文字”也是新課標的要求,而且很多課文的思考練習中都出現“背誦自己喜歡的自然段,摘抄好詞、佳句”這樣的練習,讓學生在背誦時感受語言文字的優美,摘抄中積累材料。

  如果學生能掌握一些好詞佳句就為寫作做好了鋪墊,能夠讓他們有詞可用、有話可說。比如:在教完《頤和園》這課後,就讓學生以後寫熟悉的景物作鋪墊。

  3.2通過寫日記來積累

  堅持寫日記是積累材料的是最好方式,也是練筆的最佳途徑.由於日記的內容很廣,可寫昕到的、可寫看到的、也可寫想到的。總之,自己的喜怒哀樂都可無拘無柬地表達出來。這樣就讓學生有一個自由表達的空間,也能夠實的事情。

  比如:每組織學生看完一場電影,搞完一次大掃除,都可讓學生把當時的情景和感受用日記的形式寫出來。

  4.及時修改作文,加快思想交流

  學生辛辛苦苦寫好作文後,總喜歡得到老師的表揚和讚許,在很短的時間內,印象很深,應給予及時的評價,並提出修改意見,學生很容易接受,讓學生自己修改自己的作文,或別人的,或輪流交換互閱等。

  教師一定要讓學生明確修改作文的目標,要求學生能寫出他們的真情實感,用通順的語句、清楚的層次、鮮明的觀點,恰如其分地記敘見聞、寫景狀物、說明事物、發表意見,此時,若再重新習作一次,就能上一個等級,這無疑提高了作文水平。

  5.培養學生的自我修改的能力

  丁有寬老師主編的小學語文教材是以培養和發展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為中心,以培養自學自得、自作自改的能力為目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達到大面積提高小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為目的。

  這是新時期素質教育的體現,指出了作文的能力培訓的一條途徑。“自改”作文,既能培養學生的自學精神,又能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在多年的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筆者一直嘗試讓學生參與作文評改。

  學生把自己的作文看幾遍,通讀幾遍後,看它是否順口,以發現錯漏之處,並自己進行修改,以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6.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

  頭痛於作文的學生,則是作文還提不起他們的興趣。興趣是寫好作文的起點。作文教學要取得一定成效,語文教師必須千方百計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讓學生變被動學寫為主動學寫,逐步使他們樂寫。

  小學數學的教學手段

  1、藉助故事創設問題情景。

  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學生的心靈。在數學教學中,適時地給學生營造一個故事情境,不僅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且有利於學生髮現問題,探索新知。

  2、用猜想和驗證來創設問題情境。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的思維活動總是由問題開始的,在解決問題中得到發展。學生學習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不斷提出問題,又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創設問題情境,引起學生認識衝突,使學生處於一種“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狀態,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老師提供主動探索和發現問題的條件,使學生的思維在問題的猜想與驗證中得到促進和發展。例如,在教學“年、月、日”時,我是這樣導課的:“同學們喜歡過生日嗎?”學生都高興地回答“喜歡!”接著又提問了幾個學生:“你幾歲了?過了幾個生日?”“同學們,一般的一個人有幾歲,就會過幾個生日,可是小強滿12歲的時候,只過了3個生日。這是為什麼呢?你們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祕密?”學生聽了,個個情緒高漲,一種強烈的求知慾望油然而生。這時老師抓住學生迫切求知的心情,及時地引導他們進入新課。同時,教師放權給學生,給他們想、做、說的機會,讓他們討論、質疑、交流,圍繞某一個問題展開辯論。教師給學生時間和權利,讓學生充分進行思考,給學生充分表達自己思維的機會,讓學生放開說,並且讓儘可能多的學生說。條件具備了,學生自然就會興奮,參與的積極性就會高起來,參與度也會大大提高。只有積極、主動、興奮地參與學習過程,個體才能得到發展。

  3、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境。

  數學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而學習知識後又將回到生活中去,因此,我們的數學應從生活實際出發,創設的問題情景也要從實際出發,這樣才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徵,才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慾望;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來設計富有情趣和意義的活動,創設良好的教學情景,使學生切實體驗到身邊有數學,用數學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增強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意識,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教學應用題時,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引導學生深入生活,通過社會調查,收集、整理資料,提出數學問題。課堂上學生利用自己收集的素材提出問題並加以解決,學得很有興趣,掌握得也非常牢固。

  4、利用問題創設問題情景。

  好奇心和自我表現欲是學習的內部動機,小學生的好奇心和自我表現欲特別強烈。因此,有意識創設情景,讓學生主動提出問題,能激發和迎合他們的好奇心理和表現欲,為課堂教學創設良好的氛圍。如:在教學《圓的面積》計算時,一開始就讓學生計算下面四個圖形的面積:①長5釐米,寬4釐米的長方形。②底是5釐米,高是4釐米的平行四邊形。③半徑是2釐米的圓。④半徑是3釐米的圓。在計算出了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後,學生提出了下面的問題:圓的面積計算還沒有學過,該怎樣辦呢?圓的面積大小到底與什麼有關?有什麼關係?我們能否用割補法像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那樣來推導圓的面積計算公式?這樣,情景由教師創設,問題由學生提出,方法由學生去研究,課堂呈現出濃厚的探究氛圍。

  5、利用遊戲創設問題情境。

  “關注學生的經驗和興趣,通過現實生活中的生動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數學知識具有豐富的現實背景,努力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提供生動活潑、主動求知的材料與環境”這是義務教育小學數學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編寫意圖之一,遊戲中創設問題情景正是落實編寫意圖。在課堂上,教師要當好"導演"和"教練",誘發學生"入境",使學生產生"入境始入親"的感受,從而激發學習興趣,增強學習效果。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若能善於結合教學實際,巧妙地創設問題情景,使學生產生好奇,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充分地調動學生的"知、情、意、行"協調地參與到教師所設定的"問題"解決過程中,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探索知識的發生、發展,規律的揭示、形成過程,必將進一步開闊學生的視野,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

  6、通過設立疑點創設問題情景。

  現代教學論認為,激疑是教學的重要策略。教師要善於激疑才能引起學生的積極思維,才能引發學生的好奇心,而好奇心常常會導致創造意識的萌發。因此,教師要依據教學內容,適當設定疑點,創設教學的最佳情境,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如教學《乘法分配律》這一節的開始,設定了這樣的懸念:列出如下一組算式後,我很快地說出了它們的得數。①9999×9+9999=?②127×36+127+63×127=?③100+8×125=?④98×35=?當學生聽老師說出得數後,感到驚奇不已,這是我趁機匯入新課:學習了這節課之後你就會知道老師是怎樣很快算出得數的。這樣學生帶著疑問去學習,學習興趣特別濃厚,急於找到方法的心情也特別迫切。讓每個學生都處於驚奇、探索和發現的學習過程中,既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又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意識。 ?

  7、 編擬童化故事創設問題情境

  童化故事是低年級兒童最感興趣的學習素材,以童化故事的形式創設問題情境,會啟用學生的思維,引起學生的共鳴,且產生積極的情感,幫助學生在快樂的氛圍中順利掌握新的學習內容。例如,人教版低年級新教材中許多主題圖,都可以編成童化故事,讓學生在喜聞樂見的故事情境中,產生問題意識。在教學一年級上冊“比大小”時,可以編個“猴子比聰明”的童化故事。一天猴媽媽給兩個猴孩子帶來一些禮物,先讓猴孩子猜帶來的是什麼禮物?多媒體展示帶來的梨、桃、香蕉。猴媽媽接著說:咱們分別數一件帶來的禮物,並用數字表示,看誰數得對,數字表示得正確,誰就是聰明的猴子,也請咱們班的同學們評判一下,看誰做得又對又快。多媒體展示猴子們是如何數的,用什麼數字表示。猴媽媽接著問:我們有幾隻呢?都數成了兩隻,誰也沒有數對。這時教師及時問同學們,他們為什麼沒有數對呢?請同學們幫幫猴子們。猴媽媽又問,我們每隻猴吃1個梨、1個桃、1根香蕉夠不夠?誰能動腦筋想出來誰就最聰明。同時教師鼓勵引導同學們都來幫猴子們想一想。多媒體展示3只猴對3個桃子,3只猴對2根香蕉,3只猴對4個梨的圖。從而觀察比較出3等於3,3大於2,3小於4。在猴子比聰明的過程中,通過猴媽媽提出的問題,猴子們的比一比,同學們的評判參與、幫助參與等,調動了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使學生置身於創設的問題情境中,積極探求問題的解決。?

  8、 利用生動有趣的遊戲創設問題情境

  小學生比較活潑好動,喜歡做遊戲。利用遊戲創設問題情境,有助於把探求新知和學生在遊戲中體驗到的情感結合起來,啟發吸引學生喜歡學、樂於學,使學生在愉悅中盡情地學習。例如,人教版新教材二年級上冊“5的乘法口訣”教學的過程中,在鞏固記憶5的乘法口訣時,可採用多形式對口令遊戲,且師生共同打手勢判斷對否的方法,說5的乘法口訣。練習時,可以使用不同的組合形式進行對口令。如師生對口令,先由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全體或部分學生說得數,然後讓學生全體或部分學生提出問題,教師說得數。也可採用男、女生互對,同桌互對,小組互對等。對口令的過程中,師生要評判對口令是否正確。這樣做,教師與學生的活動溶為一體,生生交流、師生交流與學生的全體參與相結合,使學生在多形式的互動中,訓練了思維,培養了學生提出問題,且根據所學的知識迅速準確地回答問題的能力。

  9、通過動手實驗操作創設問題情境

  在課堂教學中,利用動手操作創設問題情境,會使學生的手腦達到有機結合,學生的思維將會更加活躍,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就會不斷髮現問題、解決問題。例如,在教學六年級下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時,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好的一個長方體和一個正方體紙盒,沿稜剪開,再展開,讓學生數一數各有幾個面?量一量每個面的大小有什麼關係?每個面的長和寬與原來的長、寬、高有什麼關係?想一想表面積如何算?這一系列的問題都可以在操作活動中得到解決。又如:“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一節練習課,出示這樣一道題:有2個長方形木框,長都是4釐米,寬都是2釐米,拼成一個圖形,求它的周長。大家可以用實物操作一下,把周長指給同位看,再算一算。這樣的操作會牢牢地吸引同學們的注意力,課堂氣氛輕鬆熱烈,學生得到的結論既準確又全面。

  10、設定懸念創設問題情境

  “懸念”是指課堂教學中,教師針對學生的求知慾強,好奇心切等特點,創設具有科學性、新穎性,足以引起學生探索活動的各種疑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懸念”在這裡就成為最直接、最有效的誘因。在課堂中故設懸念這一情境,定會把學生引入到一種新的思維境界之中,利於引發每個學生對這一問題的深層次思考和研究。例如在教學“分數化成小數,即能化成有限小數的分數特徵”時。首先教師直接告訴學生分數能否化成有限小數,這裡面是有祕密的,老師已掌握這個祕密,不信你們可以出一些分數來考考老師,老師能很快地判斷出每個分數是否能化成有限小數,並請學生用計算器進行驗證,使學生明白分數能否化成有限小數的確是有祕密的。從而產生有什麼祕密的問題“懸念”,來創設出問題情境。使學生產生了解決數學問題的迫切感。

  又如:在教學“能被2、5整除數的特徵”一課,教師佈設了讓學生隨便說一個多位數,師不計算就能判斷這個數能否被2整除,當學生對老師的這一快速判斷持有疑問,利用計算機驗證又準確無誤時,定會被老師的敏捷反應充滿欽佩,定會沉入到一種思考當中,為能被2整除的數的特徵研究奠定思維基礎。

  11、巧設室外活動創設問題情境

  巧設數學課堂的室外活動情境,易於學生體會到“數學生活化”的本質,利於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例如,在教學“正反比例應用”一課時,我們把學生帶到操場上,請3名同學分別組織全班其餘24名同學進行佇列訓練不能重複,在這種活動中,學生髮現,每行站的人數和行數成反比例關係,並利用這一關係快速解答了老師指令下的隊行每行人數。緊接著老師又指著旗杆說:“若學校想要更換新的旗杆,你能幫助算一算旗杆應有多長嗎?”“以小組為單位先研究方案,在確立實施的方式方法。”學生很快利用杆高和影長成正比例這一知識設計出方案。這種室外活動的情境引導學生把所學到的數學知識應用到解決具體的實際問題情境之中,與只讓學生坐在課堂上聽老師說教的效果,是不可比擬的。?

  12、利用新舊知識連線點創設問題情境

  古人云“溫故而知新。”我們在新舊知識密切聯絡的關鍵處,創設情境,製造衝突,學生自然會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方法來聯想和探索新知。如教學“三角形面積計算”時,教師可創設這樣的情境:“過去我們運用轉化的方法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來推匯出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方法。今天,大家能否推匯出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方法?請同學們試試。”再如,當學生在學習筆算兩位數減兩位數的減法時退位,可以啟發學生從筆算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加法時進位進行思考,通過這樣的情境,不僅能給學生指明瞭思考的方向,而且也激發了學生探求新知的慾望。

  當然,創設問題情境的方法很多,如還可以利用問題、設立疑點、猜測、驗證、錯例反證、考察等等創設問題情境,這裡不再一一列舉。情境的創設貫穿於一堂課的始終,其方法和途徑也是多種多樣的。創設情境雖不是目的,但沒有情境的創設,就很難啟用學生的思維。因此,教師必須精心創設問題情景,使之成為課堂教學的潤滑油、催化劑。

常用的小學語文教學方式有什麼
巴黎聖母院故事簡介
相關知識
大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方法有哪些
中學生音樂素質的培養方法有哪些
學習程式設計的最好方法有哪些
高三文綜成績的提高方法有哪些
初中英語閱讀理解的解題方法有哪些
天麻的主治功效和天麻的食用方法有哪些
英語基本素養的培養方法有哪些
小兒缺鐵性貧血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紅棗的功效和紅棗的選購方法有哪些
天麻的功效和天麻的食用方法有哪些